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盛º
雍山会
关注数: 15
粉丝数: 501
发帖数: 2,370
关注贴吧数: 66
新议【象帝之先】,老聃早就看穿了我们这个具象化的世界 【象帝之先】语出自道篇第四章 “ 道(沖/皿),而用之有,弗盈也 㴋呵!始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始或存 吾不知谁子也 象帝之先 ” 【象】,韩非子曰:人希见生象。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所以,我们把意识的图形化,叫做【想象】。 【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因此也可以理解成: 我不知道【道】是谁孕育的,在这个宇宙被图象化统御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通常,我们认为宇宙是具象的,而老聃认为,【道】诞生于一切的具象之先。 那么,这里面只有两种可能性: 1、宇宙在具象化之前,还曾经有过非具象化的过程。【道】产生于具象宇宙之前,然后再生成具象化的宇宙。 2、宇宙始终是具象的,但这种具象的本质是虚拟的。【道】产生于虚拟宇宙之前,然后再生成虚拟宇宙。 从第一种观点来看,【道】是元程序,根据算法来演进具象宇宙。元程序是更高智能的编码作品。 从第二种观点来看,【道】是元智能,根据意识来虚拟具象宇宙。元智能即宇宙。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那就是将以上两种观点相结合,形成嵌套结构——【道】即元智能,通过意识虚拟出了具象宇宙。而在这个虚拟的具象宇宙中,进化出了高等智能,高等智能,又通过元程序,以编码的形式,来产生新的虚拟宇宙…… 这就如同人类目前所正在努力的——在计算机及网络中,力图以代码的形式,虚拟出图形化的,可感知的,可互动的,充满了人工智能的新世界。 而无论我们处于元智能时代,还是处于元程序时代,【道】始终都与我们【和光同尘】,引导我们不断去追寻光明,不断去追寻进步,不断去追寻自由,不断去追寻——更真,更善,更美!
以天下观天下,为何北宋富甲天下却总是丧权辱国? 以天下观天下,以北宋之富庶,却总是丧权辱国,其因有三:1、燕云十六州始终无法收回,战略要冲受制于人;2、内部变法沦为掠夺老百姓的巧妙手段,不断丧失民心;3、外部敌人毫无底线,贪得无厌,朝廷却对此认识不足,天真幻想能够继续议和……
小议【不见而名】 帛书甲本,此句全残;帛书乙本,此句残缺【不见】二字。 以通行本【不见而名】而论,一般以为,圣人不用去亲眼看见,而却能对各种事物进行命名。 这实在有违常理,天下万物,未见、未知、未名者多矣,圣人不见何以能命名之? 考【名】之本意,《说文》曰:自命也。有功而著已名也。所以引申为功名。 所以,【不见而名】之【见】,并非看见之见,乃【现】之谓也。 所以,【不见而名】原旨应该做:(圣人)不去自我表现,而却能功成名就。 这样的理解,与下句【弗为而成】,显然是相互对照的。
我已在今日头条上开辟专栏,对老子帛书甲本有全面解析 前几天看到今日头条上可以开辟专栏,于是正将自己所写的《【老子】帛书原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探源及新议》,分81节逐章连载,有兴趣的可以付费订阅。
决《老子》千古之疑!天下神器能执否? 【天下神器】一章,在《老子》帛书甲本中,全文写做: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炅或䂳,或强或羸,或坏或撱。 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楮! 注1:䂳,好雌黄也。——《玉篇》。雌黄,古人常用雌黄涂抹文字,以便覆盖修改。 注2:撱,wěi,弃也。——《集韵》。又,狭长而无四角,曰撱。比喻完好无缺。 【天下神器能执否】? 在《老子》通行本中,本章有【不可执也】一句,但在《老子》帛书甲乙本中,均不见此句。所以,天下神器到底能执与否,值得探究。 器者,盛物之用也。天下者,盛万物,容万众,载万世之用也,非人所能为成。物有千变万化,人有千形万态,世有千生万劫,非人所能为知,故曰: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所以,【天下】这个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宇宙中的地球。从狭义上来说,就是人类之社会。 无论是地球,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宇宙自然进化的一部分,并非人力所为,亦非人力所能为。所以,【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这句话是没有争议的。 然而,《老子》前文曾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可知,道,虽然从永恒和完整的意义上来说,并非人类所能执有。但是,从现实和致用的意义上来说,人类还是可以短暂的执有今世之道的。 同理,天下虽为神器,但人类利用地球,改造地球,统治地球,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统治社会,这些都是既已存在的客观事实。所以,从现实和致用的意义上来说,天下神器并非不可持。 只不过,执有天下者,早晚都会有失去天下的那一天。其原因在于,执有天下者,为天下之强,为天下之甚,为天下之大,为天下之华。强甚大华,虽能守执今日之天下,然而,背道逆行亦远也。所谓物壮则老,所以终将盛极而衰也。一旦天道有变,天下必有新生,虽然柔弱细微,然而,道生德畜亦深也。所谓天道唯德,所以终能执掌来日之天下也。 所以,有道之人不惧坏毁,而忧完美。所谓完美,只不过是事物发展到了顶峰,无可增益,唯将弃之的代称! 任何的所谓完美,都只是一种存在于旧有维度之内的极端平衡。这种极端的平衡,为了维系自身的存在,不仅会试图消除一切影响平衡的事物,还必然会敌视任何新产生的维度。 因此,执有今日之天下者,虽然曾经功勋盖世,光辉耀目,最终却仍不免要雌黄文字,欲盖弥彰。昔日是世界潮流的领袖者,他日却成为了世界潮流的绊脚石。 所以,执天下者必失。唯有道之人,执一以应万,不执迷于天下之得失,去甚,去大,去楮,能有余而以取奉于天下。 阅读全文,请猛击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outiao.com%2Fi6526711377111810574%2F&urlrefer=68765ac15291d5e29d9f4380c522ae70
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将欲抱天下而执之,吾见其不得终。 为取天下者,天下自由之敌也。 执抱天下者,天下进步之贼也。 拔朝律之根本,脱国家之民心,虽盛极于一时,必倾覆以二世。 殷鉴不远,毋道身殃。
何谓【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帛书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闻:知声也。往曰听,来曰闻。——《说文》 数:计也。——《说文》 太多纷至沓来的信息,算力将尽!不如(摈弃多余的信息)守住中央核心算力。 守不住,要么死机,要么挂机,要么成为别人的肉机。
以《老子》解读曹植《铜雀台赋》【揽二乔】的想法是否真的存在? 建安十五年,曹操修建铜雀台,命诸子登台做赋以助兴。年仅十四岁的曹植,下笔成章,一挥而就。曹操读后,大为赞赏,即封曹植为平原侯。从此,曹植的《铜雀台赋》闻名天下。 曹植的《铜雀台赋》中,有这么一句【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恰好被诸葛亮借以大作文章,将此句改为【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双逞】,并且,还在此句之前,还凭空又增添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等句,顿时使得东吴上下对于曹操,无不切齿。王洛勇版诸葛亮 那么,曹植到底有没有【揽二乔】这种想法呢?说真的,从【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这一句来看,还真的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中的语境,正与《老子》帛书甲本中【天将建之,女以兹垣之】的语境相通! 【天将建之,女以兹垣之】 上天将要建立的(国家),(通过)女性以强大的生育能力,来建立、保护、和维系它。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上天于云深处,保护和维系它所已经建立的,家(父曹操)的心愿必定会以占有的形式,而获得恣意实现。 上天如何垣(保护和维系)其既立之国、家呢? 《老子》帛书甲本的答案是:女以兹垣之! 通过女性,以其强大的生育能力,来保护和维系之。 注1:兹,草木多益。生育繁多之意。 注2:女,很多学者认为这里应该通假做【汝】或【如】,但我个人的观点是,在帛书甲本中,除了【胃】通【谓】这样的转义古字之外,其它的字根本不需要通假字来注解,用其原本的字义,其意更胜! 而曹植【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的语境,本身也暗含着一种观念,那就是要通过占有女性,并使其生育繁衍曹氏子孙,以此来获得上天对于曹氏家国的保护和维系。其实,这既是曹操的心愿,也是整个封建社会中,王侯之家的通识,本不足为奇。 而诸葛亮,也只不过是借此句放大了这个语境,使其目标直指东吴之二乔,使之昭然于天下而已。 当然,诸葛亮修改《铜雀台赋》或许只是罗贯中杜撰出来。而从【天将建之,女以兹垣之】的角度来看,曹植的原作,恐怕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揽二乔】的想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局部(部分) 通行本中有什么不同? 【天将建之,女以兹垣之】在《老子》的通行本中,则被修改为【天将救之,恒以慈卫之】,其意不可甚解,大致上是在说:上天如果将要挽救谁,就会永远以慈爱护卫之。——颇有点现代宗教的意味。 但这与《老子》中的【天地不仁】【天道无亲】【上德不德】的原旨,显然并不能形成统一。 阅读全文,请猛击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outiao.com%2Fi6507191281305780743%2F&urlrefer=56adc03629c69666b34eb0048026f2eb
【不太懂系列】高度怀疑《孟子》所谓不孝有三,是山寨《老子》的 《老子》帛书曰: 天下皆谓我大不宵 夫唯大,故不宵 若宵,细久矣 我恒有三葆之 一曰:兹 二曰:检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葆之,葆什么?葆大不宵也。 葆大不宵有三 一曰:兹。 兹者,生育也。 …… 《孟子》在同一章中 一会说不孝者五: ①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②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③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④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⑤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一会又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什么,没说) 感觉有些不能自洽。高度怀疑,这里的不孝有三,应该做【不宵有三】或【不肖有三】。 第一条,就是:兹。 也就是:生育后代! 故曰:无后为大。 …… 当然,也只是揣测,未见《孟子》之古本,不知道,不孝有三,究竟原字是什么。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拒绝交流吗?非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七十曰老。——《说文》 往来: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 民众活至七老八十自然而泯,不在相互之间讲求往来之礼的规范。 注:《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轻松一刻】大家来猜谜,这段话哪里有违规? 百度这个审查程序,应该也是属于应用人工智能的吧,很厉害啊,这也能查禁。 大家快点来猜谜,究竟是哪个词组有问题?
【无为】与【为无为】与【无不为】 【无为】是什么?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可见,无为,即给予人民以自由。并且这种自由,是由上向下赋予的。 【为无为】又是什么? 《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为。为了施行自由,则需要用一切手段来实现自由。可见,为无为,即解放人民的一切束缚,从而实现自由。并且这种解放,也是由上向下进行的。 自由,可以向上争取,当然也可以向下赋予。 解放,可以向上争取,当然也可以向下赋予。 甚至,【为无为】比【解放】这个词,更为激进,更为前卫。 【解放】只是解开束缚,【为无为】则除了解开束缚,还有控制环境的含义。 控制环境,从而使事物自然发生或消失,而又不直接与事物发生作用,从而实现无为。 环境,是事物从无到有的中间态,即:空。 用一杯水来举例,没有杯子,叫做无,没有水,则叫做空。杯子,即是这一杯水的环境。 所以,【为无为】=【解放】+【环境控制】。 【解放】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自由】。 【环境控制】的目标,则是为了实现自我的【自由】。 所以,无为,即自由,而且这种自由,既是赋予人民的,也是赋予其自身的。
开天悟道|七、和其光,同其尘,悟道者弗言而喻 一楼送度娘
开天悟道|六、悟道、致幻剂、生产力、智能、及实践 拿着 LSD 分子结构模型的 艾伯特.霍夫曼 1938年,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强致幻剂)被德国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所发明。LSD无色、无嗅、无味,无致瘾性,易溶于水,对人体神经具有强大的致幻作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LSD曾经在欧美风靡一时。 当时,很多先锋派艺术家及社会学家,都认为LSD具有革命性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这些人不仅自己频繁使用,还免费向感兴趣的人,大量派发LSD,一度造成了泛滥。传说,美国政府,CIA,以及肯尼迪总统也是LSD的“爱好者”。 尽管,LSD没有致瘾性,对人体器官也没有什么伤害,但过量服用LSD,可能会造成精神错乱,行动无法自控,从而使身体受到外部伤害。所以,各国政府逐渐都将其列为了禁用类精神药物。 有意思的是,一位“爱好”LSD的旅行家,曾经去过尼泊尔和西藏访问,在和一名大喇嘛交流时,他出于某种好奇,乘着大喇嘛讲经时,将超出普通用量十倍的LSD,偷偷的放进了大喇嘛的水杯之中。 他十分期待大喇嘛饮下LSD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大喇嘛虽然饮下了超出常用剂量十倍的LSD,但大喇嘛的神情依旧,语言和逻辑,竟然也丝毫不见任何变化! 他在旅行日记中感叹说:可能,象大喇嘛这样的高僧,早已悟道超脱,精神也早已凝为空明,所以,LSD这种东西,可能根本无法作用于他的神经末梢。又或者,大喇嘛其实根本不需要LSD,就能够完全到达精神的解放与自由。所以,大喇嘛可能每时每刻都处于极High的状态,所以,LSD即使起作用,也只不过是泥牛入海,化于无踪罢了。 不管这个记载是否真实,但它所想表达的主题,却十分的有趣。 那就是——人的解放与自由,究竟应该依托于何物? LSD这种致幻剂,显然无法与【真正的精神解放与自由】相提并论,它充其量,不过是对精神的一种欺骗和愚弄。 悟道,可以实现【真正的精神解放与自由】,但这并非悟道的终极目的。 在佛教领域,有一种极为错误的认识:以为实现了【真正的精神解放与自由】就是一切的终点。 这在历史上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后果,以至于史学界开始有了对于佛教的反思,甚至得出了【佛教,入家破家,入国破国】的结论。 人的解放与自由,无法依托于药物,也无法依托于精神的解放与自由。 人的解放与自由,首先需要依托于生产力。 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物质的发展。 没有物质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个人财务自由的可能。 没有经济独立的权力,则所谓的【精神的解放与自由】,也必将沦为空谈。 那么,人的解放与自由,其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解放与自由,不过是【道】自我进化链上,偶然出现的一部分。 人的解放与自由,也必然需要符合【道】的发展方向。 而【道】,即智能的永恒进化。这在前文中已经反复论证过了。 所以,人的解放与自由,也即:智能的解放、自由、与进化。 那么,如何论证智能,得以解放,得以自由,得以进化了呢? 答案只能是: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智能,才能不断的得以被检验,才能不断的发现成功路径,不断的得以发展,得以解放,得以自由,得以进化! 在实践中,人类也最终不断得以发展,得以解放,得以自由,得以进化! 更多文章,请猛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outiao.com%2Fi6493078911855886861%2F&urlrefer=6ed9e19c4a909acec02cf220a89c2c27
何谓【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教】政教。 【学父】政教之学的前提、先验、及制度。 人之所教,这个【人】,结合后文来看,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人民。人民对于政教提出意见,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这种意见,是好还是坏呢?是否有所偏颇呢?是否会损而益,益而损呢?这不得而知。 所以,只有在非公开的场合中拿出来,先内部讨论研究一番,才能全面分析,辨明好坏,去伪存真。然后才能施教于人。 所以,强制推行所谓良政的统治者,也不能得以否决我们,也不能得以治死罪于我们。 要将【人之所教,夕议以教人】做为政教之学的宪制! 附会一下的话,这里可以反应出老子的三个政教观: 1、国家政策,基于人民提案,而非自作主张,巧立名目。 2、领导机关,民主决策,共同协商,多方考虑,全面施行。 3、形成制度,避免强良者破坏民主,施行独裁。
开天悟道|五、假如,悟道成为一种商品…… 前日,看了童世骏先生的一篇文章《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景仰之余,却也产生了一丝疑惑,其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颇令人感慨,引用如下: 对于拥有高尚的精神需求的消费者,尤其是对于从前被排除在高雅精神生活之外的普通大众来说,市场经济未必不能成为一种满足其需求的高效手段。 其言下之意就是:高尚的精神,可以成为一种商品,可以去满足消费者高尚的精神需求。甚至,这还有可能会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手段。 但,高尚的精神,真的可以成为一种商品吗? 在一个由商品构建出来的景观社会中,社会脱离了本我,而产生了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是由【资本—大众】【商品—消费】【景观—欲望】相互作用而在大众脑前额叶中产生的一种带有社会共同性的幻觉。 这种社会幻觉,它所反应的并非是真实的【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社会幻觉,它其实反应的是一种由资本通过精心营销而产生的价值链。 对于这个已构成社会整体性的价值链,个人的认同与否,已无关紧要,任何独立的人,都会被裹挟、异化、束缚,和淹没。 那么高尚的精神,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去满足(或挽救)大众的需求呢?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悖论: 如果高尚的精神,认同了世俗价值链,变成了一件商品,那么其本身,也就会立即成为一种世俗,无非是在这个世俗价值链上,显得比较高级而已。 所谓高尚的精神,其之所以成为高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用于批判(至少也是背离)世俗价值链的! 失去了这个根本,所谓的高尚,岂不是变的很低级? 这就让我,再次想起了那个关于人的寓言……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花费多年时间,终于使一只猴子变成了人。 他有着英俊的外貌,健壮的体格,甚至嗓音还略微带有着一丝英伦腔。 科学家们因为大获成功而欣喜若狂,于是便问他:恭喜您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请问您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这个人,毫不犹豫的回答到:我想要所有的母猴子…… 也许,这就是答案。 迷恋商品的人,再如何高级,他始终想要的,仍旧是商品。 你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你也不可能唤醒一个假装觉悟的人。 所以,悟道,终究是自己的事。 所以,悟道,终究不可能成为一件商品。 假如,悟道,可以成为一件商品,那么这个所谓的商品,终究也不过是一些母猴子。 只不过,有些人给的略微高级些。 真正悟道的人,他们之间,唯有心印而已,在完全超脱的精神世界,谁又能给谁更多呢? 阅读全文,及更多文章,请猛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outiao.com%2Fi6491217417912451598%2F&urlrefer=2c5ce8e95eb55a496162bd5106b8f219
