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朗月 我是月朗星移
短歌行。
关注数: 187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4,769 关注贴吧数: 36
百年执着,HIFI蓝血——AH-MM400与我的天龙情怀 序:一个老初的天龙情怀 生于1970,在我们哈尔滨歌于斯烧友联盟里,多数年轻朋友已经对我以叔叔相称,所以称老;懒于研究参数、曲线和专业名词,听音乐多年却始终不是器材党,仍是初烧。我是朗月,老初一枚。 对于天龙的情怀,始于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攒足了银子的第一次器材大换血,音箱从不知名品牌换成了乐富豪,功放升级为马兰士PM-90,选的就是天龙的CD机。 Denon、Marantz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最为国内音响爱好者熟知的发烧品牌。那时,一众欧美品牌尚未登陆,这两个牌子是如同汽车界双B一般的存在,其他品牌在烧友眼里,都是消费级。那次换装,印象最深的就是天龙的CD机。一耳朵的震撼和迷醉,让人忘记解析、声场、三频这些技术词汇。那是一种超越俗物的醇和韵味、优雅气息,时至今日,我仍然偶尔会用“高级感”来形容这种声音。 几经颠沛,这套东西只留下了天龙这台DCD-815G。十五年了,它仍在服役,虽然读盘能力下降,不再是主力,解析力和信息量对比当今的器材也不再有优势,但每当偶尔听起,那宽广的动态,醇厚的人声,雄浑的力度和流畅的乐感,仍然堪称激动人心。2003年,始创于1952年的美国Marantz(马兰士)合并了诞生于1910年的日本Denon(天龙)组建D&M集团——这正是我当年功放和CD机的组合。巧合?预言?看来我与D&M颇有渊源!我是大耳爱好者。出于方便,当然也有耳塞。而我的第一条入耳式耳机,就是天龙的AH-C700。这是一款以“箱子味”著称的耳机。都说塞子不谈声场,但C700纵深十足的空间感,经典的金字塔形三频分布,临场感与氛围感十足,虽然振膜状态已不如当年,但至今仍是我最喜欢的耳塞之一。 虽然谈不上死忠粉,但陆续又买了一些天龙耳塞:C551、C560、C120m、C720、C821(820的46欧版),天龙成为我耳塞中数量最多的品牌。身边的烧友们,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开始不喜欢低频量偏多的声音,我的听音口味也在改变,但这种追逐品牌的惯性,也许是一种对记忆情怀的执念吧。
【T51p巡回试听】适合老烧的便携耳机 拜亚动力T51p巡回试听札记 第一部分 絮叨点儿前世今生 感谢帝捷通过贴吧提供本次免费试听的机会。说句题外话,仅贴吧3级即可报名,不收押金试听——我混贴吧时间不长,也许孤陋寡闻,不得不说,这我感受到了帝捷作为老牌代理商的气度和胸怀,和这个年代最稀有的信任。 作为半生悲催的广告人,年底是最忙碌的时段,这篇作业耽搁了很久,趁着感受沉淀、印象尚未被糟糕的记忆力扭曲模糊的时候,赶紧提交上来。 先说一下个人的烧耳机背景,便于烧友们参考。本人中年大叔一枚,喜欢音乐。2003年因工作关系初次接触大耳机——为了配合索尼的摄像器材,当时所在的公司采购了一只记不清型号的银灰色索尼耳机,当然,那时候也只知道索尼。 直到2012年,才自己花钱购买了第一只大耳——就是拜亚。因为喜欢新世纪音乐,偏爱雅尼,在一个烧耳机的哥们儿推荐之下,购入DT770e 250欧……那时候对阻抗、推力等等概念一无所知。接在天龙CD机上,第一次发现,擦弦声、换气声、甚至翻曲谱的声音,原来耳机可以听到那么多原来听不到的细节。