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情如你时代 矫情如你时代
关注数: 4 粉丝数: 87 发帖数: 3,413 关注贴吧数: 8
秋季养生别错过“四大名补” 秋冬时节寒冷干燥,我们的身体也变得“脆弱”起来,稍不留神就会感冒、咳嗽,肺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在这个季节也容易复发。因此,秋季要适当“进补”。  1.莲子   莲子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古人认为它“享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秋天食用有养心安神、健脾补肾、止泻固精等功效。不仅有助缓解失眠等,对易患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的人来说,莲子还可以通过补肾增强免疫力,达到润肺的效果。   市场上的莲子有红莲子和白莲子之分,红莲子口感较硬,但补肾、补血效果更好;白莲子口感香糯,健脾的功效更强。除了莲子粥、红枣银耳莲子汤、银耳莲子羹等传统食用方法,用莲子心泡茶去心火效果更佳,莲子泡酒则固肾效果更为显著。 2.芡实   这是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又称“鸡头米”、“鸡头”等,在南方较常见。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其补肾效果强于山药,祛湿效果优于红小豆,镇静效果强过莲子,可以说是一种被埋没的补益佳品。宋代文豪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   鲜芡实或干芡实泡水后可直接嚼服,也可熬粥、煲汤或与莲子、山药、白扁豆等食物一同食用。芡实搭配燕窝蒸食,有很好的美容效果,可使人们气色更好。此外,把鲜芡实去皮后冻在冰箱里,还可较长时间保存食用,补肾效果更好。 3.栗子   香甜味美的栗子,是秋冬非常受欢迎的零食,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丰富的营养成分。中医认为,栗子性味甘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等功效。   栗子可生食、炒食、加水煮食等,在众多的食用方法中,生吃栗子,且缓慢咀嚼、徐徐咽下时的补肾效果最佳。这是因为生栗子中酶和维生素C等的含量最高,且细嚼慢咽时消化更充分,更利于人体吸收,对体虚乏力或肾虚导致的腿脚无力等症状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栗子不可多吃,每日最好不要超过10颗 4.花生   花生是一种高蛋白的油料作物,自古享有“长生果”的美誉。《本草纲目》记载,“花生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清咽止痒”,适合脾虚消瘦、食少乏力、干咳少痰等人。值得注意的是,花生红衣(即花生皮)补气止血的作用更强,因此,需要补血的人可挑选红衣更多的小粒花生,而煮粥、打花生浆则可以挑选大粒的花生。此外,醋泡花生仁、用生花生壳煮水喝,还有一定的降压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少数人吃花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这类人需要避免食用花生或花生制品。此外,发霉的花生致癌性很强,不可食用
“春捂”有窍门 手腕肚脐别着凉 “春捂秋冻”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部分。那么,春捂最应该“捂”哪些重要部位呢? 1.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神门穴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2.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常出现腰酸软、怕冷、尿频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肾俞穴位置: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3.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另外,还可在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有助于胃肠保暖。   4.小腿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足临泣穴位置: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阳辅穴位置: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春捂别“捂”过了头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另外,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阳春3月去运动 4个注意不能忘 3月了,天气渐渐回暖,人们也开始进行户外运动来锻炼身体。虽然这时候锻炼身体有助于消减冬天积累的脂肪和缓解春困,但是为了健康的运动,大家还是要有以下4个注意。 慎时段:锻炼最好的时间是在黄昏和晚间,因为太早到户外运动有很多弊端,并且有研究证明,晚练比晨练更好。因为上午人体多数节律都处于上升阶段或者已达高峰,运动会加快节律的运行,造成“高上加高”,导致节律的不稳定。下午人体节律处于下降阶段,适当运动可以加速运转,并且下午和晚间花木绿荫处都聚积了大量的氧气,此时的空气比较干净,所以选择在下午或晚间锻炼会更好。   