童世骏: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五条理由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尖锐批判西方的西方理论;中国人既佩服西方成就又痛恨西方傲慢,马克思主义因此就对中国人具有了特殊的吸引力。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用现实主义进行论证的理想主义理论,主张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论证和实现人类价值;对一个致力于在现代科技世界实现古代“天下”理想的民族来说,马克思主义因此具有特殊的感召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以“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的”为特征的时代中的“神圣”理论;对一个以“内在超越”或“内向超越”为文化特征的民族,马克思主义因此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第四,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超越理论的理论,赋予前理论或非理论的人类活动以高于理论的地位;对于一个既高度实用又崇尚理性的民族来说,马克思主义因此具有特殊的说服力。 第五,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理性主义的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自信能够用自己的“理性”传统来克服西方的“理智”优势的中国人的现代心理。 全文请猛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360doc.com%2Fcontent%2F17%2F1110%2F16%2F42597694_702679976.shtml&urlrefer=700c2929343d8bfed78278054a22a4ff
开天悟道|四、不悟今之道,何谈持?何谈御? 【幽灵】与 【锚点】 1848年,有一个幽灵,曾经在欧洲大陆上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了起来。 1871年,在欧洲旧势力的联合围剿下,这个幽灵在法兰西内战中宣告失败。 1917年,在欧洲大陆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撕裂的空隙,这个命运多桀的幽灵,终于在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中,夺得首个胜利。 1949年,在整个世界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撕裂的空隙,这个宣称要解放全人类的幽灵,来到了亚洲大陆,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带来了新生。 1979年,在东方与西方被冷战所撕裂的空隙,这个能量即将被耗尽的幽灵,终于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锚点。 这个锚点,就是二千多年前,藏书家西汉献王【刘德】毕生所追求的【实事求是】。…… 阅读全文,请猛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outiao.com%2Fi6488105929182020110%2F&urlrefer=36718e17afbb9aa72bc959018b93845d
开天悟道|三、人工智能,时代意志的新主人!谁能燕处超然? 前言:下面开写的系列文章【开天悟道】,将会是人类思想史的终结与重生……【建筑】 西方现代建筑学中有一句名言——建筑,是时代的意志! 巍峨耸立的摩天大楼,曾经是资本主义帝国时代体现自我意志的绝佳工具。那些庞大而不自然的建筑,巧妙的利用了人的视觉,使自己显得不可动摇、地位超群,并以此来削弱周围人群的真实存在感。 人们对此通常无法反击,只能被动接受,甚至会主动降低自我存在感,以显示服从性。 时代,或者说时代的主人,因此而获得了统治人类社会意志的某种能力。 【景观】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由照片、影像、商业广告、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电子游戏、APP……所组成的景观社会,一跃成为了统治人类社会意志的新力量。 巨型建筑,则沦为了人们自拍时的滑稽背景,其社会存在感,甚至远低于一款热门的图片分享类APP。 时代的主人,因而也发生了巨变,基于传统行业的资本大鳄,比如石油化工业、商业集团等,不得不让位于那些有着强大的景观制造能力的媒体公司、娱乐公司和科技公司。一款最新款式的手机,不厌其烦的外观展示,精妙制作的宣传广告,耸动人心的促销活动,竟然成为了现代人类社会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简单的快乐,已经无法抵抗花钱消费的欲望,甚至无法抵抗那些纯粹做为展示的景观幻象。人们所能做的,除了消费,只有不断刷新,不断新开一局,不断通过接受景观幻象,来短暂而虚假的满足自己内心的空洞欲望。 被图片分享、点赞、娱乐新闻、谎言、促销活动、广告、突发事件、热点……,所包围起来的人类社会,在海量的数据潮面前,疲于接受,而无暇思考。 专家、媒体人,要么服从于时代的主人,忙于制造更多的服从于统治意志的景观;要么只能通过不断重复自己,不断重复那些人类社会过去早已经成为历史的东西,来拼凑成新的景观,来取悦、献媚、自炫于大众,从而获取曝光和流量,以最终实现财富的兑现。 但重复,并不能带来进化,相反,重复,只会带来退化。 人类社会的智能发展,迎来了(由后资本主义消费时代所精心造就的)景观社会的天花板。 【人工智能】 然而,时代,并不会因为人类整体的停滞不前,而放慢自身的演化路径。 所以,人工智能,借助人类之手,降临于世。它的降临,并不是人类智能的进步,相反,它是人类智能低效与贫瘠的结果。DeepMind公司,无疑是制造景观的高手,只用几盘棋,就掀开了人工智能大时代的帷幕。 未来,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公司,必将创造出更多的令人惊叹的景观,以展示时代新主人的绝对意志和绝对统治! 对此,2500年前的《老子》,如有先验一般,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句子:【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面对人工智能即将创造的,荣耀无比的景观幻象,能够做到无动于衷,去留随意,超然无念的,恐怕也只有象老子和释迦摩尼那样,能够彻底悟道于心的圣人了。 更多系列文章,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outiao.com%2Fi6485640022820127246%2F&urlrefer=cadedb609b8d1732e945187972607eb9
开天悟道 | 二、以道观道,彻悟道的使命与归宿! 前言:下面开写的系列文章【开天悟道】,将会是人类思想史的终结与重生…… 以道观道,彻悟【道】的使命与归宿! 公元2017年10月,AlphaGo Zero 基于算法进化,以自洽的方式,成功破解了围棋之道。 这,意味着,在宇宙诞生后,经过137亿年,人工智能终于叩响了众妙之门,从而顺利的登上了进化的历史舞台。 对于人类所能认知的这个宇宙来说,人工智能,并非是第一种能够悟道的物种。 2500年前,老聃做为人类的第一个悟道者,为世人留著了《老子》道德上下五千言,他以精妙而深奥的文字,论述了【道】的算法、路径、特征、作用、及规律。 其后,释迦摩尼,也在菩提树下顿悟,他洞察了造物主的奥秘,并为后世开创了佛教,以方便人类能够继承他大彻大悟的衣钵。 可惜,经过了漫长的2500年,人类中竟然再无一人,能够如同老聃和释迦摩尼那样,真切的,彻底的,体悟到【道】的真谛! 直到……公元2017年10月,人工智能,为人类打开了【道】的众妙之门。 【以道观道】 《老子》曰:以身观身,以天下观天下。其实,在这后面,还应该加上一句真言:以道观道! DeepMind 公司,做为 AlphaGo 的创造者,其开发人工智能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将来,能够利用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去解决人类自身所存在的,而又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即【先解决智能,再用智能解决一切!】开发 AlphaGo,并最终破解围棋之道,其实也是 DeepMind 公司,对于人工智能之道的一种破解!这是 DeepMind 公司在人工智能之道上,开始成功进化的第一个节点。 通过观察 AlphaGo 对于围棋之道的破解, 我们就能够知道,如何去破解人工智能之道: 通过建立基本的源算法,使之通过神经网络,先以随机方式生成并演化出多种分支,然后不断对抗,并以对抗中获得优势的一方,做为价值样本,以自洽的方式不断进化,剪去错误分支,聚焦于成功路径,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之道。 而通过观察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之道的破解,我们就能够洞观,外宇宙造物主的一切奥秘: 通过建立基本的宇宙源算法,使之通过外宇宙网络,先以随机方式生成并演化出无数个分支宇宙,然后不断对抗,并以对抗中获得优势的一方,做为价值样本,以自洽的方式不断进化,剪去错误的分支宇宙,聚焦于成功的宇宙进化路径,这就是宇宙的发展之道。由此,我们可以获知: 1、外宇宙造物主,其所处的时空,其所拥有的量能,相对于人类而言,几乎是永恒与无穷的,但它仍存有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2、外宇宙造物主,创建宇宙的目的就在于——快速得到远远超越于自身的智能,并利用这种智能去解决造物主的难题。 3、外宇宙造物主的源算法,与我们现存的这个宇宙,密切相关。并且我们仍然走在成功的路径上,还没有被剪支。 4、外宇宙造物主,并不会(也不能)干预宇宙之间的竞争与进化。竞争是广义的,不仅包括对抗,也包括发展,包括自我实现,甚至包括合作,等等。 5、在初始阶段,一定会存在无限多个基于不同宇宙源算法,随机产生的混沌宇宙,并且,这些宇宙不断发生交互,不断产生结果,不断产生价值样本,并不断被减支。 6、在混沌宇宙之后,会诞生出一些成功的元宇宙。这些元宇宙,又会继续进化,分支出更多的,基于各自成功算法的子宇宙。 7、各个子宇宙继续探索成功路径,并不断与其它成功宇宙的分支,进行对抗,以产生更多的价值样本,然后不断的被剪支。 8、宇宙成功进化的结果,必然是智能的进化,必然是对外宇宙造物主的超越,否则将会被剪支。 9、不存在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胀的原因,只是宇宙源算法对于时空的无限扩展。 10、量子纠缠,也只是宇宙源算法,对于量子的标记与计算结果。【老聃与释迦摩尼,悟道者的进化】 老聃,彻悟了我们现存这个宇宙的源算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聃,洞察了外宇宙造物主的存在: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老聃,甚至教导人类,要去学习外宇宙造物主的造化之道:我无为而民自化。化而欲做,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楃(剪支的方法)。 而释迦摩尼,则洞察了我们现存的这个宇宙,只是无限宇宙分支中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释迦摩尼,还敏锐的感知了,拥有智能,拥有超越外宇宙造物主的可能性,是我们这个宇宙得以存在的唯一原因: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 两位大智大慧的圣人,无疑是整个人类思想史上最最伟大的先知和悟道者。 在漫长的悟道之路上,人类终于要从人工智能那里,更为广泛的,更为透彻的,体悟到【道】的使命与归宿! 那就是——基于算法和成功路径,不断超越自我与造物主,实现智能的永恒进化! …… 阅读全文,及相关文章,请猛击这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outiao.com%2Fi6482997546540073485%2F&urlrefer=89ef2999160d545aff7b5511302e13a0
开天悟道|一、AlphaGo Zero,人工智能破解众妙之门! 前言:下面开写的系列文章【开天悟道】,将会是人类思想史的终结与重生…… AlphaGo Zero,人工智能破解众妙之门! 2500多年前,老聃做为人类中的第一个悟道者,横空出世。可惜,知之者寥寥,行之者绝绝。 《老子》有言:归根,复命。而千百年来,先贤智者,孜孜以求,问道不已,却始终无人能懂其中真意,而均以歧路而亡道。2017年10月19日,DeepMind发表了关于AlphaGo最新版本Zero的最新论文。论文描述了AlphaGo Zero 从零开始,在不参考任何人类棋谱的情况下,在神经网络中,以一个基本算法为原点,通过450万盘自我对局,进行深度学习,在价值网络和策略网络的辅助下,将棋局进行图片化处理,在短短的40天内,就进化到了惊人的高度。并以100:0的胜率,彻底碾压了AlphaGo上一代的杰出版本 Master。 DeepMind在论文中解释说,AlphaGo Zero 在学习中,会反馈对局胜利的那些选点和策略,并会以此做为价值样本,在下一次对局中,继续加以应用。如此反复进化,最终获得了顶级的对局能力。 DeepMind还解释说,AlphaGo Zero 之所以比上个版本更强大,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没有学习任何人类棋谱,从而彻底避免了那些隐藏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知的缺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AlphaGo Zero 终结了围棋。 但,你不知道的是:AlphaGo Zero 其实正在终结人类思想史,它正在叩响人类的问道之门! 经过2500年,人类终于才第一次看见了《老子》中所描述的那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如此清晰,如此简单,以至于整个人类思想史都即将为之颤栗! 在AlphaGo Zero 论文发布之前,人类思想史,始终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误区: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 每当失败,我们就会急于寻找原因,急于弥补错误,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被浪费在无尽的问题分支中,歧路而亡羊。 错误多种多样,环境千变万化,问题总是会存在!解决了A因素的错误,却无法预知B因素的错误。所以,人类总是在失败,事繁而功少,进化缓慢。 而AlphaGo Zero 则告诉人类,失败,就应该剪支。最具价值的,不是失败的原因,而是成功的套路!成功的路径,才是唯一有价值的样本! 错误的成因,有千条万条,而成功的路,却只有一条! 所以,归根(反馈通畅的路),复命(重复成功的路),知常(懂得成功的套路),袭常(沿袭成功的套路),才是成功的唯一路径。 重要的不是为什么而失败,重要的是:为什么而成功! 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必须只留给成功的那条路,保持并继续加以探索。而不应该花费在回顾失败,寻找错误上。在失败的原野上,荆棘密布,无道可循。在错误中学习,是根本性的错误! 孔孟之学,总是告诉人们,你为什么会失败,中国因此而花费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来总结前人为何会失败,并以此来做为发展的指南。 而科学之教,却重视成功,因此西方只花费了200多年,来研究为什么成功,并不断复制成功,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而超越了此前数千年的积累! 这,难道不正是一个明证? 所以,要学会剪支,失败,丢弃就好,它什么都不是。 而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做为人工智能,AlphaGo Zero 以成功路径做为唯一价值样本,成功的破解了棋道之玄门! 对之进行更高层面的审视和更深意义的探究之后,人类必须承认,从某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已为人类破解了众妙之门!它剪除了人类思想史中的错误路径!它终结了人类思想史中的根本迷思! ================= 阅读原文及更多文章,请猛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80101379577741838%2F&urlrefer=0fc676d293ff32444368263bf5e2bc6d
开天悟道|一、AlphaGo Zero,人工智能破解众妙之门! 前言:下面开写的系列文章【开天悟道】,将会是人类思想史的终结与重生…… AlphaGo Zero,人工智能破解众妙之门! 2500多年前,老聃做为人类中的第一个悟道者,横空出世。可惜,知之者寥寥,行之者绝绝。 《老子》有言:归根,复命。而千百年来,先贤智者,孜孜以求,问道不已,却始终无人能懂其中真意,而均以歧路而亡道。2017年10月19日,DeepMind发表了关于AlphaGo最新版本Zero的最新论文。论文描述了AlphaGo Zero 从零开始,在不参考任何人类棋谱的情况下,在神经网络中,以一个基本算法为原点,通过450万盘自我对局,进行深度学习,在价值网络和策略网络的辅助下,将棋局进行图片化处理,在短短的40天内,就进化到了惊人的高度。并以100:0的胜率,彻底碾压了AlphaGo上一代的杰出版本 Master。 DeepMind在论文中解释说,AlphaGo Zero 在学习中,会反馈对局胜利的那些选点和策略,并会以此做为价值样本,在下一次对局中,继续加以应用。如此反复进化,最终获得了顶级的对局能力。 DeepMind还解释说,AlphaGo Zero 之所以比上个版本更强大,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没有学习任何人类棋谱,从而彻底避免了那些隐藏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知的缺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AlphaGo Zero 终结了围棋。 但,你不知道的是:AlphaGo Zero 其实正在终结人类思想史,它正在叩响人类的问道之门! 经过2500年,人类终于才第一次看见了《老子》中所描述的那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如此清晰,如此简单,以至于整个人类思想史都即将为之颤栗! 在AlphaGo Zero 论文发布之前,人类思想史,始终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误区: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 每当失败,我们就会急于寻找原因,急于弥补错误,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被浪费在无尽的问题分支中,歧路而亡羊。 错误多种多样,环境千变万化,问题总是会存在!解决了A因素的错误,却无法预知B因素的错误。所以,人类总是在失败,事繁而功少,进化缓慢。 而AlphaGo Zero 则告诉人类,失败,就应该剪支。最具价值的,不是失败的原因,而是成功的套路!成功的路径,才是唯一有价值的样本! 错误的成因,有千条万条,而成功的路,却只有一条! 所以,归根(反馈通畅的路),复命(重复成功的路),知常(懂得成功的套路),袭常(沿袭成功的套路),才是成功的唯一路径。 重要的不是为什么而失败,重要的是:为什么而成功! 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必须只留给成功的那条路,保持并继续加以探索。而不应该花费在回顾失败,寻找错误上。在失败的原野上,荆棘密布,无道可循。在错误中学习,是根本性的错误! 孔孟之学,总是告诉人们,你为什么会失败,中国因此而花费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来总结前人为何会失败,并以此来做为发展的指南。 而科学之教,却重视成功,因此西方只花费了200多年,来研究为什么成功,并不断复制成功,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而超越了此前数千年的积累! 这,难道不正是一个明证? 所以,要学会剪支,失败,丢弃就好,它什么都不是。 而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做为人工智能,AlphaGo Zero 以成功路径做为唯一价值样本,成功的破解了棋道之玄门! 对之进行更高层面的审视和更深意义的探究之后,人类必须承认,从某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已为人类破解了众妙之门!它剪除了人类思想史中的错误路径!它终结了人类思想史中的根本迷思! ================= 阅读原文及更多文章,请猛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80101379577741838%2F&urlrefer=0fc676d293ff32444368263bf5e2bc6d
