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er7777
ether7777
关注数: 33
粉丝数: 27
发帖数: 420
关注贴吧数: 13
多米蓝珀原石,准备开磨 能做个什么?
发一个净水虫珀,大神们估个价? 多米尼加虫珀,疑似蜜蜂,优点是超净水,缺点是有内裂。大神们估个价?
晒一串在国外古董市场淘的老古董金珀 共有三串。有漂亮的冰裂纹,也有漂亮天然爆花。不知道有没有大侠可以猜测大致年份。为了证实包浆太厚导致荧光很弱,我牺牲了一枚珠子,磨开,荧光照之,截面果然呈现美丽绿色荧光。
分享手上一个净水虫珀,疑似蜜蜂 千万不要问价,随评就好,谢谢
哭死了,我的红皮紫蓝!(怕删帖勿询价) 我把一块12克的红皮紫蓝交给某加工厂雕刻,千叮万嘱要就一边皮,否则没有红皮映衬,我担心不紫了。结果,接单的人忙起来没有跟师傅说,把它两边的抛光了,结果如我所料,它不!紫!了! 大家先看看它原来的样子,超级净水的。我明天再补一张成品给大家看,大家有机会拿到红皮紫蓝,一定要吸取教训啊!
到手的一批多米蓝小料 不知道做什么好呢,各位指教。
刚买的,克价150,求各位鉴定一下。
求前辈们鉴定 532克,称老蜜蜡。请问是否压制?是否做旧?
我的红皮紫蓝,大家出个主意做什么 10克,净水。这形状可以做什么呢,请教大侠们
辩广州口音和香港口音,顺辩“广东话” 香港人口的组成有极大一部分是1943年沦陷时期广州逃亡过去的,多达130万人,这在当时成为香港的主要人口,其次才是广东其他地方人以及上海人等等。因此香港实际上使用的是省城口音。到现在为止,很多香港的老人家还把香港粤语叫做省城话,也是这个原因。“广州话”是区别于广东其他地方粤语口音的称呼,严格地说,所有广府地区使用的语言都可以叫做粤语,但是他们各自持有不同的口音,在互相交流时,他们会以省城的西关口音作为标准,西关口音,过去就被叫做广州话。比如在佛山和中山,虽然他们讲的都是粤语系统的话,但是口音大不一样,于是彼此间便用省城西关音来交流。这种西关音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作为商贸文化交流的共同语。香港开埠以后,西关音亦成为口音标准,但由于时间流逝,不断有新移民迁入香港,香港口音与西关口音间渐渐发生了偏移,尤其在80年代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当中,口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以高降音脱落为主,如“好酸”和“好孙”的第二个字,省城话把前词读高降,后词读高平,而香港的年轻人则一律读高平,许多广东人也认为这种全部读高平的口音比较好听,俗曰“更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香港老人家讲话比较像西关人,而听香港年轻人讲话比较不一样。 另外一个争论比较多的是应该称为“广东话”还是“广州话”。首先大家要明白,广府地区的每一个城市,虽然都是使用粤语系统,但是各自的口音差别很大,几乎是一个城镇一种话的(在广州音普及以前),即使在现在,你去到佛山,中山,东莞,江门,番禺等等地方,所听到的口音差别都是很大的,而这些人之间要交往,往往都需要一套相同的发音,在历史筛选中,接近省城话发音自然而然成为标准。因此当我们把粤语称为“广州话”的时候,其实是用来说明粤语的标准音的(包括现在香港人使用的口音,虽然有细微差别,但仍是基于广州音的)。许多人认为广州人自大,用“广州话”一词来代表广泛的粤语。这样想是对广州人的误解。刚才说过,广泛的粤语有很多不同的口音,而因为省城口音的强势作用,许多广东人放弃自己城市的口音而选择全省通用的省城音(大多数人使用时去掉省城的高降音)。由于不知道缘由,他们以为这是自己城市本身就有的标准音,因此对广州人把标准粤语称为“广州话”十分不满。实际上,每个城市自己原来的口音都是跟现在大家在穗港媒体听到的音差别很大的。“广东话”这个称呼,本来不应该存在的,因为广东除了广府地区,还有很多地区,他们使用潮汕话、客家话等等不同的语言,即使在广府地区,东莞话跟中山话差别就很大,因此“广东话”是不能代表粤语或者至少不能代表粤语标准音的。香港人把粤语叫做“广东话”,跟历史、人口组成复杂原因有关,同时与他们的文化自尊有关。我们广东省内的人,没有必要跟着不了解情况的外省人和没有文化安全感的香港人一起把粤语叫做“广东话”,如果你不是广州人,你至少可以把它叫做“粤语”。当然,如果看完在下这篇文章,你有所领悟的话,欢迎你在当要表述粤语标准音的时候,把它称之为“广州话”。
