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天灵 笑天灵
关注数: 36 粉丝数: 27 发帖数: 4,806 关注贴吧数: 15
明珠求瑕·完美启示录        明珠求瑕,风华绝代的血榜剑客,完美无缺的冷傲杀手,一生以完美为追求,无论对有形的泥沙尘垢或无形的卑劣污秽都难以忍受,却沿着完美入口一步步踏进污秽深渊,最终落得满身尘埃。          只因为,生命的完美原不是那么简单,在纷繁变幻的世间万象中,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从来不是泾渭分明,天堂地狱之路的分辨也绝不能仅靠一刹的错觉,在完美无瑕的表象之后藏匿的也许正是最大的丑陋污秽。若冀图于将世间事物简洁利落地一分为二,其实毫无意义,过分执着于一端,结局却往往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端。                                                                                            *          中国禅宗有一宗经典公案,五祖弘忍大师为在弟子中寻继承人而命每人做一首畿子,是夜,大弟子神秀在院墙上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时的火头僧慧能本身不识字,在听人说了此畿后,请别人在神秀的畿子旁又作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明珠求瑕一生都停留在“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境界,只是世上有太多事物,如水中月、镜中花,纵使拂拭千遍万遍、抽刀断水、挥剑破镜,只怕“万万千千水与镜,滴滴片片月伴花”。         形式上的洁净与否终究只是表象,一方锦帕,也许可以抹去落在身上的雨水和尘埃,却永远抹不尽留在心里的那些泪与血。         织语长心以自己原有的纯真善良之心向死神换取绝世容貌,死神在赐予她惊世之姿前字字有声:“愚蠢的人类,总是在追求一些不必要的东西的时候,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而明珠求瑕,也是在追求完美外物的过程中,彻底丧尽了一个原本完美无暇的自己。                                                                                          *
南师:《金刚经说什么》(片段) 1.你说影子是真是假?电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林黛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会跳舞,李小龙一样打得劈里啪啦的。《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        2.真正的虚空是没有穷尽的,它也没有分断昨天、今天、明天,永远都是这么一个虚空。天亮了把黑暗盖住,黑暗真的被光亮盖住了吗?天黑了又把光明盖住,互相轮替,黑暗光明,光明黑暗,在变化中不增不减。昨天、今天、明天是现象的变化,与这个虚空本身没有关系。        3.有些年轻的同学们,发疯一样的想成佛,成佛干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自己会度,不要你度!一切众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干什么?每个众生都是自性自度。        4.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如果搞得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你已经完了,那就不是波若波罗密了。它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世间法就是佛法,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5.如果非要这样不可、那样不可,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佛无定法。想要跳出这个世界的牢笼,可能要跟牢犯、看守都变成朋友才行。……都不管,你只要有办法出来就行。       6.如果有自觉已证得阿罗汉的境界,他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都有,他只能算个货真价实的凡夫,根本没有得道。就像一个人身上有一万块钱,他绝不会在街上到处找人去讲的。一个得道悟道的人,绝不会自觉有道了。        7.“如来”,永远是来的。用现在的观念说,他永远在这里,永远在你前面。只要有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照后世禅宗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8.