后来网络发达,都是用电脑和手机听音乐了,才发现听着不对了,高音直刺头顶,人声齿音乱飞……嗨,烧前端的过程略过不提。目前,持有(过)头戴式耳机如下:拜亚动力DT770e 250欧、DT880 250欧(已出)、DT235(送人)、DT990 600欧,AKG K240s(奥产,我的第二款大耳)、K121s、K420(送人)、K451(送人)、K612(已出)、K81dj(送人)、K70265th、K267、K240R(送人)、Y50bt(送人)、K845bt、Y45bt,森海HD558(送人)、HD598(送人)、HD600,索尼Z1000(已出)、索尼MDR7506、索尼Z7(已出)……通过圈子听过的就更多了。——穷烧没有旗舰,还是AKG听的最多。第二部分 第一眼就喜欢 耳朵不喜欢,所以塞子很少。但对于便携当然是有需求了,出差、偶尔的公交地铁、临睡时光,以及所有随便听听的时候。AKG的便携,貌似品种最多、销量最高(除了索尼我从未关注过其他日系,也许我以偏概全),但都是塑料货,天桥货一般没质感。所以,收到T51p试听机的时候,是惊艳的。 就如同我是佳能党,却不喜欢佳能的现代派设计,反而喜欢尼康多一些,更是常常对富士、奥林巴斯外露的金属材质和复古造型垂涎不已。拜亚的外围一贯有感,耳机包必须赞了再赞——虽然大耳的人造革包老化之后掉皮儿,那海绵衬套仍然是几大厂商最NB的。收到的T51p耳机包,正统相机包一样的加厚尼龙面料,上盖扣合设计配合尼龙粘扣,嵌入式内胆,说明书和转换头在上盖口袋里各就其位——嗯!好东西就该是这样子。取出耳机,看到的正是我最喜欢的风格。金属与皮革,搭配出前工业时代的机械质感——不锈钢头梁,印着拜亚的logo组合、还有貌似字号偏大的信仰——Made in Gemany,内衬条状革皮海绵,稳固又精细。小巧厚实、造型与拜亚大耳一脉相承的耳机壳,覆盖着拉丝质感的贴片。转轴的设计最喜欢——居然是用铆钉的,稳固又灵活——体现了绝佳的制造精度!复古而又简单实用!伸缩梁,阶梯感稍有模糊,但拉起来就觉得结实精密。原来不喜欢的双边入线,配合总体设计,也觉得格外具有工业风情,为头梁的简约耐用出了力,甚至觉得单边入线,因为需要穿过头梁而显得那么多此一举。dt1350因为包裹式头梁和单边入线、还有廉价感的耳罩,差之毫厘,却逊色太多了。……T51p,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便携耳机!T51p的耳罩,是那种褶皱的皮革包裹着松松的海绵,洋溢着复古的韵味——不仅如此,这个耳罩配合恰到好处的压力指标和总体轻量化,佩戴舒适度绝佳——T51p,虽然作为压耳式相对包耳长时间仍会更早疲劳——但,戴上后,第一感觉是忽略耳机,完全没有承压感,绝对是我用过的最舒适的便携耳机、没有之一!第二部分 初听音——莫非低端森海,哇靠什么鬼! 本次试听的是32欧版本,所以,听的时候先插了水果手机。从6S、5到4S……然后是Xplay3s。为什么试了这么多?因为,我已懵逼! (未完待续)
【T51p巡回试听】适合老烧的便携耳机 拜亚动力T51p巡回试听札记 第一部分 絮叨点儿前世今生 感谢帝捷通过贴吧提供本次免费试听的机会。说句题外话,仅贴吧3级即可报名,不收押金试听——我混贴吧时间不长,也许孤陋寡闻,不得不说,这我感受到了帝捷作为老牌代理商的气度和胸怀,和这个年代最稀有的信任。 作为半生悲催的广告人,年底是最忙碌的时段,这篇作业耽搁了很久,趁着感受沉淀、印象尚未被糟糕的记忆力扭曲模糊的时候,赶紧提交上来。 先说一下个人的烧耳机背景,便于烧友们参考。本人中年大叔一枚,喜欢音乐。2003年因工作关系初次接触大耳机——为了配合索尼的摄像器材,当时所在的公司采购了一只记不清型号的银灰色索尼耳机,当然,那时候也只知道索尼。 