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子😍Ω
彝人啊雄
关注数: 261
粉丝数: 205
发帖数: 6,177
关注贴吧数: 4
零碎通用彝文安装及捐赠需知
俄索世系
水西简史
彝族姓氏谱牒 彝族姓氏,是指彝族的名字中的姓,从明清以来,彝、汉杂居,相互交往逐渐增多,彝族上层首先使用汉姓汉名,并将自家的“搂衣”相对说成是彝姓。 因方言土语的差异,“搂衣”、“ 笃”音译选字不同。“搂衣”亦写作纳一、呢义、嫩液、能益、娄溢等;“ 笃”亦写作侯笃、吼督等。“搂衣”或汉译为“谱牒”、或“姓氏”,至今在彝族东部方言中还无统一公认的说法,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对应的词语,姑且从“彝姓”说,便于行文。“搂衣”,从含义上理解,其实是表血统概念的氏族名称。彝族民间多将“搂衣”说为家支,也无不可。“笃”则“”为姓氏,“笃”为类别。 昭通地区的彝族,今天知道自家“搂衣”“笃”全称的人已经很少,而且发音也不准确,更不用说解释其含意了。如彝良县龙街乡恒底村汉姓罗的彝族,共有4支即礼底、卯歹、楼吉、侯而。其中还能记住全称的卯歹支是“马倮搂衣,语哼卯歹”;楼吉支是“密所搂衣,麻迷楼吉”。还有奎香乡寸田村杨姓彝族中的1支是“蛇斋搂衣,阿月撮落”,巧家县汉姓安的彝族计有8支,其中两支分别是“而补搂衣,夷氏斗鲁”,“掐吐搂衣,德布阿姆。”其他鲁甸、昭通、大关、镇雄和威信的少部分彝族之家,还能记住本家支的搂衣或笃
奢安起义与沙普之乱 :明末西南土司叛乱:削弱了明朝对后金的防御能力 明末清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爆发了两次以彝族土司为主力的土司叛乱,由于这两次土司叛乱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不仅震撼了当时的西南各省,牵制了蜀、楚、黔、滇诸省的军事、经济力量,削弱了明王朝对后金的防御能力,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减缓明朝廷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压力,使明朝廷处于三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明王朝封建统治的覆亡。因此,这两次土司叛乱对明末清初西南民族社会影响较为深远,甚至也直接影响到了西南历史发展的进程。由于这两次土司叛乱都是以彝族土司为主力,时间上有所联系,事件上彼此相因,所以有必要对两次土司叛乱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期能揭示明末清初西南民族社会复杂背景中的一个切面,也希望对明亡清兴历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奢安之乱”(彝家历史上称“阿哲起兵”)与“沙普之乱” 天启元年九月,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之军队在其女婿樊龙率领下,乘明朝募兵援辽之机反于重庆。占领重庆后,随即进陷遵义,围攻成都,“全川震动”。与奢氏倚为唇齿,互通婚姻的贵州水西宣慰使安位的叔父安邦彦,利用安位年幼,揽政于己,于天启二年挟安位响应奢氏起兵。随后各地土司蜂起响应,乌撒安效良、洪边土司宋万化等相继起事,很快攻陷毕节、安顺、平坝、龙里等地,并围贵阳十余月。十二月初七日,贵州新任巡抚王三善领兵击败水西军队。其后,安邦彦遣部下陈其愚诈降王三善,在明军从水西返回贵阳的途中计杀王三善,势力复振,出现了“黔师大溃黔事大危”的局面。崇祯二年,奢崇明自称“大梁王”,安邦彦自号“四裔大长老”,合众十余万攻永宁,被总督朱燮元擒杀。崇祯三年,水西安位请降,划水外六目之地设流官,置州、县。“奢安之乱”,波及了贵州、四川、云南、广东、湖广等省,明政府四处筹集兵饷,用了几近十年时间,才使“积年巨寇始尽”。此次叛乱不仅给黔、川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叛乱中,贵阳被围半年,兵民相食,据传逃入贵阳城内四十万,最后吃到还剩2万多人,总兵张彦芳公开组织杀人,人肉四斤值银一两。