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热♂🐵 池阳遗美
有时候人生需要一点变化,好像在陌生的城市坐陌生的公车,每一站都是惊喜。
关注数: 399 粉丝数: 479 发帖数: 24,692 关注贴吧数: 45
三原名人之【现代·房温如】 房温如(1903~1981)名德润,字温如! 本县西阳镇人。15岁入私塾读书,肄业于清麓书院。1929年应薛克俭、段景斋等敦聘,设馆于嵯峨大盘原行医;1931年在三原城区辕门巷挂牌行医;1935年应聘为富平庄里镇“恒心堂”药铺坐堂医生,历时八年。1942年行医于泾阳、三原、高陵、富平等县。因治病效果好,常获群众好评,曾有“房三服”之雅称(服三剂药病即愈之意)。1946年不避艰险,赴陕甘宁边区马栏为董存敬(当时边区银行负责人)治病。建国后1956年,县文卫局聘为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中医师。1960年,负责审编出版《三原中医单、验方采风录》,共5科32类633方,每方之下均有注解及方意。同年还写出高血压、肺结核、肝炎等病的治疗总结,其《高血压治验》一文,在省中医研究所作过专题报告。1962年至1964年类评《王润园医案》,共分16类,包括阴虚、杂病、妇幼、痘疹等病,计28种。该书脱稿后承北京中医研究院朱颜、耿鉴庭审核。朱颜指出:“房老为类评,快读一过,珠联璧合,不敢一辞……”等语。此后,房又写成《十代名医像赞及注解》一书,以资后学观今鉴古。1967年至1968年,按评《吴楚医验录按评》,又写成《罗布麻循迹考实》一篇。1971年至1979年,总结了自己40余年对内、外、妇、儿部分病证的临床经验,集成《简易方药实验说》《中医基础内科辩证选》两书。其内容分为中医基础、临床辩证、立法用药等,使初学者易于辨认。
三原名人之【近代·陈涛】 陈涛(1866~1923) 字伯澜,本县人。幼年在刘古愚任教的三原东关胡子周古月斋就读。1887年又随刘古愚到泾阳味经书院。1889年乡试,中陕西第一名举人。 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遭失败。陈涛在京参与公车上书,痛陈对日割地、赔款的严重后果,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后受刘古愚委托,与杨凤轩、孙晴帆三人前往武汉、苏州、上海等地,参观了织布、轮船枪炮制造、印刷等近代工业;与梁启超、汪穰卿、龙积之等人多次聚谈,介绍刘古愚实业救国的思想;还与英国人商议购买织机事宜。此行历时6个月之久,视野大开。并带回大量新的书刊,买回日产轧籽棉机1台,在泾阳西关开办轧花厂,这是机器轧花第一次传入陕西。 1989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刑部尚书赵舒翘下令逮捕“康党”,陈涛得知消息后,不顾危险到味经看望刘古愚,并同杨凤轩、成定夫一道谒见陕甘总督陶谟,诉说原委。陶谟对味经学生表示同情,复电陕西巡抚,以“我等应保全善类”,味经师生才幸免于祸。1905年,陈涛在广州创办广东高等工业学堂,多次东渡日本,买回先进的教学设备,培养了一批人才。对陕西的教育尤为关心,看到沿海一带迅速发展的经济和教育形势,他惟恐陕人日益落后,沦为奴隶。他给王典章写信指出:“近人每谓中国人将为白种人的奴隶,弟更惧我陕人将成为奴隶的奴隶。”并将广东文武学堂课表、章程寄回两份,委托典章转呈当局作为办学参考。 辛亥革命以后,陈涛先回到上海,后又到北京,在北洋政府财务部任职,考察外省财政事宜。但属闲职,不能发挥其才智。
三原名人之【高进孝】 高进孝 字可愚,河南获嘉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任三原知县。其时,温纯居家,捐金倡议重筑北城;高进孝同时倡议补修南城。不数月,南北二城诸门重关、楼橹相望,焕然若金汤。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两城夹水,河水暴涨,隔如天堑,行人相聚骇叹。高进孝目睹民疾,发誓修建一座一劳永逸的石桥。他聘僧人福登巧思构基,计算出建桥需五七万两银。由僧人性经等为募化。当时有人提出责难,讥讽他修桥“捧抔土以填孟津”。高进孝与温纯谋商,得温纯大力支持。温带头捐银千两并草拟《募缘疏》以告远近。因温纯威望极高,三原居外官员及本地绅民纷纷欣然捐资。万历十兀年(1591)正式动工建桥。 高进孝修城修桥,邻近各知县有效法的,也有妒忌的。嫉贤者以流言蜚语告诸巡抚。巡抚奏议弹劾,高进孝含冤罢官而去。所幸后来的蔡知县(通州人)、张知县(猗氏人)、沈知县(苏州人)皆能相继经营,历时12载,石龙桥终于修成。百姓深念温公与高公之惠德,在北岸修温公祠、南岸修高公祠。 高进孝被罢官后,经查核有功无过,于是改任国学郎,后署庆阳驻节治兵。赴任时,三原士民数百人迎之省会,使便道三原。当时,南北二城观者万人以上,致龙桥几不能载。高至南桥头见生祠,忙谢罪不敢,急命毁像。诸父老说;“公若言桥可毁,则(像)毁耳!”
