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201306
心安201306
关注数: 2
粉丝数: 66
发帖数: 14,973
关注贴吧数: 7
【临江仙】仿 滚滚岩浆终是水,浪花淘尽英雄,天涯孤寂叹长空。 沧桑依旧在,几度玉颜红。 铁扇魔王应敢上,惯看流火热风。偶然一照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土灰中。
【卜算子】 率性吐芬芳,努力学风雅。偏就稀松散淡形,雨露随缘化。一任世繁荣,我或能闲耍。不必茅庐踏破鞋,自在身无价。
【鹧鸪天】 尚是林前绝鹧鸪,邻家妙妙叫当初。 莫言此镜心难定,且看锅中谁又糊? 师有教,事为书。忽闻一席是醍醐。 悠悠岁月何为贵?心若安时梦也除。
【五 绝】 花自三更落,虫于夜半鸣。 不因伊有梦,总为意难平。
《相见欢》 春阴料峭生寒,倚栏杆。 极目远山如黛、似龙蟠。 云如缦,花如幻,草如兰。 宜借三分秀色、做中餐。
《相见欢》题图 白衣玉冠神闲,貌翩翩。 侧臂凝神览阅,透雕轩。 目如电,眉如剑,气如仙。 疑是周郎转世、在人间。
【七 律】 玫瑰 玫瑰一簇种园间,名贵非卿且自怜。 漫点香氛妆日色,密生小刺就人烟。 长街十里由他闹,润土三分为尔妍。 清露暖阳终所愿,此心如水坐云巅。
无 名 子 三分干品味,虚负两年期。 有感承青眼,无言对白衣。
【七律】 xy 栖身山谷远工装,习与松杉论日常。 点点随缘滋雨露,回回率性散芬芳。 安居野外闲拾趣,不问荣枯慢享光。 辞却高楼为异客,从来明月是同乡。
《初心》xy 风摧花事雨相挼,零落初心剩几何? 残萼朝朝谁检点?无端山雀更来啄。
【蝶恋花】 雾鬓凉生沉寂久。 一片茫茫,何处香盈袖? 想是秋风随意授,东篱无菊杯无酒。 翠损红销泥下藕。 结籽芙蓉,应感韶光厚。 漫看西窗风雨透,繁华未减思情瘦。
【西江月.东坡词】xy 逐客且吟风月,行人休问殊途。 一簑烟雨落山湖,颇惹微词几路。 吾自不谐音律,何妨音律谐吾。 铜牙檀板并高呼,笑对人间今古。
诗歌境界简谈 古人写诗有三大境界,一层物境品情趣,单独写景,表达自己的情趣、爱好,比如喜欢山水、花鸟,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描述。 二层情境品情怀,由景抒情,表达某种感情,比如家国情、儿女情、离别情,通过景物的色调、形态、位置衬托想要抒发的感情。 三层悟哲理,由景来探讨人生哲理,比如理想、得失、认知,通过景物阐述一种“理”,这是写诗的最高境界。 同样我们读诗也分三大境界: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阶段,读者只能看到诗歌表面的字义和意思,无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个阶段,读者开始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能够透过表面的字义看到背后的意象和意境。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个阶段,读者已经能够完全理解和融入诗歌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诗人,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全部情感和意境。 如何缘景明情,我认为除了对古诗的意境有高超的把握之外,同时要注重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喜好,我们都知道,诗不能独立于外在事物而单独存在,否则写出的诗内容空洞、无趣、浅薄,纵使外表华丽,但也是靡靡之音。 首先我们看第一层的诗歌,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这些都是运用了对于景色的白描手法,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这些诗歌的意境感受,我们不能强加个人主观色彩,这样会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其次我们看第二层的诗歌,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单独将这句拿出来,也是白描的手法,但是我们看后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立刻就是明白这是首送别诗,送别通常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但是为什么前面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朝”“青”“新”的描写呢?因为这是作者一种迂回的表现,他不想在离别之际,让好友或自己感到过分的悲伤,给人一种劝说、安慰的感觉。 最后我们看第三层的诗歌,比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见人?”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作者在这里写江月,好像又不是在写江月,而是对于时间的一种认知,事物是什么时候开始?而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知?有探讨宇宙万物的存在哲理的内涵,同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都描述着对于时间、存在、感知的深刻含义,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读诗,这一层是最高的境界。 以上文字摘自百度