直到2012年,才自己花钱购买了第一只大耳——就是拜亚。因为喜欢新世纪音乐,偏爱雅尼,在一个烧耳机的哥们儿推荐之下,购入DT770e 250欧……那时候对阻抗、推力等等概念一无所知。接在天龙CD机上,第一次发现,擦弦声、换气声、甚至翻曲谱的声音,原来耳机可以听到那么多原来听不到的细节。后来网络发达,都是用电脑和手机听音乐了,才发现听着不对了,高音直刺头顶,人声齿音乱飞……嗨,烧前端的过程略过不提。目前,持有(过)头戴式耳机如下:拜亚动力DT770e 250欧、DT880 250欧(已出)、DT235(送人)、DT990 600欧,AKG K240s(奥产,我的第二款大耳)、K121s、K420(送人)、K451(送人)、K612(已出)、K81dj(送人)、K70265th、K267、K240R(送人)、Y50bt(送人)、K845bt、Y45bt,森海HD558(送人)、HD598(送人)、HD600,索尼Z1000(已出)、索尼MDR7506、索尼Z7(已出)……通过圈子听过的就更多了。——穷烧没有旗舰,还是AKG听的最多。第二部分 第一眼就喜欢 耳朵不喜欢,所以塞子很少。但对于便携当然是有需求了,出差、偶尔的公交地铁、临睡时光,以及所有随便听听的时候。AKG的便携,貌似品种最多、销量最高(除了索尼我从未关注过其他日系,也许我以偏概全),但都是塑料货,天桥货一般没质感。所以,收到T51p试听机的时候,是惊艳的。 就如同我是佳能党,却不喜欢佳能的现代派设计,反而喜欢尼康多一些,更是常常对富士、奥林巴斯外露的金属材质和复古造型垂涎不已。拜亚的外围一贯有感,耳机包必须赞了再赞——虽然大耳的人造革包老化之后掉皮儿,那海绵衬套仍然是几大厂商最NB的。收到的T51p耳机包,正统相机包一样的加厚尼龙面料,上盖扣合设计配合尼龙粘扣,嵌入式内胆,说明书和转换头在上盖口袋里各就其位——嗯!好东西就该是这样子。取出耳机,看到的正是我最喜欢的风格。金属与皮革,搭配出前工业时代的机械质感——不锈钢头梁,印着拜亚的logo组合、还有貌似字号偏大的信仰——Made in Gemany,内衬条状革皮海绵,稳固又精细。小巧厚实、造型与拜亚大耳一脉相承的耳机壳,覆盖着拉丝质感的贴片。转轴的设计最喜欢——居然是用铆钉的,稳固又灵活——体现了绝佳的制造精度!复古而又简单实用!伸缩梁,阶梯感稍有模糊,但拉起来就觉得结实精密。原来不喜欢的双边入线,配合总体设计,也觉得格外具有工业风情,为头梁的简约耐用出了力,甚至觉得单边入线,因为需要穿过头梁而显得那么多此一举。dt1350因为包裹式头梁和单边入线、还有廉价感的耳罩,差之毫厘,却逊色太多了。……T51p,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便携耳机!T51p的耳罩,是那种褶皱的皮革包裹着松松的海绵,洋溢着复古的韵味——不仅如此,这个耳罩配合恰到好处的压力指标和总体轻量化,佩戴舒适度绝佳——T51p,虽然作为压耳式相对包耳长时间仍会更早疲劳——但,戴上后,第一感觉是忽略耳机,完全没有承压感,绝对是我用过的最舒适的便携耳机、没有之一!第二部分 初听音——莫非低端森海,哇靠什么鬼! 本次试听的是32欧版本,所以,听的时候先插了水果手机。从6S、5到4S……然后是Xplay3s。为什么试了这么多?因为,我已懵逼! (未完待续)