三原名人之【高进孝】 高进孝 字可愚,河南获嘉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任三原知县。其时,温纯居家,捐金倡议重筑北城;高进孝同时倡议补修南城。不数月,南北二城诸门重关、楼橹相望,焕然若金汤。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两城夹水,河水暴涨,隔如天堑,行人相聚骇叹。高进孝目睹民疾,发誓修建一座一劳永逸的石桥。他聘僧人福登巧思构基,计算出建桥需五七万两银。由僧人性经等为募化。当时有人提出责难,讥讽他修桥“捧抔土以填孟津”。高进孝与温纯谋商,得温纯大力支持。温带头捐银千两并草拟《募缘疏》以告远近。因温纯威望极高,三原居外官员及本地绅民纷纷欣然捐资。万历十兀年(1591)正式动工建桥。 高进孝修城修桥,邻近各知县有效法的,也有妒忌的。嫉贤者以流言蜚语告诸巡抚。巡抚奏议弹劾,高进孝含冤罢官而去。所幸后来的蔡知县(通州人)、张知县(猗氏人)、沈知县(苏州人)皆能相继经营,历时12载,石龙桥终于修成。百姓深念温公与高公之惠德,在北岸修温公祠、南岸修高公祠。 高进孝被罢官后,经查核有功无过,于是改任国学郎,后署庆阳驻节治兵。赴任时,三原士民数百人迎之省会,使便道三原。当时,南北二城观者万人以上,致龙桥几不能载。高至南桥头见生祠,忙谢罪不敢,急命毁像。诸父老说;“公若言桥可毁,则(像)毁耳!” 清 陈尧道(1609~ 1683) 字素中,三原人。明末清初时期著名医学家。著述有《伤寒辩证》(原名《伤寒活人辩证》),1678年刊行,后嘉庆、咸丰间曾多次刊刻,建国后,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嘉庆刻本影印发行。该书汇集宋、元以来名家学说,分析和论证各种有关伤寒病的辩证论治。《疹科辩证》撰于康熙戊午(1678),现存有道光己丑(1829)三原董汉杰校刊之《疹科类编》附刊本,咸丰二年(1852)聚奎堂刊《伤寒痘疹辩证合编》本。该书论述了麻疹一病的辩证与治疗。《痘科辩证》撰于顺治丙戌(1646),现存咸丰二年聚奎堂《伤寒痘疹辩证合编》本三卷,是作者以明魏直《博爱心鉴》为蓝本,结合自身经验所著成的一部痘科专书。此外,著有《医学心德》。他学识渊博,医学造诣深,医德高尚,不慕名利,热心为广大贫苦群众解除病痛。清康熙十八年(1679)石朗为陈《伤寒辩证》所作之序中说;“遇人无贫富疏密,虽委巷绳枢必往。”“尝谓人曰:医称司命,药同用兵,若不读书,是以医戏耳!”“晚年医弥精,名播遐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