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幕席雨 N幕席雨
关注数: 78 粉丝数: 515 发帖数: 5,506 关注贴吧数: 16
论卢云的神格特征,与其余三大主角的象征意义 卢云的神格特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在英雄志的前半部分,卢云是不具备神格的。他依然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正义正直的普通人。 他有大悲大喜,同情弱者,憎恶恃强凌弱之人,嫉恶如仇,欲伸张正义,普救世人。 这是一个普通的正义的人。 但是在十年之后,在领略了剑神古谱,臆测了卓凌昭的过去,了解了萨摩的悲剧,同时身历遗世苦难,卢云的境界终有突破。 再出的卢云,已经具有了神格。 或许有的人还记得,我曾经发过一篇帖子,从盲山入题,讲到那些被拐女子的苦难,那些需要拐带女子家庭的苦难。 在看到那些村民的野蛮无理和粗暴的同时,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们是如此的容易,他们没有受过教育的口舌,全无还手之力。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即便是铁石心肠如庙堂之上的官老爷,尚且知道在刁民面前加一个穷山恶水,可见那些村民的罪恶并不是不可原谅。 这涉及到一种有关事物本质的哲学问题,即为事出有因。 上天不公,有的人生来身为公卿王候,富家子弟,而有的人则生来就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乡僻壤。他们的祖祖辈辈就没接受过像样的教育,自幼匮乏生活物资和生存空间,人性本自私啊。为了获得这些,没有被注入过道德思想的他们,自然而然会带来罪恶。 我想卢云在十年后才是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事出有因,天道不公非人力可更改,但人可以怜悯,人可以宽恕,人可以体谅。 他十年之后再出时,站在那几个少年小偷身前,对着愤怒的人群说着萨摩的故事。 这就是神格的第一表现。 这是卢云的圣光在升华,那些小偷们没有获得选择的机会,作为一个年幼的孤儿,除了偷还能做什么呢? 这就是人性使然啊,人性本来如此,给予这样的人以道德枷锁,以人性所谓最低底线。 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是霸道的,是蛮不讲理的,是充满优越感的,是不懂得怜悯的。 曾经的卢云也不懂得,十年后的他懂了,他开始具备了神格特征。 神格特征如何与这世道相结合,以成为圣光普世,就看孙晓结尾如何写下去。
赠来英雄志吧的金庸书迷朋友,寥附数言,权当参考 每次拿金庸古龙的小说来比,最显著的理由就是粉丝人数多寡。 什么投票,什么问问谁谁谁,不就是比人数多寡吗? 我这人很直接,不拐弯抹角,金庸的书迷最喜欢比这个,就是粉丝多,要不就是每天比较谁武功高,谁武功低。 金庸的小说,就是成人童话,比起起点各大“神作”就是文笔档次高,除此之外,在文学史上也就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成人童话”这么样一个地位。 这话,我当着金庸的面也一样这么说。 我的看法与读书多了NC兄相仿,天朝的读者不喜欢那可怕的真相,不愿意相信一个人对自己心中的公平正义执着追求会落得如此凄凉。 甚至是没有结果,被人遗忘。 天朝的金庸古龙读者们寄望于上苍,寄望于某个高人,寄望于那神奇的命运,与千百年来,寄希望于某个青天大老爷赐予几十年的安乐生活并无本质区别。 他们害怕自己争取命运时那坎坷的道路,只希望在别人的引领下,过着天赐般的生活。这就是金庸古龙大行其道的真相! 当然,这是读者的自由,对文学的欣赏并无对错可言。 可是人多粉丝多能说明什么?粉丝最多的人就是历代君王,他们不过是历史的尘埃,人类中最了不起之人,便是为人类的生活,为人类的社会踏出新道路的先行者。 他们在路上会孤苦凄凉,会颓然倒地,天地晦暗之中,一人独行,去寻找那渺茫的曙光。 什么叫英雄?这样的人才是英雄! 至于金庸古龙里的那些人物,充其量称其为强者罢了,只因满足了你们的空虚,故而从者甚众。 那也无妨,《英雄志》里的英雄,早就习惯了孤独,若人人都敢踏上自己的证道之路,还何须英雄?何须那千百年来,殿堂之上的朽木呢?
