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主人 名城主人
关注数: 0 粉丝数: 4 发帖数: 336 关注贴吧数: 11
历史名人--------城市的文化资源 历史名人——城市的文化资源2011-11-15 9:37:21 [来源:洛阳网-洛阳日报]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0条  栾川县老君山老子铜像 河洛相马翁 摄   城市的勃兴,是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标志。放眼全国,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大道纵横,高楼叠彩,城市的外在景观迅速趋同,城市将失去特定的文化风采。守望精神家园,唤醒历史记忆,彰显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一项神圣的文化使命。  洛阳——千年帝都,曾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审美创造的中心,赫赫煌煌,独步天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帝王将相、圣哲鸿儒、文宗科魁、良史名医、巨贾巧匠,风云际会,集聚洛阳,一时多少豪杰!洛阳曾是我国最壮丽的历史舞台,演出了多少烈足开胸、柔可荡魄的人间戏剧。洛阳创造的文化现象和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是华夏文明最辉煌的篇章。这些文化内涵,都集中体现在历史名人的人生实践之中。  历史名人,是城市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只有在他们身上,文化奇观才得以展现。故居遗址、墓地陵园、纪念堂、纪念碑、人物塑像,乃至建筑物和街道的命名,都是储存名人记忆的载体。试想,我们在洛河十里长堤上,树立起百位名人的雕塑群像,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这些人物都与洛阳有关,神话中的神祇和传说中的奇人,他们或生在洛阳,或长期住在洛阳,或死后葬于洛阳,或创作在洛阳,或发明在洛阳,或对洛阳进行过重大的访问,或在洛阳接受了艰巨的使命,或在洛阳造就了一生的辉煌,或洛阳带给他终生的苦难……这座文化长廊,将出现如下人物的身影,当然,这份名录,还很不完备。请看,神话传说人物:伏羲、大禹、仓颉、洛神;学派创始人:李耳、孔丘、韩非、鬼谷子、孙膑、庞涓,还有苏秦和张仪;学者:王充、贾逵、马融、郑玄、张华、邵雍、程颐、程颢;文学家和诗人:贾谊、枚乘、蔡邕、蔡琰、曹植、阮籍、嵇康、左思、陆机、杨炫之、王勃、骆宾王、贺知章、王维、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李贺、元稹、白居易、李商隐、陈与义;史学家:司马迁、班彪、班固、陈寿、司马彪、范晔、刘昀、薛居正、宋祁、欧阳修、司马光;文字学家:许慎;帝王将相:伊尹、姬发、姬旦、刘邦、刘秀、曹操、拓跋宏、杨广、武则天、韩擒虎、徐有功、赵普、吕蒙正、吕公著、文彦博、王安石;科学家:张衡、蔡伦、马钧;医学家:巢元方、张文仲、秦鸣鹤;书画家:虞世南、褚遂良、吴道子;音乐家:郑译、牛弘、万宝常、李龟年、李谟;富商:卜式;奇士:伯夷、叔齐、田横,等等。如果,我们在文化长廊里,迎来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的身影,洛阳兼容开放的气度,将得到更加生动的展现。  名人长廊将展示洛阳的文化史,也是华夏文明辉煌的篇章。名人长廊不止于名人塑像的树立,更应展示他们的人格理想、事业成就、人生戏剧和生活情趣,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情节、一方场景、一种境界、一部历史。在这座长廊中,向我们款款走来的,有“一画开天”,奠定华夏文明的神话人物伏羲;有惊天地、泣鬼神,创造文字的仓颉;有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有翩若惊鸿、美艳无比的洛神。我们将看到周公制礼作乐的庄重神态、老子西出函关的悲凉身影、张衡观测天象的科学精神及吴道子满壁生风的绘画风采。塑像在表现伯夷、叔齐时,可以是反对以暴易暴的“叩马而谏”,也可以是为信念殉身的“饿死首阳山”。在表现司马光时,可以是独乐园中不舍昼夜的著述,为后世观古知今,留下了以史为鉴的《资治通鉴》,也可以是幼时聪慧敏捷,破缸救人,充满了童趣的智慧。名人长廊,将激活洛阳的文化记忆,将展示洛阳的历史辉煌,这是洛阳的精气神。名人长廊的兴建,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设施。名人长廊的建成,必将成为洛阳文化凝聚力量和创造力量的重要源泉。  实践证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治安不稳等城市病症。人们依靠现代科技成果,以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手段,以现代智慧加以化解。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践,正在全球预演。“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城市现代化必然要达到的目标。实践又证明,现代化的进程,科技文明的进步,也会伴生种种消极现象,要提防马克思指出的,随着“技术的胜利”,将导致“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一异化现象。因此,城市的现代化在向先进的科技借力时,不应淡出历史的文化记忆,相反,更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以文化为永恒的引擎,推进城市的文明进程。名人长廊,不仅表达了洛阳人对先人文化创造的感恩之心、思乡之情和文明之举,名人长廊的兴建,更是智慧的展示、人文精神的展示。坚持文化传统,是建设现代“智慧城市”必要的文化自觉。  洛阳人应对洛阳的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自豪感、保护欲和展示热情,名人长廊的建设,是最通俗的审美展示。名人长廊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文化惠民的工程,展示文化家园的灿烂风光,为市民提供文化环境,开阔文化襟怀,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文化自觉,共享文化资源。同时,作为城市景观,名人长廊的建设,也必将为文化名城洛阳增强文化的感召力量。作为文化设施,名人长廊的建设,是洛阳走向文化强市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叶鹏)