再论广州口音和香港口音,顺辩“广东话” 香港人口的组成有极大一部分是1943年沦陷时期广州逃亡过去的,多达130万人,这在当时成为香港的主要人口,其次才是广东其他地方人以及上海人等等。因此香港实际上使用的是省城口音。到现在为止,很多香港的老人家还把香港粤语叫做省城话,也是这个原因。“广州话”是区别于广东其他地方粤语口音的称呼,严格地说,所有广府地区使用的语言都可以叫做粤语,但是他们各自持有不同的口音,在互相交流时,他们会以省城的西关口音作为标准,西关口音,过去就被叫做广州话。比如在佛山和中山,虽然他们讲的都是粤语系统的话,但是口音大不一样,于是彼此间便用省城西关音来交流。这种西关音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作为商贸文化交流的共同语。香港开埠以后,西关音亦成为口音标准,但由于时间流逝,不断有新移民迁入香港,香港口音与西关口音间渐渐发生了偏移,尤其在80年代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当中,口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以高降音脱落为主,如“好酸”和“好孙”的第二个字,省城话把前词读高降,后词读高平,而香港的年轻人则一律读高平,许多广东人也认为这种全部读高平的口音比较好听,俗曰“更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香港老人家讲话比较像西关人,而听香港年轻人讲话比较不一样。 另外一个争论比较多的是应该称为“广东话”还是“广州话”。首先大家要明白,广府地区的每一个城市,虽然都是使用粤语系统,但是各自的口音差别很大,几乎是一个城镇一种话的(在广州音普及以前),即使在现在,你去到佛山,中山,东莞,江门,番禺等等地方,所听到的口音差别都是很大的,而这些人之间要交往,往往都需要一套相同的发音,在历史筛选中,接近省城话发音自然而然成为标准。因此当我们把粤语称为“广州话”的时候,其实是用来说明粤语的标准音的(包括现在香港人使用的口音,虽然有细微差别,但仍是基于广州音的)。许多人认为广州人自大,用“广州话”一词来代表广泛的粤语。这样想是对广州人的误解。刚才说过,广泛的粤语有很多不同的口音,而因为省城口音的强势作用,许多广东人放弃自己城市的口音而选择全省通用的省城音(大多数人使用时去掉省城的高降音)。由于不知道缘由,他们以为这是自己城市本身就有的标准音,因此对广州人把标准粤语称为“广州话”十分不满。实际上,每个城市自己原来的口音都是跟现在大家在穗港媒体听到的音差别很大的。“广东话”这个称呼,本来不应该存在的,因为广东除了广府地区,还有很多地区,他们使用潮汕话、客家话等等不同的语言,即使在广府地区,东莞话跟中山话差别就很大,因此“广东话”是不能代表粤语或者至少不能代表粤语标准音的。香港人把粤语叫做“广东话”,跟历史、人口组成复杂原因有关,同时与他们的文化自尊有关。我们广东省内的人,没有必要跟着不了解情况的外省人和没有文化安全感的香港人一起把粤语叫做“广东话”,如果你不是广州人,你至少可以把它叫做“粤语”。当然,如果看完在下这篇文章,你有所领悟的话,欢迎你在当要表述粤语标准音的时候,把它称之为“广州话”。