还是想赌一赌,海蟾尊是白的,呵呵 我不粉海蟾尊,也不评论他为人如何。 我只想从编剧差劲的文笔中去推断编剧的行为侧写,现在的编剧爱用说明文。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 比如今天新剧的大师兄和共仰沾风共同用的异术,编剧非要来一段把观众全都当白痴似的解说,跟拖戏没什么两样。 而且,最近用了多次说明文,好比寂灭邪罗跟魔主谈魔城魔族性格和渊源,分明只有他们两个,还用介绍似的说法进行说明文叙述。这充分暴露了编剧的文字功底和塑造场景能力低下。 那么,大家想问了,这跟海蟾尊有什么关系呢? 使用说明文过多,是电视编剧的大忌,从潜意识来说,是让观众感觉自己智商被藐视,对白是很没来由的。 这种笔法的编剧,从行为侧写来说,对于自己驾驭故事的能力是极不自信的,做不到深入浅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而这种说明文,暴露出作者本身虽然能力不足,却有一种统御心态,潜意识中喜欢看人受自己摆弄于指掌之中。其支配意识浓厚,但又喜欢隐藏。 说明文式的对白,具有其洗脑功效,有支配的潜在台词,对牵着观众的思维走,有很大的作用。 而对于此类行为特征之人,最大的乐趣,便是在于看到所有人顺着他的思维走,最后被他戏弄,让所有人看着他逆转。这样他就可以看着所有人出错,而自己获得支配他人并戏谑他人的优越感。 我不从什么圣魔立场,也不从对角色喜好去分析这个人物的走向。纯粹想试试行为侧写分析正确与否,大家可以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如果我说的不对,说明我在行为分析上的水平还不到家,还得修炼。
立贴为证,海蟾尊必是苦心卧底的大英雄 海书记多年前隐居方丈雨卷楼,推却玉清界扛把子的地位不干,大家想想,和他现在的性格符合吗? 一点都不符合,现在的海书记表露出来的性格,对权势的渴望,跟他放弃玉清界领导,这个行为不符合行为侧写。即便他是等待机会,要通过圣魔大战上台,难道当玉清界扛把子就会使计划有变了吗? 我看非也,表现的太明显的都不可信。 所以,可以推测,其实多年之前,海书记就知道历族众人埋伏在正邪两道。但是苦无证据和名单,因而只能暂时隐蔽自己,等到天下大乱时,伺机扭转乾坤。 峦主十有八九就是厉族成员,海书记在他面前侃侃而谈,尽力表露自己的权力欲望,不过是想取得厉族信任罢了。 厉族的伪装能力很厉害,海书记大概无法相信任何一个人,也不敢乱说话,担心泄露自己的大计,被厉族知晓。从他的表现来看,厉族蛰伏年代久远,根深蒂固。而悬壶子,很有可能,就是厉族的一员! 海蟾尊当年躲入方丈雨卷楼多年,江湖上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存在,他的蛰伏必然不是那么简单。恐怕他当年已经发现师弟悬壶子为厉族,担心师门内不止一个厉族卧底,因此早早远遁江湖,直到圣魔大战才开始出现,意图在诛魔同时,端掉厉族。 厉族善于隐藏,权谋者善于蛊惑人心。 可是你们看看,海书记所作的事情,有哪一点是在蛊惑人心?一个谋求霸业的人,不蛊惑人心,反倒是毒嘴毒舌,那不是故意拆自己台吗? 他对二舅感兴趣的原因大概在于海书记想试探二舅,当二舅这么正直的人知道自己多年的好兄弟悬壶子竟然是包藏祸心的厉族时,会有何反应。所以他称之为玩弄人性。 唯有这么写,剧情才算顺理成章,不然海书记现在所作所为哪有一个谋求霸业之人的样子? 海书记为正道做出如此牺牲,但愿日后能带师太平安退隐。
剧集大推测,腹黑鬼如来吞噬魔城,决战天佛原乡! 首先嘛,我不是什么鬼如来吹,也不是武力帝,只是出于剧集单纯推测一下,鬼如来炸伤,他的真实实力是目前最强的,他是超级腹黑。 从以下几点去考虑一下。 第一,为什么号天穷死之前,鬼如来不去抢刀? 我觉得,这里倒未必是鬼如来打不过号天穷,我记得似乎帝如来说过,涤罪犀角一旦完成,世上不存帝如来。 大概是涤罪犀角还未完成,帝如来仍能保持部分心智,压制鬼如来,而号天穷最后时刻用刀自杀,正是为了鬼如来重现尘寰!他知道这把刀必须完成,才能引出鬼如来,而且号天穷很有信心,鬼如来能造成重大灾难。 第二,为什么鬼如来杀御神风这么快,杀其他人却像个放水帝? 这里,我的看法与很多人不同,我认为鬼如来去魔城不是去做卧底。他的野心更大,他做很多事情放水是因为他不愿为魔城老实出力。他更希望魔城和圣方两败俱伤,打消耗战。 