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旋地转465
天旋地转465
关注数: 0
粉丝数: 37
发帖数: 1,986
关注贴吧数: 7
什么是相位修正镀膜? 观鸟时,明确定义的结构和高对比度的图像是非常有益的。卡尔蔡司也因此将所有蔡司屋脊棱镜双筒望远镜使用“P镀膜”,来保证最大的图像清晰度。 几乎所有高质量的,现代的双筒望远镜都是“屋脊棱镜双筒望远镜”。相比于完全的“普罗”镜,他们的设计很光滑,并且传入和传出的不对准的光线发射很少,如果有的话。“节省空间”的设计的本质是通过确保入射光分成两束并在屋脊两侧使用两次反射面来得到。这两个平面的精度,它们之间的共同的边缘和90°角度都是极其重要的。 为了具有最大分辨率,两个屋脊表面也都有特殊镀膜处理。这种所谓的“相位修正镀膜“能防止波浪般的光学影响(“相移”)。从而确保了图像的清晰完整。 卡尔蔡司于80年代末首次提出相位修正镀膜(相位膜),并且卡尔蔡司仍然是这个特定技术的领导者,代表了杰出的精度。
什么是"介质镜"? 您希望在很晚的时候得到亮度,当日光正在迅速衰落,或者甚至就是晚上的时间?在卡尔蔡司,为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发明了“介质镜”。 出发点:屋脊棱镜双筒望远镜通常使用两种不同棱镜系统。一种是阿贝(Abbe-König )系统,该系统需采用较大的棱镜。该系统的优点是光透率的水平非常高。另一种是小而紧凑的施密特-别汉(Schmidt-Pechan)系统。然而,这种系统需要一个额外的反射表面,可不幸的是,这会吸收一些光线。 为了在一个紧凑的格式,达到非常高的光透率水平,卡尔蔡司发明了一个工艺将反射膜镀到施密特别汉棱镜上,这样将没有光损失。这些新的“介质”镜包含了在高真空下建立起来的大约70层镀膜。“介质”指的是低传导水平,并描述了真空金属材料。不同于传统的反射镜的金属镀膜,它是非金属,因此不会导电。 袖珍双筒望远镜或重量轻的眼镜,其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也有非常高的值,这意味着一些小的光学也能使细节出奇的好,即使是在黄昏。 在实践中,介质镜提供给您,自然观察者们,在所有配备该技术的蔡司双筒望远镜上一个显著的亮度改善。
在蔡司产品中的T*代表了什么? 卡尔蔡司T *是一个明亮,高对比度的图像的保证。您将首先在不利的光线条件下和在黄昏的时候体验到这一点。 这个过程是由亚力山大.斯玛库(Alexander Smakula)80年前在耶拿的卡尔蔡司工作室发展,并且专利注册于1935年的11月。 卡尔蔡司耶拿的亚力山大.斯玛库(Alexander Smakula)那时已经发现,当光进入或离开一个透镜,一定比例的光会从边界反射。根据所使用的玻璃类型,这通常是4%和8%之间,并且根据透镜的数量,总的光损失可以达到50%以上。亚力山大.斯玛库通过使用特殊材料给镜片镀上极薄的膜层而克服了这明显的缺点。这样做,他改变了空气到玻璃的转换,从而减少反射。这大大提高了光透率。使用”传输镀膜”的双筒望远镜从这一点上,命名为“T”,并在70年代末被改进为多层镀膜,被命名为“T*”。该过程涉及在高真空多层材料的气相沉积,以每六层左右的层中加入约1 / 10000毫米。 今天,我们称这个过程为“镀膜”或“抗反射镀膜”。它通常用于眼镜或自然光学。对使用者来说,斯玛库的发现带来了不杂乱反射的高对比度的图像:这是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所有复杂的蔡司光学的一个特征。这种镀膜仍称为卡尔蔡司T *多层镀膜。在它的后面,然而,没有明确的准则来堆焊镀膜层。实际上,它是一种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玻璃材料和要求的技术,随透镜到透镜而变化。 对我们来说,卡尔蔡司T *多层镀膜是一个核心技能,一个我们不断发展的技能。
蔡司望远镜LotuTec®莲花镀膜? 卡尔蔡司已开发的双筒望远镜和单筒望远镜的镜片镀膜,带给您清晰的和无论什么天气都不受限制的能见度。在恶劣的天气,当雨滴降落在透镜上并消弱您的能见度时,您会知道这是多么的气人。我们把莲属植物的叶子(疏水性)的防水品质作为我们的榜样,并对许多蔡司设备外部的镜片附加了一个多层防护镀膜(LotuTec®® 莲花镀膜)。 这保证了水从玻璃上马上滚落而不留下任何残留物,因此灰尘和指纹不会紧沾在镜片上。 卡尔蔡司 LotuTec®莲花镀膜对光透率或抗划伤性没有影响。相反,您会发现您宝贵的双筒望远镜的镜片的表面很光滑,甚至更快,更容易清洗。
