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2013 ay2013
关注数: 107 粉丝数: 125 发帖数: 1,765 关注贴吧数: 13
前撑杆类(如老鹰)偏飞的看过来,从老师傅那里学来的方法 我有两个前撑杆风筝,一个1.7米,一个2.4米。以前总觉得,刚刚飞上去的时候挺好的呀,怎么在天上呆一会儿就偏飞了呢? 后来经过现场老师傅指点,情况大有改观,特分享给大家。当然,老鹰之类的适合2-4级风飞,太大风杆受不了。我这里分享的是正常风力范围内偏飞的可能原因。 首先,我个人觉得,风筝都做到1.8米宽甚至2.4米、3.6米宽了,两边的面积,就算有点误差,相比较总面积来说也不算大。也就是说,制作风筝不可能两边面积绝对相等,也不至于差别特别大,所以我觉得很多人偏飞的原因,都归咎于厂家风筝没做好也不一定都对,也可能跟我以前一样。 大家都知道,前撑杆的一般都是左中右3个三角舵。我们要确保组装时中间的主舵居中,两边的小三角舵位置对称;而且,不光是组装时,我们还要确保他在天上各种风吹时,这3个舵的位置不能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导致兜风面积不一样,就会偏飞,甚至打转、栽跟头~实际上,很多人组装风筝并放飞时,都是下图里面的样子(前撑杆穿过主舵布环,连接器连在主舵布环上):这样连的话,风筝线在拉拉扯扯、收收放放时,很容易松动,导致移位,然后就会偏飞。这就是前面说的,我们没有保证他在放飞过程中的居中和对称。 一起放风筝的老师傅教我,加个定位线,就能确保主三角舵在前撑杆的正中间。拿一小段线,变成闭合双股,作为连接线,就像上图这样(借的@hejian881219大神的图)。这样,放飞过程中,主三角舵就不会移位了。 当然,除了主三角舵移位,偏飞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比如两边的小三角舵不对称了等等。有的前撑杆上左右各有一个给小三角舵定位用的卡子,这个卡子可以移动调节,确保两边对称用。如果小三角舵那里没有这个卡子的话,建议用胶带之类的固定一下。否则,上天后,如果有偏风,两边的小三角舵也会移动,导致偏飞或者左右摇晃很厉害。 很懒,没拍照片,全是到处找的图~
关于大万向调节及改进的一些见解和建议手轮概况:7代28寸胜利 关于大万向调节及改进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手轮概况:7代28寸胜利刹车及防倒转不锈钢手轮 大万向概况:下面的圆圈圈轴承和两个导线轴承是钢质,上面的两个厚重的夹片应该是铝质。两个导线轴承尺寸大小一模一样,包括里面的横杆尺寸也一模一样。 ①拆开看看是否有异物形象轴承旋转。刚入手的胜利不锈钢线轮,昨天放了一天,发现导线轴承时转时不转,晚上回家拆开看了一下,发现轴承外侧有一个很细的钢丝圈卡在那里,就是图3中左侧的那个。用了一天,这个外侧已经明显有磨损的痕迹了,没拍照,当时没想着发帖。所以建议大家,条件允许的话,拆开检查一下,里面不要有异物,形象导线效果。顺便一提,对厂家也要有一定的包容度,小问题在所难免,我没有批评厂家的意思,就算没有这个小钢丝,我也要拆开优化的^_^ ②建议有条件的话打磨一下棱角。新的大万向上面的棱角还是会刮刮线的,因为收线的时候想着尽量均匀的缠在线轮上,所以会调整线进线轮的位置,对应的大万向就会转动。昨天一天下来,发现棱角处变色了,说明有磨线情况。所以我索性四周前后都打磨了一下,铝质的,不是塑料的,磨完了不上漆也不是很丑,图1就是打磨后的样子了。有点奇怪,明明打磨下去是铝质,刮蹭后怎么会露出像铜一样的红色。对了,我先用金属打磨轮初磨,再用砂纸磨光的,正好工具家里有。 ③大万向也需要调节的。好像有两种大万向,一种是一体的,那种一体的,轴承不知道怎么弄进去的,硬塞进去的?