这个观点,能更好的解释为什么鬼如来迅速击杀御神风。 御神风,人中之龙,修为极高,心性冷静大胆,智勇双全。魔城曾言他是号天穷的克星。其实,御神风又何尝不是鬼如来的一大芒刺呢? 御神风知晓鬼如来前愆,更是玉恒雪熟人,对鬼如来威胁甚大,而且人是魔城复活的,说不定就是他化单提留来对付鬼如来的后手。 因此,鬼如来快刀斩乱麻,体现真正实力,一掌击穿御神风心腹。 所以,魔主看到鬼如来受伤,毫不犹豫的对鬼如来废物利用,丝毫不留情面,与对无界尊皇时完全不一样。 鬼如来,只怕早已料到这一点,问鼎天下到结尾处,恐怕就是鬼如来翻脸黑掉魔城。而魔主拿走的生命之源,十有八九是帝如来的佛元,那可能是阿龙败亡的关键!可恨啊 这里,再做个推测,魔主说掌握妖后母子的秘密,恐怕不是复活的秘密。而是,上古魔,厉,妖三族的问题。妖后其实是魔主的亲戚,是妖族的人(本来就是) 魔族,有三座魔城,天阎魔城,修罗鬼阙,第三个可能就是复活魔皇的地方。 但问鼎天下里,魔主估计是来不及打开第三个了。 鬼如来很有可能是邪尊道前任主人,他将会借助邪尊道的力量,一举挫败正道和魔城,成为大BOSS,这就是帝如来口中所说的大灾难,然后一页书会再出。 天阎魔城覆灭后,还残余断灭,断灭很可能会去重整魔城人马,复活魔皇。 大概猜测,看看会准几个。
我感觉有些人搞不清朱武的定位呢?无论是武功还是身份,他都算不上 阎魔旱魁乃异度魔界魔君,戒神老者对袭灭天来说过,朱武和袭灭天来是魔界最强两人,而阎魔旱魁因为手下有了朱武这样的战神大将之后,就可以专心的去走他的王者之路,而不用自己追求武道的巅峰。因此,朱武的身份类似于大元帅,同时也是王族,大抵就是亲王加统帅的级别吧。 至于袭灭天来和朱武谁更强,我个人倾向于袭灭天来。因为寂寞侯说过,袭灭天来和一步莲华都有大日如来不毁之身。在黄龙记最后一集中也可以看到,一步莲华为了对付袭灭天来,当初故意让吞佛童子以朱焰刺穿自己肉身,这样世界上才有了可以伤到袭灭天来的武器。 这种设定,相当类似于军神源武藏的归一反无。 当初一页书是用了运行招数时正着运行一半,然后又逆向运行一半来破他的反无。魔佛同体的袭灭天来用起招数来直接就可以同时用佛招和魔招,再加上大日如来不毁之身,源武藏应该不会是袭灭天来的对手。 由此观之,异度魔界第一高手应当是袭灭天来。 而银煌朱武则稍逊一筹,实际上银煌朱武甚至稍逊箫中剑一筹,他俩兄弟最后决战时,斩风月被箫中剑砍断。但箫中剑故意身死与朱武手下,朱武还哭着问他为什么要自寻死,后来回到异度魔界,补剑缺也问了朱武是不是箫中剑留手了?朱武没有否认。 因此可以看出,朱武的武力水准大抵跟一页书,箫中剑等第一阶层高手持平。 而袭灭天来和源武藏等都是强于一页书的级别,但不如曾经的五星天策真龙和魔皇诛天,还有魔佛合体的波询,还有天魔等。 其中,除开弃天帝是最牛逼的村在之外,凡人中最强的当属天策真龙。 当年的天策真龙真的很强,连一直遇强则强的素还真碰到他也是只是他的小菜一碟。一页书在天策真龙时代根本没资格称为中原第一高手。 如果一页书加风之子能伤到弃天帝,那么天策真龙虽然赢不了弃天帝,但他一个人也能做到同样的事情,甚至他一个人就等于三先天了。 新剧里的死神是怎样,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也是弃天帝级别的,当然即使是天策真龙级别的,也够素还真他们受的了。
孙晓极有可能会写一个大家谁也想不到的结局 结局万一是 卢云,扶潜龙正位之后,再度入朝为官? 这卢铁头的结局,大家伙有说隐退的,有说死的,有说回山东老家过普通生活的。可就是没人认为他会再为官。 其实他再为官也是很有理由的,这个理由存在于仁剑震音扬里边。 卢云从瀑布里出来的时候说过一段话,讲述他的人生,他由于不懂为人处事因而处处碰壁。所谓画剑成圆,化园为方,做人就是要圆融在外,但方正在内,圆融可以挡掉更多的世俗压力,方正则保证自己在原则上绝不退步。 所谓仁剑震音扬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出瀑布的卢云已经悟通了这一点,因而有了打算独善其身,过平凡日子的想法。 但他再入北京,看到了那么多足以触动他的事情,他的心态也开始发生变化。 他会不会超越仁剑震音扬的境界? 他已经发现世道是如此的灰暗,人心难测,正道不张,任何文天祥式的正直是徒劳的。 可是他独善其身又能改变什么?退隐能有什么用呢? 