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牙子 马路牙子
关注数: 0 粉丝数: 1 发帖数: 960 关注贴吧数: 1
智商80以下看不懂,智商150以上看了会疯 一九四五年的一天,克力富兰的孤儿院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女婴,没有人知道她的父母是谁。她孤独地长大,没有任何人与她来往。      直到一九六三年的一天,她莫明其妙地爱上了一个流浪汉,情况才变得好起来。可是好景不长,不幸事件一个接一个的发生。首先,当她发现自己怀上了流浪汉的小孩时,流浪汉却突然失踪了。其次,她在医院生小孩时,医生发现她是双性人,也就是说她同时具有男女性器官。为了挽救她的生命,医院给她做了变性手术,她变成了他。最不幸的是,她刚刚生下的小女孩又被一个神秘的人给绑走了。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流落到街头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直到一九七八年的一天,他醉熏熏地走进了一个小酒吧,把他一身不幸的遭遇告诉了一个比他年长的酒吧伙计。酒吧伙计很同情他,主动提出帮他找到那个使‘他’怀孕而又失踪的流浪汉。唯一的条件是他必须参加伙计他们的‘时间旅行特种部队’。   他们一起进了‘时间飞车’。飞车回到六三年时,伙计把流浪汉放了出去。流浪汉莫明其妙地爱上了一个孤儿院长大的姑娘,并使她怀了孕。伙计又乘‘时间飞车’前行九个多月,到医院抢走了刚刚出生的小女婴,并用‘时间飞车’把女婴带回到一九四五年,悄悄地把她放在克力富兰的一个孤儿院里。然后再把稀里糊涂的流浪汉向前带到了一九八五年,并且让他加入了他们的‘时间旅行特种部队’。      流浪汉有了正式工作以后,生活走上了正轨。并逐渐地在特种部队里混到了相当不错的地位。有一次,为了完成一个特殊任务,上级派他飞回一九七零年,化装成酒吧伙计去拉一个流浪汉加入他们的特种部队,   
纯朴鄂伦春 山岭上的人们” 鄂伦春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6965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县、呼玛县、逊克县、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族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是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的两大山脉。大兴安岭由东北向西南斜贯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山高谷深、溪流纵横;小兴安岭沿黑龙江上游斜向东南,山势平缓。绵亘千里的兴安岭上,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松、红松、桦、柞、杨等耐寒树种和木耳、蘑菇、榛子、都柿等土特产品和药材。林中栖息着虎、熊、鹿、犴、狍、野猪、貂、狐狸、野鸡等珍禽异兽。河里游弋着鲑鱼、鳇鱼等鱼类。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就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狍野鹿,游猎在这茫茫的林海之中。直到50年代,他们才走出白桦林,走下兴安岭,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90年代,兴安岭全面禁猎以后,狩猎活动才渐渐退出他们的生活。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都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鄂伦春”这一名称最早始见于清康熙22年。汉文史籍常将其写作“俄伦春”、“俄尔春”、“俄乐春”、“鄂鲁春”、“鄂伦奇”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许多人还兼通汉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通用汉文。 鄂伦春族习俗 习俗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中国航空旅游网) 节庆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中国航空旅游网) 教育 鄂伦春族的教育始于1695年,形式是八旗满文学堂。“新满洲诸佐领下,每岁选幼童一名,教习书艺”。当时黑龙江将军属下的布特哈八旗有鄂伦春11佐领,故每年可选派11名幼童入校学习。清政府在全国兴办新式教育后,1907年在毕拉尔路开办了第一个鄂伦春学堂民国后。曾陆续在鄂伦春地区兴办“国民学校”和“省立学校”,二十年代后,鄂伦春地区有8所初、高级小学,在校生达226人,入学人数占总人口的4.5%,是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教育事业发展的顶峰。伪满时期,鄂伦春族学校先后全部停办,以后日本人曾在鄂伦春地区开办4所小学校,但4所学校在校生不足百人。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鄂伦春族民族教育事业,1948年,在黑龙江省呼玛县与瑷珲县的学校里,设立了鄂伦春族子弟班,在内蒙古扎兰屯纳文中学设立“鄂伦春族青年班”,学生的衣食住全部免费供应,采用速成教学法,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鄂伦春族骨干干部。1950年秋在莫旗尼尔基镇成立了第1所鄂伦春族小学校,成为鄂伦春民族教育的奠基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