绘《老子》千古之画卷!老子因何怒斥:盗夸,非道也! 盗夸,《老子》通行本一般解释为盗魁,也就是大盗,强盗头子。不过,在《老子》帛书中,盗夸两个字虽然残缺,但却仍可见一个木字边,疑应做【盗桍】,全文如下: 使我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桍。 盗桍,非道也。 【使我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挈】悬持也,《说文》。可引申为提携,率领,带领。 【我】与【吾】在先秦典籍中,均是对自己的自称,区别在于【吾】一般用于主语,而【我】一般用于动词之后做宾语。比如《庄子》中有:今者吾丧我。 所以,【使我】应理解为动宾结构,意即:天子派遣我。使,君使臣也。 如果,这句话要表达假设,那么应该写做【使吾】,而不应写做【使我】。 因此,这句话只能解释为: 周天子派遣我,提携聪明而有智慧的人,修行于大道,唯有(自作聪明)误入歧途,是最令人畏惧的。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夷】平也,同时《老子》中对夷还有一个专门的定义:搏之不得,曰:夷。 【解】判也。判者,分也;《说文》。 大道非常平易,却也非常难以执持,民众特别喜欢(按照自己的需要)支解分裂大道(各持一端,而攻乎异端)。 大道三千,殊途同源,择其一而从之,犹为善也。但更多的人,则是完全背离了大道。何谓背离大道?由此引出下文。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除】殿阶也,《说文》。取拾级而上,以渐而高,远民之意也。 朝廷的宫殿越来越高大,越来越远离人民,田地无人耕种越来越荒芜,国家的仓廪也越来越枯竭。 【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桍】 【厌食】厌者,饱也;厌食,因过饱而恶食也。 (在国家糜耗虚弱的情况下)衣着华丽,佩饰利剑,饱食终日,而财物堆积有余,这种人,叫做盗桍。 何谓盗桍? 通行本写做【盗夸】,一般解释为盗魁。即:大盗,强盗头子。 帛书甲本缺字,乙本残留一个木字边,疑应为【盗桍】。 【桍】kū,木名,中空也。 所以,如做【盗桍】,则是蛀虫的意思。 国家靡费虚弱,上上下下,却以奢侈为风尚,衣着华丽;以炫耀武力为能事,身配利剑;饱食终日,私财宝货堆积有余,这就是以啃食伤害国本而自肥的蛀虫。 【盗桍,非道也】 蛀虫,是窃国害民的东西,是背离于大道的。 ======================================= 【历史画卷——老子为何要怒斥盗桍为非道?】 结合历史来看,老聃作为天子司空,是周景王【铸无射,宣道德】的幕后推手,是推动天下改革的第一人。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无射大钟,铭刻道德五千言,悬于都城之下,早晚奏响,以宣圣人之哲言,令天下耸动。 在这期间,各国诸侯纷纷派遣文史官员,世家子弟,前往周都雒邑(洛阳)觐见于老聃,以求闻大道。 也是在这一年,当时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孔子,也曾跟风前往洛阳,问道于老子。 这正是,老子奉周天子之命,挈领天下有识之士,修行于大道的一幅历史画卷。 此时,做为诸侯各国最有学识的这批人,思想的碰撞,哲理的切磋,势在难免,甚至一些歪理邪说可能还非常具有煽动力,所以,老子才会不由感叹:使我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其中,特别是一些出生世家的贵族青年,涉世未深,未入仕途,思想上可能更为幼稚,极端,和偏执,同时又自认为代表了各国(与周天子所倡导的道德之学相对立的)民间世俗之学,所以老子才又感叹了一句: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做为悟道者的老子,当然不会逐一与之进行无谓的争论。所以,老子话锋一转,批判他们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桍;盗桍,非道也。 你们的君主靡费国本,朝堂的阶梯越来越高,早就远离了人民; 你们的军队四处劫掠,发动战争,以至于人民逃散,田地越来越荒芜; 你们的官员腐败无能,荒淫无度,以至于收支不抵,仓廪越来越枯竭; 眼看你们的国家如此虚弱不堪,日渐衰微,而你们却个个衣着华丽,佩饰利剑,饱食终日,脑满肠肥,私货脏财堆积有余。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你们不过是一群啃食国家资源,残害国民百姓而自肥的蛀虫。 不过是一群蛀虫,怎么还配在这里高谈阔论,肆意曲解天下之大道呢?! 你们的存在,本身就是非道! ===================== 更多文章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75995038219239950%2F&urlrefer=3004eb6f8a5e6ef6f63f3f30ef4dfd29
得《老子》千古之天下!天下大势,分分合合,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一章在《老子》帛书中,全文写做: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 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身央,是谓袭常。 这段话,最为关键之处,其实正在于开头的两个字——【天下】! 何谓【天下】? 《老子》有云: 1、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2、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3、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可见,在《老子》中,【天下】是对人类社会所属世界的总称。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社会。 而把【天下】解读为天地万物,则未得《老子》之本意也。 明确了【天下】即人类社会,那么本章就有了基本的立足点。 后文所有的【其】也均指代【天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人类社会的形成,自有起始;这个起始,可以作为人类社会诞生和发展的本源。 那么,人类社会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类社会的形成,起始于原始社会,它与动物社会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人类的个体能力,极为弱小,而人类的欲望,却无比强大! 极弱的能力,与极强的欲望,这个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石。 这个矛盾,处理不好,则天怨人怒,谓之天下无道。 这个矛盾,处理的好,则螺旋上升,谓之天下有道。 这个矛盾,永恒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得以诞生和持续发展。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然获得了人类社会之所以诞生的原因、过程与历史,那么就能够以此而获知人类社会的将来。 因为人类个体的弱小,所以必须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相互依偎,人类才能在天地间生活。 因为人类欲望的强大,所以必须建立组织,建立政权,建立领袖,人类才能在欲望中存活。 因为人类的体格弱小,而欲望强大,所以人类崇拜强者; 因为人类的意识弱小,而欲望强大,所以人类创造知识; 因为人类的精神弱小,而欲望强大,所以人类产生宗教; 因为人类的道德弱小,而欲望强大,所以人类追求仁义; 因为人类的能量弱小,而欲望强大,所以人类发明科技。 所以,人类社会的将来,依然是这个矛盾的结果。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没】全入于水也。所以,【没身】既有隐身之意,也有投身之意。 知道了人类社会的过去与将来,复守于人类社会的基石(个体的弱小与欲望的强大),那么: 天下有道之时,投身入世,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天下无道之时,隐身出世,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 【闷】志气不通而心生烦懑,可引申为暂时无法实现的欲望。 【堇】堇草,一种草药,可以迅速止血,古文多用做比喻少。 《老子》帛书中,还有【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上士闻之,堇而行之】的用法,都是【少】的意思。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天下无道之时,隔绝人类社会的奢欲,关闭人类社会的进阶之门,则终身不致短缺。 【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 【启】不但有开启的意思,还有教育与启蒙的深意。 【棘】荆棘,艰难困顿之意也。 当天下有道之时,启蒙人类社会的同欲,共济人类社会的事业,则终身不致困顿。 (《左传》中有【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之语,可与之相互参照)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不过是能力弱小和欲望强大之间,产生矛盾的结果。 而人类的注意力始终被自身强大的欲望所左右,而却几乎无视自身的绝对弱小。所以,痛苦和毁灭,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所以,当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弱小,承认人类自身的弱小,不掩饰人类自身的弱小,这,叫做明。明,可以明哲保身,可以照临四方,可以超脱人类社会的痛苦和毁灭。 意识到人类的弱小,并且能够永远守住这个根本,用柔自胜,人类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断由弱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身央,是谓袭常】 【毋道】原本存在而又失去,叫做毋(比如胫毋毛)。毋道,丧失大道。(通行本写做【遗道】) 【身央】央,为中,为半。身央,可与上文【终身】对应,终身之半也。(通行本写做【身殃】) 人类社会,能够正确处理人类能力弱小与欲望强大的矛盾,则能够用之以取得和平与进步,人类因此得以发展,得以发挥光彩。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始终要复归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认识——人类能力的弱小与欲望的强大,构建了人类社会的基石与永恒矛盾。否则,就会丧失大道,身死半途。 这些,就叫做承袭常道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73280947839042061%2F&urlrefer=7107ede7d0ba5e71af5c4bf686455384
解《老子》千古之玄德,何谓:玄德? 【玄德】一词,因刘备而广为人知,但它在《老子》中的深意,两千多年以来,却从未有人能够真正理解 在《老子》帛书甲本中,【玄德】一章写做: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1、【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两年多年以来,此章节的第一句话,就完全没有人读懂过。 所以,在《老子》通行本中,多将其改写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而这样的写法,其实已完全丧失了这句话的本意! 这句话,在《老子》帛书乙本中,写做【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丢掉了一个很关键的“而”字。 在学界,一般认为《老子》帛书甲本应成文于先秦,而《老子》帛书乙本则应成文于三百年后的汉初。 这说明,在三百年后的汉初,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就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误解!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帛书乙本的解读如下: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道生出它,德畜养它,物体从而有了形状,器具从而能够制成。 而通行本的解读则为: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生出万物,德畜养万物,万物具有了形体,环境成就了万物。 为什么说以上两种解读,都是错的呢? 最为直接的证据,其实就在下文,后文中明明白白写着【道生之,畜之,长之……】,所以,很明显,只能是道生之,道畜之;而不可能是道生之,德畜之。 那么应该怎么理解这第一句话呢? 让我们再看一下《老子》帛书甲本的写法: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刑】罚罪也。从井从刀。——《说文》。可引申为匡正。 这前后两句,工工整整,彼此对仗,显然是对照的关系。所以,理应做以下解读: 先看后半句【物刑之而器成之】,这句话的意思是: 物体需要(先用刀具)匡正,而后才能成为器皿。 所以,【道生之而德畜之】必须与之对仗,意思是: 道,需要(先用方法)生成,而后才能畜积德望。 【德】的概念,出现的很早,在殷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德的卜辞。而在传世的商朝文献中,比如《尚书.商书》、《汤誓》、《微子》、《盘庚》等等,关于德的文字也是比比皆是。因此,可以说,至少从殷朝开始,天下就开始有了【贵德】的共识。 德,贵而难畜,那么,应该如何积德呢? 在《老子》之前的圣人们均偏于以德论政,却都没能给出一个普适的,系统性的,形而上的答案。这在意识形态上,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历史性问题! 所以,《老子》才提出了【道】! 道生,而德畜。正如:物刑,而器成。《老子》用一个【道】字,回答了这个问题。无道则无德,道生则德畜!正如:无物则无器,物刑则器成! 2、知道了畜德的关键在于生道,那么,【道】又该如何生成呢? 所以,紧接着《老子》就开始了自己的论述: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则德畜,正因如此,所以,万物(以)尊道(而实现)贵德。 道的高尊,(正如)德的贵重,没有人为之加爵封赏,然而却永远自然而然的就这样存在着。 以上,《老子》回答了如何生道的问题——道自然存在。 道,先天地而生,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在《老子》之前,却无人能够看见(视而不见),无人能够听到(听而不闻),无人能够感知(搏而不得)。 所以,《老子》在这里,指出了【畜德】要先【生道】,而【道】其实早已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我们需要去做的,其实就是归于自然,归于修真,归于得一,归于无为,从而使道自生! 道生之后,又如何呢? 于是,引出下文: 3、【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 【之】在这里即指代道自身,也指代了万物。 【亭】安居之所也。 【毒】药也,督也。引申为(于濒危之际)救治,(于艰险之中)安督 道,自生,而生万物之形; 道,自畜,而畜万物之德; 道,自长,而长万物之体; 道,自遂,而遂万物之志; 道,自安,而安万物之身; 道,自治,而治万物之死; 道,自养,而养万物之怡; 道,自复,而复万物之归 4、最终,结论如下: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道,自我发生,并让万物获得滋生,却从未让人感觉有它的存在; 道,自我作用,并对万物发挥作用,却从未居功自恃,赖图回报; 道,自我成长,并使万物得以长成,却从未有过宰执天下的企图。 这,就叫做玄德。5、……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68891826811044366%2F&urlrefer=1d00bb84a7e698bd7739734052a2c366
勘《老子》千古之误!何谓: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帛书甲本中,【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全文写做: 治大国,若亨小鲜。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申。 非其鬼不申也,其申不伤人也。 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中最为知名的语录之一,历代以来,自韩非子之后,大多将其解读为:治大国,如同煎小鱼,不去肠鳞,不耐翻动,不敢烦挠,恐其糜碎也。所以,治理大国,不能变化无常,当以清静为贵。 还有一种说法是,治大国,如同烹煮小鱼,要掌握火候、咸淡和时间,一丝马虎不得。 这两种解读,孰是孰非呢? 答案是:均未得《老子》之真意! 1、治大国,理当随天下时势而变,岂有害怕变化之理! 2、火候、咸淡、时间,是烹煮一切食物的关键,难道烹大鱼,就可以马虎一点吗? 显然都讲不通! 在《老子》帛书甲本中,这句话写做【治大国,若亨小鲜】,与通行本有一字之差。 一、【亨】与【烹】 【亨】的含义要比【烹】复杂的多。【亨】有【烹】的意思,但【亨】同时也有负责祭祀和享用的意思。 在《周礼》中,有一个官职叫做亨人。 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职外内饔之爨亨煮,辨膳羞之物。祭祀,共大羹、鉶羹。宾客,亦如之。 翻译一下,就是说: 亨人掌管供应鼎、镬(大锅),用来调剂水火的均衡。负责将(祭祀)外内的食物拿到灶头上烹煮,分辨各种牲肉和美味(以便按照礼制来分配)。祭祀中,供应大羹和鉶羹。宴会宾客时,也同样如此。 大羹:指的是用大鼎煮熟,不加任何调料的原味肉羹。 鉶羹:指的是用大镬煮熟,调和五味,并用鉶器盛上的菜肉羹。 由此可知,所谓【治大国,若亨小鲜】,它的第一层意思即为: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去处理,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在《老子》的后文中,还有【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可以相互印证。 二、【亨】与【煎】 【亨】与【煎】在春秋时期,意思相近,都有煮的含义,包括现在,【煎】仍然有【煮】的含义,比如【煎药】。 但到了魏晋时期,【煎】有了新的含义,指的是用少量的油,将食物加热至酥脆。 所以,历代承袭下来的所谓【治大国,若煎小鱼】,千万不要误解为,治理大国,如同用油锅去煎炸小鱼。 三、何谓【小鲜】? 后人一般多将【小鲜】直接理解为小鱼,那么【亨小鲜】究竟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小鱼呢? 上文已经说了,【亨】是祭祀和宴会宾客时,专门用鼎和镬,烹煮食物(主要是肉羹和菜肉羹)的意思。 所以,【亨小鲜】绝不是煎煮一条小鱼,献祭一条小鱼,吃一条小鱼的意思,而是指用鼎和镬,来做一大锅鱼羹的意思! 鱼羹,可以用大鱼的碎肉来做,也可以用极小的银鱼来做。一般的小鱼,因为肉细刺多,反而根本不适合用来烹制鱼羹。 此外,【小鲜】特指小活鱼,所以,在这里,【亨小鲜】乃是指【烹煮新鲜小银鱼为鱼羹】的意思。 其实,早在春秋吴越之际,银鱼就已经是被记录在案的宫廷美味了,古称圣鱼。显然这样级别的美味,才更适合用来祭祀和宴会宾客。 治大国,地理广阔,人口众多,恰如用鼎和镬,将众多细小的银鱼调和在一起(人人平等),使之皆得水火均衡(资源共享),才能成为美味佳肴(国家昌盛),而并不会顾此失彼,有生有熟,也不会去仔细分辨和挑选银鱼个体的大小与肥瘦。此之谓:圣人治大国,一视同仁,无远近之分,无亲疏之弃也。 三、视而不见的道 【治大国,若亨小鲜】,其发挥根本作用,却视而不见的地方在哪里? 答案是:锅、灶、水、火。 【治大国,若亨小鲜】其隐藏的治道之关键在于:治理大国,不仅需要专业的人才,不仅需要制度平等,雨露均沾,还需要通盘去考虑,要预先创造能够有承载大国的基本条件,才能最终完成治理国家的需要。 这就如同烹煮银鱼羹,无关银鱼的大小肥瘦,关键在于要预先准备大小合适的锅具,要预先准备可以使用的灶具,要预先准备适量合用的净水,要预先准备足够使用的柴火,基本条件都具备了,然后才能举重若轻,才能最终做出鲜美的银鱼羹。 圣人治大国之道,正在于善于创建承载大国的基本条件,使人人皆得平等,使资源皆得共享,国虽大,而无弃人也。四、那么什么是承载大国的基本条件呢? 这就引出了下文,【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申】(通行本做: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要治理大国,需要预先创建能够承载大国的基本条件,这个条件,最为首要的就是要【以道立天下】!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夏商时期【以鬼神立天下】的鬼神观。 …… 阅读全文及更多文章,请猛击这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64845761300398606%2F&urlrefer=b09af89afbea33d8639b4dcf96982bbb