他能避开这些烦恼,他能避开自己心中的呐喊,所谓眼不见为净是也。 可如果是这样,在北京经历了新的触动之后,他会不会又有思想上的改变了呢? 如果朝堂之上的努力呼喊改变不了什么,那么退隐和独善其身同样不能改变什么,甚至连现实的帮助都没有。 如果去做官,就算改变不了这世道,至少能为一些人做一些事情,能帮到一部分人,这总是实实在在的,好过任何大道理大正道。 如果卢云的思想突破到这里,那就比外圆内方更胜一筹,比原先抛头颅洒热血更胜一筹。 尽可能的为别人多做一些事情,一些实在的事情,不再消极,也不再狂热。 突破了圆与方,达到了 实在 二字。 所以结局有可能是, 卢云再度入朝为官,实实在在的于朝堂上为他人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姗姗来迟,论英雄志之正道(补充篇)... 我写第一篇的时候,正好快要去学校报到,那时候太忙碌了,要准备很多东西,所以写的很潦草,很简陋。 许多想跟大家说的话都没有说出来,对于想表达的一些思想也没有表述好,还让许多人误解了。 于是今天写一写补充篇。 这段时间我仔细浏览了关于我写的第一篇论正道的回复,我发现我叙述得相当失败,因为基本上所有主要意思都被人误解了。 今天来澄清一下,我不得不说大多数人没弄明白我写的是什么意思。 至于我是郝震湘同学也同样理解到别处去了,与我想表达的全然不是一个意思。 很多人都觉得我在那篇论述里要表达一种硒方的普世观点和硒方的文明理念是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通,大家还认为我要表达硒方的文化观念和制度是可以应用在我们这里的。 实际上,这么认为并且以此为批判观点对我的文进行评判是错误的。 因为,我根本就没有要表达以上任何一种意思。 我从未说过东西方文明可以互相替代。 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对不可以替代,那不是我们能够去断言的事物,我也不会这么说。 我同时从未表达过任何的关于硒方制度能够在我们这里应用,或者说他们那一套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我都没有表达过。那是在后来别人的评论中给我加进去的主观观点。 这是误解。 当然我也有错,因为我没有把自己的观点说得足够清楚。我相信是在我第一篇文中引用了硒方泯注制度进行叙述的那一段文字给大家造成了错觉。 如果大家谁还记得那一段文字,可以去回忆一下,我当时的意思是说,那种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所谓的硒方泯注自油文化以及投瞟制度只是表面! 只是表面!是器物层次! 我说的根本就不是他们的文化,说的也不是他们的制度,我从一开始就没说这些。 我更没有说过这些东西是我们的传统,或者说是我们必须的。 我从未说过, 我从一开始,就很明确的只说一样东西。 “人诠”,天赋人诠,它是所有文化,所有文明的核心 我说的是这个,我认为它是高于世间一切的事物。它不独属于任何一种文明。 世间所有的文明都是从它衍生出来的,无关于任何制度,无关于任何不同的人种和文化。 我没有说过要将地球一边的文化强加给另一边这样的意思,我强调的只是作为一个人类,作为一个人!所应当享有的基本“全莉”。 它属于全人类,高于一切文明和文化。 “人诠”配得起这样的地位。 首先大家应该准确了解一下“人诠”是什么意思? 我先说一些最基本的,有文化的应该都知道的部分。 “人诠”观念认为,一个人类,不管他(她)是哪里人,应当享有生存,人格尊严,以及行动和行为上(不违反法律)的自油。同时不被任何zu织和个人所侵犯这些全莉。 这是“人诠”的第一层观念,仅仅是第一层而已! “人诠”还有一个升华,那就是人应该能够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包括寻找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价值,还有亲情,友情,爱情。 这是“人诠”的升华。两者相加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诠”。 