蔡司SF的镜-------据说顶级镜中的皇者 新ZEISS VICTORY SF 42 - 望远镜人机工程的革命 Wetzlar, 2014年5月6日 ZEISS VICTORY SF以无与伦比的操控性,全新的造型设计,三段桥联结构,为望远镜人机工程和光学表现树立了新的标准。 不同于常规的中空双桥联结构,VICTORY SF将调焦机构设计在镜子的顶部,让调焦轮靠近中心,使手指自然地搭在上面,同时让出更多的中空空间使手持更稳定舒适。 调焦轮上新设计的防滑棱线让人在潮湿的环境中也不会打滑。调焦轮特意为自然观察者作了优化设计,从1.5米最近对焦到无限远,只需要转动1.8圈,而传统的调焦轮则需要转动2.5圈。它非常容易精准地对焦。所有这些特色形成一个舒适的调焦机制,所以称它为“Smart Focus”,这一型号也因此简称SF。1.5米的最近对焦距离使它成为鸟类学家和昆虫学家的最佳选择。 在类似光学表现级别的镜子中,780克的质量难能可贵,要知道它是完全的金属结构外加全表面包裹橡胶保护层。最新研发的Ultra-FL透镜系统是这个镜子的光学核心。它含有两片蔡司的姐妹公司,肖特公司产的最高质量的含氟玻璃。这个透镜系统上凝聚着智慧的结晶,让VICTORY SF更加闪耀。更重要的是在拥有92%的高透光率下,SF能提供难以置信的成像质量。 除了费尽心思减少镜子总重量,设计者还绞尽脑汁让镜子的重量分布保持不可思议的平衡。传统的望远镜,调焦镜会在目镜物镜间移动极长的距离。但VICTORY SF却不需要这样。这就能延长人们舒适观察的时间,长时间观鸟的人极其容易疲惫,而这一改进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这种设计我们称它为“Ergobalance”。 同时含平场效应的七片目镜组提供了从中心到边缘清晰锐利的影像,而特意增大的巨大视野大大地减轻了对让部分人烦恼的“滚球效应”。10×42 SF和8×42 SF分别拥有1000米处120米和148米的视场。8×42 SF几乎拥有与经典7×42 Dialyt一样的视野,却有更高的8倍倍率,更锐利的边缘和更好的人机工程。镜子还设计了新的保护盒便于运输。多功能的盒子可以让人在不需要挂带的情况下使用镜子。磁力闭合设计让镜子随时可以使用。总之多功能保护盒会给你很多惊喜。 VICTORY SF 42将是独一无二的镜子。而它的价钱也十分适中。8×42 SF卖2385欧元,而10×42 SF卖2435欧元。所有镜子都在Wetzlar区生产。 ZEISS VICTORY SF现提供下列型号: VICTORY 8×42 SF 8倍的放大率提供了极其宽广的视野,让人能够数小时地稳定观察,即使在不好的光线条件下也能享受到难以致信的细节。 VICTORY 10×42 SF 10×42 SF能让你放松地,长时间地从白天用到晚上。完美的人机工程让它握持十分舒适。
肖特玻璃 总部位于德国美因兹的肖特股份有限公司,1884 年由玻璃化学家奥拓 ·肖特(Otto Schott) (1851-1935)与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卡尔·蔡司和罗德里希·蔡司(Carl Zeiss和Roderich Zeiss)一同在耶纳创建了“肖特及合作伙伴玻璃技术实验室”(Schott & Associates Glass Technology Laboratory)。如今,肖特已发展成为一家跨国集团公司。而肖特先生则被公认为现代玻璃的科技先驱。 物理学家阿贝(Ernst Abbe)在1876年伦敦举行的一次光学展上曾明确指出:如果不能制造出各种光学特性显著提高的全新型玻璃产品,显微镜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受到严重限制。当时阿贝先生执教于耶纳大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生产显微镜和其它光学仪器的卡尔·蔡司公司光学车间的隐名合伙人。