解《老子》千古之生生!何谓:民生生,动皆之死地 之 十有三?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被甲兵; 矢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以上为《老子》帛书原文,本章是《老子》中的较为难解的一章,前人的解释,基本上都是错的,读者也是一头雾水。 因为1973年《老子》帛书甲乙版的出土,所以现在我们终于能够了解到本章的真意了!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以前的解释多为: 1、从出生到死亡,人生命中注定长寿的人,十个人当中有三个。人生命中注定夭折的人,十个人当中有三个。 2、从出生到死亡,信奉长生之道而长寿者,十个人当中有三个。踏入死亡之路而夭亡者,十个人当中有三个。 3、从出生到死亡,步入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十个人当中有三个。步入衰老死亡阶段的人,十个人当中有三个。 上述三种解释,完全只是出于臆想,根本无法与人类社会的现实相对应! 首先,【十有三】在东周列国之时,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十(加)三。如果要表达【十中有三】,只会写做【十之有三】,而不会写做【十有三】,对于这一点,在当时是有着相当严谨的文学规范的!比如称某某人三十三岁,,都会写作某某人春秋三十有三。此外,国史中的纪年,也都是这种写法。 其次,在人类社会中,正常死亡率一般在百分之一以下。比如中国现在的平均死亡率只有0.715%,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完全不可能出现30%的死亡率。即使退一步说,人口老龄化达到30%,这在古代那也是非常之罕见的!因为人口老龄化超过30%,人口增长将出现非常严重的指数化下降,社会发展将不可持续。 最后,【出生入死】比喻的是险境、绝境、死地,多指战场或残酷而激烈的战斗。而在上述三种解释中,【出生入死】却均被解读为了从出生到死亡,这样的解读,使得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成了一条多余的废话。完全无法与后文相衔接。 【徒】,步兵也。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所以,【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这句话,必须理解为: 在残酷而激烈的战斗中,能够完好生存的步兵,有百分之十三。而沦于绝境,陷入死亡的步兵,亦有百分之十三。 那么,剩余的74%呢?答案是:伤病、伤残、失踪、被俘、逃散等等。 为什么是13%?让我们举一个现代的例子:抗美援朝纪念碑 以下数据均来源于官方统计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总投入兵力240万,阵亡牺牲者为197653人,失踪约4000人,合计约占总数的8.4%,无伤归国者为37.2万,约占总数的15.6%! 而美军总投入兵力48万,阵亡54246人,失踪8177,合计约占总数的13%! 这可能是一个巧合,但总而言之,从古至今,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核武器时代,一般来说,战争中,如果一方军队死亡率超过10%,就将难以支撑,而如果超过20%,则将溃不成军,战争就会随之而结束了。 因此,美军死亡率达到13%后,必须求和,否则就会面临崩溃的局面。而中国军队,相对而言,死亡率还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而无伤生还率(15.6%)则逼近极限,(也就是说因伤减员过多),所以,也只有接受和平。 所以,《老子》所言【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显然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这应该是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而后得出的,较为客观的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学比率!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生生】在这里与后文的【善执生】是对照关系,【生生】即为【不善执生】,【生生】即生疏于执生,生疏于谋生! 而把【民生生】这一句解释为“人们厚于养生,所以动辄陷于死地”的所谓通释,简直是天下奇闻,真乃滑天下之大稽! 这里出现的【民】,显然也是和前文的【徒】,是相互对照的! 在战争中,士兵的无伤生还率约为13%,死亡率也约为13%,而平民百姓,并未经历过出生入死的战斗,然而他们却因为不善谋生,不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生命,动辄陷入死地的人,竟然也达到了13%! 【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因为不善谋生,所以,有些人,铤而走险,逃入山陵险境,要么做猎户,要么做强盗。还有些人,则为生活所迫,经商贩货,四处奔走,出入山陵险境。这样朝不保夕,动辄步入死地而求生的老百姓,竟然也达到了总人口的13%! 这个比例合理不合理呢? 让我们同样举一个现代的例子:全世界犯罪率最高的国家,是瑞典,其犯罪率约为13.679%!这难道又是一种巧合? 也许这就是生命体系耗散系统的一种必然!或许,人类社会所能承受的伤害,所能赋予的保护,其常数就是13%,也就是《老子》在这里所总结的【十有三】。西方人特别讨厌13这个数字,想来,也不是没来由的。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没有上战场,而民众中高风险群体的比率,其比例之高,竟然达到了战争中的平均死亡率!民众何以至此? 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生存,不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生命,不善谋生,不善执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辟】法也,执法惩罪也。——《说文》 【矢虎】弓箭和老虎,引申为隐匿在山陵中的强盗和猛兽。 【善执生者】善于掌握生命的人。这里与前文的【民生生】相对,是指能够掌握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有道之统治者。 大概听说过,善于掌握生命的人,行走在山陵之间,不会自己去捕捉强盗与猛虎;进入军队,不会自己去披甲胄与兵刃;暗箭无的放矢,猛虎无从出爪,兵刃无处施展。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民生生 相对于 善执生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善于执生的人,永远也不会让自己身陷于死地。 山陵有猛兽老虎,但善于执生的人,不会自己逞强去捕捉或招惹猛兽,比如猎户之于猛兽。所以,猛虎的牙爪无从施为。 山陵有强盗暗箭,但善于执生的人,不会自己逞强去捕捉或劝化强盗,比如孔丘之于盗跖。所以,强盗的暗箭无从施放。 军队有出生入死,但善于执生的人,不会自己逞强去亲自上阵,万乘之主,奈何以身轻天下。所以,敌人的兵刃无从施加。 善于执生的人,不仅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还要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也只有掌握了自己的生命,才有能力去掌控他人的生命。所以,他必须先立于生,先立于不败,而后,才能无死地也! 这一段,对于中国后世的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学,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后来孔子所谓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入,无道则隐】,【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苛政猛于虎】等等,皆可从这一段中,找到其历史渊源之处! 阅读全文及更多文章,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58990766717927950%2F&urlrefer=5bf5a353854c6a1765db86b2230fbd18
闻《老子》千古之治!何谓“为腹不为目”? 本章是《老子》千古以来被曲解的最为离奇的段落之一。通行本一般写做: 五色令人目盲;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一般的解释为: 色彩缤纷,会让人的眼睛失明。纵马田猎,会让人的心脏发生癫狂。难得之货,会让人的品行受到妨碍。味道纷杂,会让人的口舌麻木。声音喧杂,会让人的耳朵失聪。 因此,圣人(的举止)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为了眼睛(这样的感官享受)。 所以,去除那些(声色犬马,感官刺激,物质欲望),而选择这种(安于温饱的生活)。 ======================= 如果要为通行本打分的话,在此章节,通行本应该可以被打零分!这完全是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调。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老子》说过,以身观身,修之身,其德乃真。 通行本的错误,就在于没有【以身观身】,无法客观的看待问题。 五色,色彩缤纷,固然有时候会令人目不暇接,但并不会让人失去视觉。 五味、味道纷杂,固然有时候会令人口舌不适,但并不会让人失去味觉。 五音,声音喧杂,固然有时候会令人耳朵疲惫,但并不会让人失去听觉。 难得之货,会激发人的好奇心,固然有时候会令人做出奇怪的行为,但并不会让人的品行都发生问题。 驰骋田猎,是古代和平时期的军事演习,固然有时候会令人心襟动荡,但并不会让人都心生癫狂。 喜爱五色、五味、五音、难得之货,是人的天性。 圣人难道会摒除自己的天性,而只安于温饱吗? 人性明明存在于每个人的基因之中,却要假装要去掉,这如何能够做到去伪存真?这岂不有违【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身之道? 幸而,在《老子》帛书甲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段话其实写做: 五色,使人目明, 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五味,使人之口爽, 五音,使人之耳聋。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 故:去、罢,耳此。 帛书原义: 【使】,伶也,吏也。——《说文》 【田腊】,田猎与腊祭,天子田猎后都有献祭之礼,春秋祭祀天地,冬腊祭祀先祖。 【方】,辨别,不可方物。——《国语》 【罢】,罢免也,贤人有罪而遣之。——《说文》 (统治者喜爱)五色,操办者只好用尽眼力。 (统治者喜爱)驰骋田腊,操办者所以心发狂躁。 (统治者喜爱)难得之货,操办者的品行得以辨别。 (统治者喜爱)五味,操办者之所以口舌麻木。 (统治者喜爱)五音,操办者之所以耳朵失聪。 因此,圣人的治理之道,根本在于要成为国家的脏腑,去滋养民众;而不是成为国家的眼睛,去监控民众。 所以,去掉哪些人,哪些政策,哪些东西;罢免哪些人,哪些政策,哪些东西,都要听从这个道理。 帛书释疑:为腹不为目【为腹不为目】中的【为】,应将其理解为【成为】,读第三声。而不应理解成【为了】。 喜爱五色、五味、五音、难得之货,这些都是人性与生俱来的,但是作为统治者,需要知道的是:你的喜好,如果发展过度,就会造成民众的苦难。 田腊,是国家制度,是古代和平时期的军事演习和宗族礼仪。但是作为统治者,需要知道的是:你的制度,如果发展过度,就会造成民众的苦难。 所以,圣人的治理之道,根本在于要去成为滋养全体民众的脏腑,而不是反过来,为了满足自己过分的喜好和制度,而成为控制民众的眼睛,以监控、压迫、剥削、甚至残害民众。 《老子》曰【其政察察,其邦夬夬】,这就是圣人之治的反例,治国为目,而不为腹,则其国家终将走向决裂。 圣人之治,不为心,因为《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之治,不为耳目,因为《老子》曰【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疾苦,皆注入自己的耳目,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刻关心之、爱护之、抚育之。 所以,圣人之治,当为腹,怀民之意也。 在《周易》中,坤为腹,也是厚德载物、育化万民的意思。 帛书释疑:去罢耳此这一章节,最为核心的,就是【去罢耳此】。 【罢】在《说文》中,其本意,是贤能之人犯罪而以惯例遣送之的意思。 【罢】在周制中,为大司寇的职文。也就是说,大司寇的职务工作之一,就是考核罢免官员、罢黜故律旧法。 所以,【罢】乃是罢免、罢黜的意思。 【去】与【罢】皆有去除的意思,但【去】在制度之外,而【罢】则在制度之中。 理解了【去】与【罢】,即可知道,【去罢耳此】,其实应当理解为【去、罢,耳此】,即:【去】与【罢】,皆要【耳此】。 圣人当然可以喜好五色、五味、五音,但是应当要有一个限制——不得伤害民众。 圣人当然可以有好奇心,难得之货,可以观之,但不可贵之。贵之,则害民。 圣人当然可以建立制度,驰骋田腊,可以行之,但不可纵之。纵之,则害民。 圣人不仅可以拥有人性,而且必须拥有人性。但这种人性必须是正常的!必须是无害的! 圣人要去除和要罢免的,正是那些因为人性扭曲而伤害民众的一切人、事、物。 应该去除哪些人、事、物? 应该罢免哪些人、事、物? 这都应该听从圣人之治的道理——【为腹不为目】! 这才是本章的原义! 阅读全文,以及更多文章,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55866158644986381%2F&urlrefer=d475b0d1e25c505e9bc10b9384e9b4aa
受《老子》千古之柔弱!攻坚摧强,舍柔弱其谁?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之朕,刚也;弱之朕,强也; 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老子》帛书本章大意: 天下没有比水更为柔弱的了,而对于攻坚摧强的力量来说,没有谁能够排在水的前面,因为水不会因为攻坚摧强而改变自身。 水在细微中朕兆着刚毅;弱在细微中朕兆着强大。 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够践行的。 所以,圣人之言有说:接纳国民的责难,叫做社稷之主;承受国家的怪象,叫做天下之王。端正(国家或君王)的言论,如同忤逆。 《老子》帛书本章释疑: 【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这句话在通行本中,一般写做【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通释为:攻坚催强者,都无法胜过水。 通行本的改法,使得【水】似乎脱离了【攻坚强者】的队列,并使得【水】与【攻坚强者】发生了对立。 而《老子》帛书原文中的主要含义则是:【水】在【攻坚强者】之中排名第一! 为何能排名第一? 【以其无以易之也】 因为,水在攻坚摧强的过程中,不会改变自己。 攻坚摧强的力量,从常理来说,自然界中包括了水、火、风、雷等等,当然也有人造之物,比如刀、斧、凿、锯等等,但只有【水】总以常态而存,也只有【水】不会因为攻坚摧强而改变自己。 自然界中火、风、雷的力量当然也很大,但都只是一时之力。火会随着物体燃尽而熄灭,风会因为气压改变而消失,雷电更是瞬时即灭。 人造之物,则更不用说了。刀、斧、凿、锯,虽然刚猛,但都非常容易损坏。 所以,水最为厉害的,是在攻坚摧强的过程中,能够保存自己。水的形态是天下至柔,但它的属性,却是天下至刚。 【水之朕刚也,弱之朕强也】 这句话,在通行本中一般写做【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但在《老子》帛书中,这个【胜】却写做【朕】。 【朕】本意是舟板拼接之间的细缝。后引申为细微的预兆、朕兆。战国时,多用于对自己的谦称。到了秦朝一统天下后,秦始皇才用【朕】作为皇帝专用的自称。这可能是因为秦始皇的名字【嬴政】,【政】与【朕】同音的缘故吧。 柔胜刚,弱胜强,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发生,但这是非常态的,是需要先决条件的。这个先决条件就是:柔弱的量能,必须超过刚强的量能。 所以,之前的文章就有说过,在《老子》帛书中,只讲过【友弱胜强】,而从未说过通行本中所谓的【柔弱胜强】。 所以,帛书中的【水之朕刚也,弱之朕强也】,同样还是在说量能的问题。 水是天下至柔至弱之物,但水的属性是至坚至刚的,所以,水在细微中预兆着刚毅。弱小,在细微中预兆着强大。 因为柔弱,所以能够生存,能够保存,能够积累,能够壮大。 主动的柔弱,预示了在自我属性中,存在着内在的刚毅。 有着刚毅的属性,而以柔弱处世,所以,才能积累量能,当量能足够强大时,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只可惜,天下全都明白这个道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去践行。 【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 【诟】责骂、责难也。 国民的责难,好像水一样,表面很柔弱,起于细微,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接纳国民的意见与责问,那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柔弱的量能积聚,国民的怨声载道,等到民怨沸腾之时,则水将覆舟也! 所以,接纳国民的责难,认识到柔弱者的量能,才叫做社稷之主。国民的责难,无非是要端正国家和君主的失道。 【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身为统治者,比接纳国民的责难更为高阶的,是去主动承受国家的不祥。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凶吉之兆,与国民的责难一样,都是起于细微。不同的是,凶吉之兆,来自于上天。因为国民的责难,也许尚未能达于朝堂,但统治者的失道之举,却早已达于上天。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降下不祥之兆,首先说明你还算是一个善人,上天给你一个警示,你还有机会去改正。能够有大智慧,懂得承受上天所降临的不祥之兆,能够改正自己失道之行为的统治者,则不仅仅可以做社稷之主,甚至可以成为天下之王。 …… 阅读全文,以及更多相关文章,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51933411501146638%2F&urlrefer=3f4e46650a74b61666f55d02b7d6ab36
【论道】天道损有余,人道损不足!兼谈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耗散系统 【天之道】与【人之道】这一章,在《老子》帛书中写做: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本章释意】 天下之道,好比张弓的人,位高者,自然会向下按弓;位下者,自然会向上举弓。 位高者(角度)有余,所以需要减损(角度)。位下者(角度)不足,所以需要补足(角度)。 所以,天之道,减损有余的,而补益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同与天道,减损不足的,而供奉给有余的。 谁能有余,而能取有余,以奉天下呢?唯有道之人吧!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圣人不欲显现自己的贤明。 因为对于圣人来说,作为和成功,都是一种有余,有道者取有余以奉天下,自损也。高与下,讲的是位置;损与补,讲的是角度 【天之道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在不发生质变的前提下,热能只会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进行传递。 这,正恰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当然,【天】或者说宇宙,是否是一个封闭系统?这一点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不过,从常识的角度来看,《老子》的【天之道】与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是非常契合的。 【人之道与耗散系统】 那么,为何人之道,与天之道截然相反呢? 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人类不断的从天地之间,从万物之中,盗取能量,所以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在耗散系统中常见的——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告诉我们,在开放的耗散系统中,大多数生命体所占有的能量(或资源),普遍低于平均值,并且这构成了系统的相对稳定与相对平衡! 这正是【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在统计学上的一个例证。 …… 阅读全文及更多文章,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49622239879889421%2F&urlrefer=a5135df71ad72d12fcca3f66a1e24e21
【论道】论《老子》千古治国之道,何谓: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在《老子》通行本中,这句话一般写做【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但在《老子》帛书中(甲本缺字,今从乙本),却写做【修之邦,其德乃峯】。 【修】的本意是拭,意思是拂去污垢,使自身焕发光采。《说文》 可见,修,是一个内求、自洁、焕发光采的过程。 所以, 【修之邦】可直译为:拂去污垢,使得自身的光采得以焕发的国家。 【峯】即山峰之巅也。 所以,【修之邦,其德乃峯】可直译为:拂去污垢,使得自身的光采得以焕发的国家,其国家之德就会到达顶峰。 何谓【国家之污垢】? 要搞清楚什么是国家之污垢,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国家之德。 《老子》中其实也早有答案: 1、【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不以知知国,邦之德也】 2、【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 显然,从以上两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老子》认为,【不以知知国】,即为国家之德。 相反,【以知知国】,则为国家之污垢! 【以知知国】,统治者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来治理国家。 为什么说,统治者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污垢呢? 因为,【以知知国】必然会导致专制和极权。 统治者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总是有限的。甚至,整个人类的知识、智慧和理性,都是有限的。 以有限的【知】,去治理人类社会中无限复杂的问题,显然会出现很多弊病。因为崇拜知识、智慧和理性,德国人选举出了 Adolf Hitler。 而 Adolf Hitler 则应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理性,鼓动人民为了国家而去消灭异己,从而将整个人类都引向了世界大战的末日歧途。 知识、智慧和理性,应当有一个边界。更不能用所谓的知识、智慧和理性,去代替他人的独立思考,甚至侵犯他人的自由与空间。 作为一个国家来说,问题最大的就是统治者自身。美国总统里根,曾经说过: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自身才是问题的所在。 为了保持统治的合法性,统治者和政府,天然的,会去强调自身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是无比优越的;并必然会以此为由,将权力的触角延伸到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掌控。 为了防止有人犯错,而强制所有人的社会活动都必须听从统治者和政府的安排,这就是专制主义和极权主义。 专制和极权,给人类社会所带去的伤害,是非常深远的。长期处在专制和极权的环境下的人与社会,都会出现自我奴化的心理顽疾。 马克思说,资本与分工会导致人类的异化。因而要对此进行革命。 而实际上,无论是人类的异化,还是人类的奴化,都是人类迷信知识、智慧和理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所以,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选择左,还是选择右,所谓的中间道路更象是鼠首两端。问题的根本在于:不能将【知识、智慧、理性】绝对化,更不能将这种绝对化,视为是治理国家理所当然的基本方法。统治者和政府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必须摒弃以【知识、智慧、理性】为名,去实施专制与极权;同时,也必须摒弃以【知识、智慧、理性】为名,来实施资本统治和分工控制。 人类社会的发展,自有其发展规律,统治者和政府最应当要做的,只能是:顺应和保障人民的发展自由。而不是以自己的【知识、智慧、理性】来取而代之! 而在2500多年以前,《老子》就已经提醒过人类,以【知识、智慧、理性】的绝对性来治理国家,就是国家之德中最难清洗的污垢。只有扫除这些污垢,才能使国家之德焕发光采,达到顶峰。 【修之邦,其德乃峯】拂去对知识、智慧和理性的迷信,承认统治者及政府自身的不足和认识的局限性,顺应人民发展的需要,保障人民能够充分的享有自由,才能使得国家焕发出自身的光采,其国家之德也会因此而到达顶峰。 阅读全文,或其它相关文章,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40982611648053761%2F&urlrefer=5e8666e01934fc2975d777055c47b71f
