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wilder blueswilder
关注数: 4 粉丝数: 46 发帖数: 1,069 关注贴吧数: 3
前3首歌词,那个第一首没有听的足够懂。 1,与声音跳舞我分不清谁是人,分不清谁是动物,分不清谁是树木食物也血肉模糊,堆满了整个房屋,随时把饥饿满足我与我的声音跳舞...对未来我从不,对未来我从不,未来从不在乎。 我分不清谁是你,分不清谁是自己,分不清谁是父母不论欢乐于痛苦,巫妖与人与老鼠,这些有谁能留住我与我的声音跳舞...对未来我从不,对未来我从不,未来从不在乎。我越想停,就越停不住我与我的声音跳舞...与声音跳舞... 2,脚步在靠近我的房子有围墙,却一直有人跑到我的窗户上,是幻觉还是真有人在讲,是惊慌还是内心早已失常。漫天传来不可思议的声响始终在这世界上,始终在我耳旁。有人恐惧有人欢喜有人高唱有人在隐藏隐藏内心的悲伤,听,我那脚步在靠近,等到那一天,那一天终于来临。听,这那脚步在靠近,等待那一天,那一天终于来临。3,笼中鸟没人知道去哪里啊,没人知道去哪里啊。雪人一走就和太阳一起奔跑。风声呼啸,风声呼啸吹过笼中鸟。 没人知道去哪里啊,没人知道去哪里啊。风筝缠绕,手中线在空中飘。声声鸣叫,声声鸣叫是那笼中鸟。笼中鸟 雪人一走就和太阳一起奔跑。风声呼啸,风声呼啸吹过笼中鸟。风筝缠绕,手中线在空中飘。声声鸣叫,声声鸣叫是那笼中鸟。笼中鸟没人知道去哪里啊,没人知道去哪里啊...去哪里啊...
厦门:竹坝归侨 明年底将有南洋风情新家 今后,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归侨的居住条件将大大改善。记者昨日获悉,有关部门将投入2600万元,为竹坝归侨们打造新居。目前,该侨居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将于年底动工兴建,预计可于明年国庆节前后完工。     此次 “侨居造福工程”,是厦门市为彻底改善竹坝农场归难侨简陋居住条件而启动的大工程,也是对国务院关于 “侨居造福工程”精神的落实。工程完工后,将有6栋234套的廉租房可供归侨们居住。廉租房的建设面积分为60平方米和70平方米两种户型,总建筑面积15060平方米,总投资预计在2600万元左右。资金比例由中央、省、市出资55%,同安区出资45%。明年底,将按 “3人户以下及4人户子女同性别的,每户60平方米;4人户以上的,每户70平方米”的标准分房到各家各户。     据介绍,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创办于1960年3月,是国家安置归难侨的基地之一,先后安置来自印尼、越南、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六七十年代,仅这个农场安置的归难侨就高达5000人,后又因各种情况,许多归侨陆续迁离。目前,全场共有归难侨及其子女1150人。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归难侨职工住房仍有困难,居住条件相对简陋。“侨居造福工程”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同安竹坝华侨农场所有归侨侨眷的危困房问题。
少小离家南洋打工 横沥最后自梳女多是归侨 “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饭自己煮,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养”。自梳女,不嫁的女子,在远离人群的世界里慢慢老去,直至离开我们的视线。但记  者近日在采访中意外发现,东莞市横沥镇尚存13位最后的自梳女,其中12位是归侨。    自梳女是清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一种民俗,俗称“姑婆”。过去未婚女子留着辫子,出嫁时由母亲或女性长辈将头发梳起束髻;而立志不嫁者则在履行了一定的仪式后,由年长的不嫁者将辫子梳起,此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保持独身至死。解放后此风俗消亡。  到20世纪30年代,珠三角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将积存下来的钱寄给家乡亲人,终身没有谈婚论嫁,成为自梳女。  横沥镇仍健在的13位“自梳女”中,有12位曾在南洋做过长达四五十年的“住家工”(佣人),其中在新加坡的有八位,在马来西亚的四位。新埠正街的“欢姑”以及横沥村的“尚姑”、“有姑”、“清姑”等人就是早年到南洋打工错过婚嫁的“自梳女”。她们18岁左右就离乡过埠谋生,先后当了四五十年的家庭佣工,年老后才陆续回到家乡。  大概是因为有“过番”(到国外)的经历,在南洋做过“住家工”的自梳女,言行举止中透露着明显的文雅气质。“欢姑”年近百岁还能读书看报,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她竟会讲英语、日语和新加坡语,这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姑婆”有着明显的差异。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