若干年后,来自威斯特伐利亚 Witten 镇的年轻玻璃化学家肖特开始尝试攻克这个阿贝先生指出的挑战。他于1879 年开始有系统地进行各种融化试验,并与阿贝先生取得联系。这些活动成就了后来硕果累累的合作,包括 1884 年在耶拿成立的“肖特及合作伙伴玻璃技术实验室”。肖特研制出的多种新型玻璃正是其“合作伙伴”阿贝和蔡司生产,所迫切需求的光学产品。他也因此为蔡司公司和德国光学工业在全球获得成功,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肖特先生另一项里程碑式的发明是硼硅酸盐玻璃。这种新型玻璃耐酸耐碱,并能承受高热和剧烈的温度变化,是一种适应广泛技术应用的理想材料。起初,肖特公司用它来生产温度计玻璃、实验室玻璃器皿和灯罩。后来,产品家族中又加入了平板玻璃产品以及主要用于安瓿瓶、注射器等医药包装用的玻管,还有以驰名品牌 Jenaer Glas 销售的家用玻璃产品。 肖特公司的首次重大商业成功,源于市场对气灯罩需求的迅猛增长。气灯罩的大量生产使这个玻璃技术实验室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转变为一家制造企业。截止 1900 年,其产品出口量已占销售额的 50%。很快,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医药或工业机构都开始使用来自耶纳的光学和特殊玻璃技术产品。 1891 年,肖特公司采取一种特殊法律形式的合并。当时阿贝先生两年前创立的卡尔·蔡司基金会拥有了蔡司企业的全部所有权以及肖特企业的部分所有权。随着肖特先生在1919 年将自己的玻璃工厂股份转入该基金,卡尔·蔡司基金会独家拥有了肖特玻璃工厂。基金会1896 年制定的章程保证了员工拥有在当时非同寻常的社会权利。这奠定了肖特企业文化的基石,即一直以公司管理层和员工间的广泛共识为特点。 公司创建者的儿子 Erich Schott 先生自1927年起开始管理多家位于耶纳的玻璃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公司业务的决定性转折。为帮助西方保存技术秘密,美军于 1945 年 6 月带领公司管理层以及一些专门挑选的专家带往西德。这些传奇的“41位玻璃制造者”最初游历了德国南部的各个地方,最终于1952 年在美因兹安顿下来。在耶拿的起家老厂被没收后,这“41 位玻璃制造者”在 Erich Schott 先生的带领下在美因兹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主厂,并恢复了业务运作,公司仍属基金会所有。 肖特公司如战后德国一样,被一分为二。位于耶拿并收归国有的企业被并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成为东欧最重要的特殊玻璃供应商之一。而在西德,肖特从美因兹开始不断扩张成为一家国际化企业集团,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均有生产和销售机构。肖特致力于扩张全球市场,成为业界领先的特殊玻璃制造商之一。新产品层出不穷,如用于电视的玻璃组件、用于传输光和图像的光纤、用于太空望远镜的“Zerodur”微晶玻璃镜坯、“SCHOTT Ceran”微晶玻璃灶具面板,以及用于太阳能抛物面槽式集热发电厂的特殊玻管,同时对传统产品的革新也从未停步。 肖特利用德国重新统一的机会,将东德和西德的业务重新联合起来,而位于耶拿的老厂也被重组为一家现代化的生产基地,融入肖特集团大家庭中。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肖特在近年完成了大规模变革: 包括转变基金会所属性质,成为一个法律上独立的非上市股份制公司(2004年) 将一群中型公司整合为战略统一管理的集团化企业等 公司的太阳能业务也特别具有重要性。肖特生产的太阳能抛物槽式集热发电厂集热器无论在技术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都遥遥领先;而在光伏领域,肖特也是极少数能够生产多晶硅晶片、电池和组件的综合制造商之一,同时在薄膜技术领域也非常活跃。 肖特是一家享有盛誉的公司,主要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和工作条件。