叛乱的首脑水西安氏家族从蜀汉建兴元年(223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世长水西,共1474年。在水西根基深.历史悠长,四方联姻,兵力最强,地域最大。以往西南平叛,明朝无不依靠水西。就早奢安之乱20多年的播州宣抚使杨应龙之乱来说,没有安氏,光凭庸碌的黔兵,贵阳早就陷落了。[8][8]对云南影响也极其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奢安之乱”给云南土司提供了一次秣马厉兵的机会。由于在平定“奢安之乱”时,从云南征调了大量的土司兵,他们通过平定“奢安之乱”,实力大增,开始走向明末的政治舞台。此前学者在研究“奢安之乱”时,往往只关注“奢安之乱”及石柱土司秦良玉等在剿灭奢、安时的功绩,完全忽略了作为此次叛乱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期间云南土司的叛乱与云南土司在剿灭奢、安势力时所起到的作用及此次叛乱对云南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等问题,因此,本文在探讨“奢安之乱”时,试图把天启年间爆发于滇、川、黔交界地的云南部分土司的叛乱也纳入“奢安之乱”内,探究在剿灭“奢安之乱”时,滇南土司所起到的作用和对云南社会的影响及其与云南爆发的“沙普之乱”之间的联系等问题。 “沙普之乱”是指在明末清初爆发于滇南的一系列土司叛乱。由于滇南阿迷州土司普名声在从征“奢安之乱”后,实力大增,于崇祯四年发动叛乱,崇祯五年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仍领其众,继续为乱滇南,“此晚明一大事也”;后万氏招安南土司沙定洲为婿,沙普合流,势力越加壮大。至顺治二年九月,元谋土司吾必奎反,黔国公沐天波调沙定洲平叛,沙定洲乘机入省城发动叛乱,“全滇皆震”,顺治五年叛乱为大西军平定,但沙普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其党王朔聚定洲余众”,于康熙四年“据王弄、安南,纠教化张长寿、枯木龙元庆、八寨李林、牛羊侬德功……诸酋同反”,同年被吴三桂平定,其势力持续长达三十六年之久。因普名声和沙定洲之乱及王朔等众土司反清,其叛乱的力量都为同一势力,时间上首尾相续,事件上有所联系,所以合称为“沙普之乱”。
奢安起义 :奢崇明(?-1629),四川永宁(今叙永)人,明代彝族酋长,叛明自立,割据西南。祖辈得到朝廷封赠,世袭永宁宣抚司职,手中握有勇敢善战的彝兵,奢崇明(彝族)与其子奢寅等人久有"复兴彝族国"之心。天启元年(1621),后金崛起于辽东,明军屡败,为解燃眉之急,明廷征调奢崇明率所部兵马援救辽东,奢崇明趁机派遣其婿樊龙、部将张彤率领步骑兵二万来到重庆。1621年9月17日,趁校场演武之机,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全蜀震动。 折叠 编辑本段 相关事件 1621年10月18日,奢崇明率军包围成都,当时成都守兵只有2000人,布政使朱燮元急调石柱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石柱县)、龙安府(治所在今四川省平武县)等地官军入援,明廷升朱燮元为四川巡抚,调派杨愈茂为四川总兵官,入川平叛。一向忠于明廷的著名女将-石柱宣慰使秦良玉遣其弟秦民屏、侄秦翼明等率白杆兵4000人进驻南坪关(今四川南川西南),扼重庆叛军归路,又分兵守忠州(今四川省忠县)。秦良玉自统精兵6000沿江西上。 贵州巡抚李标派总兵张彦芳、都司许成名、黄运清等援救四川。从十月至十二月,大小百余战,消灭叛军1万余,先后收复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今均屑贵州省)等地。1622年2月,朱燮元以叛军将领罗乾象为内应,又遣部将设伏诈降,奢崇明上当,亲至城下,被明军包围,罗乾象投降,奢崇明突围逃走,退往永宁。 1622年5月23日,明朝大军进逼重庆,奢崇明奋力固守,但明军势大,秦良玉率秦民屏夺取二郎关,总兵杜文焕破佛图关。川东兵备副使徐如珂亦击退奢寅所遣周鼎援军数万,歼敌万余。