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少十三 欣少十三
关注数: 2 粉丝数: 17 发帖数: 2,051 关注贴吧数: 36
关于齐家文化玉器 早期齐家文化的玉制礼器,属于新石器时期简单而粗犷的远古造型,一些专家认为它的产生比雕工精细的红山、良渚文化还要早两千年。在玉器文化的研究领域,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为人们所公认,而齐家文化虽然地处中华文明发源的腹地,但对它的发掘和研究还相当有限,这相对于它蕴含的文化及历史价值来说仍远远不够。长期以来,齐家文化玉器处于“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地,许多人将齐家文化玉器归入“良诸文化”、“龙山文化”或“夏商玉器”,更有甚者将精美的齐家玉器斥为伪作,拒之门外。随着考古调查和发掘的齐家玉器数量和品种的增多,特别是相当数量和品种多样而又极其精美的齐家玉器收藏品的面世,不仅丰富了人们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而且为中国原始玉文化提供了新的元素,为中国古玉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资料。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杨伯达、雷从云等齐家文化玉器用材上乘,制作精细。大型玉器雄浑饱满,大气凝重。小型玉器小巧可爱,灵动飞扬。从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观察,其加工工艺从选材、切割、钻孔、琢磨和抛光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工艺。玉材的切割有绳切割和片切割两种。从玉器上残留的切割痕迹看,在齐家文化玉器的早期以绳切割为主,其绳大多采用动物的皮、筋等,切割时加上和以泥浆状的解玉砂进行开料。而在晚期则采用片状无齿锯的切割为主,在部分玉器上可以看到留存的切割痕迹。 玉器的钻孔有单面和双面钻孔之分。较薄的玉器是单面钻孔,钻孔一面大一面小,呈喇叭状,俗称“马蹄眼”。在一些大型玉璧好的斜坡面上可以看到单面钻孔遗留的螺旋纹痕迹。较厚的玉器特别是玉琮则是从两面对穿钻孔,早期玉琮钻孔十分粗糙,在部分玉琮内部可以看到对钻时留有的台节。而装饰品上用以佩系穿绳的孔则是象鼻孔。齐家晚期的琮、璧等礼器制作尤为精细,部分完工后的玉器几乎不留任何切割、琢磨和抛光的痕迹。为了使玉器表面或钻孔平光润泽,富于美感或佩戴时更舒适,于是产生了进一步加工的程序:齐家木先用较为细腻的工具将玉器上的棱凹磨平,然后用兽皮蘸和以水的极细的解玉砂在玉器表面反复磋磨,使其毛糙之处逐渐平滑且渐渐光润漂亮起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