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923 诗923
关注数: 465 粉丝数: 1,178 发帖数: 1,494 关注贴吧数: 99
提到秦国的标准化,人们更熟悉的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提到秦国的标准化,人们更熟悉的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但其实秦国的标准化思维已经渗透到帝国生活的方方面面,秦军对于标准化的追求也已几近痴迷,这或许才是秦国一统,秦军强大真正的内核所在。 . 1、秦军的平均的身高必须在1.70—1.78米。兵马俑是始皇帝的精锐部队,考古学家统计了兵马俑出土的305件袍俑和427个甲俑,测算出这些俑平均身高为1.785米,而根据考古所见骨骼测算,秦军普通士兵的身高在1.70—1.75米之间。 . 2、秦军的战马马肩的高度必须达到1.33米,也就是史书记载的五尺八寸。考古学家测量了兵马俑出土的100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高度全部为1.33米,战马前蹄到后蹄的长度必须是2米左右,从而在战争中能够达到“探前撅后”,兼具爆发力和灵活性。 . 4、秦军最强大的武器弓弩射程300米,有效杀伤距离150米,保证弓弩击发的关键部件扳机和瞄准的望山全部统一铸造,三排连续发射使得秦弩成为战国时期杀伤力最强的远程武器。 . 5、秦弩使用的箭头为三棱流线型,经过对兵马俑发现的四万多枚箭头测量分析,秦弩箭头的三个棱几乎等长,最小误差仅为0.02毫米,底边宽度的误差不到1毫米,如此造型及精度使得秦弩箭头有了类似子弹的力学效果,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形成巨大的切割力,足以穿透敌军铠甲、直入人体。 . 6、经过检测分析,秦弩箭头的金属配比几乎完全一样。秦人通过反复试验,配比出最佳的合金比例,使得秦弩的箭头有了最强的硬度。 . 7、秦军其它重要兵器的也全部有统一的规格。比如矛的长度为7米,戟的长度为2.8米,另一个重要武器铍的长度为3.5米。 . 8、为了达到如此标准,秦军有严格的四级质量管理体系,即相帮(丞相)、工匠(厂长)、丞(车间主任)到每个工匠,层层负责,严格把关。 . 9、秦军的兵器制造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即《吕氏春秋》所述“物勒工名”,也就是每一件兵器上的都有制作者的姓名,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立即追查到责任人。 . 这是结合文献及考古发现尤其是对于兵马俑的研究所见的秦军对武器装备标准化的重视,在喜抄写的竹简里又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 1、《秦律杂抄》中有这样的内容:“非岁红(功)及毋(无)命书,敢为它器,工师及垂各呰二甲。”意思是没有朝廷的命书,私自制作非本年度计划内的产品,工师和垂要各罚二甲。 . 2、《秦律杂抄》另一条规定是:“赋岁红(功),未取省而亡之,及弗备,呰其曹长一盾。”意思是每年计划生产的产品,如果还未验收就丢失,不能按照计划数量足额缴纳的,处罚曹长一盾。 . 3、《金布律》中的规定是:“工献输官者,皆深以其年计之。”意思是工匠上交产品时,必须按年份记账,便于对其生产的兵器进行质量和数量的考核。如果没有按照生产年份记账,有关史员和工师要受处罚。 . 4、喜的记录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工律》中的这段话:“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为计,不同程者毋同其出。”其中的“程”就是规格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生产的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短和宽度必须一致,以便相互通用。登记入账时,也要分门别类记账,不同规格的产品不能列于同一项内出账。 . 2000多年的战场上,秦军的步兵、骑兵、车兵配备着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钺等高度标准化的装备,战争中秦军武器的任何金属部件出现损坏,立即可以无缝更换,继续战斗。因为秦军所有武器部件的大小、规格、材质都基本一致,完全可以互换通用,再加上改变家族命运的强大内驱力,如此秦军怎能不令人生畏?虎贲之师,名副其实。
广谱性生物固氮菌剂 我国约有15亿亩盐碱地,可利用的约5.5亿亩。如何高效开发盐碱地,一般的思路和方法主要集中在生化工程和农艺工程方面: . ①积极利用特殊微生物对盐碱地进行土壤修复和改良;②种植品种优良、高产、抗病害、耐盐碱的农业作物或者植物,并采用合理滴灌、合理施肥等措施。 . 日前,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盐碱地“根际微域改良”土壤修复菌剂开发应用(2019JZZY010724)经过在东营市为期两年多的实施,已在盐碱地的微生物技术改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通过田间验收,利用微生物技术改良盐碱地的棉花平均亩产达到323.8公斤,增产17.8% . 项目团队采用首创的国际领先的基因编辑技术Red/ET DNA重组工程技术对植物根际促生微生物进行攻关,筛选到多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物活性卓越的菌株 . 在作物根际原位、靶向进行绿色生物制造,将空气中的氮元素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使其能兼具广谱性生物固氮和生防等多重功效 . 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缓解和显著改善盐碱地土壤性质,从而使得农作物能在低中盐碱地上生长良好,高盐碱地也能逐渐改良 . “利用微生物技术改良盐碱地,投资较少。应用土壤修复菌剂,一亩地投入100元左右。按照今年每公斤籽棉8.6元的价格,每亩能增收300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