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华静观
天华静观
关注数: 57
粉丝数: 290
发帖数: 5,389
关注贴吧数: 0
小度音箱与手机绑定后,如果手机关机,小度音箱还能工作吗? 小度音箱与手机绑定是单纯为了设置的需要,还是小度音箱离不开手机上的小度APP?
什么才是真正的天道 一楼敬度。
SG1第5季第10集观后 两个问题: 一、按照老O的说法,SAM给Aschen人的星门地址集都是通往黑洞的,除了前面剧集已知的一个,其它的是如何知道的? 二、在还没有完全证实Aschen人的阴谋之前,就用通往黑洞的星门地址集来害有可能与地球结盟的Aschen人,是否太过分了?
名字取得太接近现实中人物了 昨晚看到刘全有遇到一位房地产大腕叫潘屹石,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反映了房地产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SG1第二季第4集观后 一、想起一部非常严肃的科教片《物质以外的世界》。 二、想起《金刚经》的著名经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三、【以为回到基地】的虚拟现实设计得不错,不过放入卡瓦斯基是管理员的败笔。
SG1第二季第3集的问题 将SGC的所有秘密和盘托出给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并且所有设置都被其毫无阻碍地改动,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SG1第一季第10集的问题 50年,Ernest教授是怎么活下来的?吃什么?
SG1第一季17集的问题 老O和Sam被困南极冰洞时,不能拨号到地球夏延山星门,为何没有想到拨号到其它已知的友好星球(如Nox),这样既可以摆脱被冻死的危险,还可以从Nox返回地球。
请教永嘉的朋友【关于到石桅岩和龙湾潭旅游的问题】 准备到石桅岩景区和龙湾潭景区旅游,住岭上人家。 请教永嘉的朋友几个问题: 一、住岭上人家的哪家旅馆好?要求:干净整洁,卫浴齐全,无喧嚣声,无烤羊味。 二、从岭上人家是否有到石桅岩和龙湾潭的车?我们一天游玩一个景点,不想太累。 三、满足以上住宿和出行条件的费用大致多少?
这一刻,周芷若上身 果然短信门,桃子出走焦阳家,说让果然长记性,焦阳说够狠,桃子凶狠回头瞪焦阳。 这一刻,周芷若上身。
谈谈【何为道】 在各修道类贴吧中,经常可以看到有朋友问到这个问题。 现就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与朋友们分享一下道的见地。
【转贴】息诤歌 转自新浪大善知识【一念行者】的博客 关于生命、存在及真理。 你的理解变成你的世界, 他的理解变成他的世界, 你受益你理解出的世界, 他受益他理解出的世界。 不必争论,不必辩论, 甚至也不必解释、说明、阐述。 在你的世界里保持安静, 以便让他在他的世界里安静。 如果你想辩驳, 理解自己为什么想辩驳? 如果你想说明, 理解自己为什么想说明? 当你和别人争执真理, 你究竟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 如果你什么也不想得到, 没有说服的必要。 聪明的人让他聪明, 愚笨的人叫他愚笨—— 仅仅提供给他们爱, 直到他们自己愿意觉醒。 争执不能让对方明白真理, 只能训练他的自我。 你为什么费那劲? 你内在是不是也潜藏一个自我? 当小鸟和一棵树辩驳, 树只是静静的、静静的…… 直到小鸟倦了, 眠在它的枝上。 大河奔腾着、高啸着 宣扬真理…… 当它一头闯入大海,没声了。 学习海的包容。 圣人不拥有真理—— 他拥有一切; 真理和谎言都在他的怀抱。 他似寂静的天地。 当别人想和你辩论, 息自己的心; 不和他过招——把胜利让给他, 将安宁归于自己。 你是喜欢安宁, 还是喜欢战胜的虚荣? 我喜欢让万物在我的身上升腾, 而我是安宁的大地。
通达及随顺略识 近尝于百度诸论道贴吧,与友分议通达及随顺之义,略陈鄙识。今值二月之望,乃统合圆润诸散言而成文,以敬呈玄元之降焉。 有友问曰:云何通达?答曰:达于体而通于用,中庸是也。云何中庸?人或以取两端中分者为中庸,是未知其本义也。《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夫天下之大本者,道也,朴也,万有之全体也。欲达于此全体者,当日损之又损以尽诸对待。诸对待者,名也,器也,朴散而成之也。若行者尽诸对待以致虚极,则复归于朴,是谓达于体。既达于体,进守静笃以安久,是谓抱朴。抱朴守中以应于物,诸庸悉通而随缘为用,无所不宜,是谓通于用。是故《齐物论》云: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又有贴谓老子未如儒释圣人设教授弟以觉他,或近二乘辟支果。愚则以为未必。彼二乘者,以我相未尽而对待犹在,遂执独觉之寂。而趣大乘作觉他行者,实籍回向之德以尽我相根本;若执觉他之用,是又堕我人对待而非正觉矣。故我相未尽,则执寂执用,俱成对待;我相若尽,则寂用随顺,皆是菩提。所谓随顺者,人苦无明而求道,固信然而应之,以同体慈悲故也;人执无明而自是,亦泰然而处之,以迷觉平等故也。史载孔子作犹龙之叹,盖以老子已至如如之地乎?迨挟紫气东来,关尹固请,时至缘备,则随顺为用,传五千言于世,至今以为行者之导焉。大觉之随顺也,安可以对待心妄揆之也。