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是人类在不断追寻自身在世上的价值,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等等而出现的,没有人类就没有一切。 “人诠”是何等一个观点,它高于一切文明,不仅仅是狭义上的一些自油,还有人自身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这才是完整的“人诠”观点。 它不应该被扯进什么东方,或者硒方文化的冲突内,它与这些无关。它属于全人类! 这一次我说的很清楚了,所以大家要和我讨论我很欢迎,只要说出论点论据,大家可以很融洽的谈一谈。互相可以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 但是,如果在我说的这么清楚的情况下,谁再扯进那些什么硒方和东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者尽是提到那些制度,那我不得不怀疑这是有其他用心了。 先去洗个澡,接着继续结合英雄志进行讨论。 我要试着证明,顾嗣源和卢云的正道观念就是糅合了更多传统道德观念的“人诠”理念。
好不容易军训接近尾声,这个周末再把观点相信阐述一遍 上一次因为赶着去学校,原本计划写一万多字的论述,居然才搞了三千多就了事,很多事情都没有能够细细说。以至于很多人都误解了我的意思。 这次应该能做一个比较好的补充。 另外,说一下我今天晚上在这吧里发现的一个好笑的事情。 我今天在百度搜索了一下我发的帖子,发现有位仁兄在批判我。我一时好奇点进去看了看,竟惹得我捧腹大笑。 那天我发帖子时,为了“人泉”思想,和万世开太平等几位朋友展开热烈讨论。我坚持的论调是,“人泉”是和卢云心中的正道一般,高于世间一切的东西。它的基础首先是肯定了一个人类应当拥有的基本权利,它是不分东西方文化的,对全人类都有效。 而它的升华则是,一个人对自身自我价值的体现,爱情,理想,存在的价值等等.... 主要集中的讨论问题在于,我认为我国古代就有这方面的启蒙思想,而他们不认同吧。 但是刚才我看了那仁兄批判我的发言,简直太搞了! ========================== 如你所说,正道是飘渺的,模糊的,人都只是能了解其大概,却不能分其于细节. 这些飘渺的东西有什么用?难道能格物致知?抱歉,你的大道论恕我不敢苟同. 以人为本才是正道. ===================================== 以上是他对我的批判,可我仔细看了一下,此人分明在赞同我的观点,我强调的也是以人为本,“人泉”、人的价值、至上。 他一边赞同我,一边批判我.............我猜想是不是我自己精神分裂半夜起床发的帖子啊,O(∩_∩)O哈哈~
应约前来,论英雄志之——正道!                        论英雄志之正道    在开说之前,首先自问一句,英雄志难读懂吗?    自答曰,不难,但懂了却也无奈。       第一节 什么是正道    言归正传,要读懂英雄志,首先必须要弄懂贯穿全书中心内容的——正道!    卢云口中的正道,顾嗣源为之而血流牢狱的正道,真正的孔孟儒生们追求的正道。这个正道听起来庄严而神圣,但通篇书中没有任何一人对它做出了完全的诠释,它似乎只是个意境高远,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    卢云对于正道只说过一句,正道,就是做对的事情。    那何为对的事情?谁都希望自己是对的,正道莫非就是这般模糊么?    如果英雄志里的正道仅仅如此,那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只能说是三流,因为它描述模糊,更兼之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不过孙晓确实很厉害,这整本书里虽然没有哪个人为正道做过诠释,但却有一个又一个的事件来表达正道的意义。分析一下这些事件,便基本能窥探到正道内在的一些神髓了。    要分析这些事件,首先要确定一下,是谁在坚持着正道,是谁的心中拥有了这个正道?    到目前为止,书中有两个人物对于正道是真正信仰,以死捍卫的。    一个是主角卢云,另一个是主角的岳父顾嗣源。    在书中,卢云最先提出正道的观点,顾嗣源深受影响以至最终狱内撞墙而死。    