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公司在125 年以来致力于不断地研究、开发特种材料、元件和系统。主要领域为:家用电器、医药、太阳能、光学和电子、及汽车工业等。在其主要市场内,肖特集团通过其制造和销售公司同客户保持紧密的沟通,满足众多领域消费者的需求。集团拥有约 17300 名员工,2007/2008财年,全球销售额达 22亿欧元。 肖特玻璃是卡尔·蔡司基金会旗下的企业。 时至2009年,蔡司公司已成立了163年,肖特玻璃集团也成立了125年了。
蔡司镜片简介 蔡司镜片以高科技含量与绝佳品质享誉全世界,品牌形象无可挑剔,但因其价格昂贵,消费群体仅局限于上层人物与成功人士的富裕阶层圈子。 尊贵的品牌历史 世界光学界的权威德国蔡司ZEISS公司由卡尔.蔡司先生与欧尼斯.阿贝先生创建于1846,蔡司产品的品质多年来受到专业人士及市场的高度评价,尖端科技、望远镜、显微镜、专业照相机镜头、天文望远镜、星象仪、眼科仪器、高精度电脑手术仪器、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无一高科技领域没有蔡司的身影,二十多位诺贝尔奖得奖者都曾使用蔡司产品,蔡司是全球公认的最佳品牌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1925年写给友人的信中强调“蔡司”镜片代表最高品质与值得信赖,其强调“……要达到万分之一原来的精确度的时候,研磨技术上是如此困难,只有蔡司能够做得到,因此,每一台回转仪都必须送到蔡司公司做镜表研磨……” 在德国,Benz(奔驰)、Audi(奥迪)等世界一流的车厂里,为保证严谨设计之车体每一个部位都精密无误,达到车体完美的紧密装配境界,都采用蔡司公司制造的三度空间测量仪来检测车体,只有蔡司才能满足其对完美品质的要求。蔡司公司研磨的镜片就是品质与质量的象征,所有使用蔡司镜片的照相机镜头都身价不菲,Hvasselblad(苏哈)、Contex(康钛)、日本SONY(索尼)的所有高端镜头及摄像器材都采用了蔡司的镜头,去年日本在摄影界出了一本书,<ONLY ZEISS>,意思是只有蔡司才是最好的!1988年德国政府为纪念卡尔.蔡司先生给光学领域带来的伟大成就,发行了以蔡司先生的头像为图案的10马克硬币。 精细研磨误差极低 蔡司镜片的精密度之高与误差之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拿镜片研磨的光滑度来做例子:如果我们将直径70毫米的镜片放大成直径26公里的湖面,湖面上的水波波纹,波峰到波谷的差距不超过0.1米! 蔡司镜片的表面被精密的区分为5万个点,而这些点代表着800个数学方程式的组合,每个点的允许误差被严格控制在0.1微米以内,如此严格的品质管理保证了蔡司镜片的完美品质,每一片镜片都是精雕细琢的完美艺术品。 严格控制的色散系数(阿贝数) 阿贝数就是色散系数,大家都知道光线经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色散系数反映镜片的分光能力,色散现象最早由蔡司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欧尼斯.阿贝先生发现并对色散系数设定了界定的参数,故色散系数被称为“阿贝数”。 对眼用镜片来说,镜片的色散越低越好,色散系数值越大越好,如果色散强烈会出现棱镜效应,人会感到色彩斑斓,致使头晕脑涨等不适感,因此色散系数就成为衡量镜片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蔡司镜片特别注意阿贝数的控制,色散远远低于其他品牌相同折射率的镜片,呈现完美的视觉。 极高的镜片透光率 蔡司镜片的严格品质管理保证了极高的镜片透光率,加减反膜的蔡司树脂镜片透光率达到99.4%,玻璃镜片的透光率更是达到了不可思议的99.8%,人的肉眼已经无法感受到戴了镜片还是没戴镜片,如此高的精确度只有宇航科技的才有实际意义,只有蔡司这位光学界的泰斗才有如此高的标准与要求,带给您非同寻常的极至享受。 完美的多波长莲花镀膜技术 为保证镜片得最佳成像品质,同时使镜片使用寿命更长体现使用价值,蔡司采用了最新的镀膜与材质设计,独特的专门技术,融合纳米科技,推出莲花膜系列镜片。