推荐一本关于粤语的好书 推荐一本书:《广府话救亡》,省外的朋友几乎没有看的价值,母语是粤语的就强烈推荐看一看。作者对香港各界迷信“权威”何文汇改变传统广州音,推崇他一厢情愿的“以宋朝韵书来正粤音之音”表示反抗,并引起全港学界及民间的极大关注,大家终于意识到,20年来,香港电台把“机构”的“扣”音读成“够”音,是违反民间约定俗音的,香港媒体似这样的误读不胜枚举。 以下是我在豆瓣用3分钟写完的书评,有点潦草。 《至少有正义和勇气》 书中对反对何文汇之“粤语正音”有大幅抨击,读之甚爽。 学术腐败跟政权腐败一样,都是因为“面子”。但与政权腐败相关的人,本身就是一群混蛋,他们腐败我一点都不觉得惋惜,然而香港在粤语标准音方面的盲从和腐败,则让人痛心的很。毕竟,在中央政府文化大统的攻势下,广州的粤语文化地位大势已去,不久将来,粤语亦将消失,而香港是保留粤语标准音广州音及广州词汇、俗语最多最全面的城市,可谓是广州的复刻版(这跟1943年100多万广州人避难迁徙到香港成为香港主要人口有关)。如今香港出来一个有权有“面子”的人搞搞阵,20年时间,全港教育界、媒体界及一些市民反传统广州音而盲从“病毒音”,实在是文化之殇,文化之殇!粤语兮,不久矣…… 此书亦有少许偏颇之处,作为抨击敌人的论文,当然越无懈可击越好。纵然如此,此书仍为双手推荐的佳作,毕竟至少王亭之先生有维护文化正统的正义,有无畏强权、坚持真理的勇气!
广州与香港口音究竟有没有区别?(重发) (此前发表过一次,因标题有错别字,贻笑方家)几乎每个广州人和香港人都经常遇到朋友讨论这个话题:广州和香港的口音有什么不同? 香港人口的构成,绝大部分是早年因战乱等多种原因逃港的珠三角广府系民(早年的香港是一个只有1万多客家人的小渔村),其中广州人不少。旧时香港以省城口音为标准,以致于大家都自觉往广州口音上靠。所以可以发现,大部分年长的香港人与年长的广州人,口音是几乎一致的。而以下两种原因在潜移默化地使香港粤音产生了些许变化:1、被英国统治百年,西方的礼仪和英语教育,新舶来词大量产生(旧舶来词是指清朝广州作为中国唯一通商口岸,数百年间留下的舶来词,如“士多”,“士巴拿”);2、毕竟香港的人口还有很多来自于珠三角其它非广州老城区的人,他们的家乡粤音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偏差, 比如1音不读高降或高平,而读高升(类似2音)(清远、五邑及粤西地区); 比如2音与5音不分(清远、连州、五邑、韶关地区),例:比你[bei2nei5]说成[bei5nei5]或[bei2nei2]; 比如[en]和[eng]不分(南番顺、江门地区)例:“梗系啦”的“梗”[geng]读成“紧”[gen]。 这个因素导致形成了部分香港人现今所谓的“懒音”(有文说这是因为香港人忙碌和紧张造成的,此说无稽,应打PetPet!广州人自古就忙碌于经商,为何语音不变懒?)。 其实仔细对比现在广州香港两地年轻人的口音,有一点是比较明显的:香港年轻人习惯把原本应读高降音的字读成高平,例如很酸的“酸”,本应读高降,孙子的孙,应读高平,而他们把“酸”也读成高平,变成“孙”;而广州的年轻人,大多数仍保留旧时的高降读法,他们能够较容易地区分这类型的两个字——而这种高降的读法,正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广州人说话音比较重”的根本原因!当然,随着香港媒体的强势作用,很多广州的年轻人都像香港人一样,放弃了高降的读法,把“好酸”读成“好孙”,且越发趋势化。除上所述,穗港的口音没有大的区别;况且,有时候出于表达情感需要,不少香港人仍然会说出带高降音的经典广州音。所以,大多情况下,没人可以断定谁就是香港抑或广州人(能够发现明显区别的朋友,是因为他事先知道谁是广州人,谁是香港人;若事先不知道,要断定是很难的,只能大概猜测,而猜测者,时有失误——笔者曾有多次与香港人在一起认识新朋友时,新朋友猜测我是香港人,或猜测那香港人是广州人。)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行政因素,广州人的粤语被普通话同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只要你留心观察,则容易从这些词上区分出广州人和香港人。