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道童
杏林道童
关注数: 16
粉丝数: 60
发帖数: 1,538
关注贴吧数: 16
【道歉信】 真诚向战吧!向所有大吧小吧,以及全体吧友们致歉。 吧主可能考虑的不是一件事或几个人,可能要考虑整体,所以有些事情可能暂时顾不过来!其实我可以私下慢慢询问解决的。 可当时太过气愤了(那个家伙 @ s1910sgq 也太可恶了,并且有点烂,并无任何水平,就敢胡喷乱咬)就一时没能控制自己情绪!发了此贴! 其实可以和吧主管理们私下聊聊就好了。
【反反们洗衣粉们不过如此】 一楼祭电脑
六号观察者前来报到 新人来到贵宝地没有别的礼物,只有一瓶酱油!
【反复墨迹就没意思了---写给低级网癞反反的话】希望吧主给精 老规矩,不多解释。一楼留给三老四少。
【反复墨迹就没意思了----写给低级网癞反反的话】(希望吧主给精) 不必解释,一楼留给三老四少。
【给医生、爱好者和患者一个资料仅供参考】 一楼给谁留着。
中华医药 一楼给度娘
恳请西医老师答疑解难,批评指导,俺们中医幼童虚心学习 老师与吧友们七夕节快乐
【男科诸症之遗精】 上祭祖师,下安度娘,溜须吧主,吹捧吧友。
关于中医秘方的传说 中医没有更特别的秘法,秘法都在《内经》中;杏林没有单传的秘方,秘方的根都在《伤寒》中。不懂岐黄之人,就是得到秘法也会一笑而掷之,就是得到秘方也不会使用,常因利欲熏心,反而成为害人的毒药。————仅此献给广大中医爱好者!
【关于中医秘方的传说】 向吧主和杏林高人、老师、同学以及所有爱好者,问好。
【再弄个简单的,过几天再弄泻心汤。】 两大吧主辛苦了!并提前向未来的第三大吧主问好!
【向战吧学习】咨询学习学术问题。不搞人身攻击,不搞个人崇拜! @大机吧上校 帮我们讲讲以下五个 泻心汤 1、生姜泻心汤 2、甘草泻心汤 3、半夏泻心汤 4、附子泻心汤 5、大黄黄连泻心汤
【再批《“中医”气化论》】 @气和为贵 看你“中医”气化论,概念混淆胡乱问; 听你“中医”气化论,诡辩狡辩处处存; 学你“中医”气化论,症证不清白费劲; 学你“中医”气化论,扶邪祛正无需混; 闻你“中医”气化论,中西拼凑头切昏; 读你“中医”气化论,中西伪学无矛盾。 ——渴望大家加入讨论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酸枣仁药性的探寻〔摘自 网络) 酸枣仁药性的探寻〔摘自 2009 年 2 月 14、15 日,『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第八段第八节〕重新认识酸枣仁汤在历代的医案整理中,我们发现临床上使用原方原帖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案例并不多,许多成功治疗失眠的医案中使用的所谓酸枣仁汤,其实都更像是以别的方剂做为主结构,酸枣仁只是加减味的一个角色这样的状况。历代对酸枣仁汤的疗效不太有信心,后世陆续增改;而酸枣仁这一味药在本草学上不太容易处理。一般对酸枣仁的认识就是养肝、宁心、助脾,但养肝何不用白芍、宁心何不用鸡蛋黄?被取代性很高。仲景为何独钟酸枣仁?酸枣仁的方剂结构,是用川芎疏肝,但经方一般用桂枝疏肝,故唐代的酸枣仁汤就加了桂心(疏肝药性同於桂枝)。《千金翼方》则因半夏交阴阳的药效较强而以「温胆汤」取代「酸枣仁汤」。酸枣仁汤也开始有各种加味,例如加麦冬、乾姜,交阴阳的效果比酸枣仁汤好;宋朝再加白芍。但我们要问的是:后世许多3增改方是因为酸枣仁汤无效?还是对酸枣仁汤的理解不足?
麻黄於方剂中的数学原则(香港某杂志…) 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其一: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例如葛根、石膏、苍术白术。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於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葛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於麻黄汤。术类则今人研究:二倍於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术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第二类: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民初范文虎用小青龙汤,倡议以半夏三钱,其余药味仅数分,乃善法。此亦「辛润肾」这句黑话的临床实践意义。2麻黄附子细辛汤,三药比例为麻黄二,细辛二,炮附三(古方一枚约汉制三至五两重)。九成人是作尿解,不作汗解。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麻黄二甘草二附子三,微汗解,亦有尿解者。同样是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水肿者,先汗出,再尿解,汗尿一半一半先后见之。故附子三两仅能转移麻黄一两之方向。但,二方服后人皆不虚。即麻黄二发汗所损之阳气,附子三可补之。而细辛二约可转移麻黄一之汗力。麻黄附子细辛汤,所发寒邪以少阴经为主,故细辛亦等於约束了麻黄的作用范围。牙痛,冬发者较夏发者为多,此类大部分为「牙齿的麻黄汤症」(即寒气郁闭而作痛发热,如全身之麻黄汤症者),古方以细辛嗽口,不用麻黄。亦为肾(齿)邪用细辛即可,不更用表药麻黄。小青龙则细辛、半夏同用。细辛作用在呼吸系统多,不全以 入肾经论。麻黄、地黄同用,则以麻黄一、地黄二十为原则。 如此仍稍有补性。人不虚者,可用十至十五倍的地黄。代表方剂为治阴疽之时方「阳和汤」。二黄同用,地黄药性裹住麻黄药性,发里不发表。阳和汤治骨质增生、老人鹤膝风、脉管不通之阴疽,大效,以其能扩血管、发散骨中阴实故。临床效果可优於然谷放血。因专攻在里之阴实,各类肿瘤病皆有可用之机。此非仲景法。然亦有用。《神农本草经》言麻黄「破症坚积聚」之功,於此汤中乃得实践!