革命性的防水耐磨耐脏膜层,使水珠与镜片表面接触的角度大于110度,当水珠溅到镜片上时就像打到莲花荷叶上一般滑落,时刻保持镜片清洁。 加膜镜片都经过5重膜层牢度测试: 高温测试(Exposure to heat)——长达6小时的高温煎熬 抗刮测试(Exposure to friction)——累计100小时的摩擦 气候测试(Weather test)——阳光,湿气超过200小时的模拟测试 盐水测试(Sslt water test)——将镜片放置在100摄氏度的盐水中数分钟 附着力测试(Test:cross-hatch cutter)——将膜层切割呈井字装并撕扯数次 只有最完美品质的镜片才能被打上尊贵的蔡司(ZEISS)标志
蔡司望远镜历史 以光学技术闻名于世的德国蔡司公司(Carl Zeiss),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计划建造3米级口径的大型反射望远镜。 当时世界最大口径的望远镜是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2.5米口径的胡克望远镜,而排名第二且附属设备最精良的,就是德国汉堡天文台的1米口径望远镜。可惜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遂无力继续发展天文学及建造望远镜。 发展 直到1960年代,德国马克斯.蒲朗克研究所确定了天文学发展政策,才由德国政府拨款建造一系列中到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 二次大战后,蔡司的工程师在分析地面的大气扰动(视相度)情形后,认为不必要一味追求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反倒认为应该在镜片的研磨精度上下功夫,尽量使镜片收集到的光能被有效地利用。因此在1976年,蔡司建造完成1.23米口径望远镜,这是世界第一具采用数位化电脑控制的天文望远镜,天文学家只要事先输入程式,就可以设定当夜所要观测的天体。 提升 1979年,蔡司建造完成2.2米口径望远镜,这是世界第一个赤经、赤纬轴采用无齿轮摩擦驱动系统的天文望远镜。望远镜的追踪精度不但因此大幅提升,同时也避免了齿轮间咬合齿距磨损导致误差的弊病。 到了1985年,蔡司建造完成卡拉阿托天文台的3.5米口径望远镜,为大型赤道仪式天文望远镜画下了句点。80年代以后,蔡司公司继续投注心力在“新技术望远镜”(NTT)与“超大型望远镜”(VLT)的光学设计与制作。
1000元以内应该选哪款天文望远镜? 目前国内1000元以下的天文望远镜中,销量最好的名气最大的就是星特朗的80EQ,其实80EQ并非最佳选择,最佳选择是星特朗的114900,这款望远镜几乎被所有人忽视,商家忽视了,爱好者也忽视了,整个国内据说一年内销量只有区区几十台!80EQ的销量是其百倍,但是国外的销量刚好是倒过来的,114900的出口量远胜80EQ! 为啥说114900的光学素质更好?理论上来看,114900的口径更大,通光量更大,可以观测到更暗的星星,这点是无容置疑的!另外114900的口径更大,理论分辨率虽然不如同口径的折射天文望远镜,因为有中心遮掩,改变了艾里斑的能量分布,但是还是比80口径的折射天文望远镜要强,虽然114900是球牛,一说到球牛大家都是嗤之以鼻,但是球牛也要看焦比啊,星特朗的130EQ就是球牛,效果确实不好,是因为焦比是F5,球差太严重,影响了分辨率,而114900的焦比是F8,球差已经很轻微了,另外作为反射镜,没有色差,这点就不用多费口舌了!上面都是理论分析,为了验证猜测,我专门订了一台114900和80EQ做对比,使用两个同意的目镜去观察同一个距离500米左右的空调网格,的确是114900的画质好,更清晰锐利无色差,为了排除个人因素,我找了5个同事一同观测,他们也都一致认为是114900更好。 其实80EQ本身确实也不错,焦比高达F11令各种像差都很小,而且80EQ也能兼顾一下地面观测,114900则不适合地面观测,虽然原厂也配了正像目镜。毕竟80EQ还是普消,色差还是没办法消除,另外口径只有80,也有不足。 有机会我会拍一下测试图,让大家有个直观感受!总而言之,如果想买个千元以下的入门级天文望远镜,我最推荐的还是114900!