二十八日,收复重庆,樊龙、张彤败死。此后,奢崇明调集军队与明军战于建武(今四川省大坝西、兴文南)、长宁(今四川省珙县东)、珙县、宜宾、遵义一带,双方互有胜负。 明军设疑兵于纳溪,佯为进攻,而主力由长宁突然进兵永宁,官军与秦良玉的白杆兵连战皆捷。四月,克永宁。五月,克蔺州(今四川省古蔺)。奢崇明父子率余部败退水西龙场(位于四川省叙永县东南,今属贵州省),联合贵州安邦彦,分兵犯永宁、遵义,被川军击退(参见永、蔺、尊之战)。 折叠 编辑本段 牺牲 此后,奢崇明父子长期客居水西,依附于土司安邦彦(彝族)。天启六年(1626年),奢寅被部下杀死。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作最后的努力,自号大梁王,安邦彦号四裔大长老,二人合兵全力进攻永宁,但遭到朱燮元所率明朝川黔诸军的包围,全军覆没,奢崇明、安邦彦身死。 明平奢崇明之战 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至三年(1623年)十一月,明朝官军平定四川永宁宣抚司宣抚使奢崇明武装叛乱的作战。 奢崇明,彝族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袭职四川土司永宁(治所在今四川省叙永西南、辖境相当今叙永、筠连、古蔺等县地)宣抚使,与其子奢寅久有反明割据之心。天启元年,自请调马、步兵2万援辽,派遣其婿樊龙、部党张彤等领兵至重庆。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尔后,奢崇明、奢寅率军数万分道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简州(今四川简阳)、新都、龙泉(今四川成都市东南附近)。十月十八日,包围成都。时成都守兵只有2000人,布政使朱燮元急调石柱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石柱县)、龙安府(治所在今四川省平武县)等地官军入援,同巡按御史薛溥政等分门固守。明廷升朱燮元为四川巡抚,调派杨愈茂为四川总兵官,入川平叛。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女)遣弟民屏,侄翼明等率士卒4000人进驻南坪关(今四川南川西南),扼重庆叛军归路,又分兵守忠州(今四川省忠县)。秦良玉自统精兵6000沿江西上。贵州巡抚李标派总兵张彦芳、都司许成名、黄运清等援救四川。从十月至十二月,大小百余战,消灭叛军1万余,先后收复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今均屑贵州省)等地。叛军方面,奢寅在成都造云梯和旱船(吕公车),日夜攻城。秦良玉等各路援军到达成都以后,与登莱副使杨述程、安锦副使刘芬谦大败叛军于牛头镇,收复新都。二年(1622年)正月二十九日,朱燮元以叛军将领罗乾象为内应,又遣部将设伏诈降,诱崇明至城下,再败其军,罗乾象投降,成都解围。官军乘胜追击,先后收复资阳、内江、简州、泸州等40余州县,奢崇明父子退往永宁。五月二十三日,诸军进逼重庆,秦良玉率秦民屏夺取二郎关,总兵杜文焕破佛图关。川东兵备副使徐如珂亦击退奢寅所遣周鼎援军数万(又说2万人或四五万人),歼敌万余。二十八日,收复重庆,杀死樊龙和张彤。此后,双方屡战于建武(今四川省大坝西、兴文南)、长宁(今四川省珙县东)、珙县、宜宾、遵义一带,互有胜负。三年(1623年)春,朱燮元吸取了"我以分,贼以合"因而未能彻底平叛的教训,决定集中兵力,直捣永宁。设疑兵于纳溪,佯为进攻,而暗中集中主力于长宁,进兵永宁,官军与石柱土兵连战皆捷。四月,克永宁。五月,克蔺州(今四川省古蔺)。崇明父子率余部败退水西龙场(位于四川省叙永县东南,今属贵州省),联合贵州安邦彦,分兵犯永宁、遵义,被川军击退(参见永、蔺、尊之战)。四川总兵官李维新、监军副使李仙品、佥事监军刘可训等,统率各将,分5路进兵龙场,擒获奢崇明妻安氏、弟奢崇辉及叛军大学士、经略、丞相、总督等文官武将多人,斩首1000余人(一说万余人),奢崇明父子俱受伤而逃,平叛战争宣告结束。明廷令废水宁宣抚司,设道府治理其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