摄 生 摄生之道,不在执着,不在虑远。 情不被逝者所牵,不随波于过去; 意不为虚妄所引,不逐流于未来。 不倦不顾,不怨不悔; 无欲无求,无忧无虑。 知无所执,心乃得安; 神有所守,精乃得存。 活在当下,是谓实在; 魂栖身内,方得自在。 万缘放下,随境去留, 精神内守,天地我有。
四季 冬 皑皑白雪天地新,暖暖棉衣暖暖巾。 炎炎火炉比邻聚,淡淡清茶淡淡音。
北 山 有 葵 北山有葵,其上维薪。 未及茁壮,秋风逡巡。 惜我白日,哀我青春。 生之了草,命之艰辛。 或有行人,言笑亲亲。 彼来问材,不问我身。 北山有葵,其上维阴。 未及茁壮,秋雨淋淋。 惜我昨日,哀我如今。 所遇非良,所守非音。 或有蜂蝶,左右追寻。 彼来问色,不问我心。
【七 律】 山间柯烂知谁在?梦觉披衣日已偏。 性钝安时生懒惰,情驰暖意陷勾连。 苔侵篷荜无稀客,镜染秋霜不少年。 举目空明心愈淡,尚余何处累情牵?
【七 律】 潦倒愚顽怎启蒙?才知南北忘西东。 连山归藏思难究,周易内经学未通。 有德不妨输稚子,无颜岂可笑春风。 东隅已逝桑榆早,敢把青桑寄晚红?
【五 律】 台风争六月,无计顾良民。 万户窗同闭,千山水代巡。 风狂先扫地,雨急乍闻尘。 大势经行处,低头莫敢伸。
【七 律】 楼高百尺俯非倾,烟入千寻气自平。 佳境难寻成画境,真情易错付诗情。 天涯阅尽从头越,人世刑余近独行。 秋后无须悲零落,繁丝褪罢更轻盈。
【七 律】 迢递高新百尺楼,青山湖畔望神州。 学生年少惊垂问,教导神来尽显筹。 此幸江湖拘网络,谁容天地养心瘤?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鸭脖争未休。
改李清照【鹧鸪天•桂花】以自嘲 暗淡青黄体性悠,情疏迹远只乡留。 何如浅碧深红色,已属山间地衣流。 梅定恶,菊应羞。石栏杆内望南州。 骚年可煞无情思?幸是当年不见收。
【七 绝】画 脚下春秋常脱序,掌中经纬半凌空。 崇山未踏犹临境,花鸟枝头不惯风。
亡 筐 采采卷耳,陟彼周行。 嗟我无腑,忘携其筐。 于家思否?弃之于旁。 采采卷耳,陟彼高冈。 嗟我无脑,忘携其筐。 于今悔否?任其萎黄。
【五 律】xy 朝望东山角,霞光照我颜。 鸟鸣金桂树,藤绕石栏杆。 云伴苍烟起,风回落絮旋。 清歌传旷野,粉蝶戏闲园。
【七 律】 流水滔滔花易逝,浮云散却看天高。 但朝柳岸挥残月,无谓江边惜烂桃。 回梦断离青草地,归家愿洗旧春袍。 长安花市年年有,走马还需佩宝刀。
【一剪梅】xy 陌上纤纤油菜黄。蝶在倘佯,燕在倘佯。 闺中万事好商量,左站亲爹,右站亲娘。 忽雨忽风落絮忙。水自无心,天也无常。 古人词赋置一旁,已染斜阳,怕染沧桑。
误入时空多命舛, 搓圆捏扁本由他。 无常最是君前影, 朝作人形暮作沙。
赋比兴是什么意思,分别指什么 赋比兴是我国古时候依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梳理出的诗歌表达手法。最开始记述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赋比兴在《诗经》中得到了频繁的应用。 解读: 1.赋指的就是通过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将景色、事情、人物等特点表现出来,相当于现在的排比。 2.比指的就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事物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相当于现在的比喻。 3.兴指的就是通过别的事物来引出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增强句子的意境。
《二十四诗品》品鉴赏分析 唐代末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短小精炼的语言描绘了超脱自然的艺术 时空,构筑了恢弘大气的诗歌宇宙,作为道家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延续。 《二十四诗品》产生于晚唐符合诗格发展规律。《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以二十四个名目概括了诗歌的各种风格或者意境。这种致力于概括诗歌风格名目的写作,在唐五代的诗格著作中十分常见。将《二十四诗品》中的内容与唐五代两宋诗格著作进行比较后,会发现这部分内容产生于晚唐是很有可能的,它的出现很符合诗格著作在晚唐五代的发展规律。 二十四诗品把美学表达到了极致。脱离了具体事物,只倾向于意境的美。不同于一般针对景色本身的描写。比如“疏影横斜水清浅”,“落霞与孤鹜齐飞”等等。二十四诗品词句中的动作、景与物明显全部是通向美的桥梁,而不是美本身。拆分开来各有千秋,并在一起后,独特的意境便油然而生。 司空图提出了诗境的多层次的问题,又用形象的境界描述了24种抽象的风格。理性相结合的表述方法,它从境界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感性层面,上升到创作理论与艺术哲学的理性层面,并进而深入到哲学本体、主体修养、人生追求、处世态度等各个方面,以其深邃的思想启迪着读者,使人有涵泳无穷之感。《二十四诗品》更是哲理之作。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本身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写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格风格,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座高峰,是上继《文心雕龙》下启《人间词话》的一部经典理论,它采用四言韵诗的形式论和二十四种风格的审美特色,用种种形象比拟,烘托出不同的风格之下所营造的意境美,在诗歌批判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