要全面正确学习和理解中医还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吧!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解密《黄帝内经》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feng.com%2Fdocumentary%2Fculture%2F201110%2F4a45e136-ffa1-46f1-823d-4f3519a03c43.shtml&urlrefer=8732247eb87f9c9daf7c4330a4ec1e31
他们是传统中医吗?是中医吗? ◆ 如果有人说自己是传统中医治疗疾病,我们如何判断真伪呢? 1、那他首先要是医!如果不是医,他就不可能是中医了。 2、他得是中医!如果他是爪哇国或者巴拿马的传统自然疗法,他也不是中医。即是他是国际著名的西医教授专家,他也不是中医更不是传统中医了。 3、营养师、健康师以及自然疗法:向交响音乐疗法,爵士乐疗法,美术疗法,营养疗法,不辨体质、不看病情的一天喝多少杯水的饮水疗法,每天吃多少蔬菜水果的水果疗法,随便在身上乱敲的刷手拍拍疗法,都不是中医。 4、药物更是要注意,随便弄个草药的只要不按中医辩证施治的都不是中医。 所以他(她)们出来事情以后不要说中医不好,中医无用。他们侥幸撞到了好运赶上几个病人好了,中医也别把他们吸收进来。这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要说以上的重复多次的内容呢?下面我转发个实例来说明一些事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我隐藏了当事人的名字与作者的名字,尽管该作者在其他方面和08小妖一样的有些过于偏激了,但他的这篇文章是非常好的)
【他是中医吗?】 ◆ 如果有人说自己是传统中医治疗疾病,我们如何判断真伪呢? 1、那他首先要是医!如果不是医,他就不可能是中医了。 2、他得是中医!如果他是爪哇国或者巴拿马的传统自然疗法,他也不是中医。即是他是国际著名的西医教授专家,他也不是中医更不是传统中医了。 3、营养师、健康师以及自然疗法:向交响音乐疗法,爵士乐疗法,美术疗法,营养疗法,不辨体质、不看病情的一天喝多少杯水的饮水疗法,每天吃多少蔬菜水果的水果疗法,随便在身上乱敲的刷手拍拍疗法,都不是中医。 4、药物更是要注意,随便弄个草药的只要不按中医辩证施治的都不是中医。 所以他(她)们出来事情以后不要说中医不好,中医无用。他们侥幸撞到了好运赶上几个病人好了,中医也别把他们吸收进来。这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要说以上的重复多次的内容呢?下面我转发个实例来说明一些事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我隐藏了当事人的名字与作者的名字,尽管该作者在其他方面和08小妖一样的有些过于偏激了,但他的这篇文章是非常好的)
注意不喜勿进!本吧的规则是禁止任何人发任何广告!无论明广告… 本吧的规则是禁止任何人发任何广告!无论明广告!还是暗广告!只要在版面上留电话、地址或QQ以及任何联系方式的,警告后,一律删除!
来看看 润之同学也曾几次被拉下领导岗位,蒋介石同学也几次下野,不都回到原有的地位上来了吗?甚至更高。只要你有领导才能,有领袖潜力,一定会的。 送两句话给你,一者“治寒以热温而行之,治热以寒凉而行之。”二者、“顽疾也宜缓图”
【中医学习】关于中医四大经典的问题 传统中医四大经典是指:《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 《伤寒杂病论》。 有部分人认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是四大经典,这个理解有误。首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同一本经典,原版本因战乱等原因遗失了,后来的古人把外感的内容总结为《伤寒论》杂病部分归为《金匮要略》,我们看不到原版的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了,所以只能在后来的古人那里学习《伤寒》与《金匮》了。第二,古代没有《温病学》这本书,有的是《温病条辩》《温热论》《温病经纬》等非一人的书籍病案,我们的教材把它们合编整理为《温病学》。第三,那为什么有人还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称为“四大经典”呢?原因就是这四门课程是中医本科考试必考的课程,也是刚学专业课不久的同学们需要“死记硬背,糊弄过关”的四大课程而已......哈哈!其实我们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第四,《内经》《难经》的部分内容就是《中医基础理论》里学到的内容。在《中药学》里可以学到《神农本草经》以及其他《本草》药书的内容。,它们只是用不同的分类方法介绍而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