难怪有人说轴承会掉出来。我手上这个是分体式的,好处是固定轴承用的横杆长,深深地卡进了侧边铝质夹片中,轴承不会掉出来(横杆也是钢质的)。缺点也很明显,两片夹着两个轴承,完全靠那3个螺丝定型,所以螺丝不是全部拧得越死越好。比如说,后面的那个大螺丝,如果拧太紧,两个夹片的前端可能就张开了,导致轴承侧面有缝隙,所以有的人会卡线,就是卡进这个缝隙了。 怎么调节呢?看图1。要想轴承转动顺滑,轴承侧面就要跟夹片侧面正好平行,就是图1中的1、2两个面和3、4两个面。这个就是通过调解图2中的3个螺丝实现的。 另外,这3个螺丝还不能都太松,因为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要把夹片部分卡在大圆圈上。所以至少有一到两个螺丝需要拧紧吧,不然轴承掉不出来,整个夹片部分掉出来了~ ④借鉴吧友(看过帖子,哪位我记不住了,抱歉)经验,我也加了个螺丝把两个夹片直接固定住了。你想啊,给你3个图钉,要固定两张硬纸板,还要确保两个面平行,还要确保轴承两侧不能有能卡线的缝隙,还要确保反面卡在大圆盘上,这3个螺丝有那么大本事么?何况那两个小螺丝是铝质的,经不起折腾。所以,加上这个横向的螺丝,基本上就能做到确保四个面平行,并且两两片式的设计变成了一体式的了。当然,直接光靠这一个螺丝没办法确保4个面正好平行,可能轴承处太紧导致转不动,也可能太松导致侧面有缝隙,这时候只需要在某一侧垫点东西,调节好就行。我就是太松有缝隙,在外侧垫了个小钢片(从垫圈上剪下来的,跟图3右侧的那个差不多,更薄一些),正好达到效果。这样上面就是一个整体了,放进大圆盘上,图2中的那3个螺丝就只是卡住他们就行了,加上起个微调平行面的作用。一样的道理,都别拧太紧,毕竟上面只加了一个螺丝,还是会动的,注意4个面要确保平行。如果某个小螺丝拧太紧,那一侧的夹片就偏下去了,对应的,面的平行就被破坏了。再次申明,这是借鉴吧友的经验来的,不是我原创,这也是我写这个帖子的动力,借鉴了吧友的经验,也希望我的这堆文字能帮到个把吧友。 对了,那个螺丝孔不难打,里面有预留孔,拿个电钻钻穿就行,铝质的,好钻。螺丝要正好这么粗的,好像家里86型电源插座盒上用的就是这么粗的螺丝。只是长了一些。我用的这个也长了,我第一次用电锯锯短,发现断面毛糙,螺母拧不进去。后来换了一根新的长螺丝,先上好螺母,再用金属打磨轮一点点磨短的,这样长度好控制,也光滑不割手。当然,我有个台虎钳,固定在上面好操作。谁要折腾的话,当心别伤害了夹片本身,夹片弄个印子事小,弄到手或者把夹片搞残了就不划算了。 ⑤最后随便提一下,两个夹片正常位置时,轴承杆预留孔的长度比实际的杆子长一点,我自己从304垫片上剪下来一点塞孔里了,就是图3中间的那个垫片,剪下来后就右侧那个小不点。我想着,轴承横杆完全撑到两边,是不是更好。实际有没有效果也不知道,反正我折腾了,光这个部分还没少花时间~ 本帖结束,希望对哪位有用~
视频告诉你为啥这么辨别全手工壶?   刚接触紫砂时,啥也不懂,真希望能有个视频能了解一下,这茶壶怎么做出来的?为啥大家这么辨别?周末找了一个制壶视频,剪辑后和大家分享,有不对的地方,请大神指教~   【全手工壶】:壶身、壶把、壶嘴、壶盖都是手工制作,当然,也要接触该用的工具,徒手是不可能滴。   【半手工壶】:相对全手工壶来说,多借助了几个石膏模具,可能泥料跟全手工壶一样,但是模具成型。相比全手工壶而言,耗人工少些。当然,壶嘴、壶把要装到壶身上去,明针功夫都是要花的,只不过,明针功夫是无止境的。功夫花的足,做工好的半手工壶,可能比粗制滥造的全手工壶更有价值。对了,半手工壶,因为借助模具定型,所以也叫“模具壶”。   下面是某【【全手工壶】】的制作,整个视频太长了,一段段上传,并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认识。   