比如,“关门”一词,香港人保留了解放前纯正广州话的说法“闩门”,而现代的广州人则多用普通话的说法“关门”。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纯正粤语-被普通话同化的粤语)熄灯-关灯,熄机-关机,滚水-开水,埋边-靠边,巴士-公交车,肽盘-方向盘,人客-客人,街市-市场,返工-上班,放工-落班,交更-交班,夜更-夜班,士巴拿-扳手,截的士-打的士,山窿-山洞,乒乓波板-乒乓球拍,波衫-球衣,行街-逛街,食烟-抽烟,擒上去-爬上去,质素-素质,饭盒-盒饭,雪柜-冰箱,人工-工资,戏院 电影院,整电器-修电器(此改变实在令人讨厌,因为修电器与收电器同音,经常让人误会)……未来笔者将专文研究比较这些区分,敬请关注。 本文小部分资料取自天涯某网友之文章,再此谢过。
广州口音与香港口音究竟有没有区别? 香港人口的构成,绝大部分是早年因战乱等多种原因逃港的珠三角广府系民(早年的香港是一个只有1万多客家人的小渔村),其中广州人不少。旧时香港以省城口音为标准,以致于大家都自觉往广州口音上靠。所以可以发现,大部分年长的香港人与年长的广州人,口音是几乎一致的。而以下两种原因在潜移默化地使香港粤音产生了些许变化:1、被英国统治百年,西方的礼仪和英语教育,新舶来词大量产生(旧舶来词是指清朝广州作为中国唯一通商口岸,数百年间留下的舶来词,如“士多”,“士巴拿”);2、毕竟香港的人口还有很多来自于珠三角其它非广州老城区的人,他们的家乡粤音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偏差, 比如1音不读高降或高平,而读高升(类似2音)(清远、五邑及粤西地区); 比如2音与5音不分(清远、连州、五邑、韶关地区),例:比你[bei2nei5]说成[bei5nei5]或[bei2nei2]; 比如[en]和[eng]不分(南番顺、江门地区)例:“梗系啦”的“梗”[geng]读成“紧”[gen]。 这个因素导致形成了部分香港人现今所谓的“懒音”(有文说这是因为香港人忙碌和紧张造成的,此说无稽,应打PetPet!广州人自古就忙碌于经商,为何语音不变懒?)。 其实仔细对比现在广州香港两地年轻人的口音,有一点是比较明显的:香港年轻人习惯把原本应读高降音的字读成高平,例如很酸的“酸”,本应读高降,孙子的孙,应读高平,而他们把“酸”也读成高平,变成“孙”;而广州的年轻人,大多数仍保留旧时的高降读法,他们能够较容易地区分这类型的两个字——而这种高降的读法,正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广州人说话音比较重”的根本原因!当然,随着香港媒体的强势作用,很多广州的年轻人都像香港人一样,放弃了高降的读法,把“好酸”读成“好孙”,且越发趋势化。除上所述,穗港的口音没有大的区别;况且,有时候出于表达情感需要,不少香港人仍然会说出带高降音的经典广州音。所以,大多情况下,没人可以断定谁就是香港抑或广州人(能够发现明显区别的朋友,是因为他事先知道谁是广州人,谁是香港人;若事先不知道,要断定是很难的,只能大概猜测,而猜测者,时有失误——笔者曾有多次与香港人在一起认识新朋友时,新朋友猜测我是香港人,或猜测那香港人是广州人。)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行政因素,广州人的粤语被普通话同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只要你留心观察,则容易从这些词上区分出广州人和香港人。比如,“关门”一词,香港人保留了解放前纯正广州话的说法“闩门”,而现代的广州人则多用普通话的说法“关门”。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纯正粤语-被普通话同化的粤语)熄灯-关灯,熄机-关机,滚水-开水,埋边-靠边,巴士-公交车,肽盘-方向盘,人客-客人,街市-市场,返工-上班,放工-落班,交更-交班,夜更-夜班,士巴拿-扳手,截的士-打的士,山窿-山洞,乒乓波板-乒乓球拍,波衫-球衣,行街-逛街,食烟-抽烟,擒上去-爬上去,质素-素质,饭盒-盒饭,雪柜-冰箱,人工-工资,戏院 电影院,整电器-修电器(此改变实在令人讨厌,因为修电器与收电器同音,经常让人误会)……未来笔者将专文研究比较这些区分,敬请关注。