两人都是大有古风的孔孟儒生,以孔孟之道为心中理想和追求,与那些自汉代独尊儒家之后,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头的假儒生大是不同。真儒生不会一门心思扑在与帝王相处之道上,也不会总想着如何宦海为官。    故而也只有真儒生才能体悟得到什么叫正道。    卢云伸指向地,道:“您瞧这个仁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二,仁者,二人也。两人之间的事,便是‘仁’了。凡事都替另一人想,那便是发乎心。待得所作所为皆是为旁人好,那便是止于行。两者皆备,也就差相仿佛了。” 卢云仰望夜空,凛然道:“一个高乎这世间的东西,我称他为正道。” 卢云望向自己的双掌,低声道:“正道,就是对的事情。大是大非之前,并非拳头大小、人多人寡便能左右。皇帝也好、百姓也好,都不能折我分毫。”他举起酒杯,仰手而尽,道:“求不到我心里的道,我可以回去卖我的面,便算世人说我是孔门叛徒,我也不在乎。” “吾本息机忘世、槁木死灰之人,念念在滋于古之忠臣义士、侠儿剑客,读其遗事亦为泣泪横流,痛哭滂沱而若不自禁,今虽不能视富贵若浮云……’”琼芳啊了一声,霎时想起了后半段文字,两人异口同声,念道:“今虽不能视富贵若浮云,然立心之本,岂能尽忘?我身入梏炬,我心受梏方,天地大无耻,吾对之以二字,曰……”    “正道!”
我来8一8武侠和泯注自油 标题无呜呜呜呜呜呜                        论英雄志之正道    在开说之前,首先自问一句,英雄志难读懂吗?    自答曰,不难,但懂了却也无奈。       第一节 什么是正道    言归正传,要读懂英雄志,首先必须要弄懂贯穿全书中心内容的——正道!    卢云口中的正道,顾嗣源为之而血流牢狱的正道,真正的孔孟儒生们追求的正道。这个正道听起来庄严而神圣,但通篇书中没有任何一人对它做出了完全的诠释,它似乎只是个意境高远,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    卢云对于正道只说过一句,正道,就是做对的事情。    那何为对的事情?谁都希望自己是对的,正道莫非就是这般模糊么?    如果英雄志里的正道仅仅如此,那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只能说是三流,因为它描述模糊,更兼之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不过孙晓确实很厉害,这整本书里虽然没有哪个人为正道做过诠释,但却有一个又一个的事件来表达正道的意义。分析一下这些事件,便基本能窥探到正道内在的一些神髓了。    要分析这些事件,首先要确定一下,是谁在坚持着正道,是谁的心中拥有了这个正道?    到目前为止,书中有两个人物对于正道是真正信仰,以死捍卫的。    一个是主角卢云,另一个是主角的岳父顾嗣源。    在书中,卢云最先提出正道的观点,顾嗣源深受影响以至最终狱内撞墙而死。    两人都是大有古风的孔孟儒生,以孔孟之道为心中理想和追求,与那些自汉代独尊儒家之后,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头的假儒生大是不同。真儒生不会一门心思扑在与帝王相处之道上,也不会总想着如何宦海为官。    故而也只有真儒生才能体悟得到什么叫正道。    卢云伸指向地,道:“您瞧这个仁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二,仁者,二人也。两人之间的事,便是‘仁’了。凡事都替另一人想,那便是发乎心。待得所作所为皆是为旁人好,那便是止于行。两者皆备,也就差相仿佛了。” 卢云仰望夜空,凛然道:“一个高乎这世间的东西,我称他为正道。” 卢云望向自己的双掌,低声道:“正道,就是对的事情。大是大非之前,并非拳头大小、人多人寡便能左右。皇帝也好、百姓也好,都不能折我分毫。”他举起酒杯,仰手而尽,道:“求不到我心里的道,我可以回去卖我的面,便算世人说我是孔门叛徒,我也不在乎。” “吾本息机忘世、槁木死灰之人,念念在滋于古之忠臣义士、侠儿剑客,读其遗事亦为泣泪横流,痛哭滂沱而若不自禁,今虽不能视富贵若浮云……’”琼芳啊了一声,霎时想起了后半段文字,两人异口同声,念道:“今虽不能视富贵若浮云,然立心之本,岂能尽忘?我身入梏炬,我心受梏方,天地大无耻,吾对之以二字,曰……”    “正道!”    以上便是卢云和顾嗣源对于自己所追求的道的描述,也是他们对于正道之路上的心迹表露。 这两段话,分别引出了两人为了正道而在这尘世中挣扎斗争的两段故事。 卢云自然便是为了阿秀,孤身千里,保护故主遗子。顾嗣源便是为了遗宫一案挑战武英宗的帝王之威。