简单谈谈增透膜 当光线从空气中射入到镜片表面,或者从镜片内部射出到空气中,都会发生反射导致光线损失,如果不镀增透膜,每次反射大约会损失5%的能量,而一架保罗棱镜望远镜的一侧镜筒,内部大约有10个空气接触面,这样一来大约50%的能量被损耗了(严格算法是1-(1-5%)的10次方,而且没考虑光线通过镜片内部时的吸收),导致成像昏暗对比度低。 蔡司公司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了增透膜的概念,在镜片表面镀一层氟化镁mgf2,厚度是可见光中间波段波长的四分之一,这样一来中间波段刚好可以被全部透射,不过可见光边缘波段的光线没办法全部透射,还有残存反射,在蓝色波段反射比较强烈,所以我们看到的这种镀膜呈现蓝色反光,俗称蓝膜。蓝膜的平均反射率大约是1.5%,这种镀膜是第一代增透膜,因为只有一层镀膜,也叫单层膜。针对单层膜只能对一种波长的光学全透射的特点,可以通过增加镀膜层数的方法,在整个可见光波段来获得高的透射率,透射率曲线更加平坦且接近100%。一般2层或者超过2层镀膜都可以称为多层镀膜,国产望远镜为了控制成本,一般只镀2层膜,这种镀膜的透射率曲线像骆驼的两个驼峰,每个驼峰对应一个透射率的高点。两个驼峰的低凹处,刚好在可见光的中间波段,对应颜色是绿色,所以这种镀膜的反光呈现绿色,俗称绿膜。绿膜的平均透射率在99%以上。有些国产低端望远镜,为了获得视觉上的效果,故意把镀膜搞成反射绿光的反射膜,并以增透膜自居,这种镀膜会明显降低成像亮度真正的绿膜假绿膜在国外的顶级进口望远镜中,增透膜的是3层或者3层以上,而且全镜的不同表面,镀的增透膜并不一致,不同的镜片表面,都有不同的最高反射点,这样一来,整个望远镜的在整个可见光波段的透光率曲线不但非常平坦而且接近100%,可以获得不偏色的明亮的成像,当我们观测望远镜的反光时,可以看到不同的镜片反射的颜色也不相同。这种处理方法叫膜系搭配。在下图的EL10X50的物镜反光中,可以隐隐约约看到绿色和紫色的反光(判断一种镀膜好不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反光是否微弱,如果很微弱幽暗就是好镀膜,从摄影的角度看,好镀膜因为反射微弱,很难拍出来)
蔡司胜利系统的进化史 第一代蔡司胜利系列非常修长(因为物镜采用的是两片普通光学玻璃,目镜是3片2组,要获得良好的像质,只能增加物镜焦距,再加上采用阿贝棱镜,整个望远镜非常长),依靠移动目镜调焦,而不是内调焦,所以很难做成防水结构,针对这2个缺陷,第二代胜利把物镜材质改成了3片结构,目镜也改成4片3组,这样一来要获得同样的像质,物镜焦距就可以做短一点,也可以减少整个望远镜的长度,同时在物镜组和阿贝棱镜之间加入一片调焦透镜,望远镜就可以搞成内调焦了,也就可以把望远镜做成高密封的充氮防水结构,户外使用更加放心。到了第三代胜利,把其中一片物镜改成萤石材质的了,并优化了目镜结构,这样一来物镜焦距可以更短,望远镜体积也可以更小了。
各种棱镜的光路图 棱镜可以利用全反射来转像,可以应用在各种光学仪器中,仔细看看不同的棱镜是如何转像的,还是蛮有趣的呢!哈哈,有一种把光线偏折45度的正像棱镜,可以用在天文望远镜中观测地面景物,可惜一直没找到对应的光路图,自己画PS水平又不行,遗憾!