广州口音与香港口音究竟有没有区别? 香港人口的构成,绝大部分是早年因战乱等多种原因逃港的珠三角广府系民(早年的香港是一个只有1万多客家人的小渔村),其中广州人不少。旧时香港以省城口音为标准,以致于大家都自觉往广州口音上靠。所以可以发现,大部分年长的香港人与年长的广州人,口音是几乎一致的。而以下两种原因在潜移默化地使香港粤音产生了些许变化:1、被英国统治百年,西方的礼仪和英语教育,新舶来词大量产生(旧舶来词是指清朝广州作为中国唯一通商口岸,数百年间留下的舶来词,如“士多”,“士巴拿”);2、毕竟香港的人口还有很多来自于珠三角其它非广州老城区的人,他们的家乡粤音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偏差,比如1音不读高降或高平,而读高升(类似2音)(清远、五邑及粤西地区);比如2音与5音不分(清远、连州、五邑、韶关地区),例:比你[bei2nei5]说成[bei5nei5]或[bei2nei2];比如[en]和[eng]不分(南番顺、江门地区)例:“梗系啦”的“梗”[geng]读成“紧”[gen]。这个因素导致形成了部分香港人现今所谓的“懒音”(有文说这是因为香港人忙碌和紧张造成的,此说无稽,应打PetPet!广州人自古就忙碌于经商,为何语音不变懒?)。其实仔细对比现在广州香港两地年轻人的口音,有一点是比较明显的:香港年轻人习惯把原本应读高降音的字读成高平,例如很酸的“酸”,本应读高降,孙子的孙,应读高平,而他们把“酸”也读成高平,变成“孙”;而广州的年轻人,大多数仍保留旧时的高降读法,他们能够较容易地区分这类型的两个字——而这种高降的读法,正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广州人说话音比较重”的根本原因!当然,随着香港媒体的强势作用,很多广州的年轻人都像香港人一样,放弃了高降的读法,把“好酸”读成“好孙”,且越发趋势化。除上所述,穗港的口音没有大的区别;况且,有时候出于表达情感需要,不少香港人仍然会说出带高降音的经典广州音。所以,大多情况下,没人可以断定谁就是香港抑或广州人(能够发现明显区别的朋友,是因为他事先知道谁是广州人,谁是香港人;若事先不知道,要断定是很难的,只能大概猜测,而猜测者,时有失误——笔者曾有多次与香港人在一起认识新朋友时,新朋友猜测我是香港人,或猜测那香港人是广州人。)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行政因素,广州人的粤语被普通话同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只要你留心观察,则容易从这些词上区分出广州人和香港人。比如,“关门”一词,香港人保留了解放前纯正广州话的说法“闩门”,而现代的广州人则多用普通话的说法“关门”。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纯正粤语-被普通话同化的粤语)熄灯-关灯,熄机-关机,滚水-开水,埋边-靠边,巴士-公交车,肽盘-方向盘,人客-客人,街市-市场,返工-上班,放工-落班,交更-交班,夜更-夜班,士巴拿-扳手,截的士-打的士,山窿-山洞,乒乓波板-乒乓球拍,波衫-球衣,行街-逛街,食烟-抽烟,擒上去-爬上去,质素-素质,饭盒-盒饭,雪柜-冰箱,人工-工资,戏院 电影院,整电器-修电器(此改变实在令人讨厌,因为修电器与收电器同音,经常让人误会)……未来笔者将专文研究比较这些区分,敬请关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