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茗人 巴蜀茗人
关注数: 21 粉丝数: 485 发帖数: 4,011 关注贴吧数: 71
四川茶树品种之南江大叶茶 南江大叶种茶又名南江大叶茶,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的著名特产,南江大叶茶于1958年首先在流坝乡金台村牡丹园发现,主要分布赶场、上两、贵民、杨坝、小河等片区,多系茶粮间作。南江大叶茶是四川省地方良种,其中南江大叶茶2号已审定为国家级良种。 南江大叶种属有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产地及分布:原产于四川省南江县 汇滩、流溪、元顶子山等高山茶区,产地森林环抱,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无公害,茶叶含富硒和30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现今广泛分布于南江、旺苍等大巴山南麓县市。 特征: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椭圆形,叶色绿,叶面微隆,有光泽,叶身稍内折,叶缘平或微波,叶尖渐尖。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32.0g。花冠直径3.1cm,花瓣9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种径1.3cm。 特性:芽叶生育力强,长势旺,持嫩性强。发芽较当地其他品种早10天左右。产量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4%、茶多酚21.1%、儿茶素总量14.7%、咖啡碱3.9%。 适制红茶、绿茶,品质优良。抗寒性强。结实性较强。 适栽地区:四川北部茶区。 栽培要点:按常规茶园规格种植和定剪,培育树冠,及时采摘。 南江县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南宋时期的资料就有官方在南江收茶税的记载,明正德年间,“金碑茶”就列为贡品,清道光年间南江茶叶已有盛名,据县志记载,清道光七年,茶农每年采摘于谷雨前后为头茶,五六月为二茶,七八月为晚茶,清明采者尤佳。甘肃、陕西等地茶商就慕名远到而来,争相抢购立夏前后的茶叶,民国时期省实业局也常到南江来购买茶叶。包装成一公斤一桶,运到成都等地销售,享有声誉,至今南江人民说起茶叶,还有一金碑(水洞金碑村)二罗桠(桥亭罗桠村)早茶出于盐井坝(赶场乡盐井坝)之说。
四川茶树品种之崇庆枇杷种 崇庆枇杷种茶树又名崇庆枇杷茶,是中国珍贵而又稀少的茶树品种资源,因叶似枇杷叶而得名,是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培育形成的一个茶树群体品种,产地位于四川盆地邛崃山脉,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云雾缭绕的高山上,环境独特。崇庆枇杷茶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厚、发枝能力强、香高、味浓、耐冲泡等特点。早在清代就被誉为“贡茶”,1965年被评为全国21个优良茶树品种之一,1984年被四川省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四川省五大地方良种茶树之一。 崇庆枇杷茶起源于崇州市的三郎镇、怀远镇、万家镇、苟家乡一带的邛崃山脉,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唯崇州独有。崇庆枇杷茶种植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开始,崇州的三郎、文井江、怀远、街子、鸡冠山等沿山地区广为种植,清朝以后面积逐步萎缩,据清朝光绪版《崇庆州志》“物产篇”记载:“枇杷茶高一丈,二丈,叶粗大、名粗毛茶,近有取其嫩尖充普洱者,味亦颇类……”,清代即以此茶为原料制作“龙门茶”入贡,颇受称赞。崇庆枇杷茶树龄最长的是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塀山的一棵老茶树,其树龄400年以上,树高9.2米,被誉为“四川枇杷茶王”。 崇庆枇杷茶,茶树有性体品种之一。原产四川省崇庆县的晴霞山,主要分布于崇庆、大邑等县。乔木型、大叶类,树姿直立,树高3-10m,叶长椭圆形,叶柄特长,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片着生呈水平或下垂。发芽早,比当地一般品种早半个月左右,芽叶少毛,花冠直径41mm,花瓣8-10片,花萼无毛。制成红茶,香高色红,有滇红风格,但味欠浓;制成边茶,品质较佳。抗旱、抗病较强,抗寒性较强,但扦插困难,结实少。
四川茶树品种之崇庆枇杷种 崇庆枇杷种茶树又名崇庆枇杷茶,是中国珍贵而又稀少的茶树品种资源,因叶似枇杷叶而得名,是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培育形成的一个茶树群体品种,产地位于四川盆地邛崃山脉,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云雾缭绕的高山上,环境独特。崇庆枇杷茶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厚、发枝能力强、香高、味浓、耐冲泡等特点。早在清代就被誉为“贡茶”,1965年被评为全国21个优良茶树品种之一,1984年被四川省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四川省五大地方良种茶树之一。 崇庆枇杷茶起源于崇州市的三郎镇、怀远镇、万家镇、苟家乡一带的邛崃山脉,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唯崇州独有。崇庆枇杷茶种植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开始,崇州的三郎、文井江、怀远、街子、鸡冠山等沿山地区广为种植,清朝以后面积逐步萎缩,据清朝光绪版《崇庆州志》“物产篇”记载:“枇杷茶高一丈,二丈,叶粗大、名粗毛茶,近有取其嫩尖充普洱者,味亦颇类……”,清代即以此茶为原料制作“龙门茶”入贡,颇受称赞。崇庆枇杷茶树龄最长的是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塀山的一棵老茶树,其树龄400年以上,树高9.2米,被誉为“四川枇杷茶王”。 崇庆枇杷茶,茶树有性体品种之一。原产四川省崇庆县的晴霞山,主要分布于崇庆、大邑等县。乔木型、大叶类,树姿直立,树高3-10m,叶长椭圆形,叶柄特长,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片着生呈水平或下垂。发芽早,比当地一般品种早半个月左右,芽叶少毛,花冠直径41mm,花瓣8-10片,花萼无毛。制成红茶,香高色红,有滇红风格,但味欠浓;制成边茶,品质较佳。抗旱、抗病较强,抗寒性较强,但扦插困难,结实少。
