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笑的凯恩 爱笑的凯恩
关注数: 1 粉丝数: 0 发帖数: 104 关注贴吧数: 1
梦想家青年公寓,西安最具创意的 梦想家青年公寓,西安最具创意的求职公寓。每天都会有全国各地的求职者,住进这个最低只需15元一天的公寓式旅馆。对于这里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公寓既是闯荡西安的第一站,也是追逐人生梦想的起始点。连年递增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也使得“最难就业季”这个形容,成为每年毕业季前后,社会舆论必然的热门话题。于是,前来新梦想公寓落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里也犹如一个大城市求职者群体的缩影,既承载着一个个闯荡者闯荡大城市的梦想与寄托,也中转着一次次失意与离开。   承载梦想的公寓   说起新梦想公寓,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14年之前,以及刚创建时的三间间小卧室。“那时我也是刚从西安的大学毕业,和朋友一起,创办了‘求职驿站’,三个卧室各三张床。”田田就是现今新梦想青年公寓的总负责人,她说那会儿之所以要创建这么个求职公寓,只是很单纯的想要为来西安求职者提供帮助。   虽然当年的求职公寓每年都在扩大完善,但因为家庭、工作等其他原因,朋友都未能坚持到最后。   同样作为一名留西安大学生经历过来的人,田田对于来西安求职者的艰辛寻梦深有感触,“梦想和现实,这是一个最普通的道理,却也最难以中和。”毕业后,田田有着一份收入相当不错的体面工作,求职驿站还只是她生活中的一份兼职。但现实中,一直未能真正找到自己梦想归宿的田田,开始寻求心灵上的解脱。   当那几名创办者陆续离开时,田田最终决定放弃工作,独自接手这个求职公寓。慢慢的,她发现一直追寻的梦想,却在接手这个求职公寓后,逐渐接近。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倾注了自己所有心血的求职公寓,被改名成了新梦想青年公寓,成为他梦想的新起点。   渐渐地,随着公寓的扩大和完善,它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前来住宿的求职者自然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承载着田田梦想的这个求职旅馆,也成为了所有来西安闯荡者的梦想起点和中转站,“特别是每年四五月开始,每天都有上百人的流动。”   李双在新梦想青年公寓的时间并不长,作为这里的接待员,善谈的他喜欢和住在这里的求职者们聊天。在他看来,这个公寓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在这个公寓里发生或结束,离开这里的唯一解释也只有两条:实现了目标,或没有。“你觉得这儿只是一个旅馆?”李双指着在这里前后已经住了快半年的湖北青年向坤说,向坤其实已经在西安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之所以还住在这里,完全是因为对这个梦想起点的留恋。向坤也觉得,新梦想然不仅仅是一家暂时落脚的旅馆而已,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依赖与寄托。   大城市的诱惑   此前,田田和李双和不少求职者都谈过,劝说他们先找准自己的定位,再考虑就业的问题,但收效甚微,“很多人在西安找不到工作,就去北上广,最终还是都找不好,其实现在二三线城市并不差。”   当被问及为什么喜欢上西安,来自山东曲阜的吴非,他的回答很直接:因为西安是“喜欢古都慢生活”啊!   吴非毕业于一所航空航天院校的测控专业,家庭条件也不错。依照他所在学校和专业,不少军工企业和国企都是抢着要他们这些毕业生。可吴非之所以没有选择这条路,是因为他更期待能在大城市打拼,“那些企业虽然都挺好,但都是在一些小地方。”   吴非说,虽然经常可以看到“逃离城市”之类的论点,也明白在这些大城市生活所要面对的现实,但他始终觉得,无论如何,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在经济收入和生活环境方面有较大优势,“医疗条件较好、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   近日由北京大学发布的《2015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在求职满意度上,大学生不愿意“低就”,并更加钟情大城市。大学生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乡镇,在农村就业的满意度最低。“这些孩子都觉得来大城市好,却不知道自己所要付出的,甚至会影响一辈子。”李双此前也做过销售招聘,像梦想家青年公寓里的年轻求职者这样的,见的太多,“学历、资历、能力,这里很多都对自己充满信心,但现实是他们实际上连这些标准都够不上。”   