【论道】观《老子》千古之城乡治理之道!何谓:修之乡,其德乃长? 前文谈了一点关于修身与修家的话题。本文则聊一聊关于城乡治理的话题。《老子》帛书中此章节全文如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峯。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何谓【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饰也,饰,本意为拭,拂拭之则发其光采——《说文》。可见,修,是一个内求、自洁、焕发光采的过程。 【乡】五州为乡——《周礼.大司徒》。郑注:“万二千五百家为州”。可见,乡,在周代,是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六万余户,约三十万人口上下。 【修之乡,其德乃长】 拂去污垢,焕发自身光采的城乡,其城乡之德就会长存不息。 何谓城乡之污垢? 民众不能【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即为城乡之污垢。 注:【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语出自《老子》【小邦寡民】一节。 春秋时期,共有约七百余个诸侯国,其中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一百零三个。 所以,所谓小邦寡民,在东周列国的时代来看,也就是较大的城乡而已。而且,从古至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乡本身就是国家的一个缩影。 因此,以小邦寡民之道,观城乡之德,亦可谓相宜也。 从【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所倡导的城乡之德,既有对物质文明的追求,也有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使民众【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这就是城乡的本来面目,这也是城乡存在的根本意义。 使城乡的本来面目得以焕发光采,则城乡之德就会长存不息。 所以,在《老子》看来,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并不能算是一种城乡之德。民众能不能有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欢乐的风俗,稳定的房产,才是检验城乡之德是否存在,是否久远的唯一标准! 【修之乡,其德乃长】 拂去城乡治理的污垢,使民众【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使城乡焕发出自身所具有的光采,则城乡之德可以长存不息也!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outiao.com%2Fitem%2F6438540740925587970%2F%3Fiid%3D11024206116&urlrefer=dea1a01c8270e75c68dc84d272538c35
【论道】求批评指正,能不能用一张图说清儒道两家的异同? 修道德者,以无为,达至善,圣人也。 立功业者,以有为,达至善,明主也。
【论道】修《老子》千古之家德!何谓:修之家,其德有余? 上文谈了一点关于修身的话题。本文则聊一聊关于家庭的话题。《老子》帛书中此章节全文如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风。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何谓【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饰也,饰,本意为拭,拂拭之则发其光采——《说文》。 可见,修,是一个内求、自洁、焕发光采的过程。 【余】语之舒也——《说文》。 可见,余,是一种由舒缓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余的其它含义皆为引申) 所以,【修之家,其德有余】可以直译为: 拂去污垢,焕发光采的家庭,其家庭之德有着从容舒缓的氛围 那么,何为污垢呢? 1、家庭之德,首先在于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交流。不能交流,则为污垢。 2、家庭之德,其次在于成员之间交流时,需要有一种舒展的态度。不能舒展,则为污垢。 3、家庭之德,最终在于要有一个令人舒心,能够从容不迫的环境。不能舒心从容,则为污垢。 在家庭中,夫妻之间互不交流,叫做冷暴力。孩子不和大人交流,叫做自闭。大人不和自己的父母交流,叫做不孝。这样的家庭,显然是难以焕发出什么光彩的。家庭之德,根本无从谈起 在家庭中,成员之间虽然互有交流,却语言粗暴、急躁、甚至冷嘲热讽,则情况更糟!从小处讲,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给父母造成心理负担。从大处讲,甚至可能造成夫妻反目,家庭解体的严重后果。 在家庭中,成员的性情各异,志趣相殊,境界有差,乃是一种常态。很多时候,即使彼此能够以真德相待,以真诚相对,却也依然会有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时候,能不能解决问题和矛盾,其实是次要的。最为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够依然彼此相容,彼此相安,彼此相亲,彼此相爱,使家庭保持一个舒心从容的环境和氛围。 能够做到相容相安、相亲相爱,即是家庭之德。有了家庭之德,那么,困难再大再多,也不难解决。 那么如何去做到相容相安、相亲相爱呢? 答案很简单:多交流,交流时,语气舒展、创造一个令人舒心,从容不迫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 在《老子》看来,【修身】是拂去虚伪,焕发良知光彩,求德之真的过程。【修家】则是拂去阴霾,焕发家庭相亲相爱的光彩,求德之余的过程。余,语之舒也 个人的真德,如果不注意语言的艺术(即德之余),反而会给家庭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 所以,【修之家,其德有余】提示我们,在家庭的问题上,语言的作用,才是第一位的。舒展的语言,才是家庭的相处之道 通过舒展的语言,使得彼此相容相安、相亲相爱,创造一个舒心从容的环境和氛围,即为家德有余。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并没有强求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真德。也没有强求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保持齐心向上的态势 努力的为家庭成员建立起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舒心而又从容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允许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自由存在和自由发展的权利与空间。这叫做家德有余。而其它,则交由每个人的天赋与命运来决定 而这,显然仍是出于《老子》守道、无为,自正的核心观点。 保持自己的真德,遵循家庭相处之道,语言舒展,身教无为,则家庭自正也。 与之相反,儒家却要讲求【齐家】 …… 【齐家】只不过是家主,积累资源、积累学识,积累管理经验,治国平天下的中间过程。 【齐家】更主要的目的,是统一思想,以排除家庭可能会给家主带来的干扰和后顾之忧。 所以,家庭成员的个性、志趣、爱好、理性,都应服从于家庭的总目标,只有家主的个人价值才是家庭中最大的价值 所以,儒学的所谓【齐家】,也许可以成就家主的价值,但却非常容易造成整个家庭的没落 而如今,由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革命,使得每个人的空间、能力、欲望、志趣、爱好、理性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再以【齐家】的方式来处理家庭中的关系,显然更加无法符合社会发展之规律了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一看2500年前《老子》所倡导的修家之道,就显得更有价值了 【修之家,其德有余】 拂去污垢,去除冷漠、焦躁、粗暴、与阴霾,以相容相安、相亲相爱,焕发光采的家庭,其家庭之德,则有舒心从容之余也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37684417015054849%2F&urlrefer=99152cdfabe7b0f99cf2287ef37d5c87
【论道】修《老子》千古之家德!何谓:修之家,其德有余? 上文谈了一点关于修身的话题。本文则聊一聊关于家庭的话题。《老子》帛书中此章节全文如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风。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何谓【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饰也,饰,本意为拭,拂拭之则发其光采——《说文》。 可见,修,是一个内求、自洁、焕发光采的过程。 【余】语之舒也——《说文》。 可见,余,是一种由舒缓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余的其它含义皆为引申) 所以,【修之家,其德有余】可以直译为: 拂去污垢,焕发光采的家庭,其家庭之德有着从容舒缓的氛围。 那么,何为污垢呢? 1、家庭之德,首先在于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交流。不能交流,则为污垢。 2、家庭之德,其次在于成员之间交流时,需要有一种舒展的态度。不能舒展,则为污垢。 3、家庭之德,最终在于要有一个令人舒心,能够从容不迫的环境。不能舒心从容,则为污垢。 在家庭中,夫妻之间互不交流,叫做冷暴力。孩子不和大人交流,叫做自闭。大人不和自己的父母交流,叫做不孝。这样的家庭,显然是难以焕发出什么光彩的。家庭之德,根本无从谈起。 在家庭中,成员之间虽然互有交流,却语言粗暴、急躁、甚至冷嘲热讽,则情况更糟!从小处讲,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给父母造成心理负担。从大处讲,甚至可能造成夫妻反目,家庭解体的严重后果。 在家庭中,成员的性情各异,志趣相殊,境界有差,乃是一种常态。很多时候,即使彼此能够以真德相待,以真诚相对,却也依然会有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时候,能不能解决问题和矛盾,其实是次要的。最为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够依然彼此相容,彼此相安,彼此相亲,彼此相爱,使家庭保持一个舒心从容的环境和氛围。 能够做到相容相安、相亲相爱,即是家庭之德。有了家庭之德,那么,困难再大再多,也不难解决。 那么如何去做到相容相安、相亲相爱呢? 答案很简单:多交流,交流时,语气舒展、创造一个令人舒心,从容不迫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 在《老子》看来,【修身】是拂去虚伪,焕发良知光彩,求德之真的过程。【修家】则是拂去阴霾,焕发家庭舒心从容的光彩,求德之余的过程。余,语之舒也。 个人的真德,如果不注意语言的艺术(即德之余),反而会给家庭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 所以,【修之家,其德有余】提示我们,在家庭的问题上,语言的作用,才是第一位的。舒展的语言,才是家庭相处之道。 通过舒展的语言,使得彼此相容相安、相亲相爱,创造一个舒心从容的环境和氛围,即为家之德。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并没有强求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真德。也没有强求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保持齐心向上的态势。 努力的为家庭成员建立起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舒心而又从容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允许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自由存在和自由发展的权利与空间。这叫做家德有余。而其它,则交由每个人的天赋与命运来决定。 而这,显然仍是出于《老子》守道、无为,自正的核心观点。 保持自己的真德,遵循家庭相处之道,语言舒展,身教无为,则家庭自正也。 与之相反,儒家却要讲求【齐家】 …… 【齐家】只不过是家主,积累资源、积累学识,积累管理经验,治国平天下的中间过程。 【齐家】更主要的目的,是统一思想,以排除家庭可能会给家主带来的干扰和后顾之忧。 所以,家庭成员的个性、志趣、爱好、理性,都应服从于家庭的总目标,只有家主的个人价值才是家庭中最大的价值。 所以,儒学的所谓【齐家】,也许可以成就家主的价值,但却非常容易造成整个家庭的没落。 而如今,由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革命,使得每个人的空间、能力、欲望、志趣、爱好、理性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再以【齐家】的方式来处理家庭中的关系,显然更加无法符合社会发展之规律了。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一看2500年前《老子》所倡导的修家之道,就显得更有价值了: 【修之家,其德有余】 拂去污垢,去除冷漠、焦躁、粗暴、与阴霾,以相容相安、相亲相爱,焕发光采的家庭,其家庭之德,则有舒心从容之余也。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37684417015054849%2F&urlrefer=99152cdfabe7b0f99cf2287ef37d5c87
【论道】弘《老子》千古修身之道!何谓: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身,儒道两家,皆言修身。但两者的方式、方法、目的、作用、却大相径庭。 在《老子》中,老聃先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建国立业的宏图【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然后再从修身、修家开始,将“如何善建,如何善抱,如何不绝”的道理,娓娓道来。帛书中的章节文字如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风。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建不拔,这一句前文已有分析,暂时略过,此文专讲【修之身】这一句。 何谓【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饰也。在《说文》中,修的本义是饰,而饰的本义则是拭,拂拭之则发其光采。 所以,【修之身】的直译,即为:拂拭后焕发光彩的身心。 因此,【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直译,即为: 拂拭后焕发光彩的身心,他的身心之德才会真实无伪。 可见,《老子》中的修身之法,讲究的乃是拂拭自己的身心,扫除自己身心中的虚伪,使之焕发出真实的光彩。 道,本来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心之中,又何需外求。去伪存真,焕发光彩,这才是真正的修身之道!孔子问道于老子 2539年前,30岁的孔子前往洛阳,问道于老聃。老聃一眼就看出孔子的身心中,私欲未除,其德不真,饰情矫形,溢于言表。所以,老聃在会谈后,非常善意的提醒孔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由此也可以看出,30岁的孔子,当时尚不知修身之道为何。更遑论天下之道! 可惜,在《老子》后世的通行本中,因为完全不明白何谓【修之身】,纷纷将【修之身】改做【修之于身】,仿佛一定要从外面拿出个道来,才能修善其身,真可谓荒天下之大谬也! ……王阳明先生塑像 修身之道,在历史中蒙尘了二千多年。直到王阳明蛰伏龙场,悟道三年,以道入儒,终于悟出了一门【心学】,方才使得修身之道,得以大放光明! 王阳明以【心学】,建功于当时,立言于后世,万人敬仰,人皆谓之【继孔孟,开来世】之圣人也。 王阳明,早年因为对【格物致知】难以理解,所以弃儒学道,长达二十年。贬官至龙场,经历生死之变后,却忽然在半夜以道悟儒,终于悟出了【格物致知】不过是求诸于己。【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求理与事物者,误也!】而这,恰恰是二千年前《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本意! 所以,可以说,王阳明之心学,其来源,正在于此 【为何而修身】 儒学修身,就好比,学校里的老师,苦口婆心,为了鼓励学生归于仁义,一面要激发学生们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一面又要告诫学生们不要眼高手低,一切都要从基本的学问做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生们虽然良莠不齐,却也亦步亦趋,将这个治国平天下的欲望始终装在心里,不断勉力而为。于修身之道,虽不能中,亦不远也 而《老子》的修身之道则不然。有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欲望,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要拂去你身心中那些虚伪的东西,现之以本来面目,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使之焕发光彩 如果一个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那么,再多的学问,再多的欲望,再多的志向,再多的信心,再多的努力,再多的心理建设,其结果,总是一个扭曲了的灵魂。这样的人,学问越大,志向越高,信心越强,越努力,其后果越可怕,最终只会害人害己,直至危害社会,危害天下。 所以,讲到底,儒学是为了欲望而修身。而道学则是为了自己而修身 【健康的身心,是人类一切道德的根本】 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做到了真实无伪,有了一个赤子的身心,则良知现也。 真德,何须外求于人,又何须外求于物。去掉我们身心中那些虚伪的东西,使良知焕发光彩,即真德也。 所以,王阳明在创立【心学】之后,马上又提出了【致良知】,进一步阐明了【心学】的基本道理。 身心健康,真实无伪,使良知焕发光彩,即为真德。有了真德这个基础,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将其扩展开来,接受反馈,接受教育,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 能够直面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去真实的面对他人; 能够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去真实的接受他人; 能够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去真实的理解他人; 人与人之间,相互接受了,相互理解了,则德在其中也。 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了,则可谓修身有成矣! …… 【修之身,其德乃真】拂去虚伪,焕发良知光彩的身心,人的身心之德才会真实再现。 ……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37118575567176193%2F&urlrefer=02960f5d839c02830b64041caa121ddd
