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war historywar
关注数: 9 粉丝数: 28 发帖数: 963 关注贴吧数: 20
把国学狭隘理解为“汉学”甚至“儒学”的,请进来看 2008年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季羡林 语) 季羡林 “大国学”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学术学科上,无论从历史回溯还是空域观照,远者包括被元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所统一的古西域三十六国文化、古尼雅文化,古楼兰文化,近者包括学科创建历史不到百年的西夏学、敦煌学等,都可称为我国‘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或称中国学,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蒙学、伊斯兰学等排除在汉学之外,有故意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现代‘华学’学者针对这种情况,把国学称谓“华学”,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尤其是藏学、满学、蒙学、伊斯兰学,是国学中的四大金刚,应当成为国学中的显学。(南柯舟 语)。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时,季羡林就提出了“大国学”的初步设想:“‘国学’应该是长期以来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而绝非儒学的代名词。” 到季羡林逝世后,“大国学”的概念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候,“大国学”的设想已被确定为: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是被世界认可的。
2008年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季羡林 语)季羡林“大国学”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学术学科上,无论从历史回溯还是空域观照,远者包括被元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所统一的古西域三十六国文化、古尼雅文化,古楼兰文化,近者包括学科创建历史不到百年的西夏学、敦煌学等,都可称为我国‘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或称中国学,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蒙学、伊斯兰学等排除在汉学之外,有故意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现代‘华学’学者针对这种情况,把国学称谓“华学”,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尤其是藏学、满学、蒙学、伊斯兰学,是国学中的四大金刚,应当成为国学中的显学。(南柯舟 语)。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时,季羡林就提出了“大国学”的初步设想:“‘国学’应该是长期以来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而绝非儒学的代名词。”到季羡林逝世后,“大国学”的概念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候,“大国学”的设想已被确定为: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是被世界认可的。编辑本段季老倡言98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应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之请,欣然为马上出版的《中国通史》题辞:“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季老再次重申应提倡“大国学”,值得引起出版、学术、教育界的关注。季老倡言“大国学”,并非始于今日。五年多来,他虽然一直在病房休养治疗,却始终关注着社会上“重振国学”的热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曾专门到医院与季老交流看法,一致认为我们的“国学”应该是长期以来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而绝 《中国通史》 李伯钦、李肇翔主编非乾嘉时期学者心目中以“汉学”、“宋学”为中心的“儒学”的代名词。为此,人大国学院专门创办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3月6日,中国书店出版社的于华刚总经理去拜访季老,谈及“国学热”,季老又说了几段发人深省的话,明确提出了“大国学”的观点,他强调:“‘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敦煌学也包括在国学里边……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引自百度百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