相较于吴非,已经在梦想家青年公寓里住了半个多月的河南新乡小伙侯景隆,虽不敢谈要在西安或其它大城市完成一个如何伟大的梦想,在他看来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中转站。大城市,对他的诱惑,亦不言而喻。   在西安的这三个月里,侯景隆连过年都没回家,年前年后招聘会参加了不少,也争取了不少面试机会,但结果是依旧没有人招聘他。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侯景隆自然不愿意将自己困在老家县城,即便依照他的实际情况,如今在新乡找份好工作,其实并不难,“我也承认,就是为了来上海而来,我要来大城市。”   “过客”   与多数尚未找准定位的住客相比,来自安徽六安的张慧楠则有着明确的目标:成为西安一所医院的执业药剂师,并在西安安家落户。   张慧楠去年就已毕业,为留在上西安,她在一家药业公司做了整整一年的实习生,每月只有1200元的临时收入,让这个90后姑娘每天都为如何在西安继续生存而发愁,于是留在梦想家青年公寓,成为她唯一的选择。“本科学历是西安的公司现在招聘的起步学历,硕士、博士学历都比比皆是。”张慧楠很明白自己的处境:论钱,她没有;学历,就本科;能力,初出茅庐。参加招聘会时,几百份简历都放出去了,但消息寥寥。“住在这里的哪个人不发愁?”李双每天都会听到住在这里的求职者们对于生计的抱怨,但当他反问对方,既然来上海这么苦,家里压力也大,为何不回家找一份工作?之后,剩下的只有突然的沉默。“很多人有梦想,却没方向。”现在的田田,已不像过去那样经常和求职者们聊天了,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发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来西安青年求职者们,都有如同淘金客般的心理,这让他们当中七八成的人,最终还是不可能留下。    在上西安,一到招聘季和毕业季,几乎每天都会有各种招聘会,寻求梦想的求职者们,特别是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会毫不犹豫的置身于此。李双说,这些求职者中,很多人来到上西安前都认为上西安遍地都是机遇,有的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与此同时,这些年里田田也看到了太多求职者们在追寻梦想时,迸发出来的超常力量,或者跌落谷底时那张极度失意的面庞。   田田清晰的记得,去年毕业季期间曾有一个姑娘,为了能实现自己闯荡西安的梦想,刮风下雨每天都会去参加各种招聘会或面试;为了省钱,可以不吃不喝,甚至不睡,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个月。也清晰的记得,那个优秀的姑娘最终离开时的极度疲倦和泪流满面,“后来再联系时,她因为当年为来西安,错失了很多机会,现在提起那会儿的冲动,后悔莫及。”   找不准的定位   梦想家青年公寓里的走与留,就如同西安这个城市里,求职者们的来与去。   闲暇时,张慧楠会与同屋的其他女孩们一起聊彼此的故事,六个人的房间里,除了她是常住,另外几张床铺如同走马灯般的换主人,“来了又走了,成为‘魔都’的过客。”她倒更愿意住在这个时刻都有“新鲜血液”注入的地方,觉得离开的都是失意者,来的人都满怀希望和勇气,所以她也会经常觉得“有正能量”。   来来去去的现实,就算是在田田的梦想家青年公寓团队里,也很常见。就在年前,原本在这里做前台、才干了三个月的两个小伙子,过了年就没再回来。为了让梦想家青年公寓里的求职者们有更准确的就业选择,田田还特意做了职业规划师,并定期在公寓里进行定向性较明确的小型招聘会或培训班。但他也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并不在意她他的努力,他们宁可在房间里打游戏,网投几份简历,也没有耐性坐下来听一听送到面前的机会。一个月换三份工作的求职者,都大有人在。   闻达(化名)也已经在尚梦想家青年公寓住了三个多月了,此前他在家乡的一家公司工作了两年。从年前来西安找到工作,到现在开始帮着公司招聘新人,已然比别人跨出了更顺利和幸运的一步。他说当初自己被录取时,并没有考虑太多,但现在在招聘别人时,却发现每个学生的要求,都比自己提的更高,而这些也显然是公司所不会接受的,“觉得在西安,就算是最普通的工作,也要提出‘高大上’的要求才行。”“高不成低不就,嫌工资低、老板态度不好、公司太小……他们真找准自己的定位了么?”李双发现,其实很多人也并非找不到工作,只是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一直并不明确,虽然也有成功案例,但那毕竟只是屈指可数。“其实西安还有别的一些青年旅馆,聚满了这样的年轻人。”田田说,她这里只是一个现代前来大城市求职的群体的缩影,只不过相对于其它地方,这里聚集的更多一些而已。也不仅是西安,类似的人物和场景几乎在每个大城市都在不断上演,“这些公寓承载着很多梦想,却也遗留着更多没能实现梦想的遗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