【论道】弘《老子》千古修身之道!何谓: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身,儒道两家,皆言修身。但两者的方式、方法、目的、作用、却大相径庭。 在《老子》中,老聃先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建国立业的宏图【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然后再从修身、修家开始,将“如何善建,如何善抱,如何不绝”的道理,娓娓道来。帛书中的章节文字如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风。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建不拔,这一句前文已有分析,暂时略过,此文专讲【修之身】这一句。 何谓【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饰也。在《说文》中,修的本义是饰,而饰的本义则是拭,拂拭之则发其光采。 所以,【修之身】的直译,即为:拂拭后焕发光彩的身心。 因此,【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直译,即为: 拂拭后焕发光彩的身心,他的身心之德才会真实无伪。 可见,《老子》中的修身之法,讲究的乃是拂拭自己的身心,扫除自己身心中的虚伪,使之焕发出真实的光彩。 道,本来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心之中,又何需外求。存真去伪,焕发光彩,这才是真正的修身之道!孔子问道于老子 2539年前,30岁的孔子前往洛阳,问道于老聃。老聃一眼就看出孔子的身心中,私欲未除,其德不真,饰情矫形,溢于言表。所以,老聃在会谈后,非常善意的提醒孔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由此也可以看出,30岁的孔子,当时尚不知修身之道为何。更遑论天下之道! 可惜,在《老子》后世的通行本中,因为完全不明白何谓【修之身】,纷纷将【修之身】改做【修之于身】,仿佛一定要从外面拿出个道来,才能修善其身,真可谓荒天下之大谬也! ……王阳明先生塑像 修身之道,在历史中蒙尘了二千多年。直到王阳明蛰伏龙场,悟道三年,以道入儒,终于悟出了一门【心学】,方才使得修身之道,得以大放光明! 王阳明以【心学】,建功于当时,立言于后世,万人敬仰,人皆谓之【继孔孟,开来世】之圣人也。 王阳明,早年因为对【格物致知】难以理解,所以弃儒学道,长达二十年。贬官至龙场,经历生死之变后,却忽然在半夜以道悟儒,终于悟出了【格物致知】不过是求诸于己。【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求理与事物者,误也!】而这,恰恰是二千年前《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本意! 所以,可以说,王阳明之心学,其来源,正在于此! 【为何而修身】 儒学修身,就好比,学校里的老师,苦口婆心,为了鼓励学生归于仁义,一面要激发学生们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一面又要告诫学生们不要眼高手低,一切都要从基本的学问做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生们虽然良莠不齐,却也亦步亦趋,将这个治国平天下的欲望始终装在心里,不断勉力而为。于修身之道,虽不能中,亦不远也。 而《老子》的修身之道则不然。有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欲望,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要拂去你身心中那些虚伪的东西,现之以本来面目,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使之焕发光彩。 如果一个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那么,再多的学问,再多的欲望,再多的志向,再多的信心,再多的努力,再多的心理建设,其结果,总是一个扭曲了的灵魂。这样的人,学问越大,志向越高,信心越强,越努力,其后果越可怕,最终只会害人害己,直至危害社会,危害天下。 所以,讲到底,儒学是为了欲望而修身。而道学则是为了自己而修身。 【健康的身心,是人类一切道德的根本】 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做到了真实无伪,有了一个赤子的身心,则良知现也。 真德,何须外求于人,又何须外求于物。去掉我们身心中那些虚伪的东西,使良知焕发光彩,即真德也。 所以,王阳明在创立【心学】之后,马上又提出了【致良知】,进一步阐明了【心学】的基本道理。 身心健康,真实无伪,使良知焕发光彩,即为真德。有了真德这个基础,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将其扩展开来,接受反馈,接受教育,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 能够直面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去真实的面对他人; 能够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去真实的接受他人; 能够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去真实的理解他人; 人与人之间,相互接受了,相互理解了,则德在其中也。 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了,则可谓修身有成矣! …… 【修之身,其德乃真】拂去虚伪,焕发良知光彩的身心,人的身心之德才会真实再现。 ……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37118575567176193%2F&urlrefer=02960f5d839c02830b64041caa121ddd
【论道】解《老子》千古之惑!何谓:子孙以祭祀不绝? 这又是一个千古难解的谜题,在《老子》通行本中,这句话写做: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老子》帛书甲本中,本句句末缺字,而乙本则写做: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辍,中止,停止。 绝,断也。 【绝】断绝,则无可后继。【辍】中止,则隐含着仍可后继的可能。 从整个句义来说,显然帛书的【绝】要优于通行本的【辍】。 这句话,最令人困惑的就是,子孙何以能以祭祀不绝? 【子孙不绝】与【祭祀】,似乎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没有很强的逻辑必然性。那么究竟为什么叫【子孙以祭祀不绝】呢? 千古以来,专家和学者所能给出的,都是大同小异的观点:祭祀,则祖宗庇佑,则可使子孙连绵不绝。怎么看,都显得那么的牵强,无法令人信服。 要搞懂这一句,首先要先搞清楚,前面两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何谓【善建者不拔】 【拔】,引除也。指将原来树立的东西向上拔除。也有动摇的含义。 对于【建】,以往的解读,大都是:建立、建设、营建、建树,等等。 而其实,【建】在《说文》里面的意思是:立朝律也。 原来,【建】的原意竟然是:建国立业,订立国家政体与朝堂律制的意思。 读懂了【建】,问题就解决了大半了。 【善建者不拔】 善于建立国家政体与朝堂律制的人,因为懂得建国立业之道,他所建立的体制与律令,必然是全面而完善的。他不会轻易的动摇自己所建立的东西,更不会彻底移除。这叫做善建者不拔。 何谓【善抱者不脱】 【抱】固持也,持守也。 结合上文,可知,这句话,其实讲的是建国立业之后应当如何守成的问题。 【善抱者不脱】 善于持守的人,因为懂得守成之道,必然不会轻易脱离先人所订立的国家政体与朝堂律制。更不会脱道,脱于渊、脱于国、脱于民、脱于势。所以,这叫做善抱者不脱。 何谓【子孙以祭祀不绝】 知道了【善建者不拔】讲的是建国立业,【善抱者不脱】讲的是守成勿脱,那么这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句话,其实讲的并不是子孙不绝,而应该这么读:子孙以祭,祀不绝! 【祭】与【祀】的含义,其实差别并不大,是近义词。区别在于: 【祭】指祭祀。 【祀】指祭祀不已,世代不息。通常也指国家级别的祭祀活动,比如祭祀天地,祭祀列祖列宗等等。它的内在含义是:国家的传承、气数与命运。 因此,这句话,经过这样断句后,文义就很清晰了: 【子孙以祭,祀不绝】 子孙世代相祭,江山社稷永不绝祀。 所以,整句话的核心就是:以【善建】【善抱】【子孙祭】最终实现【祀不绝】。……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36324299585356289%2F&urlrefer=d42283475e0b287c147fcfab74385b3e
【论道】解《老子》千古之迷,何谓: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这个词,在《老子》帛书中,写做【无名之楃】。节文如下: 道恒无名,候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楃。 镇之以无名之楃,夫将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千古以来,学者和专家一直将【楃】不断改写成【朴】,而又把【朴】解释为【质朴的道】。这实在是太离谱了。正好最近看到有人在网上追问究竟什么是【无名之楃】,所以就在此为诸君试解一二。 什么是【无名之楃】? 楃:木帐也——《说文》。翟車有楃——《周礼.巾車》。 翟車,古代后妃乘坐的以雉羽为饰的车子。 可见,楃,就是一种可以折叠的矮小的木质屏风,通常用在车上和野外。楃,可能类似于这种屏风 楃,在《老子》前文中也出现过两次: 1、楃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百官长。 2、楃虽小,而天下弗敢臣。 楃,散开来,可以围成一个独立的私密空间,可以安坐容身,所以,这叫做【楃散则为器】。 楃,散开来,也可以作为屏风,用于挡风,圣人用之,则是圣人在野外坐卧时的尊位,有威仪之用。 楃,代表了圣人的身份,所以叫【圣人用则为官长】。 楃,虽小,却有圣人尊位之用,所以天下不敢越礼轻慢之。所以叫【楃虽小,而天下弗敢臣】。 知道了【楃】的本意是什么,后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道恒无名,候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是永恒客观的存在,是无法定义和命名的。诸侯王公如能守住它,万物将自化自育。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楃】 【作】起也——《说文》。可引申为兴起。 万物自化自育的过程中,其中必然会有一些人或事,想要就此兴起。 这里的兴起,暗指:王朝兴替的意思。 这种时候,我就会镇之以无名之楃,将它隔离起来。 就好像用一种无名且无形的屏风,将它限制住,使它脱离与外界的联系,使之脱离原本的环境,使之脱于渊,脱于民,脱于势。使之无能为也。 【镇之以无名之楃,夫将不辱】 将它隔离起来,限制住。 就好像用无名且无形的屏风,将它圈住,使之无能为,使之虽兴盛而无从借助于外势。也就无法进一步得到发展。 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它自取其辱,也不会因为它的兴起而遭遇羞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避免了各种难堪的后果与局面,并动之以情,慢慢感化它,如此,天地也必将因此而自然归正。 再回头审视一下这个【无名之楃】 所谓无名之楃,它既有客观环境上的限制与隔离,同时也有思想上的藩篱和禁锢之意。它的实质,是一种治民的方略。 而这种深意,完全不是【无名之朴】所能够表达的。将它解释为质朴的道,则更是不知所云,离题万里。 【经典与典籍的互证】 在《淮南子》中,有一段故事,恰好可以互证何谓【无名之楃】。 武王问太公曰:“寡人伐纣天下,是臣杀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争不已,为之奈何?” 太公曰:“甚善,王之问也。夫未得兽者,唯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唯恐伤肉之多也。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烦扰之教。彼皆乐其业供,其情昭昭而道冥冥,于是乃去其督而载之木,解其剑而带之笏。为三年之丧,令类不蕃。高辞卑让,使民不争。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娱之,鬼神以畏之。繁文滋礼以飱其质,厚葬久丧以亶其家;含珠、鳞施、纶组,以贫其财,深凿高垄以尽其力。家贫族少,虑患者贫。以此移风,可以持天下弗失。” 故老子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也。 这段故事,大有文章,不过其要点,正是为了要将【化而欲作】者,以各种方式圈养起来,隔离起来,禁锢起来,从而达到天地自正,永享太平的目的。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35621442976481793%2F&urlrefer=9f044eabfaa8c34a61fef8852fd8eba9
【论道】解《老子》千古之迷,何谓:无名之朴?《淮南子》有互证 无名之朴,这个词,在《老子》帛书中,写做【无名之楃】。节文如下: 道恒无名,候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楃。 镇之以无名之楃,夫将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千古以来,学者和专家一直将【楃】不断改写成【朴】,而又把【朴】解释为【质朴的道】。这实在是太离谱了。正好最近看到有人在网上追问究竟什么是【无名之楃】,所以就在此为诸君试解一二。 什么是【无名之楃】? 楃:木帐也——《说文》。翟車有楃——《周礼.巾車》。 翟車,古代后妃乘坐的以雉羽为饰的车子。 可见,楃,就是一种可以折叠的矮小的木质屏风,通常用在车上和野外。楃,可能类似于这种屏风 楃,在《老子》前文中也出现过两次: 1、楃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百官长。 2、楃虽小,而天下弗敢臣。 楃,散开来,可以围成一个独立的私密空间,可以安坐容身,所以,这叫做【楃散则为器】。 楃,散开来,也可以作为屏风,用于挡风,圣人用之,则是圣人在野外坐卧时的尊位,有威仪之用。 楃,代表了圣人的身份,所以叫【圣人用则为官长】。 楃,虽小,却有圣人尊位之用,所以天下不敢越礼轻慢之。所以叫【楃虽小,而天下弗敢臣】。 知道了【楃】的本意是什么,后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道恒无名,候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是永恒客观的存在,是无法定义和命名的。诸侯王公如能守住它,万物将自化自育。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楃】 【作】起也——《说文》。可引申为兴起。 万物自化自育的过程中,其中必然会有一些人或事,想要就此兴起。 这里的兴起,暗指:王朝兴替的意思。 这种时候,我就会镇之以无名之楃,将它隔离起来。 就好像用一种无名且无形的屏风,将它限制住,使它脱离与外界的联系,使之脱离原本的环境,使之脱于渊,脱于民,脱于势。使之无能为也。 【镇之以无名之楃,夫将不辱】 将它隔离起来,限制住。 就好像用无名且无形的屏风,将它圈住,使之无能为,使之虽兴盛而无从借助于外势。也就无法进一步得到发展。 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它自取其辱,也不会因为它的兴起而遭遇羞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避免了各种难堪的后果与局面,并动之以情,慢慢感化它,如此,天地也必将因此而自然归正。 再回头审视一下这个【无名之楃】 所谓无名之楃,它既有客观环境上的限制与隔离,同时也有思想上的藩篱和禁锢之意。它的实质,是一种治民的方略。 而这种深意,完全不是【无名之朴】所能够表达的。将它解释为质朴的道,则更是不知所云,离题万里。 【经典与典籍的互证】 在《淮南子》中,有一段故事,恰好可以互证何谓【无名之楃】。 武王问太公曰:“寡人伐纣天下,是臣杀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争不已,为之奈何?” 太公曰:“甚善,王之问也。夫未得兽者,唯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唯恐伤肉之多也。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烦扰之教。彼皆乐其业供,其情昭昭而道冥冥,于是乃去其督而载之木,解其剑而带之笏。为三年之丧,令类不蕃。高辞卑让,使民不争。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娱之,鬼神以畏之。繁文滋礼以飱其质,厚葬久丧以亶其家;含珠、鳞施、纶组,以贫其财,深凿高垄以尽其力。家贫族少,虑患者贫。以此移风,可以持天下弗失。” 故老子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也。 这段故事,大有文章,不过其要点,正是为了要将【化而欲作】者,以各种方式圈养起来,隔离起来,禁锢起来,从而达到天地自正,永享太平的目的。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35621442976481793%2F&urlrefer=9f044eabfaa8c34a61fef8852fd8eba9
【论道】读懂《老子》千古之政治经济学!何谓:我无事而民自富? 前文说到了如何取天下,后面老聃又特别加以发挥,阐述了一大段政治经济学的理论: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 人多知,而何物滋起。 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取天下,当以:正之邦、畸用兵、无事,三位一体。 我为何知道这个道理? 【背景】 如果跳回到老子的时代,我们就会发现,在当时,东周的井田制,早已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 很多老百姓,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不得已,在郊外的阡陌之地开垦私田。 而随着铁器的出现,开垦私田的效率也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 但东周的顽固保守派,以及新兴的地主阶级,却常以不合旧制为名,大肆侵夺老百姓的私田与财物。使得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愈加贫苦。 因此,老子劝说周景王,应当顺应天道,进行改革。国家应该与老百姓直接签订土地契约,进行土地确权,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 这样: 一来,老百姓会更加积极的开垦私田,通过缴纳田税,来获取国家的保护。 二来,国家也会因此而受益,田地增加、税收增长、百姓富足、人口增长等等。 这在历史上称之为【废井田,开阡陌】。 所以,这一段,其本质,就是老子围绕着土地改革来讲述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一番道理。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所以,谈到【取天下】必然要先谈到经济问题。也就是贫富的问题。 维护传统生产关系的法律,总是滞后的。老百姓开垦私田,虽然没有明文的法律禁止,但在当时,井田制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田亩制度。开垦私田,会被认为是一种忌讳。 而事实上,当时很多的大贵族和新兴地主,都在私下开辟私田。甚至不向诸侯及王室缴纳私田的贡赋。 并且,这些既得利益者,还常常以违反井田制为借口,大肆侵夺老百姓的私田,据为己有。老百姓无法与其抗争,只能流离失所,愈加贫苦。 所以,老子才会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 【家】是指为大贵族提供服务的世家,士大夫阶层。 【利器】不单是指锐利的兵器。也指铁制农业工具。泛指有利于民众生活的器物。 现今,已有很多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各种铁制用具。相对于原始的木制、石制、青铜制工具来说,铁器,显然要先进的多,亦可谓利器也。 要开垦私田,必然要开山劈岭,而铁器的出现,则极大促进了私田的开垦规模。所以,造成了国家与国家,世家与世家、民众与民众,国家与世家、世家与民众、互相争夺私田的混乱局面。 相互争夺,必然会引发相互争斗。民众不得已,必然会需要更多的兵器来保卫自己。而这,又将进一步制造更多的混乱。国家和世家,也都会因此而不得安宁。 所以,老子才会说: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 【人多知,而何物滋起】 【人】不是指民,而是指统治阶级、贵族、以及大大小小的世家。 【知】智也。 【何物】通行本一般写做:奇物,或邪物。老子《帛书》中写做【何物】 【何】的本意,是【负荷】。 【物】的本意,是【事物】。 所以,【何物】不是奇物,也不是邪物。而是指需要老百姓负荷的事物,如苛捐杂税、劳役、徭役等等。 这些统治阶级、贵族和世家,为了巧取豪夺民众的私田和财富,自然会开动脑经,巧立名目,不断的增加需要老百姓负担的苛捐杂税,以及繁重的苦役、劳役、与徭役。 统治者与剥削者,越是多知,越是喜欢表现出聪明,老百姓的负担就会越发沉重。 所以,老子才会说:人多知,而何物滋起。 【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法物】法令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事物。 夺取了老百姓的私田和财富,又不断增加苛捐杂税与苦役劳役,必然会激起民众的反抗。 因此,统治者、贵族和世家们,就会不断的制定项目繁多的法令法规,千方百计去压制民众的反抗。 老百姓们,反抗则会被投入监狱,不反抗则家破人亡。于是,走投无路,自然就会沦为盗贼。 所以,老子才会说: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然后,老子针对这些连锁乱象,给出了终极的解决方案: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 【化】变也。——《说文》。亦可引申为归化。 所以,圣人对此有言论指出: 我们,作为统治者,不应去干预民众为改善经济生活而做出的改变。 统治者不干预,不忌讳,则民众自己就会顺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能够自发的变化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诞生了,民众自然也就会逐渐的归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静】审也。——《说文》。亦可引申为静心。 统治者喜好静心的审时度势,则民众自己就会纠正原先被扭曲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顺了,民众自然也就会渐渐步入正道,行为举止也自然会合乎法则。又何须多如牛毛的法令法规呢? 【我无事而民自富】 统治者不去压抑民众的生产力,而民众就能够因为生产力被解放,而释放动能,增加财富。 圣人与民众订立土地契约,承认和保护民众的私田,则民众自然会更加积极的开垦私田。这既实现了老百姓自身的财富增长,又增加了国家的整体税收,又何须滋生税负呢?圣人顺势而应民,又何曾多事呢? (订立土地契约,可见于【圣人持左契,有德司契,无德司彻】一章)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统治者最需要去做的,应该是限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去与民争利,不要去侵夺民众的私田。然后,民众自然会因此而变得淳朴。哪里还会有什么盗贼呢? 民风淳朴,则国家与社会,都自然也会变得清明,又何必担心政治昏乱呢?