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没有气可吃了。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       PS:张博《命运预测学》:      1 一切按节律运动。如果没有出现节律,只是时间不够长的缘故。(如春夏秋冬)      2 太极图告诉我们,人生是吉凶交替变化的,我们不能期待有一个百分百吉利的人生运程,亦不会有一个纯粹是苦的人生。苦尽甘来、乐极生悲,此规律成波浪形,起起伏伏地前进,只是有些人的运势微起微落,也有些人的运势大起大落。     3 我们也可能生在一个忧患的时代。我们的上一代就是如此……大时代的冲击叫人充满了无力感……这变化可说是由“共业”所形成,即过去世所作的种种善业与恶业,在这个时代共同现起了果报,共同承受。从个人方面,似乎只能明哲保身,改变大时代的命,是个人难以办到的。     4 我们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识变现而成的,一颗高尚而清净的心灵将呈现出美妙的天界……相反,一刻充满自私污秽之念的心灵,所呈现的可能是地狱境界,可能是畜牲境界,也可能是极多痛苦灾难的人间境界。
舒贤:优雅地老下去         说起来,十四年了吧。       十四年,她的形象一变再变,是天山草原的清凉月色下笑靥如花的明媚少女,是昆仑山巅的碧林绿丛间翩若惊鸿的白衣飞仙,是花园国度车水马龙中乐观生活的都市青年……       可是那不过都是角色而已啊,她的古典、明媚、惊艳、或贤淑或妖娆,或活泼或忧郁,或刚烈或温柔,或平和或任性……一场场人生,一段段戏梦,一去不返。       而她依然生机勃勃地奔赴在一个个不同的舞台之间,永远满怀希望地去期待——下一场。       那些鲜活的虚拟角色只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点缀,更加鲜明的是在一场场工作中所结识到的不同朋友的笑脸。       多少次,来了,又散了,从陌生,到熟悉,不变的微笑的光芒,映亮了多少人的心和眼。       也许有一点渐渐地不同了,那是无可奈何的岁月长河,永无休止地流下去,带走了当年青春闪耀的光泽,带走了当年可爱的那一张娃娃脸。       可是,那又能怎么样呢?       无论活在任何年龄段,不变的是永远的笑脸,永远的赤子之心,永远的对生活的大爱,和永远的简单。       不一定高贵,不一定惊艳,也许最长久的是细水长流,是丝丝入扣的默契和平凡。不遗世独立,不孤芳自赏,而是自在地穿梭于滚滚人流中,把快乐、希望、爱和理想,遍洒人间。       谁说一定非得做个淑女,她甚至把名字中的“淑”,改成一个舒心自在的“舒”,用最真实的快乐,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       我们都是红尘儿女,我们追求的都一样简单,和平安详自在的快乐,不用太多的羁绊与装扮。微笑就是最美的妆容,最永恒最简单,千金买得绝世妆,却买不到简单真诚的赤子心,买不到心底无价的笑脸。      随便怎么样,那富足的发自内心的平安喜乐,在心底镌下永恒的赤诚。苍茫岁月,斩不断心与心之间坚韧的纽带,带不走一年年福满人间。     在忙忙碌碌的人群中,快乐优雅地老下去,一如既往的微笑,透露着心底的充实富足、幸福美满,没有什么,能够改变。
斜月三星洞之弟子——孙悟空原来是一颗心 (不知有没发过) 悟空学艺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同我们所有的心一样,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瞬息间七十二变;它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大小全凭一股“心劲”;八卦炉中经种种变化终于灼亮“心眼”让它炼成火眼金睛;“定心真言”紧箍咒让它疼了又疼……孙悟空,就是一颗心的象征。            猪悟能象征的是人的动物本能;沙悟净是指人的本性就是大千世界一粒沙;白龙马与悟空在书中被并称为“心猿意马”。            这里的唐僧不是历史上的玄奘大师,他是人的真元的象征。人的本能让真元停滞沉沦,而心则引领真元不断前进。           每一种妖魔所代表的是世间那些牵绊人的东西。           悟空曾在地上划过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人的本能总被世间种种美丽表象所迷,于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种种心魔。           白骨精披上引出本能的人皮面具,金角银角大王使出捆仙索、在悟空身上压巨石——寓意就在妖魔的名字里,自己看。           黑熊怪是悟空自己的心魔,他的野性使他催火烧了观音禅院,于是出现了阻碍他成佛的心魔。黑熊是“野心”及“雄心”的象征。           悟空三兄弟好为人师,因此惹出一窝狮子精。狮者,师也。           红孩儿、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头上的无名气焰。