慎择项:没有任何一种运动是人人皆宜的,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果只是盲目地选择运动项目,不仅不会达到健身的目的,相反还会对身体不利,比如身患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老人参加快跑,就会对身体不利。  慎服装:春季虽然天气已经开始转暖,但气温还是很低,所以锻炼时要注意,肢体不要过于裸露,以免造成关节方面的损伤。并且在运动过后,如果衣服潮湿的话,要及时更换衣服,以防着凉感冒。   慎适量:春季锻炼时强度不宜太大。春练的目的是通过运动来强健体魄,不需要进行高强度的剧烈运动以避免由于过度活动和损耗而对人体养阳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春季健身时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若运动量过大,则会使津液消耗过多,损伤阳气。另外出汗过多,毛孔开泄,易受风寒。
春季养生从五方面做起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心身健康的必然条件。《内经》上说,生命活动必须适应自然变化,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的理论观点,所以人必须适应自然变化而选择合适的起居运动方式。   乐观进取顺生机   “天地以生,万物以荣”,经过漫长的严冬禁锢,冬去春回,阳光明媚,阳气上升,万物复苏。从户内到户外,从城区到郊外,回归自然,迎着春风,拥抱绿色沐浴阳光,呼吸着新鲜空气。青草绿竹,蝶飞虫鸣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个季节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就是早睡早起,不但要放松情绪,也得宽松形体,乐观向上,勇于进取,生活要有规律,适应自然生发之意。心情愉悦,身体健康,自然就增强了疾病的抵抗能力。   适当春捂保阳气   春季是气象因素变化无常的季节,不要骤然脱去厚衣,古有“百草回芽,百病发作”的说法。传统的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春季多风病,“春捂秋冻”就是预防疾病的经验总结。让人有个适应过程,不因气温的急速变化而致寒邪侵入,适时“捂”好令阳气旺,抗外邪的能力自会增强。   养阳护阴炼身体   春阳舒发,人体的气血调和,经脉松弛。古人特别强调春季里万物生息繁衍,人们应关爱生命,在友善人际关系的同时也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元代的养生学家邱处机在他的《摄生消息论》一书中就贯穿着法时养生的理论。他主张走出户外锻炼身体,不能久卧贪睡。但要控制运动量,不做剧烈的运动,舒缓柔和,动静结合,既能吸纳春阳之气,吐故纳新,又不致使阳气受损。春季里阴气下沉,阳气升发,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活跃,体内的内阳与外界自然之阳相互增长。因此,春季养生应以动静结合,养阳护阴。   养肝护脾饮食宜   春季是肝旺之时,饮食应养肝护脾,以平补为主,切忌大热大辛,宜食用富有蛋白质和维生素类的易消化食品。多吃新鲜菜蔬,春天里人体需要多种营养,又是蔬菜的淡季,品种稀少,有些小菜往往被人忽略,但这些小菜对人的健康特别重要,小看不得,如春韭、菠菜、苜蓿、荠菜等。   踏青郊游复活力   尽量多做户外活动,踏青郊游尤为合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阳气上升,万物复苏。人随春生,平添好动向上的心情。野外散步可以调气血,养精神,去烦恼,达到宁静致远之功。阳光充足,紫外线照射有利于钙的吸收,这对老年人和儿童更为重要。应当注意,春季里乍暖还寒,气候异常多变,年老体弱,患慢性病的人易受风寒引发宿疾,应适当穿衣。
专家揭秘口味心理学,你了解吗?  每个人都有心爱的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饮食偏好还能反映出人们的性格特点。美国“嗅觉味觉治疗与研究基金会”负责人、《你是哪种食物性格》一书的作者亚伦·赫希博士,针对人们选择的食物与性格的关系,进行了25年的研究,试图为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 有些人口味偏咸,淡口味的食物会让他们觉得味同嚼蜡。除了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爱吃咸的人通常性格也比较外向、随和,生活中他们喜欢随大流,不会轻易出头或刁难他人。   有些人偏爱巧克力、蛋糕等甜食,这样的食物能促进大脑“快乐荷尔蒙”的分泌,因此,生活中他们也通常乐观积极,做起事来随心所欲,很少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辣”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味觉感受,研究发现,辛辣食物所导致的血压升高、心律加快等现象会使人上瘾。爱吃辣的人通常带着一股痛快劲儿,做事往往迅速果断。虽然为人热情,但脾气却比较火爆,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坚持自己的想法。   而爱吃又甜又咸、甜中带苦等“另类”口味的人则一般性格内向,他们喜欢独来独往,思维非常缜密,深藏不露,看上去有些冷漠孤傲,不好接触。   还有一部分人是素食主义者,这样的人多数性格内敛,喜静不喜动。喧嚣的人际圈子会让他们感觉不自在。   而爱吃涮锅、烧烤等肉类食物的人则通常比较活跃,与不同的人都能交谈甚欢,在人际圈中总能让自己引人瞩目。
