汉之周轩 汉之周轩
允诺天下万世平,\n冠冕锦衣傲骨灵。\n百战止战祭九鼎,\n王图霸业踏血行。
关注数: 420 粉丝数: 446 发帖数: 16,705 关注贴吧数: 4
智勇双全的将军——赵充国 汉代有不少著名的将军,如李广、卫青、霍去病,但大都偏于勇。   即使有智,也只限于临阵时如何应对之类,例如李广带了一百名战士出巡,偏巧遇到了敌人的大部队,李广故意命令战士们下马躺在地上,让敌人误以为我方是诱敌之计,因而不敢前来。   但对作战方略等大事,他们并无很多主见,只是听从皇帝的安排。   此外,出于武将的心态,他们都希望能够多打、大打,以便为国家『一战立功勋』!但是,大打,即便打胜,也常常是利不抵弊。   以霍去病和卫青在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最著名的远征绝域为例,霍去病追杀匈奴兵二千余里,杀死和俘获匈奴人七万多名,其中有三个王,八十三个军官。途中经过狼居胥山和姑衍山(均在现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以东)。   他在狼居胥山,进行了封山祭天仪式;在姑衍山,进行了筑坛祭地仪式。最后,他到达了瀚海(现俄罗斯国的贝加尔湖)。这样远征绝域而取得大胜,在中原各民族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所以后代不少诗文中,『封狼居胥』一词,就被作为中华民族战胜侵略者的象征。   但是这次大战汉方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极为巨大,根据记载:卫青、霍去病出塞时,有战马十四万匹,回来时,不到三万匹了。至于士兵和运输民工的死伤以及物资的损耗,就更不计其数。于是在这以后,汉朝就没有力量再去『猛追穷寇』了。   赵充国则不同,他不仅勇敢善战,而且对战局的通盘安排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武将,他常常并不主战,而是分析『战』与『和』二者,哪一种对国家有利。   又因为他身在前线,长期与敌人周旋,所以他提出来的方案,要比坐在皇宫里的皇帝所想的,更加切实可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认为对国家有利,哪怕是拼着杀头的危险,他也要向皇帝一再上书陈述,直到皇帝同意他的意见为止。
【转】中国古代战争单挑考 两强相遇勇者胜――真实历史中的战阵斗将 当年单田芳先生开讲的当口,一幅惊心动魄的战阵斗将画面展现于众人眼前。只见一将,白盔白甲素罗袍,胯下一匹白龙马,掌中一杆亮银枪,威风凛凛,勇冠三军。冲到阵前拧枪就刺,不到三合,敌将被刺于马下。单先生讲的天花与油醋乱坠,唾沫和口水同飞,收音机前的众人轰然叫好。刘郎听到精彩处手舞足蹈、如醉似颠,恨不能立马拿根柴火棒冲到院子里扎把扎把几下。那年月,谁能抵御评书的艺术感染力啊。 且住!这种斗将场面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评书中的情节大都是虚构的。首先白盔白甲银枪白马一说纯属杜撰。说书人为了大量发展收音机前的追星族,得把主人公装扮得又酷又帅。然而,自古有“临阵不自标异”一说。意思是为将者临阵时装束不得标新立异,要注意伪装,以免自己成为对方的首要攻击目标。《淮南子》云:“将军不敢骑白马,盖惧其易识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上面的那位小将果真白衣白甲,外加银枪白马,除非是大雪天,满世界和他一样银妆素裹,否则,多半还没等这位帅哥小将到达阵前,就被对方弓弩手射成箭垛子了。 白衣白甲问题且放一边。那么临阵斗将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此为战阵斗将的定义。历来各类稗史、小说、笔记中记载了很多战将单挑厮杀的场面,然而正史中却记载寥寥。野史轶闻不足为信。即使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才能,而不在于主将的“匹夫之勇”。《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其中并无“力大”、“能打”等指标要求。白起不见得武艺高强,也能把四十万赵军“尽坑之”。韩信怯于私斗,甘受胯下之辱,日后却助刘邦打下了汉家天下。至于卫青、周瑜、李靖辈,均非好勇斗狠之人,却丝毫不负古之名将的美名。
曹操杀吕伯奢重大疑案(转) 最近虞人在细读《三国演义》发现许多不同想法之处,便在此发表下个人观点。观点不同者勿喷勿黑! 首先说说吕伯奢一案,是曹操,陈宫多心,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的误伤事件。而在逃跑时,遇到吕伯奢悬酒购菜而回,曹操轨诈的杀了吕伯奢,陈宫强烈谴责,曹操不以为然,留下了千载名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此曹操非但失去了陈宫这个人才,而且永远也洗不脱奸雄的骂名。 背景介绍完毕,请听我慢慢道来!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被全国通辑,重金悬赏!曹操来到吕伯奢家,吕开门后说“我闻朝廷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何得此处?” 疑点1:如此一个全国通缉的重犯,突然来到吕家,吕家如想包庇(吕和曹操的父亲是结义兄弟)正常反应应该是,一定想法瞒过所有的人,偷偷将此人隐藏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徐思良策。可吕的反应是,“起身入内。良久乃出,对陈宫说,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吕去打酒为何对陈说不敢对曹操说?当务之急不是安排曹操藏身而是去买酒给他喝?此乃疑点1 疑点2:曹操陈宫坐久,闻庄后有磨刀声,又闻人语:缚而杀之,如何?曹操和陈宫立即拔剑杀入,一连杀了八口,搜之厨下,却见一猪被缚。由此可见,此猪早已被缚,“缚而杀之”不是针对猪的。此乃疑点2 疑点3,曹操是赏千金,封万户侯的钦犯却让他暴露在众庄客之前,难道吕不怕有人为赏金泄露风声而导致灭族满门吗?此乃疑点3 疑点4,曹操陈宫杀人后出逃,在路上碰到吕伯奢鞍前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生活在山林深处的吕伯奢在此非常之际再次向世人透露家里来客人的信息,这是隐藏钦犯之道吗?作为全国通缉的朝廷重犯的社会关系,吕伯奢这类和钦犯之父是结义兄弟又住在罪犯逃往之途,居处偏僻的人恰恰是官方重点监控的对象,吕伯奢如此行事,曹操岂能不疑?此乃疑点4 疑点5,吕遇见曹操和陈宫后的表现促使曹操不得不杀他!吕伯奢似乎一点也不怕受灭门之牵连,极力拦阻曹操离开:“贤侄,使君何憎一宿?请速转骑。”为何只能住一晚?钦犯主动离去,自己脱开关系难道不是非常庆幸的事?何顾反而着急似的殷殷拦阻?此乃疑点5 所以在经过5个大疑点后曹操果断杀了吕伯奢,留下了千古名言。陈宫反应慢还没发现这些疑点,便责曹操。陈宫心慈面善,对事物反应慢和理解不透彻!后曹操打吕布时,陈宫在吕布手下当谋士,曹操手下荀攸早就看透这点:“彼陈宫虽有谋而迟。”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