牛魔王与悟空为结拜兄弟,又势均力敌,发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炉后为出一口恶气而放的。          七个美丽的蜘蛛精是人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憎之类);她们的大师兄蜈蚣精身上有千只眼睛,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蜈蚣汁液注入红枣,色鲜而剧毒。          真假美猴王——一个真心向佛的悟空击败了一个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实是自己的两种意志互斗。          女儿国国王是人之间的美好感情体现,因此象征物是一个人而非魔。蝎子精的象征自己去想吧。          那些形形色色的国家里所发生的荒诞怪事是对当时社会的辛辣讽刺。          狮驼城是一个巨大的妖精王国,也是黑暗时代的一个巨大折射。妖王大鹏精竟是如来的娘舅——佛由魔而生,无魔便无需佛。          玉兔精是太阴(月亮)的象征,太阴想夺取唐僧的真阳,还有几位女妖是纯阴象征。最后假公主还位于真公主,求真去伪,真理已不远。          ……          悟空最初被世间生死问题所迷,千辛万苦去寻求超越生死的答案,结果被压五指山下五百年。此山又称五行山——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获得自由了。          西经中为什么有无字经——其实那个“经”是“经历”的意思,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更重要的“经”,远远胜过那些个文字。          若在经历世间一切事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坚定不移求真的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         坚定不移,寓为金刚,既然心已成金刚,那么心头上的金刚箍便不必存在了。佛之经典,正为《金刚经》。  
舒贤版·纳兰明慧             明慧的出现,让人惊叹生命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当年率性的满族女子,一个人骑着马独闯天山,只为搜集民歌、结交朋友,一路走来,洒落一路美丽。蓝纱红烛的小木屋,花草茂盛、金光弥漫的蝴蝶谷,天山的花果作成的菜,草原上收集的民歌,许愿烟花,叼羊大会,冬不拉……因为有她的笑,天山变得“年轻”无比。生命最初的涌动,让我和她一起恋上天山的草原。                           “我们一起来许愿啊……”              “你教我功夫,我教你怎么活泼开朗。”              “只要多唱歌就行了。”              “难道她不喜欢她的屋子漂亮一点吗?”              “吐鲁番的葡萄,天山的哈密瓜,红红的草莓甜又大,而这一盘呢,全是花。”              “孙悟空大闹花果山”(猴头菌炒干果)              在她敲着盛有清水的碎碗,满足地睁开一双亮眼的那一晚,我第一次懂得这世上有一种感觉,可以让人这样美丽,这样幸福。              只是,她的人生其实是一个大悲剧,当初那样幸福地与自己最仰慕的人浪迹天涯,一刹那的美丽光芒,却让她在思念中煎熬了十八年,也让她最好的姐妹愤恨到一夜白头。而后,她最牵挂的两个人杀了对她最好的两个人。天山英雄消灭了满洲统帅,最爱的人炮轰了自己的亲爹。亲情、友情、爱情全部燃尽,唯一一个留在她身边的丈夫,也被在天山长大的女儿一剑穿心。她什么都没有了,女儿根本不认她,直至她嘴角流出血丝,永远地闭上眼睛。            为她擦去血丝的,是昔日的草原姐妹——早已没有恨意了。一切恩怨痴缠,不过是大漠中的一阵幻影。 香魂化灰,音容成梦,烈火燃尽的,是多少年前的梦想。             她最后对三公主说的一句话是:“真正的感情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那个穿着维族紫裙微笑的明慧,还有那个穿着红色清装被火化的多铎王妃,都是同样一个灵魂。                            
青春物语《情书》不知以前发过没有 《情书》是一部关于爱、记忆、离丧和救赎的故事。        1`关于爱。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恋与自恋”,在拉康看来,爱情只是一个自我的寓言。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深切地恋着对方的同时,其实更是恋着自己,在爱人那里获得的是一种终于圆满的理想自我的镜像,没有比爱人的眼睛更好的镜子了。       影片中的博子拒绝接受男友藤井树已死的事实,向他少年时代的旧地址寄出了一封永远没有收信人的信:“你好吗?我很好。” ——这封信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她无法接受爱人逝去,拒绝死亡;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回信,可以印证爱人的死亡,让自己定下心来,接受崭新的未来。       