从微信看心理,你属于哪种? 1 炫耀型:有自恋倾向   “好累啊,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终于喝到了广州的下午茶~”“鲍鱼也不好吃,明天在家自己做甜点吧。谁要来?”……有些人玩微信玩得不亦乐乎,从早到晚,她们的生活轨迹几乎都能在微信上找到。   点评:现代社会节奏快,高压的生活状态,让很多人有淹没在人山人海中的感觉,而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找“存在的自己”,渴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微信是一种简单而快捷的记录方式,可以从他人的认可中获得自我的满足感。这从人们喜欢晒自己幸福的事、美的照片中更能体现出来。当然,每天发十几甚至几十条信息的人,或有较为严重的自恋倾向。 2 拓展型:渴望精神食粮   琳琳是个文学和动画片爱好者,在微信上,她关注最多也是这两方面的信息。她经常发布新鲜热辣的点评,分享别人独到的观点,她的粉丝也越来越多,这让她觉得生活更充实了。   点评: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动力,人们都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在一个资讯大爆炸的时代,不断地获取信息,在交际过程中有更多发言权,不至于OUT,从而帮助拓展自己的交际圈,是一种人际交往、精神的需要。 3解压型:寻找自我   为了生活,桂桂远离故乡谋生,自从有了微信她便离不开它了,经常在上面宣泄自己的不满,分享愉悦的事情,她说:“这是一个隐秘的途径,充分袒露了真实的自我。”   点评:在现实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有些人或许没有更多的途径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而微信恰好弥补这种不足。发布积极的信息,宣泄对生活的不满,都是人们一种很好的调适压力方式,因为,写出来,本身就是减压。 4 窥视型:甘当看客   雯雯注册了微信,但除了转发信息之外,她几乎从不发原创的信息,她的借口是“晒幸福死得快!”不过,睡觉之前和早上起来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刷微信。她认为:“刷微信是潮流,而且每天看着别人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觉得挺有意思的。”   点评:人们都有社交的需要,当大家都玩微信微博时,从众的心理让人们也赶潮流,避免落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奇心,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而查看微博、微信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由于人们晒的事件、图片大部分是好,“看客”或许会有羡慕嫉妒甚至恨的心理,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以致烦扰自己的内心。
从双臂动作看心态 心理学家发现,身体语言表达的内涵往往比言语更加丰富和可信,比如从双臂动作就能看出很多心态上的差异。 1.双臂交叉抱胸。通常表示对外界排斥。例如,男性向女性表达爱慕之情,若她不想接受,就会下意识地双臂交叉抱胸。识趣的人应该知难而退,继续纠缠恐怕会引起拒绝;学生对老师表示怀疑或抗拒时,也可能会双臂交叉,随着老师讲的内容吸引了他,他会不自觉地打开双臂。面对这种姿势,若想消除对方的敌意,不妨请对方帮自己拿一个东西,就能打开对方交叉的双臂了。   2.单臂或双臂叉腰。这种姿势会扩大人体所占的空间,显得比较有气势。当人希望表达自信或愤怒时,往往采取这种姿势。经常叉腰的人通常比较自负,或攻击性较强。   3.喜欢挽别人的手臂。女性通常喜欢挽同伴的手臂,这样的人性格相对开朗、主动、热情、自信,内心充满安全感。   4.双臂在背后,双手互握。领导或有自信的人往往喜欢这种姿势,这体现了威严、庄重。他们通常话不多,比较含蓄、谨慎、自信。双臂在身前,双手互握的姿势往往表示尊重、谦卑。   5.“托盘式”。双手托腮或一只手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这种动作常被女性使用。她们在心仪的人面前可能做出这个动作,托起自己微笑的脸庞,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安慰朋友:陪伴胜过开导 怎样帮助或安慰人是最好的?先来看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爷爷刚刚失去陪伴一生的妻子,伤心地哭了。邻家小男孩走进爷爷的院子,爬到他的膝盖上,坐了很久,老人的心渐渐平复。男孩的妈妈问:“你和老爷爷说了什么?”小男孩说:“没什么,我只是和他一起哭。”  就像《增广贤文》中所说:“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帮助、安慰伤心的人,要用对方最需要的方式。若错过了时机或用了不合适的方式,不仅没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世界上最好的安慰就是陪伴。父母生病,子女请假陪老人去医院,帮老人取药、熬药,这份细心照料比逢年过节送礼物更能满足父母的需要。妻子不舒服,丈夫做好饭菜,哪怕色香味都不怎么样,也能让妻子感到体贴。丈夫应酬喝醉了,妻子不打骂,而是送上一杯水,帮丈夫安心睡下,这份包容会让丈夫更懂得爱惜身体。  再比如,路上见有人受伤,去扶起、帮助他可能会占用一点时间,甚至惹上麻烦,但这一念善心或许能挽救一个垂危的生命。朋友伤心难过时,花时间陪他坐会,默默陪伴和理解,胜过千言万语的开导。对那些迷茫和绝望的年轻人,来自长辈的一席充满爱与关怀的话语,可能让他们走出歧途,改变一生。  觉察别人何时需要帮助,需要敏感和爱心;给别人最需要的关怀,需要体贴和智慧。这样便能给别人最好的帮助和安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