发几款天文望远镜的光路图 一般来说天文望远镜都是单筒的,口径比较大,成倒像,需要架在赤道仪或者经纬仪上,并不是适合地面观测。 折射式牛反马卡施卡
观测环境对成像的影响 在雾霾天使用望远镜,雾气和灰尘会折射和散射光线,导致观测到的图像朦朦胧胧不清晰,对比度低。选取近距离的目标观测,可以减少雾气灰尘的影响。否则无论顶级望远镜还是低端望远镜,都一样的效果,看什么都是灰蒙蒙的 在夏天的时候,阳光会加热各种建筑物,造成温度差异,光线经过不同温度的空气(密度也随之不同)时就会发生折射,当我们使用高倍望远镜观测时,或者使用望远镜当长焦镜头拍摄时,会明显感觉到图像的抖动,无法形成清晰的图像。可使用低倍望远镜或观测近距离的目标来减少负作用。。 逆光观测非常考验望远镜的消光水平,如果消光不好,光线就会在镜筒内部多次反射后进入目镜,导致观测到的图像对比度低,类似灰雾天的观测效果。而且观测者的眼睛也会受到外界的强光干扰。所以要避免逆光观测或者拍摄。 在白天,因为光照充足人眼瞳孔小,所以小出瞳直径和大出瞳直径的望远镜观测到的图像亮度几乎没有差别,亮度仅仅取决于望远镜的整体透光率。白天很容易辨认望远镜的色差和分辨率。临近黄昏后,环境光照开始快速下降,这时人眼对成像的识别能力低,很难辨认出望远镜的色差和分辨率。到了夜晚,大出瞳直径望远镜的成像亮度会明显高,而且图像更加清晰,观测更加舒适。为了进一步提高观测效果,需要关闭室内灯光,以减少周围杂光对眼睛的干扰。 在下过一场雨后,大气透明度高,灰尘和水汽都很少。天空中的云彩遮挡了阳光。所以大气也很稳定,这个时候观测和拍摄效果是最好的。 别隔着窗户玻璃观测,这个很多人都觉得一闪窗户影响不大,其实影响非常大 对于天文观测而言,建议在光害少的郊区进行,如果观测地点四周的环境太明亮,会在观测的视场种现成一个明亮的背景,导致微弱的星光淹没在其中。如果处在市中心,建议在小区花园中比较幽暗的地方观测。夜晚空气的稳定性都比较好,因为没有阳光对空气的加热作用。但如果空气中水汽或者灰尘比较多,导致大气透明度低,也同样影响观测效果。为了减少空气对成像的影响,最好观测头顶的星星,提高望远镜的仰角。这样可以减少星光穿过大气的路程,同时也避免了地平线上灯光的干扰。
色散和色差消除 手持双筒基本都是折射式,采用这种结构,不可避免要出现色差,成因就是色散。一束白色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因为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折射率都不同,导致白光被发散种不同颜色的光,见下图为了消除这种像差,一般用一片冕牌玻璃(crown)做凸透镜,后面胶合一片火石玻璃(flint)做凹透镜,两种镜片的色差性质刚好相反,胶合在一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色差ED是英文Extra LowDispersion的缩写,意思是超低色散。ED镜片的色散系数很大,用它制造的望远镜色差就比较小。色差系数超过80的镜片就可以称呼为ED镜片。国内最常见的是日本小原(OHARA)的S-FPL51,色散系数是81.6。星特朗的ED观鸟镜就是采用这种ED镜片。插入一张常见光学玻璃的折射率和色散系数表萤石 萤石是目前世界上色散最小的光学材料,化学成本是CaF2(氟化钙),用于望远镜上的萤石都是人工合成的,硬度很低,易碎(因此物镜上的萤石镜片不是第一片镜片而是第二片),加工很困难,所以成本很高,只有顶级望远镜才会采用萤石,比如蔡司胜利系列的32MM和32MM以上口径的双筒望远镜。另外萤石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据说日本和欧洲都停止了萤石的生产而转移到中国生产。另外有些顶级ED镜片比如OHARA公司的S-FPL53 镜片的色散系数为95.0 基本和萤石一样好了
发一组双筒望远镜的剖面图 双筒望远镜的光学结构分为 物镜(对远处目标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棱镜(作用是把物镜成的实像再次颠倒) 目镜(其实就是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实像放大)
今天刚好是加入本吧一周年! 到今天为止本人加入望远镜吧刚好一周年!玩了多年望远镜,对技术、市场、 生产都有一点浅薄了解,但是这一周年基本只回帖从不发帖,深感惭愧!争取以后多发帖,发好贴,从多个角度介绍各种望远镜的相关知识,让大家少走弯路!请大家多多支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