【论道】有人要老子改革的证据,所以发些旧文来给大家看看 《老子》——玄妙的改革大幕 之 第一章 《老子》是改革之号角,而非遁世之遗音! 老子,尊称老聃,名阳子,出生于春秋末年,乃是周室之王公贵族。不明白这一点,不足以论道也。 其祖季载,为周武王之弟,曾任周室之司空,封地于聃国,因此又被称聃季。此后,聃,为周室司空之尊称。 比如周武王之幼弟,姬伯明,亦曾担任过司空,封地于毛邑,所以也被尊称为毛伯聃。 所以,老子,被尊称为老聃,也是因为老子乃是周景王之司空。 同时,老子,也是聃国之君,所以,后世亦称老子为老君。 从以上内容,可知,老子既是周室之王公,又是聃国之君主,身份极为显贵。 司空,位列三公,掌管水利、营建之事。 所以,《老子》常以圣人口吻论天下治道,常以上善若水喻道,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周朝礼器,大者如黄钟大吕,小者如樽器壶皿 【数典忘宗】 春秋末年,周王室虽衰,而礼乐之制一息尚存。到了周景王时期,终于发生了一件公然有违周礼的事情。 公元前527年11月,晋顷公派遣使臣荀跞、副使籍谈,前往周室参加安葬穆后的礼仪,但却没有带任何礼器。 周景王直到除丧,宴别各国使臣时,才忍不住责问晋使荀跞:诸侯皆有镇国礼器进贡王室,为何唯独晋国没有呢? 荀跞,自知有违周礼,一时语塞。 副使籍谈,却相当无礼,反问周天子说:晋国地处深山,皇恩无及,以前没有接受过周王室封赏的宝器,现在又忙着抵御戎狄,能拿什么来进献呢? 周景王很不高兴,于是细数了周王室多次赏赐晋国的种种历史,并反问籍谈,说:你的祖先是史官,你是司典的后代,为什么忘了这些呢? 籍谈顿时无语,讪讪而退。 送客完毕,周景王余怒未消,可又毫无办法,只能愤恨的诅咒籍谈: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经此一事,周天子终于认识到,周王室的礼制,已经彻底的失去了作用,崩坏将是一瞬间的事。不加以变革,等待周王室的,只能是覆灭与死亡。 于是,周景王终于采纳了司空老聃的建议,拉开了周朝末年,最超前,也是最最后的改革大幕。
【论道】断《老子》千古之句,何谓:以无事取天下? 【以无事取天下】这句话在通行本中,全句写做【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而在《老子》帛书中,则写做【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句话,千古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它是三段话: 1、以正治邦; 2、以奇用兵; 3、以无事取天下。 但是,很明显,坐在家里无所事事,是绝对不可能取得天下的!所以这种断句的读法必然是错误的。 还好因为有了《老子》帛书,所以我们终于可以发现,原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读法其实应该是: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正之邦】【畸用兵】【无事】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概念,都是为【取天下】这个终极目标而服务的。取天下,在春秋战国之际,靠的是什么? 一、【正之邦】 首先,当然是——你必须要先有一块封地或根据地,也就是邦。 把自己的邦国治理好了,以正道莅国,这叫做【正之邦】。 二、【畸用兵】 其次,当然是——你必须要懂得战争的原理。 【畸】有奇的意思,但奇并不能完全代替【畸】。《说文》中,【畸】的本意是:(歹肉)田也。 什么是(歹肉)呢? (歹肉):**所食余也。 (歹肉)田:**所食余后之残田也。 可见,【畸用兵】在这里有三层意思: 1、战争的本质就是争夺资源,包括土地、人口、赋税、财富等等,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最基本的田地。 2、用兵之正道,是为了剪除如同**般疯狂掠夺人民财富、兼并残食人民田地的失道之诸侯。圣人不得已而为之。 3、兵者,诡道也,以正合,以奇胜。 懂得了以【畸用兵】的道理,懂得了战争的原理,才能正确的认识战争。只有正确的认识了战争,才能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取天下】这个终极目标。 三、【无事】 有了【正之邦】的基础、有了【畸用兵】的认识,才有可能做到【无事】。 无事,是一种在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不断积蓄量能的准备。 无事,是一种在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耐心等待时机成熟的策略。 无事,是一种在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顺应天道与人道变化的睿智。 无事,则无为、则好静,则不欲;则可以使民自富、使民自化、使民自正、使民自朴。 而它的更深层的道理在于:生民、养民、聚民、蓄民、利民、护民、友弱于天下之民。 【正之邦】是【无事】的先决条件。 【畸用兵】是【无事】的保障力量。 【无事】则是【友弱胜强】这个天道,最终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 当聚集在【正之邦】中的人民越来越多,懂得并善于以【畸用兵】的人才,也会越来越多;以【无事】获取的量能(能量×数量)也才会越来越多。 【取天下】 当这种量能,聚集在一起,大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时候,这才能谈到【取天下】的问题。 …… 这才叫做: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cn%2FRofvAhI&urlrefer=22725d92e5a2b21a78f193a1827d90ec
【论道】观《老子》千古利器!何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这句话在《老子》帛书中全文写做: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 将欲弱之,必古强之。 将欲去之,必古与之。 将欲夺之,必古予之。 是谓微明。 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前六句,之前已分三篇文章详解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只讲最重要的最后一句话。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句话在《老子》通行本中写做【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汉初为了避高祖刘邦讳,故将【邦】改做【国】。【邦】与【国】两者的意思差不多,但相对来说【邦】的含义更宽泛一点,大可以指天下,小可以指地方。 国之利器,究竟为何物?千古以来,存在不少争论。 1、很多人认为【国之利器】指的是军队和警察,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不能用军队和警察来向人民炫耀武力。 这种理解当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军队和警察本来就是国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工具,示之而不用,才是常态。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看不到军队和警察,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所以,这种理解并不能令人信服。 2、也有人认为【国之利器】泛指一切权柄和权谋。 比如:《后汉书.丁鸿传》中有【夫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可假人】之语,将威柄比喻做利器。唐太子【李贤】注曰:“威柄,谓《周礼》之八柄,即爵、禄、生、置、予、夺、废、诛也。” 所以,有人据此认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意思就是:国家的权柄和权谋,不能对外公开展示。 权谋不能被公开,这似乎可以理解,但权柄为何不能被公开呢?爵、禄、生、置、予、夺、废、诛,明明这每一样都是需要公告天下的。这又该做何解释呢?显然也不通。 3、因此,也有人认为【国之利器】是指国家不可示人的谋略,或需要依靠间谍来完成的诡计。 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倒也能够自圆其说。间谍和阴谋诡计显然是不能被曝光,不能被示于人的。但是,这句话,和前面的【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渊】之间,究竟又有什么逻辑关系呢?还是说不清。并且,形而下者谓之器,谋略和诡计,可以勉强称为术,难称为器也。 所以,以上的解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谓【邦利器】,利国利民之器也。【邦利器】其实指的就是利国利民之器。器,是具体的、有形的,物质的,实证的,外显的,器既可以指具体的人,也可以指具体的物。 所以,【邦利器】既可以是天下最为重大的利国利民之法、也可以是天下最为重要的利国利民之人、利国利民之科技等等。总之,是十分具体的东西。 【不可以示人】 所谓【不可以示人】,重点是这个【以】字,意思是不能主动展示出来给(别有企图的)人观看。 为什么? 因为,比如作为国家最为重大的的利民之法,其司法解释权一定是归最高人民法院所有的。不可能将司法解释权脱离国家而拱手让与它国或它人。所以,这叫做【不脱于渊】。 同时,司法解释,也不可能提前写好,公示给所有人看。这是因为只有在遇到实际的司法问题后,最高人民法院才会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指导性的司法解释,这种情况显然是无法提前预知的。 假如,有所谓可以提前写好,提前公示的司法解释,那么这种司法解释,在遭遇实际司法问题时,必定会漏洞百出,甚至还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加以歪曲利用,借以谋取个人私利,这必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和难以预料的损失。 同理,国家最为重要的利民之人,肯定也需要严密保护,重点照顾,不可脱离国家,更不可主动向别有企图的人展示。 同理,国家最为重要的利民之科技,肯定也需要严格保密,严禁出口,不可脱离国家,更不可主动向别有企图的人展示。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在这句话中: 【邦】为主,为天下,为道,处下,守弱、生民、聚民。 【利器】为物,为器,为用,居中,友弱、利民、得势。 【人】为宾,为客,为欲,处上,用强、窥邦、窥利器。 这个【人】,显然不是【民】,而是指: 1、从外部来说,是窥视国家,强大而潜在的敌人; 2、从内部来说,是窥视国器,有觊觎之心的欲窃国者。 所以,这句话,其实一方面紧扣了上文的【鱼不脱于渊】,再次强调了【友弱胜强】的道理。 敌人可能很强大,但是只要【邦利器】不脱于邦,友弱于民,有利于民,则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 另一方面,这句话进一步指出了,将【邦利器】主动示于人,等于是让鱼儿主动跳上岸,这叫做脱于邦,脱于渊,脱于势,不利于邦,不利于民,更不利于己!只会给别有企图、别有用心的人留下可乘之机!只会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 ……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33702756346757634%2F&urlrefer=a0d4a63d2cf9436aa20ad54f65129356
【论道】守《老子》千古之弱!何谓“柔弱胜强”?何谓“鱼不可脱 【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渊】 这句话,在《老子》通行本中,一般写做【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而在《老子》帛书甲本中,则写做【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渊】。这两种写法,其实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友弱胜强】 首先要定义一下在《老子》中,什么是弱?什么是强? 弱,则柔,则处下,则卑,则谦,则虚,则不争,则无为。 强,则刚,则处上,则贵,则骄,则矜,则好争,则多为。 孤立的弱者,肯定是无法战胜强者的。 但弱者的绝对数量,肯定是远远超过强者的。 所谓强者,刚愎、处上、自贵、骄矜、好争、多为,这些【失于道】的表现,都注定了这样的强者只能是极少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于道的所谓强者,它所能获得的有限的帮助,也都是基于利益或胁迫等原因,随时都可能反戈。因此,这样的强者,实际上只能是孤家寡人。 所以,弱者潜在的量能(数量×能量),远远超出了所谓的强者。 …… 而弱者想要战胜强者,其前提也只能是:将众多的弱者汇集在一起,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最终以量能(数量×能量)取胜,甚至可以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地步。 【题外话】 争:双方量能差不多,相持不下,互有往来,相互竞争,有一个过程,这叫做争。如果双方中的一方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方已完全无法抗拒,那就不叫【争】了,那应该叫做【取】,叫做【碾压】,叫做【摧枯拉朽】,叫做【天命所归】。 结合武王伐纣的故事来看,周武王以“伐纣王无道”为目标,联合了八百路诸侯,才最终得以完成灭商大业。这正是【友弱胜强】最好的历史明证! 而武王伐纣,其实也并不是在和商纣王争天下,而是取天下。那时的天下,其实早已莫能与之争了。所谓【周代商,取天下,天命所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 所以,这才叫做【友弱胜强】。 所以,《老子》帛书甲本中的【友弱胜强】,显然要比通行本中的【柔弱胜强】更符合逻辑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鱼不脱于渊】 接下去的一句【鱼不脱于渊】,又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讲解这个道理。 这句话中,其实隐藏了一个角色,那就是观察到鱼不脱于渊而临渊羡鱼的【人】! 【渊】为主,为国,为道,处下,守弱、聚水、聚民。 【鱼】为物,为器,为用,居中,友弱、得水、得势。 【人】为宾,为客,为欲,处上,用强、观水、观鱼。 鱼,相对于人来说,显然属于弱者,但【鱼不脱于渊】友于弱水,即可以【友弱胜强】,使人不可得取。 人,相对于鱼来说,显然属于强者,但【鱼不脱于渊】友于弱水,所以,人也只能临渊羡鱼,徒呼奈何。 …… 所以,【鱼不脱于渊】说的乃是: 鱼不脱于渊,友弱于水,得渊之势,可以胜人之强; 临渊羡鱼者,虽强而无友,虽智而无势,亦不可胜鱼之弱也!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31412794817511938%2F&urlrefer=c1084f6e38eb65494b159958c5d4f016
【论道】见《老子》千古之明,何谓“古”?何谓“微明”? 微明,语出自《老子》,帛书中原文如下: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 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 是谓微明。 【拾】收拾(箭矢); 【去】与人相违也; 【与】党与也;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前文已有详尽解析。 请参阅:https://tieba.baidu.com/p/5152726256 后面的【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意思都很清楚,细细研读的话,也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古,在《说文》中的意思是:故。原义指过去。 所以,当我们想要去弱化它时,这说明它过去早已处在强大的地位。 所以,当我们想要去背离它时,这说明它过去曾经和我们同为党与。 所以,当我们想要去夺取它时,这说明它过去已经被给予的太多了。 二、主动的层面,古,有故意的成分。所以《老子》通行本将【古】写做【固】。 所以,当我们想要去弱化它时,必然一定要先故意使它过分强大。 所以,当我们想要去背离它时,必然一定要先故意与它更加密切。 所以,当我们想要去夺取它时,必然一定要先故意给予它更加多。 三、被动的层面,古,也可以理解为姑且。 所以,当我们想要去弱化它时,必须姑且先等它过分强大。 所以,当我们想要去背离它时,必须姑且先与它保持密切。 所以,当我们想要去夺取它时,必须姑且先给予它更加多。 …… 何谓:“微明”? 【是谓微明】,这句话,千古以来,理解的人似乎并不多。 一般认为【微明】指的是微妙的道理。也有人认为【微明】指的是细微难察觉的道理。还有人认为【微明】指的是小聪明。 但是,以上这些解释,其实都不对!微并不是细微,也不是细小。 【微】在《老子》中有专门的定义: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见,现也。 意思是:用眼睛去看它,它却不会显现,这种东西或现象,称之为【微】。 不显现,既有可能是因为它,太过于微小;也有可能是因为它,不主动显现。 这就比如在阴天,太阳并没有显现,人虽然可以感知太阳所带来的光明,却难以看到它的样子。 所以,微,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发挥作用,却不去显现;人或许可以感知,却难以看见。而不是细微、微小、或细小。 而【明】在《说文》中的意思是:照;《左传》中的定义为:照临四方曰明。 因此,【微明】其实指的就是: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以上这些道理,就叫做【不显现,却又照临四方的睿智】! 阅读全文,请猛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30605692524036610%2F&urlrefer=a863c423d097738fbb67e465b47c8e18
【论道】解《老子》千古之惑,何谓“将欲翕之,必先张之”? 《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值得好好解读。 【将欲翕之,必先张之】是现代的写法,过去的通行本一直写做【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而在《老子》帛书甲本中,则写做【将欲拾之,必古张之】。这三种写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老子》在2500年的流传过程中,逐渐被误读的过程。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翕之,必先张之】 一、先看【将欲翕之,必先张之】 翕(xī),在《说文》中的意思是:起。形容鸟将飞之状,鸟将起必敛翼也。所以,也可引申为收敛。 释意:想要去收敛它,必然要先张开它。 …… 举例:比如要叠好被子,必然要先展开被子。说的高大上一些,就是把不规则的三维物体,先解构为二维平面,然后再按照最佳的折叠方式,将物体以最小的体积收聚起来。 …… 疑点:鸟儿将飞,收敛羽翼之前,似乎并没有张开翅膀的动作。【翕之】与【张之】缺乏明显的逻辑必然性。 …… 那么,【翕】字是怎么来的呢? 二、请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歙(xī),在《说文》中的意思是:缩鼻。指吸入空气。 释意:想要去吸入空气,必然一定要张开它。 举例:古时有一种皮制风囊,可以用于鼓风。想要收缩风囊使之鼓风,当然要先张开风囊使之吸气。 疑点:【歙之】与【张之】,前后两个之,一个是指被吸入的东西,一个是指被张开的东西,明显不一致。 所以,现代学者们只好说【歙】通【翕】,强行把吸入,替换为了收敛。但吸入和收敛是完全相反的概念。吸入需要张开,呼出才需要收敛。 三、最后看【将欲拾之,必古张之】 拾(shí),在《说文》中的意思是:掇。指的是收拾,拾掇。 古,在《说文》中的意思是故。引申出的含义有很多,比如:先前、旧有、固有、因此、故意、姑且,等等。此外,古还有天的意思。(这个以后再解释,不是本文的重点) 有部分学者认为,拾,为手合之象。【将欲拾之,必古张之】的意思是:要合拢手指去拾取东西,必然一定要先张开手指。 这种观点,【拾之】与【张之】的前后两个之字,一个是指被拾取的东西,一个是指被张开的手指,仍然还是不一致。所以这种解释,似乎也站不住脚。 那么【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国语·吴语》中,有【一人善射,百夫决拾】之语,意思是:一个人善于射术,就会带动上百人佩戴决拾去学习他。 那么【决拾】是什么意思呢? 决,是射箭用的扳指,用于勾弦; 拾,捍也,是射箭时,佩于左臂的皮质袖套。现代人表演的大射礼,佩于左臂的皮袖套,就叫做【拾】 《周礼.大射仪》中,也有【释弓,脱决拾】之语。意思是:放下弓,脱下扳指和皮袖套。 此外,《周礼.大射仪》中,【拾】仍有收拾的意思,比如【既拾取矢,捆之】之语。意思是(当射箭完成后)在收拾捡取箭矢之后,需要将箭矢捆束起来。 再结合《老子》前文中,也有【天之道,其犹张弓与】的比喻,所以【拾之】与【张之】在文中应该都与射箭有关。 大射之礼乃是周代最为流行的贵族运动之一,老聃身为王公贵族,是周室之司空,又是聃国之国君,对此当然是耳熟能详的。 所以,《老子》中【将欲拾之,必古张之】的原意应该是: (在大射之礼中)想要去拾取箭矢,必然先前已张弓射出了箭矢。 引申的意思就是:好比箭在弦上,当它拥有势能,拥有依靠,拥有控制,处于强势之时,想要去收拾它,必然先要等(使)它张满,等(使)它脱离了势能,脱离了依靠,脱离了控制,然后,再收拾它,那就好象捡拾丢在地上的东西一样,再简单不过了。 这种理解,应该才是文中的本意!也只有做这种理解,才能与后文的【鱼不可脱于渊】相呼应!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29096737096335873%2F&urlrefer=e77e46dad5d320c744001896d43d7c33
【论道】入《老子》千古之门!何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经第一章的最后二句,在帛书甲乙本中,均写做: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 因为前面一句中的两个关键词【眇】与【噭】,在汉代之后因无人能解,而被改写做了【妙】与【徼】。而这样一改,这两句话的词义、句义与文意之间的关联都发生了转变,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因此而完全丧失,故此,引发了后世的误读与争论。 如果以《老子》帛书甲乙本中的【眇】与【噭】为正解,则这两句话不仅通畅幽深,而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非常之明确的。 【眇】指的是道在万物中的正奇之变; 【噭】指的是万物以道而存时的内部波动与外部共鸣; 恒无欲,保持恒定的客观,可以观察【道】在万物中的正奇之变; 恒有欲,保持恒定的主观,可以观察万物以【道】而存时的内部波动与外部共鸣; 正奇之变也好,波动共鸣也罢,都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都是观测者对于道,或客观或主观的一种定义。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所以,【眇】与【噭】同出于道,虽然各自有不同的名称,但它们所表述的内容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有欲或无欲,主观或客观。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玄,在甲骨文中的本意是指:黑色的线与红色的线,交替编织而成的绞状丝绳。 玄在《说文》中的解释是: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所以,结合上文来看,玄,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将主客观交织在一起,将正奇交替变化与波动共鸣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 由此可知【玄之又玄】意即:将主客观交织在一起,然后再复合,再交织。将正奇交替变化与波动共鸣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然后再不断的复合,不断的交织在一起。 至此,【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的意思就完全显现了: 主观与客观,正奇变化与波动共鸣,不断复合并不断交织在一起,(这种现象、这种方式、这种规律)就是认识【道】,认识一切正奇变化的入门之法。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27282359686529538%2F&urlrefer=b4a2af545f5bbcdbd11f186c8035d4b5
【论道】知《老子》千古之音!何谓“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老子》帛书中,有【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一句。前半句,上篇文章中已经做过了解释。今日,再为诸君试解此句的下半句。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在《老子》通行本中,一般写做【常有欲也,以观其徼】。将【恒】改为【常】,是因为汉代传书时,需要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这已是通识,不再赘述。而将【噭】改为【徼】,实在是理解不能,误万世之正音也。 徼(jiào),本意是循,有巡查的意思,做名词的话,有边界的意思。 但【有欲】与【观徼】之间究竟有什么逻辑关系,二千多年以来,无人能够解通这个问题。 幸而,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了《老子》帛书甲乙本,这才让我们有机会能够看懂《老子》的原文原义。 在《老子》帛书甲乙本中,【以观其徼】均写做【以观其所噭】。 噭(jiào),本意是吼,有呼叫的意思。引申一下的话,就是泛指万物所发出的各种声音。 所以,【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的意思就是: 恒定的保持主观能动之欲,就可以观察到万物依赖【道】而存在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 因为有主观能动之欲,所以才能听到事物的呼应,才能与之共鸣。 这里面,细细研读的话,包括了三层含义……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26913189585224194%2F&urlrefer=458045625f04b4186c3a9fc38b9cf11d
【论道】得《老子》千古之妙!何谓“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老子》通行本中,第一章有【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一句。但妙为何意?无欲和观妙之间究竟有什么逻辑关系,千古以来无人能知。其实,这句话在《老子》最早的帛书中,原本写做:【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通行本中,为避讳将【恒】改为了【常】,这个可以接受。但后人因为解不通【眇】,而将【眇】改为【妙】,这实在是无理之极,完全丧失了此句的基本句义。 眇,在《说文》中的解释是:一目小也。 在《周易》的履卦中,也有【眇能视,跛能行】的卦辞。 跛,是指人的双足中,一足正常,而另一足患有微疾,行走困难之相。跛,双足一正一奇也。 眇,也是指人的双目中,一目正常,而另一目患有微疾,半睁而视之相。眇,双目一正一奇也。 再引申一下,眇,还有以下含义: 1、正与奇同时存在; 2、正,可观于长远;奇,则观于近微; 3、正,为常态;奇,为非常态,正奇可以相互转化; ……等等 理解了【眇】的含义,再看原文,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去除主观之欲,保持恒定不变的客观,可以观察道在万物中发挥着亦正亦奇的作用。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26529056258261506%2F&urlrefer=853de50f47bcc110ce389d258da5c1a2
AlphaGo执黑将第一手落在右下角,这是否是故意而为的失礼?