博子没有想到,她居然收到了回信。回信人其实是另一个藤井树,与他同名同姓的同学,女孩藤井树。而《情书》这部电影的主要情感线索,就是两个藤井树的少年故事。      这是一个自恋的故事。共同使用“藤井树”这一能指作为姓名,就很有意思。人在寻找爱情之后,发现找到的爱人只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少年藤井树暗恋女孩藤井树,把她当成自己在世界上的另一种表达。他用种种各异的方法向女孩暗示这份爱,始终无以表达,直到他找到博子。      博子和女孩树的相貌一摸一样,博子成了女孩树在世界上的另一个载体,也就成了男孩藤井树爱情的另一载体。博子可能没有意识到男孩藤井树的爱情只是一种自恋的发泄形式,但她意识到,在这份爱里,自己只是作为另一个人的影子出现的。       2`关于记忆。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讲一个青春爱情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是女孩藤井树从青春的伤痛和记忆中走出来,重新获得爱情记忆的故事。       一开始,女孩藤井树始终对外物视而不见,她忽视少年藤井树青涩的爱情表达,忽视邮递员对她的情感示意,甚至在女孩藤井树和博子唯一一次共同出现的场景中,也只是博子看到了她,而不是两人的一次对等注视。女孩树的视而不见,在弗洛伊德看来,是对少年时代记忆的一种刻意埋葬。父亲的离世,无意的在女孩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不可埋没的伤痛,女孩树始终受着流感的折磨,却不愿意去医院医治,因为在女孩树的记忆中,父亲就是因患流感在医院不治而亡。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女孩树在医院的长廊上,睡梦中听见护士喊她的名字,回忆中便同时出现父亲在医院的长廊里死亡和入学时少年树和自己同时喊到的场景。在女孩树的记忆里,父亲的死亡和自己的初恋是同时发生的,她刻意屏蔽掉自己关于初恋的记忆,以便同时忘掉父亲的死亡。      但是一封阴差阳错的来信,挖开了女孩树记忆里不愿去触及的那片土地。在博子的央求下,女孩树回忆起她青春期的故事。一直以为青春充斥伤痛而不愿去回想,恰恰相反,每当回忆男孩树的场景出现,画面多以温情幸福的暖色调为主。其实旁观者比女孩树更能指认这份爱的存在,当博子第一次见到女孩树,便意识到自己只是她的代言者;当女孩树的爷爷提起她的同名者,说道,他是你的初恋吧;还有图书馆里玩“寻找藤井树”游戏的小姑娘们,提起借书卡上的名字,也是说,“他不是写的自己的名字吧。”       3`关于离丧。       这部影片更像在讲述一个孤独者的故事,一个关于离丧的故事。       这里没有一段完美的感情。秋叶爱博子,而博子则怀恋着死去的男孩树,男孩树深恋女孩树却无从表达,当女孩树最终意识到自己也恋着男孩树时,他却早已离去。而女孩树守寡的母亲和孤寂的爷爷,也成了这不电影里不完满的爱情一种。在这部电影里,似乎每个人都是孤单于世的,包括女孩树之前对外物的视而不见,也含有某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意味。       影片中,博子的衣服一直以黑白色调为主,其实博子一直在为男友穿丧服。她躺在茫茫的雪地上,爱无以表达。对于真正的痛苦者,不是“斯人已去”,而是拒绝接受“斯人已去”这个事实。       而当女孩树终于从屏蔽的记忆中走出来,意识到自己少年时代的感情时,也意外地得知了男孩树已死的事实。这时,与当年同样的伤痛感重合,关于父亲死亡的记忆渐渐清晰,女孩树开始接替博子的伤痛。        4`关于救赎             电影的结局包含了某种获救的成分。首先是女孩藤井树一家重返创伤情景而治愈创伤。女孩树的感冒与当年的父亲如出一辙,而这时关于如何尽早抢救病人,母亲对爷爷积压多年的怨恨也终于爆发,爷爷细算当年抢救父亲的时间,并最终背起女孩树去医院。女孩树获救,同时妈妈对爷爷的亲情也获得救赎,在这个父亲缺失的家庭里,爷爷的力量填补了这片空缺,于是母亲也不再打算搬离小樽,与爷爷守着故居,守着故去的记忆和年月。        其次,当博子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少年树爱情里的一个替代者,于是走出这份伤痛,站在雪地上向他遇难的山谷大喊:“你好吗?我很好!”——这时候,就哀悼的工作而言,博子也终于获救。        而对于影片真正的主角女孩树,这也不失一个完满的结局,她最后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重名者,那便是庭院里种的那棵树,女孩拥抱了这棵树,它以它的高大和勃勃生机与死亡对立。               影片的最后,当女孩树看到多年前男孩树让自己还的《追忆似水年华》书签后面的画像时,她终于确认并接受了这份爱。        爱在她心里最终获得救赎,她不好意思发出最后一封信:她将珍藏这份记忆,只属于她自己的、真爱的记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