一、切泥块:视频可吧内搜索“紫砂壶制作视频介绍之一” 二、盖内壁章、起身筒、处理接缝:视频可吧内搜索“紫砂壶制作视频介绍之二”   说明:   ①各位看到了吗?内壁章是这时候就盖上去的,不是最后成型了才盖上去的。所以,盖上去后,这个面就不会再有什么动作了,不然章就被破坏了,所以,那种有推墙痕迹的,也有内壁章的,很可能就是仿全手了。另外,想盖几个章就没什么定论了,作者爱怎么盖怎么盖。还有人在里面写诗呢,就是不知道是啥时候写的。   ②经常看到大家辨别全手时说的泥凳纹,这里就能知道是怎么来的了:泥片在木质台面上,台面不像大理石一样光滑平整,所以泥片上也会有纹路,因为盖完内壁章就不处理了,所以那个纹路还在,这就是“泥凳纹”。   ③从视频中能看到身筒接缝吧?就是那泥片合围时的接头,没有很多仿全手的那么夸张,这里可以处理得很粗糙,也可以处理得比较不明显的。   ④推墙和刮底是两回事,全手工壶为啥没有推墙,能理解了吗?但是为啥有刮底呢?往后看。   三、拍身筒、封口(我也不知道这是壶底还是壶口,一会另外一头也要封住,就叫封口吧~):视频可吧内搜索“紫砂壶制作视频介绍之三”   说明:   ①这里的身筒完全靠拍子一点点的拍打成型的,全手工壶主要就是这里了。   ②刚才身筒合围的时候,只是在泥片两头刷了点水对吧?这里上那个圆片的时候,先在身筒湖了一圈“浆糊”,这个“浆糊”,其实是跟壶身一样的泥巴,只是加水调稀了,叫脂泥(也有叫滋泥,还有叫wei泥……),起粘合作用。   ③就是这个脂泥,壶身外面的可以马上弄干净,可是里面的怎么办?一会两头都封住了,里面那毛毛糙糙的脂泥怎么整理干净?就需要刮底了。继续往后看~   四、同理,另一头也拍,也封口:视频可吧内搜索“紫砂壶制作视频介绍之四”   说明:   ①有没有发现,做茶壶的时候,是需要把上下都先封住的,为啥要封住?身筒那么软,不封住怎么继续折腾啊。那么问题就来了,整个封住了,上下两个圆片,都涂了脂泥,那壶底和壶口,岂不是毛毛糙糙乱哄哄的?所以,壶底的刮底,主要是为了把这个脂泥刮干净。   ②很多人判断那个壶是不是全手,伸手到壶口里面摸来摸去,也是想摸到这里的脂泥痕迹……   五、壶嘴制作:视频可吧内搜索“紫砂壶制作视频介绍之五”   壶嘴真的是一坨泥巴,慢慢掏空的,都是人工啊…… 六、壶嘴壶把安装及明针:视频可吧内搜索“紫砂壶制作视频介绍之六”、“紫砂壶制作视频介绍之七”     壶身明针:视频可吧内搜索“紫砂壶制作视频介绍之八”   这里主要说明针。明针功夫,主要看制壶人功夫到家不,愿不愿意花时间在上面,功夫好,壶的水色会更好。功夫不好,或者没花功夫,那个壶嘴跟壶把都像小孩子用胶水粘上去的,毛毛糙糙,那壶能美吗?   七、壶盖。做一个盖子的时间太久,想告诉大家,全手工的盖子,不比壶身耗时少,所以为啥有那么多全手的壶身+模具的盖子,能理解了吧?能省不少人工呢。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为啥盖子里面有圈圈横纹?因为全手工制作,你想想,盖子由几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是通过脂泥粘起来的,那脂泥要不要清干净?最后,壶盖里面是不是有脂泥?怎么清干净?——在转台上,拿个跟壶盖里面的弧度一致的工具,刮脂泥的时候,这个圈圈纹路就产生了。视频可吧内搜索“紫砂壶制作视频介绍之九”   再回头去看很多模具做出来的盖子,里面也假惺惺的弄了几圈横纹仿全手。知道这个圈圈纹路怎么来的了,是不是就知道哪些是假冒的了?   当然,有人可以把里面的圈圈纹路也处理得很干净啊,不是说,没有这个圈圈纹路就一定不是全手啊~   说完这些,是不是对全手壶有点认识了?大家觉得有用的话,我再整理个半手的制作视频出来。   文字原创。视频是网上找的公开视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