诗词术语简介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33、“一三五不论”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 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 不适用。 34、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 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 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35、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36、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 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简介律诗的孤平拗救与对仗 上节课,我们借杜甫的诗讲了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格律,有意学习格律诗词的朋友,我建议从七言绝句学起,而且依新韵,这样很快就能入门。首先牢记那四种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句型哪一种都可以作首句,首句一定,然后2句异对平收,3句同粘仄收,4句异对平收,一首绝句就出来了。我主张,你只要标明了“绝句”,好不好还在其次,第一要看是不是,合格律才是绝句。有朋友可能说,四句28个字每个字都要按规定的平仄,太难了,其实倒也不是,除了前面讲过的第7个字必须平收或仄收之外,只要重音处按规定的平仄就可以了,也就是说2、4、6字要严格按规定的平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2、4、6分明。至于常说的1、3、5不论,我看可以这样理解,1、3、5基本不论,1全都可平可仄,3和5只有两种情况平仄不能变:第一种情况,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句型,第3字必须平,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了一个平声字,这叫做孤平,是作格律诗的第一大忌,现存唐宋以来的格律诗至少几十万首,犯孤平的很少,过去科举考试要考格律诗,如犯了孤平,凭此一条就不及格。第二种情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句型,第5字必须仄,如果用了平声字,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尾,是格律诗的第二大忌,三平尾是古风常用的,作格律要避免。只要不犯孤平不犯三平尾, 3、5就不论,可平可仄。这样四种基本句型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框起来的十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两处红字得特别注意,这是提醒你别犯孤平别犯三平尾的。还有一点必须注意,仄起仄收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3、5两处是框起来了,说明可平可仄,但是,同是平声可以,不能都用仄声,至少保留一个是平声。 如果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3字一定要用仄声,非得孤平不可,怎么办?有办法,第5字用平声,这叫孤平拗救,前边拗了,后边救起来,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不算出律,仍然算是合格律。这样孤平拗救的句子,在唐宋诗中很多,我们仅举一个例子: 新蝉忽发最高枝,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觉立听无限时。 仄仄仄平平仄平 正遇友人来告别,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心分作两般悲。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贾岛的《闻蝉感怀》。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 对古典诗词的写作和欣赏,既要注重内容,也要兼顾形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上乘之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或“丽质美女,褴褛其衣”都不行。内容是灵魂,形式是外壳。由事象、物象、意象等构成的意境是诗词的灵魂,而文字、格律(包括对仗)则组成了诗词的外壳。这儿仅就诗词格律中的对仗谈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什么是对仗? 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之语句。 