说说武侠8一8武侠和泯注自油                        论英雄志之正道    在开说之前,首先自问一句,英雄志难读懂吗?    自答曰,不难,但懂了却也无奈。       第一节 什么是正道    言归正传,要读懂英雄志,首先必须要弄懂贯穿全书中心内容的——正道!    卢云口中的正道,顾嗣源为之而血流牢狱的正道,真正的孔孟儒生们追求的正道。这个正道听起来庄严而神圣,但通篇书中没有任何一人对它做出了完全的诠释,它似乎只是个意境高远,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    卢云对于正道只说过一句,正道,就是做对的事情。    那何为对的事情?谁都希望自己是对的,正道莫非就是这般模糊么?    如果英雄志里的正道仅仅如此,那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只能说是三流,因为它描述模糊,更兼之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不过孙晓确实很厉害,这整本书里虽然没有哪个人为正道做过诠释,但却有一个又一个的事件来表达正道的意义。分析一下这些事件,便基本能窥探到正道内在的一些神髓了。    要分析这些事件,首先要确定一下,是谁在坚持着正道,是谁的心中拥有了这个正道?    到目前为止,书中有两个人物对于正道是真正信仰,以死捍卫的。    一个是主角卢云,另一个是主角的岳父顾嗣源。    在书中,卢云最先提出正道的观点,顾嗣源深受影响以至最终狱内撞墙而死。    两人都是大有古风的孔孟儒生,以孔孟之道为心中理想和追求,与那些自汉代独尊儒家之后,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头的假儒生大是不同。真儒生不会一门心思扑在与帝王相处之道上,也不会总想着如何宦海为官。    故而也只有真儒生才能体悟得到什么叫正道。    卢云伸指向地,道:“您瞧这个仁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二,仁者,二人也。两人之间的事,便是‘仁’了。凡事都替另一人想,那便是发乎心。待得所作所为皆是为旁人好,那便是止于行。两者皆备,也就差相仿佛了。” 卢云仰望夜空,凛然道:“一个高乎这世间的东西,我称他为正道。” 卢云望向自己的双掌,低声道:“正道,就是对的事情。大是大非之前,并非拳头大小、人多人寡便能左右。皇帝也好、百姓也好,都不能折我分毫。”他举起酒杯,仰手而尽,道:“求不到我心里的道,我可以回去卖我的面,便算世人说我是孔门叛徒,我也不在乎。” “吾本息机忘世、槁木死灰之人,念念在滋于古之忠臣义士、侠儿剑客,读其遗事亦为泣泪横流,痛哭滂沱而若不自禁,今虽不能视富贵若浮云……’”琼芳啊了一声,霎时想起了后半段文字,两人异口同声,念道:“今虽不能视富贵若浮云,然立心之本,岂能尽忘?我身入梏炬,我心受梏方,天地大无耻,吾对之以二字,曰……”    “正道!”    以上便是卢云和顾嗣源对于自己所追求的道的描述,也是他们对于正道之路上的心迹表露。 这两段话,分别引出了两人为了正道而在这尘世中挣扎斗争的两段故事。 卢云自然便是为了阿秀,孤身千里,保护故主遗子。顾嗣源便是为了遗宫一案挑战武英宗的帝王之威。 最终一个落得亡命天涯丢官弃家,连深爱的新婚妻子也相隔十年,自己则落入那白水大瀑布之中沉寂了十年。 另一个家产被抄,逼得家中女眷和未出闺阁的女儿抛头露面为了生计而奋力拼搏,最终被皇威压迫,更兼亲友皆劝其背志,终于自杀于狱中。 两人都是为了心中正道而奋不顾身,甚且连亲人纽带也顾不得了。那么要了解正道,自然要分析引得他们奋不顾身的这两件事情。 一件当然是柳昂天被抄家,卢云保着柳神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