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10577 Long10577
不求与人相比,只求超越自己……
关注数: 7 粉丝数: 86 发帖数: 2,903 关注贴吧数: 75
国家5A级景区——粤北连州地下河   连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五岭南麓,北江支流连江上游。没有太过于浓厚的帝王将相们的江湖,却载满了文人墨客的风骚足迹。几千年来,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连州独树一帜的湟川文化以及多元素的古村落群。   边城连州之景区篇   连州地下河连州地下河位于粤西北连州市东陂镇内,距广州约260公里,是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溶洞。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神秘的石钟乳及洞穴暗河而蜚声中外。连州地下河的石钟乳,不但数量为天下之最,而且其形状更为天下奇。洞中的石笋、石柱、石花、石幔,让人有如临仙境之感。   连州地下河景观奇特,整个溶洞分上、中、下三层,可游览面积达6万平方米。上、中两层均为陆地层,徉徜游览于陆地层,既可观赏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欣赏梦幻般的瑶池仙境,还可以感悟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沧海桑田、溶洞形成等科普知识,惊叹那天工造物的鬼斧神工。溶洞的第三层,是一条地下河流。水陆两游的连州地下河,以其恢宏的气势、壮丽的景观和独特的组合,堪称岭南一绝,深受游人赞誉。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公元815年)任连州刺史时,曾到此一游。在他的《连州刺史厅壁记》中赞美连州的石钟乳曰“:山秀而高、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天下甲,岁贡三百株”。现代散文大家秦牧游览连州地下河后,感叹地将这座奇异溶洞称为“神秘瑰丽的地下河”。
岭南第一古道驿站——顺头岭 岭南第一古道驿站―――顺头岭 顺头岭位于广东省清远连州市大路边镇(原山塘镇政府所在地),S114线贯通全村,距离湖南郴州临武县约40公里,距离广东连州市区约60公里。学校有山塘中学和山塘中心小学。 楚越雄关秦汉古道骑田岭是五岭山脉之一,汉晋以来又曾称为:腊岭、折岭、黄岑岭,桂阳岭等名。在明嘉靖四十年的《广东通志》上是这样记载骑田岭的“骑田……即黄岑山……是为楚越之关,与诸岭相连,横绝南北,气候寒燠顷殊,……”骑田岭不但是中原进入南越的关隘,而且还是中原与岭南的分水岭。海拔1500多米的高峰将岭南岭北截然分开,一过了骑田岭连气候冷暖立刻都不同了,可见骑田岭在中国地理位置的显要和险峻。顺头岭就是位于骑田岭南麓的一座大山。 古道 顺头岭上有一条顺着山势蜿蜒逶迤的古道,古道宽约三米,在山岩上一级级开凿出来,从山下到山上共有八千八百多级,这就是秦汉时期沟通五岭南北的第一条古道。据史料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5年)派任嚣、赵陀二尉分三路入岭南。其中有一路就是“过骑岭,下连江”直下番禺(广州)。任嚣的秦军是顺头岭古道的开山祖。后来赵陀遵照任嚣的遗言,扼守“横浦”、“阳山”、“湟溪”三关,自立为南越王。当年的“岭南三关”除“横浦关”外其余两关都在 连州境内,“阳山关”就在顺头岭。 东汉章帝时期(约公元76-82年),大司农郑宏奉命将骑田岭古道铺设成了由岭南通往京城的“康庄大道”。据史料载:“此路一开,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顺头岭古道正式成为了秦汉时期岭南通往京城的第一要道。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反叛。汉武帝命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十万楼船水师,沿顺头岭古道南下“出桂阳,下湟水”一举平定了岭南。
连州秦汉古道 因五岭阻隔,中原文教难越关山,岭南逐成“化外”之地,并被视为“南蛮”。在经济活动的范围尚限于狭小区域之际,刀光剑影的征战讨伐,乃古代文明传播的开路先锋。 沟通中原与岭南的最早官道之一,就是今天粤西北连州市境内骑田岭(亦称桂阳岭)上的秦汉古道。公园前214年,秦始皇派遣都尉任嚣、赵佗,率秦军分三路挺进岭南, 其中一路就是从骑田岭南麓的连州顺头岭翻过,顺连江,下番禺(今广州市)。秦亡后,官至龙川令的赵佗(今广东梅州市龙川县城仍称佗城),遵任嚣遗嘱,起兵扼守“阳山”、“湟溪”和“横浦”岭南三关,建立南越国,自拥为王。而“阳山关”即在顺头岭。 公元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藩”。汉武帝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交战,汉武帝命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十万楼船水师,沿顺头岭古道南下湟水,于公元前111年一举平定岭南。 狼烟间隙,披荆斩棘成就的军事要到,不免“化干戈为玉帛”,成了商旅的通途和文教的脉络。东汉章帝时期(约公元76至82年),大司农郑宏奉命将顺头岭一带的秦汉古道拓宽至三米左右,用条块麻石铺砌成岭南通往中原的官道。史载“此路一开,中原之声近矣”,连州成为中原进入岭南的门户和水陆中转的枢纽。连州也因此得中原文明风气之先,为岭南最早得到开发的地区之一,所谓“荒服之善部,而炎裔之凉墟”(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当其时也,连州户籍逾三万,人口之众仅次于广州,与广州、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并称“岭南三州”。 从顺头岭山下至山顶,共有八千八百多级古道石阶。炎炎烈日下瑟瑟寒风中,商旅行过,唯有肩挑足蹬,其艰难情景不言而喻。为此,顺头岭古道中段设有“怀远驿”,供行者暂歇。而翻山越岭之后,在顺头岭的山顶,更设有“广荫亭”。商旅日众,“广荫亭”之所在地也成了宿夜的理想地段,一时客栈林立,蔚为壮观。经营客栈者大都来自周边湖南临武、宜章一带,他们于此定居繁衍,渐成顺头岭村。 顺头岭村民居——客栈的建筑格局独特,村民称之为“竹筒屋”,即门面不宽而内进深长,临街为铺面,内进为客舍。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顺头岭是何等繁华,以致官道两侧寸土寸金,方有“竹筒屋”造型出现。据顺头岭村年逾七旬的钟伯讲,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顺头岭村的客栈生意最是红火,那时,接到两旁的青石条上坐满歇脚的商人,客栈常常爆满,连主人家的床位也要挪让出来。抗日军兴,生意形见萧条。五十年代起,商旅几乎息绝,偶有躲避盘查的贩盐挑夫从此山间僻道匆匆而入湖南。 临街而筑的顺头岭村今日更是冷清。随着公路机动交通的普及,顺头岭村从古代交通的要津沦为现代交通的死角。村民纷纷出外打工,五百米长街,近百户人家,闭门锁户者十有八九,仅见五六位老者和一只恋家的黄狗,如白昼里残淡的街灯,摇曳于八月岭南的午间毒日下。 唐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诗人刘禹锡被变为连州刺史。拖家携小的刺史翻爬此山间古道后,失意与困顿之余不禁叹息:“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而千余年后的今天,曾经喧闹熙攘的顺头岭,依然“人稀”、“地远”,此又谁人复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