它在古典诗词中叫对仗,在现代修辞中叫对偶,在古代歌赋中叫俪词。 对仗一词的来历,王力先生指出是源于古代的仪仗结对而出的现象。其实,它的渊源很早,就是古代诗文中的对句。《易经》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老子》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对句就开了对仗的先河。 对仗的两句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下面举例说明: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毛泽东) 以上三例,出句和对句之间字数相同,意思都是相互关联的。第一例语义并列,第二例语义相反,第三例语义相承。 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第五例都是省略谓语句,第六例都是主谓句。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出句和对句的语法结构都是一样的。
律诗对仗位置的七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宋人魏庆之所辑《诗人玉屑·诗体》将"蜂腰格"作为一种诗律格式提出:"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全首诗仅有一联对仗,则称之为贫对仗。 (四)富对仗 一首诗有三联对仗,则称之为富对仗。 (五)全首对 如果一首诗四联皆用对仗,就是所谓的全首对。杜甫多用此体。 (六)首尾不对体 如果一首律诗从头到尾都不用对仗,诗家称之为首尾不对体。此体极为少见,唯大家李白多用之。 (七)扇对格 所谓“扇对”,指的是隔行对仗,犹如摺扇一般,扇骨与扇骨之间是相隔的。 现举例说明: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作者:韩愈) 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首联出句与颔联出句对仗;首联对句与颔联对句对仗)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又如: [明]梁桥阙题诗: 夏来幽兴惬,携酒问芳苹。 昨日花间醉,青衫藉玉人。 今宵月下饮,翠袖舞红茵。(颔联出句与颈联出句对仗;颔联对句与颈联对句对仗) 老去流光易,乘时欲怡神。 绝句,可一联用对仗,亦可两联都用对仗,还可两联全不用对仗。 排律,首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而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一定要用对仗。 本文转自百度搜索
【西江月】xy 红粉别了繁绿,青丝渐转疏黄。 那堪对镜怯著装,虚度春秋模样。 旧友只余魂梦,新知犹是厨房。 从今后弄碗持汤,也算发挥强项。
【临江仙】 南海舟中施药饵, 引来虾子三千。 剔除一线恰油煎, 撒椒盐呛火, 尤热辣新鲜。 …… 笑此梦真实有色, 原来幻像无边。 红尘误入许多年, 明心堪佛子, 合眼是神仙。
【渔歌子】 寒柳新妆近水瞄。 一轮红日映丝绦。 弄清影,竞妖娆。 临风吹水意陶陶。(六豪)
古 风 春 幽幽山野客稀有,寂寂桃花寂寂柳。 翩翩女神何所图?淡淡春阳淡淡酒。
改蒋捷【江城梅花引•荆溪阻雪】以悼沉底之诗词贴 黄沙问我把风抽,是事愁,是诗愁? 诗若愁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庭树舞,对平仄,冷清清,忆旧油。 旧油,旧油,今在否? 海底楼,泥下沟。 找也,找也,找不到、似水东流。 天也无晴,雨漫息蜉蝣。 都道无人闲似我,今日囧,借梅花,再打油。
【摊破浣溪沙】xy 自锁闺门惯出神,陈抟一梦讶春深。 山笼青霭千红济,幻还真。 落漠芳菲凭斗转,风流烂熳列泥沉。 往事何须空记省,费光阴。
律诗的特点 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律诗讲究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同句之间平仄也有规定,如:五言平仄基本句型有四种,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首句以平收尾要押韵,以仄收尾可不押韵。对句相对是指同一联上下句之间,上句平起下句则仄起,反之亦然。邻句相粘是指上下联之间,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须同为平起或同为仄起。但双句句尾又必须押平韵,因此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上联下句的句型为平平仄仄平,则邻句的句型为平平平仄仄,其二,上联下句的句型为仄仄仄平平,则邻句的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因此形成跌荡起伏的效果。 七律的基本句型也有四种,即在五律的首字平前加仄仄,仄前加平平。
【天净沙】xy 闲庭自在观花,忆君携手嘻哈,遍览江山如画。友人羡煞,笑言“一对奇葩!”(一麻)
【七 律】 童趣 xy 其乐无穷吹泡泡,象模象样过家家。 同蹲墙角抓石子,独坐河边数小鸭。 剪剪明眸催故事,纤纤素手拌泥沙。 人生何似陀螺转,偶伴孩童看彩霞。
【长相思】xy 【长相思】《某群》 端上茶,捧上花。群主一来使劲夸。红包来一沓。 早上发,晚上发。不怕人多遍地撒。拴牢你我他。(一麻)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