陕西蓝田出土“中华第一砖” 距今已5000年(图) 陕西蓝田出土“中华第一砖” 距今已5000年(图)稿件来源: [url]http://中国经济网[/url] 近日,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在蓝田出土的5块残砖块,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砖,距今已有5000年,堪称“中华第一砖”,这将会把我国用砖历史提前2000多年,为我国砖类建材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1 怎么发现的? 抢救性考古发掘惊现仰韶时期的“砖” 2009年~2010年,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对蓝田县新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发现仰韶文化晚期烧结砖残块5件,未曾烧过的土坯砖残块1件。此外,还发现龙山文化早期烧结砖残块1件。 省考古研究院专家杨亚长介绍,5件仰韶文化晚期烧结砖块中有3件出自该文化时期的窖穴中,另2件出自仰韶文化晚期文化层中。土坯砖残块则出自仰韶文化晚期窖穴中。 据了解,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2 砖长什么样? 推测完整器形应为长方形或方形 发现的砖块中,其中最大的一块仅为砖的一个直角,该烧结砖为细泥红陶,长边残长15.7厘米、短边残长10厘米,厚有3厘米。砖的一面和侧边平整光滑,另一面则较粗糙,并残存有疑似作为粘合剂的泥垢。根据直角,专家推测这件标本的完整器形应为长方形或方形。其余4块残砖,残长在8厘米到10.5厘米,在厚度上也不一样,一块厚4厘米,还有三块厚2.5厘米。还有1件是土坯残块。 此外,还有龙山文化早期的烧结砖出土于该文化时期的灰沟中,为一残块,但保留直角。砖的表面平整,侧边整齐。砖的厚薄亦不均匀,中部略厚。由此推测该标本的完整器形应为长方形。 3 这些砖是咋烧制的? 推测是由模具做成土坯再高温烧制 据专家介绍,他们发现仰韶文化晚期的那件土坯砖,边缘整齐,根本看不到切割痕迹,因此考古专家推测应当是采用木质模具而成型的。而其他5块仰韶文化的烧结砖块,经检测其当时的烧成温度在850-900℃,由此可以推测,当时做砖是由模具做成土坯,之后高温烧制而成。 4 “砖龄”是怎样检测出来的? 用加速器质谱测定年限 据很多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仰韶文化的年代被估定为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历时约2000年,其中仰韶文化晚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那么,这5块仰韶文化时期的砖距今多少年呢? 为了验证其年限,专家提取碳屑样品,送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AMS)测定,加速器质谱(AMS)是一种现代化的放射性碳定年法,根据测定结果,专家可以认定仰韶文化晚期的5件烧结砖块的年代应在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的范围内,距今已有5000年。 而另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砖,据碳十四测定,龙山文化早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该砖经过测定后,其年代在公元前2880年~公元前2490年的范围之内,距今4000多年。 5 此前发现“最早的砖”距今多少年? 距今3000多年,出土于我省周原遗址 现在人们都用砖垒墙,然而在最初,由于砖比较少也比较珍贵,当时的砖主要是铺地或者用来包砌墙角。 在这些砖被发现之前,我国最早的砖距今有3000多年,出土于我省周原遗址的西周时期,当时就有铺地砖和空心砖,而此次发现,则将我国的制砖历史提前了2000年,为我国砖类建材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这是不是世界最早的砖呢?据介绍,最早的砖出现在西亚,距今有8000多年,但这种砖是用泥捏成后晒干的,没有经过烧制。而蓝田出土的这些砖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烧制砖。 延伸阅读 5000年前蓝田玉就被使用 据专家介绍,当时人类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往往要近水、背风、向阳,蓝田新街遗址就是这样:北靠骊山,南有灞河,朝向太阳。 考古专家在蓝田新街遗址也发现了地面式的房址,其中一处房址呈长方形,房基已遭严重破坏,仅保留墙槽部分。在南北两墙上发现了对称的门道,这样的房子缘何有两个门,颇让人不解。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人员还在该处发现了不少玉器,还有部分玉制首饰,如此集中的玉器,这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尚属首例,而且材质与蓝田玉一样,这为蓝田玉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以此推断,蓝田玉的使用历史至少有5000年。 “华夏第一瓦”也是在我省发现的 除了砖,目前发现最早的“华夏第一瓦”也来自我省。2009年,宝鸡市文物普查人员在陈仓区桥镇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瓦。 当时考古专家在一遗址采集到一片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其长26厘米,直径12厘米,壁厚1.2厘米;在两处半地穴式的房址中,发现并采集到其余板瓦、筒瓦、槽型瓦残片。由于这些陶瓦是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篮纹斝、罐等文物一同出土的,省、市文物专家判定,这些瓦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建筑陶瓦,该瓦的发现,把我国用瓦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堪称“华夏第一瓦”。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周艳涛采写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