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华静观 天华静观
关注数: 57 粉丝数: 290 发帖数: 5,389 关注贴吧数: 0
通达及随顺略识 近尝于百度诸论道贴吧,与友分议通达及随顺之义,略陈鄙识。今值二月之望,乃统合圆润诸散言而成文,以敬呈玄元之降焉。 有友问曰:云何通达?答曰:达于体而通于用,中庸是也。云何中庸?人或以取两端中分者为中庸,是未知其本义也。《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夫天下之大本者,道也,朴也,万有之全体也。欲达于此全体者,当日损之又损以尽诸对待。诸对待者,名也,器也,朴散而成之也。若行者尽诸对待以致虚极,则复归于朴,是谓达于体。既达于体,进守静笃以安久,是谓抱朴。抱朴守中以应于物,诸庸悉通而随缘为用,无所不宜,是谓通于用。是故《齐物论》云: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又有贴谓老子未如儒释圣人设教授弟以觉他,或近二乘辟支果。愚则以为未必。彼二乘者,以我相未尽而对待犹在,遂执独觉之寂。而趣大乘作觉他行者,实籍回向之德以尽我相根本;若执觉他之用,是又堕我人对待而非正觉矣。故我相未尽,则执寂执用,俱成对待;我相若尽,则寂用随顺,皆是菩提。所谓随顺者,人苦无明而求道,固信然而应之,以同体慈悲故也;人执无明而自是,亦泰然而处之,以迷觉平等故也。史载孔子作犹龙之叹,盖以老子已至如如之地乎?迨挟紫气东来,关尹固请,时至缘备,则随顺为用,传五千言于世,至今以为行者之导焉。大觉之随顺也,安可以对待心妄揆之也。
通达及随顺略识 近尝于百度诸论道贴吧,与友分议通达及随顺之义,略陈鄙识。今值二月之望,乃统合圆润诸散言而成文,以敬呈玄元之降焉。 有友问曰:云何通达?答曰:达于体而通于用,中庸是也。云何中庸?人或以取两端中分者为中庸,是未知其本义也。《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夫天下之大本者,道也,朴也,万有之全体也。欲达于此全体者,当日损之又损以尽诸对待。诸对待者,名也,器也,朴散而成之也。若行者尽诸对待以致虚极,则复归于朴,是谓达于体。既达于体,进守静笃以安久,是谓抱朴。抱朴守中以应于物,诸庸悉通而随缘为用,无所不宜,是谓通于用。是故《齐物论》云: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又有贴谓老子未如儒释圣人设教授弟以觉他,或近二乘辟支果。愚则以为未必。彼二乘者,以我相未尽而对待犹在,遂执独觉之寂。而趣大乘作觉他行者,实籍回向之德以尽我相根本;若执觉他之用,是又堕我人对待而非正觉矣。故我相未尽,则执寂执用,俱成对待;我相若尽,则寂用随顺,皆是菩提。所谓随顺者,人苦无明而求道,固信然而应之,以同体慈悲故也;人执无明而自是,亦泰然而处之,以迷觉平等故也。史载孔子作犹龙之叹,盖以老子已至如如之地乎?迨挟紫气东来,关尹固请,时至缘备,则随顺为用,传五千言于世,至今以为行者之导焉。大觉之随顺也,安可以对待心妄揆之也。
通达及随顺略识 近尝于百度诸论道贴吧,与友分议通达及随顺之义,略陈鄙识。 今值二月之望,乃统合圆润诸散言而成文,以敬呈玄元之降焉。 有友问曰:云何通达?答曰:达于体而通于用,中庸是也。 云何中庸?人或以取两端中分者为中庸,是未知其本义也。 《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夫天下之大本者,道也,朴也,万有之全体也。 欲达于此全体者,当日损之又损以尽诸对待。 诸对待者,名也,器也,朴散而成之也。 若行者尽诸对待以致虚极,则复归于朴,是谓达于体。 既达于体,进守静笃以安久,是谓抱朴。 抱朴守中以应于物,诸庸悉通而随缘为用,无所不宜,是谓通于用。 是故《齐物论》云: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又有贴谓老子未如儒释圣人设教授弟以觉他,或近二乘辟支果。愚则以为未必。 彼二乘者,以我相未尽而对待犹在,遂执独觉之寂。 而趣大乘作觉他行者,实籍回向之德以尽我相根本; 若执觉他之用,是又堕我人对待而非正觉矣。 故我相未尽,则执寂执用,俱成对待;我相若尽,则寂用随顺,皆是菩提。 所谓随顺者,人苦无明而求道,固信然而应之,以同体慈悲故也; 人执无明而自是,亦泰然而处之,以迷觉平等故也。 史载孔子作犹龙之叹,盖以老子已至如如之地乎? 迨挟紫气东来,关尹固请,时至缘备,则随顺为用,传五千言于世,至今以为行者之导焉。 大觉之随顺也,安可以对待心妄揆之也。
佛老并参话本体 本体者,名世界根本之体也,或谓之世界本原也。 世界之本原,亦众生之本原,老子名之曰道,佛门谓之如来。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斯吾人了心恳切,发乎于中也。 于是宗教、哲学、科学之旨,咸莫不以此为大焉。 今重科学而轻宗哲,则终如盲者探象,未及全体。 幸有薛氏之猫勇于即生即死,始以物理参证佛老。 老子云:自见者,不明。 见世界众生者,众生也;明本体如来者,如来也。 众生皆以自见故,不能明如来; 使去自见而无我,则同于如来而明如来。同于如来者,佛也。 老子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彼妙者,如来也;徼者,界也。 常无欲者,如来也,如来本无我无欲,但见如来; 常有欲者,众生也,众生固生而有欲,乃见世界。 云何观妙?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云何为复?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物者,世界也。 云何谓根?老子云:复归于朴。 云何名朴?老子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是知名朴者,道也。老子云:朴散则为器。 复云:见素抱朴。大器免成。 盖惟以其免成而无所不容也。 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故形而上者,如来也;形而下者,世界也。 非皆以无欲有欲之观而辨形上形下之状乎? 《楞严经》云:生因识有。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传习录》云: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        汝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灿然。        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 阳明先生之花,犹薛氏之猫也。 是知世界众生之有,徼也,识也,相也,妄也; 去自见而同于如来,妙也,觉也,体也,真也。 老子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华严经》云:真妄不二。 因妄地而言之,体相分别,妄以真归,真以妄显,真妄相立; 于真地而言之,体相一如,妄即是真,真即是妄,真妄俱泯。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