关于茶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几点呼吁 从食用到饮用,从养在深闺到名满天下,茶逐渐成为我们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茶作为饮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步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茶产业发展遭遇瓶颈,是像书画那样为少数人所把玩,雅而不俗;还是像酒一样,也是以前的茶一样,雅俗共赏。不少人选择前者,孤芳自赏的风气早有耳闻;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后者,但似乎势单力薄。我是坚定的雅俗共赏支持者。近几年不断看到新闻说云贵川渝等中西部省份大力发展茶园,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作为一个爱茶人,我很是欣喜,因为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对带动农村经济很有帮助,但是同时也很是担忧,因为据我观察和了解茶叶消费的发展似乎跟不上茶园面积的扩张。那么如果茶产业发展受挫,农村经济将大受影响。茶叶消费增长缓慢的原因我上一节已经提及。我时常将茶与其他饮料对比,如白酒葡萄酒咖啡,它们都是雅俗共赏,且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巨大,白酒自然不用说,我身在四川,白酒产业举足轻重;葡萄酒咖啡同样是欧洲和美洲很多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它们既能为少数人所把玩,又能让大部分人喜爱。茶以前做到过,以后也行。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茶产业必须加快多元化发展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利国利民。 第一:加快茶食品以及茶叶食用方面的研究和产品开发。 第二:加快茶提取物的多元化利用,药、保健品、护肤品等等。 第三:加快茶饮料行业的产品开发和应用。 第四:加快推进饮用茶的产品多样化和现代化。 第五: 加快推进以茶园观光和茶文化体验为主的茶山旅游开发。 第六:加速推进茶行业标准化进程。
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正式公布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文件 中茶协字[2009]69号 -------------------------------- 关于公布“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调查”结果的通知 各产茶县(市、区)人民政府: 我会自2009年3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重点产茶县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中茶协字[2009]16号)后,在各省行业组织和相关产茶县(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调查工作得以圆满完成。截至7月1日止,共收到符合要求的128个产茶县(市、区)的申报材料,基本覆盖全国主要的产茶省份。 为彰显全国重点产茶县的典范作用、突出其对茶产业的贡献,我们根据2008年各县的茶叶产量调查结果分析,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全国重点产茶县(市、区)予以排序、公布和颁发证书,并对位列前十名的重点产茶县(市)授牌。 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调查结果如下: 县(区、市) 2006产量(吨) 2007产量(吨) 2008产量(吨) 安溪县 50000 52000 60000 名山县 23708 30489 36205 福安县 21500 24100 26900 嵊州市 22230 21800 22620 英山县 15810 18631 19800 临湘市 15800 16900 17000 凤庆县 10550 15180 16550.2 长沙县 11668 12156 16177 福鼎市 12000 14500 15200 夹江县 10450 13000 14500 五峰县 5376 6433 13317 宣州区 10469 10979 12460 安化县 6225 10225 10980 浉河区 5140 8270 10376 开化县 9600 10083 10342 武义县 7044 9746 10329 洪雅县 7300 8954 10300 寿宁且 11000 11300 10210 蓝山县 4930 7382 10029 余杭县 8372 8721 9181 石门县 7000 7500 8000 蒲江县 5100 6000 8000 湄潭县 3260 5285 7660 建瓯且 7010 7200 7623 歙   县 7347 7397 7604 谷城县 6125 6959 7442 昌宁县 5632.1 6877.3 7342.8 蕉城县 5850 6640 7304 松阳县 4950 6388 7150 婺源县 5800 6200 7000 云   县 6920.4 8320.8 6921.6 腾冲县 5691 6506 6750 潞西市 4553 5787 6505 利川市 5700 6366 6433 武夷山市 5900.36 5811.5 6335 休宁县 4900 5860 6320 余姚市 6771 6413 6317 诸暨市 5820 6570.5 6013.8 石台县 5200 5170 5640 龙州县 5500 5500 5500 饶平县 5240 5145 5260 宜都市 3448 4547 5115 昭平县 4170 4500 4980 祁门县 4087 4668 4943 双江县 4461 5100.8 4784.3 霍山县 6000 4350 4601.8 永德县 4217 4500 4434 长兴县 1977 2756.9 4330 金寨县 4300 4500 4200 桃源县 4200 4307 4102 桃江县 3860 4380 4100 三江县 2812 3349 4026 耿马县 3411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