【T51p巡回试听】一只适合老烧的便携耳机 拜亚动力T51p巡回试听札记 第一部分 絮叨点儿前世今生 感谢帝捷通过贴吧提供本次免费试听的机会。说句题外话,仅贴吧3级即可报名,不收押金试听——我混贴吧时间不长,也许孤陋寡闻,不得不说,这我感受到了帝捷作为老牌代理商的气度和胸怀,和这个年代最稀有的信任。 作为半生悲催的广告人,年底是最忙碌的时段,这篇作业耽搁了很久,趁着感受沉淀、印象尚未被糟糕的记忆力扭曲模糊的时候,赶紧提交上来。 先说一下个人的烧耳机背景,便于烧友们参考。本人中年大叔一枚,喜欢音乐。2003年因工作关系初次接触大耳机——为了配合索尼的摄像器材,当时所在的公司采购了一只记不清型号的银灰色索尼耳机,当然,那时候也只知道索尼。 直到2012年,才自己花钱购买了第一只大耳——就是拜亚。因为喜欢新世纪音乐,偏爱雅尼,在一个烧耳机的哥们儿推荐之下,购入DT770e 250欧……那时候对阻抗、推力等等概念一无所知。接在天龙CD机上,第一次发现,擦弦声、换气声、甚至翻曲谱的声音,原来耳机可以听到那么多原来听不到的细节。后来网络发达,都是用电脑和手机听音乐了,才发现听着不对了,高音直刺头顶,人声齿音乱飞……嗨,烧前端的过程略过不提。目前,持有(过)头戴式耳机如下:拜亚动力DT770e 250欧、DT880 250欧(已出)、DT235(送人)、DT990 600欧,AKG K240s(奥产,我的第二款大耳)、K121s、K420(送人)、K451(送人)、K612(已出)、K81dj(送人)、K70265th、K267、K240R(送人)、Y50bt(送人)、K845bt、Y45bt,森海HD558(送人)、HD598(送人)、HD600,索尼Z1000(已出)、索尼MDR7506、索尼Z7(已出)……通过圈子听过的就更多了。——穷烧没有旗舰,还是AKG听的最多。第二部分 第一眼就喜欢 耳朵不喜欢,所以塞子很少。但对于便携当然是有需求了,出差、偶尔的公交地铁、临睡时光,以及所有随便听听的时候。AKG的便携,貌似品种最多、销量最高(除了索尼我从未关注过其他日系,也许我以偏概全),但都是塑料货,天桥货一般没质感。所以,收到T51p试听机的时候,是惊艳的。 就如同我是佳能党,却不喜欢佳能的现代派设计,反而喜欢尼康多一些,更是常常对富士、奥林巴斯外露的金属材质和复古造型垂涎不已。拜亚的外围一贯有感,耳机包必须赞了再赞——虽然大耳的人造革包老化之后掉皮儿,那海绵衬套仍然是几大厂商最NB的。收到的T51p耳机包,正统相机包一样的加厚尼龙面料,上盖扣合设计配合尼龙粘扣,嵌入式内胆,说明书和转换头在上盖口袋里各就其位——嗯!好东西就该是这样子。取出耳机,看到的正是我最喜欢的风格。金属与皮革,搭配出前工业时代的机械质感——不锈钢头梁,印着拜亚的logo组合、还有貌似字号偏大的信仰——Made in Gemany,内衬条状革皮海绵,稳固又精细。小巧厚实、造型与拜亚大耳一脉相承的耳机壳,覆盖着拉丝质感的贴片。转轴的设计最喜欢——居然是用铆钉的,稳固又灵活——体现了绝佳的制造精度!复古而又简单实用!伸缩梁,阶梯感稍有模糊,但拉起来就觉得结实精密。原来不喜欢的双边入线,配合总体设计,也觉得格外具有工业风情,为头梁的简约耐用出了力,甚至觉得单边入线,因为需要穿过头梁而显得那么多此一举。dt1350因为包裹式头梁和单边入线、还有廉价感的耳罩,差之毫厘,却逊色太多了。……T51p,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便携耳机!T51p的耳罩,是那种褶皱的皮革包裹着松松的海绵,洋溢着复古的韵味——不仅如此,这个耳罩配合恰到好处的压力指标和总体轻量化,佩戴舒适度绝佳——T51p,虽然作为压耳式相对包耳长时间仍会更早疲劳——但,戴上后,第一感觉是忽略耳机,完全没有承压感,绝对是我用过的最舒适的便携耳机、没有之一!第二部分 初听音——莫非低端森海,哇靠什么鬼! 本次试听的是32欧版本,所以,听的时候先插了水果手机。从6S、5到4S……然后是Xplay3s。为什么试了这么多?因为,我已懵逼! (未完待续)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