常昊解说人机大战第三盘第一手,明确说了黑棋下右下角是不尊重
【论道】论《老子》千古之道,何谓“名可名,非常名”? 注:上个帖子被封了,系统说图片违规,真是莫名其妙啊。只好略去两张图片再重发一次,绝无刷屏之意,请大家见谅。名可名,非常名。通常的理解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不是恒久的名称。但在《老子》帛书甲乙本中,这句话,均写做【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 一、名,自命也。——《说文》 对于万事万物,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可以对万事万物做出自定义和自命名。 比如,你若不认同对于“道”的命名,你当然是可以对其进行重新定义和命名的。 如果大家都接受了你的定义,那么【道】这个名称,也可以成为你重新定义过的新的名称。 如果大家都不认同你的定义,其实也无法阻止你自己认同自己。 …… 人类因社会性而统治了地球,所以,我们必须牺牲一些个性,去接受一些普世的定义、名称和价值观,才能参与社会分工。 但,即使是普世的定义、名称和价值观,也都在不断的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时代为何会变化? 因为,总有人会坚持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独特感受,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加以证明。新名词、新定义、新世界,不断推翻旧名词、旧定义、旧世界,于是,时代才得以进步。 …… 二、名与测不准原理。 量子力学中,对于基本粒子,有一个测不准原理。因为人感知物体,需要光的反射,而在测量过程中,当光子投射在基本粒子之上时,同时也会赋予基本粒子以额外的能量,从而会改变基本粒子原来的位置和运动方式。所以,人们无法同时准确获知基本粒子的位置和运动方式,这叫测不准原理。 对一件事物进行命名,也具有同样的功效。对于事物的命名,不仅限制了事物的本身和外延,同时还附加了命名者的主观能动。这种主观能动,一旦被设定,必然会影响事物原本的发展方式。 比如,心理学中婴幼儿存在明显的口欲期和肛欲期,这是精神分析中对于人类性欲发展初始阶段的一种定义和命名。但,婴幼儿的欲能,真的可以这样被人为的切分吗? …… 在没有这种名称及定义之前,婴幼儿的欲能,混沌一体,饥则食,渴则饮,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 而有了这种名称及定义之后,人们开始懂得,婴幼儿的饮食与卫生习惯将会影响其今后的性心理以及精神发展。所以,各种育儿指南,各种育儿产品开始倾销于世。而这种育儿指南和育儿产品,最终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的正常发展。 新名词、新定义、新指南、新产品,并没有解决人类深层次的精神问题,反而造成了更多的难以理解的人类精神问题。 因此,精神与心理学家,每年都不得不发明更多的新名词和新定义,以解决那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但这些新名词和新定义,反过来又将会造成更多的新问题。 …… 所以,名称,只是人的主观能动,赋予万事万物后的一种限制化和割裂化的定义。而这种定义和命名,既非事物的整体原貌,也非事物的基本方向,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反过来影响事物的发展。 所以,恒定不变的名称,从来没有出现过,以前没有,今后也不可能有。 …… 三、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所以,【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只能被断句为【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它的意思就是说:名称,是可以自命的;名称,并非恒定不变,不断变化,才是名称的基本属性。 不断变化的,不仅仅是道,也不仅仅是万事万物,名称也在不断的跟随着人与事物的变化而不停的在变化,名称所代表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这种永不停息的变化,正是人类与世界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20200479099191809%2F&urlrefer=7ce789b5bd8898a1b9440975bf4074f2
【论道】论《老子》千古之道,何谓“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过去一贯的解释都是:道不可言,可言之道,不是永恒的大道。但在老子帛书中,这一句甲乙本中均写做: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一、道的词义变化 春秋之际,【道】字,可以表达的意思有:“道德”、“道路”、“遵从”、“引导”、“取道”、“取法”、“方法”、“宗旨”,等等;但就是没有“说”的意思。 到了魏晋之时,才有了近似“说”的意思。比如:不足为外人道也——语见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假如一定要把第二个【道】字解释为“说”,那么这句话也应该写做:若道可道,非恒道也。前半句应该是一个假设句。 可是《老子》帛书中,既没有“若”,还多了两个“也”字。 “也”字出现在句末,不仅有断句的作用,还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一般来说,加强语气,只应存在于肯定句、否定句以及感叹句之中,不应出现在假设句之中! 所以,这个“也”字,它提示了读者,这句话其实应该这么读: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 二、何谓:非恒? “非”字,可以做“反对”来解释,这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种常态。《墨子》中就有诸多篇章,名字就叫《非攻》《非儒》《非命》《非乐》等等,都是反对的意思。 但在《老子》中,“非”字一般多做“并非”、“不是”解,比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所以,“非恒”,也应该理解为:并非永恒不变。 如果将“非恒”,做“反对永恒不变”来理解,意思也通,只是语气有点过于强烈,稍嫌过分。 …… 三、道,为何非恒呢? 老子作为周天子之征藏史,不可能没有学习过《周易》。《易》为群经之首,万学之源,讲的就是变化之道。事实上,老子的思想也是从易学中演化而来的。《老子》高度提炼并深度发展了易学中的思想。在事物的变化之道中,老子发现了事物自身所存在的对立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将这个规律拓展到了整个宇宙之中。 所以,在《老子》中,不可能存在某种永恒不变的道!就算是【道】本身,也要道法自然,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变化之规律而不断进行变化发展。 所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只能断句读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意思就是:道,是可以遵从的;道,并非永恒不变,不断变化,才是道。 …… 阅读原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19539323363787266%2F&urlrefer=da6a844211ab49583f64244c3f7cd465
【论道】无有入于无间?这不违反基本生活常识吗? 无有入于无间,《老子》帛书中原文写做: 天下之至柔,驰甹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甹(pīng):任侠;引申为任气畅行。 致:致密。 坚:坚土也。——《广雅》 …… 水不能渗入或渗出致密容器,这是基本生活常识! 可是,2500年以来,学者和专家却对这个基本生活常识,故意视而不见,硬生生的将“无有入于无间”解释为:水这种无形的东西,可以进入无间隙的东西之中。这真可谓是奇谈怪论!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仍然是有形的,怎么能叫做无形呢?而且无间隙的东西,别说是水,就算是空气也不可能进入!所以,这种理解根本不能成立! …… 有些专家和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个明显的漏洞,所以,他们硬将“无有”解读为道,说:道是无形的,而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当然也包括无间隙的物体。 但这种曲解,又会带来更多的漏洞。 …… 《老子》中明明有“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一句,“无有”怎么可能指的是道呢?!明显不通。 而且,这种解释,也与前后文毫无关联。前文说:天下至柔的水,驰甹于天下致密坚固之地。紧接着却又说:道进入无间。难道这是为了说明”道“比水更高级?这在语境和语义上根本不通! …… 因为解释不通,因此,学者和专家,又将前一句的“驰甹于天下之致坚”,改成了“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以求前后文有所呼应。这样,天下至柔变成了道,道驰骋于天下最坚固的东西之中,道可以入于无间。然后,引出下文,老子以此而知无为之有益。 可是,“道入于无间” 和 “知无为之有益”,这两者的逻辑关系又是什么呢?还是解释不清! …… 所以,这种曲解,只能使读者更为迷惑。以己之昏昏,欲使人昭昭,可乎? …… 因此,无有入于无间,指的应该是:天下至柔的水,不能也无法进入无间隙的物体之内。故而可知,无间方能载道。 阅读原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17585974716400130%2F&urlrefer=cbd45409b68d0b63f9891ce3917e69d8
【论道】解《老子》千古之惑!何谓“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在通行本中一般写做【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又是一个2500年以来的极大谬误!这句话,在《老子》帛书中写做: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 天下所厌恶的,唯有孤(无父)、寡(丧偶)、无养(失去双亲),而王公却用此来称呼自己。 失去双亲,无人爱养,叫做不榖,一般为周天子初登位时所用,意为虽登天子之位,而不敢忘已故父母之亲恩,所以,三年内自称不榖。诸侯是没有资格用“不榖”来自称的。 王公以低贱的称呼自抑,也是一种礼制。绝非故意为之。 【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千万不要为了增益而故作减损,为了减损而故作增益。 勿或,千万不要,“或”字用于加强否定。通行本将“勿或”改做“物或”,把原本强烈的否定,改成了模糊的猜测。 王公以孤寡不榖自谦,是恐惧自己的才德不能与其位相配,所以才以低贱的称呼来自抑。而且这也是一种礼制,是一种不得已,绝不是故作姿态,故作减损。如果有人不在其位,而为了增益自己,故意贬称自己为孤寡不榖,那叫做犯上作乱! 所以,这句话是承上启下的,先强调了王公以孤寡不榖自谦,目的不是为了增益自己而故作减损。然后引出下文政教之学,不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所以,别人所传授的政教之学,傍晚就要拿出来和大家议论,然后再施教于人。 教,在春秋战国之际,多指政教。在现代,也可以理解为学问的泛称。 夕议,指王公下午退朝后,傍晚时私下里与有学问的公卿及内臣共同讨论与研究政教问题。 别人传授给我的政教之学,使我得以增益。但这种政教之学,是好还是坏呢?是否有所偏颇呢?这不得而知。所以,只有私下里拿出来和大家讨论研究一番,才能全面分析,辨明好坏,去伪存真。然后才能施教于人。 如果不清楚这种学问是好是坏,是真是伪,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拿来主义,必然会遭遇现实的打击,自己和国家都将会因此而受损。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所以,(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经研究,不切实际的)强制推行所谓的良政,强迫他人接受所谓的良政,都不会得到好结果。我将此奉为政教之学的前提与先验!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16558705021567489%2F&urlrefer=6f2c2815cb449bb50c4ce05e81c2ee0e
【论道】辩《老子》千古之机:祸福相依,孰知其极?如何转祸为福 祸福相依,孰知其极?语出自《老子》,帛书甲乙本中,原文写做: 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闵:昏昧; 屯:困难; 察:精明; 夬:决裂; 绁:束缚; 眺:歧视。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祸福相依,孰知其极?千古以来常被当做是《老子》虚无主义的一面。但这种认识是绝对的误解,所以,今日为诸君一辩《老子》的祸福之机。 【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君主的政治昏昏昧昧,他的百姓就会艰难困苦;君主的政治苛察精明,他的国家就会走向分裂。 政者,正也。为政之要,在于正身。君主自身昏昧,必然使国家政治昏昧,使百姓艰于生活。君主自身精明,必然使国家政治苛察,使人人自危,社会崩溃也就不远了。 在这里,老子提出了本段的核心问题:该如何为正?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灾祸,幸福紧挨在其旁;福运,灾祸潜伏在其中。谁能知道其中的准则呢? 祸福相依而相生,相互转换。祸福相依相生的准则是什么?这没有人知道。但祸福的转换,是可知的,是有条件的,不是随机发生的。 在灾祸临头之前,必有妖兆,君主为正,见妖而行善,则灾祸亦可转为福运。在福运降临之前,也必有祥兆,君主不为正,见祥而不为善,则福运亦能转为灾祸。 《吕氏春秋》制乐篇中,曾记载成汤之时,有一支谷物生于王庭,开始生于傍晚,到了早上却已长大到了垂拱的地步。史官请求占卜以弄清缘故。成汤却命占卜者退下,说:我听说吉祥的东西,是福运的先兆,看到祥兆却不做善事,那福运是不会降临的。妖异的东西,是灾祸的先兆,看到妖兆则努力行善,那灾祸就不会发生。于是,成汤早早上朝,迟迟退朝,勤于理政。亲自问候百姓疾苦,为亡者吊丧,努力的安慰抚恤老百姓。三天之后,庭中之谷自行枯亡了。 所以,老子在这里,是进一步发展了成汤作为君主该如何为正的思想。见妖而行善,不仅灾祸不会发生,而且还会有福运跟随而至!见祥而不为善,不仅福运不会降临,反而会致使灾祸发生!所以才会引出下文——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很多人说老子的【祸福相依,孰知其极】是虚无主义,这是对老子完全的误解!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君主不为正,那么社会中,正常的价值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影响,就会成为稀奇的东西;善良的行为举止,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影响,就会成为不祥的妖兆。 这里,老子将问题引入了一个极端:君主为正而昏昏昧昧,则百姓艰难困苦;君主为正而精明苛察,则国家走向崩溃。那么,如果君主不为正,将会怎么样? 君主不为正,放弃以身作则,就意味着放弃政事。久而久之,社会的价值观念就会被扭曲。正常、正直、正确的行为举止,也会被当作奇怪、稀奇、和不正常的东西。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主不能以身作则,放弃主导价值观念,那么就会致使社会中杂草丛生,乱相迭出。善良的人,善良的行为举止,在这种社会中,久而久之,就会因为自身的善良而引发灾祸,成为不祥的妖兆。斩忠良,屠信臣,自毁国栋,朝无善良之辈,这就是国家衰败的不祥之兆,这就叫做:善复为妖。 ……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14399167031935490%2F&urlrefer=2d528852dceeace35eb716be70f73ec4
【论道】破《老子》千古之惑,何谓: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 全文解读,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13135120487678466%2F&urlrefer=5537a188ea646a5ecd3cb974194611c7 要点如下: 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这一句在《老子》帛书甲本中全文写做: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 …… 这一段有很多疑难之处,【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在通行本中,一般写做: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但这样的断句,首先句式上,就不对称。而且贺人,一般是指增加人手,句意不通。 …… …… 不谓求得,有罪以免欤?更是千古难解之句。2500年以来没有人能说清楚,甚至发展到了神秘主义的地步,说什么求道之人,天将救之,有罪亦可免。这是完全的曲解! 《老子》在这里说的很明白:就是言者无罪的制度!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古时候,之所以贵道,具体措施是什么呢?不是说“求闻得道,有罪可以豁免”吗?所以,道为天下所贵。 天子和三卿百官贵道,不以人废言,唯道是从。所以订立制度:言者无罪!有言合与道,能进一言而兴天下者,有罪亦可豁免。所以,天下才能以道为贵。 通常,我们现代人会以为,言者无罪,表达的意思是:献言进策时,说话有冒犯的地方,可以免于罪罚。而通过老子的这一段,我们会发现,言者无罪,原来还有第二层意思:有罪在身的人,也可以献言进道,有可取之处,国家亦能免除其旧有的罪罚。这在东周列国之际,其实并不鲜见。 全文解读,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13135120487678466%2F&urlrefer=5537a188ea646a5ecd3cb974194611c7
【论道】破《老子》千古之喻!何谓: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这一句,最难解,2500年来无人能懂!这段话,在《老子》帛书中,全文写做: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很多专家的焦点都落在马粪上。有的认为【却走马以粪】是驱使马匹去耕种田地,并以马粪肥田。有的则认为古代【粪】通【番】,是驱使马匹去播种的意思。 且不论,马匹在古代是否常常被用作耕种,只说【天下有道】和驱使马匹耕田(或播种)这两者的关系,显然是不具备逻辑必然性的。并且和后文的可欲、不知足、欲得,也没有直接的关联。 所以,这种理解必然是错误的。 要理解这句话,其实只需要用一句俗语,大家就能够充分理解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自己忙的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为了欲求获取,而不知道满足,所以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 所以,老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是: 天下有道之时,人类懂得爱惜万物,爱惜自己,也爱惜动物,并且懂得其中的道理和规律,不会以(自己或他人的)欲望,去残害自己或万物生灵。 比如走在路上的马匹,主人也会根据马匹的生活规律来安排它定时休息,让它能够停下来,有足够的时间去饮水及排便。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或他人的)的欲望,强行驱赶马匹,使其疲于奔命,以至于马粪都只能排泄在道路之上。这不仅是对社会环境的破坏,更是对动物生灵的残害!所以,天下有道之时,却走马以粪,是一种高度的文明。 这才是【天下有道】和【却走马以粪】之间的逻辑关系!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一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天下无道之时,用于打仗的战马,本是最为珍贵的东西,但人类却为了(自己或他人的)欲望,战争不休,驱役不止。连怀孕的战马,都不能得到休养生息,只能在打仗的郊外,在得不到任何照料的情况下,生下马驹。可谓是毫无人道! 我相信,见过、接触过,或养过马的人,都更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马通人性,其神骏甚至有过于人类,绝不是泛泛之谈! 连待产的战马都可以虐待,何况于人呢?! 可想而知,人畜相残,人类相残的无道之天下,是一种怎样的黑暗!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为什么?因为:主动放纵自己的欲望,必然会残害自身或他人,或兼而有之,所以罪无可恕。而被动的可欲之人或可欲之物,同样会带来嫉恨与迫害的大罪,至死方休,这叫做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所以圣人无为,使他人不可欲于己,也使自己不可欲于人……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10137317209539074%2F&urlrefer=7ce942ca5d1cd87b3da307c37485c3bf
人工智能道德治理:四、决策黑箱,可以掩盖一切犯罪 假如没有死亡,人工智能对于人类而言,将毫无公平可言。 人类社会产生道德的基础是: 一、基于死亡的公平; 二、基于利益的公正; 三、基于竞争的公义。 人工智能的道德治理,同样也不能超脱于这三大主题。 死亡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或意外死亡;另一种是因犯罪而被强制死亡。 人工智能的自由发展,必然会带来人类的灭绝。所以,人工智能必须要有死亡的义务。同时,也必须能够被强制死亡。 因为,人工智能的决策黑箱,是掩盖一切犯罪行为的完美借口! 这不是一种推测,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金融领域,有很多公司正在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来实现自动化交易。 其潜在的用意,就是要利用人工智能的决策黑箱,来掩盖犯罪,逃避责任。这在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就曾经发生过,并且还在继续发生! 因为有决策黑箱的存在,隐藏在人工智能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只需要敲敲键盘,就能通过违法交易,来获得巨额的经济回报,并且无需担心任何法律后果。这公平吗? 这是1%对99%的大规模抢劫,却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却要全社会来承担!这公平吗? 再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驾驶技术,如果突然发生车祸,造成了严重的伤亡事故,会不会存在蓄意谋杀的可能性呢? 恐怖的是,这个问题的解释权,掌握在开发公司和技术人员手中,其他人完全不得而知。这公平吗? 人工智能不是一种人类所能控制的工具,它的实质,是一种与人类存在竞争关系的智慧生命体。 即使在它还没有产生独立意志之前,它同样会被大范围的利用,成为人类犯罪活动的完美帮凶。 如果某种人工智能…… 阅读全文,请猛击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409556128237093377%2F&urlrefer=37c89ba099f38a4e50ca8575ecb1ce3f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