通达及随顺略识 近尝于百度诸论道贴吧,与友分议通达及随顺之义,略陈鄙识。今值二月之望,乃统合圆润诸散言而成文,以敬呈玄元之降焉。 有友问曰:云何通达?答曰:达于体而通于用,中庸是也。云何中庸?人或以取两端中分者为中庸,是未知其本义也。《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夫天下之大本者,道也,朴也,万有之全体也。欲达于此全体者,当日损之又损以尽诸对待。诸对待者,名也,器也,朴散而成之也。若行者尽诸对待以致虚极,则复归于朴,是谓达于体。既达于体,进守静笃以安久,是谓抱朴。抱朴守中以应于物,诸庸悉通而随缘为用,无所不宜,是谓通于用。是故《齐物论》云: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又有贴谓老子未如儒释圣人设教授弟以觉他,或近二乘辟支果。愚则以为未必。彼二乘者,以我相未尽而对待犹在,遂执独觉之寂。而趣大乘作觉他行者,实籍回向之德以尽我相根本;若执觉他之用,是又堕我人对待而非正觉矣。故我相未尽,则执寂执用,俱成对待;我相若尽,则寂用随顺,皆是菩提。所谓随顺者,人苦无明而求道,固信然而应之,以同体慈悲故也;人执无明而自是,亦泰然而处之,以迷觉平等故也。史载孔子作犹龙之叹,盖以老子已至如如之地乎?迨挟紫气东来,关尹固请,时至缘备,则随顺为用,传五千言于世,至今以为行者之导焉。大觉之随顺也,安可以对待心妄揆之也。
通达及随顺略识 近尝于百度诸论道贴吧,与友分议通达及随顺之义,略陈鄙识。 今值二月之望,乃统合圆润诸散言而成文,以敬呈玄元之降焉。 有友问曰:云何通达?答曰:达于体而通于用,中庸是也。 云何中庸?人或以取两端中分者为中庸,是未知其本义也。 《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夫天下之大本者,道也,朴也,万有之全体也。 欲达于此全体者,当日损之又损以尽诸对待。 诸对待者,名也,器也,朴散而成之也。 若行者尽诸对待以致虚极,则复归于朴,是谓达于体。 既达于体,进守静笃以安久,是谓抱朴。 抱朴守中以应于物,诸庸悉通而随缘为用,无所不宜,是谓通于用。 是故《齐物论》云: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又有贴谓老子未如儒释圣人设教授弟以觉他,或近二乘辟支果。愚则以为未必。 彼二乘者,以我相未尽而对待犹在,遂执独觉之寂。 而趣大乘作觉他行者,实籍回向之德以尽我相根本; 若执觉他之用,是又堕我人对待而非正觉矣。 故我相未尽,则执寂执用,俱成对待;我相若尽,则寂用随顺,皆是菩提。 所谓随顺者,人苦无明而求道,固信然而应之,以同体慈悲故也; 人执无明而自是,亦泰然而处之,以迷觉平等故也。 史载孔子作犹龙之叹,盖以老子已至如如之地乎? 迨挟紫气东来,关尹固请,时至缘备,则随顺为用,传五千言于世,至今以为行者之导焉。 大觉之随顺也,安可以对待心妄揆之也。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三》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二》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一》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十七》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十六》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十五》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十四》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十三》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十二》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十一》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十》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九》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八》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七》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六》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五》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四》 一楼敬度
以水悟道 一楼敬度
【转】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一》 一楼敬度
自见者,不明。——我相障道。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我损德呈。 不自见,则明。——我相尽去,明德毕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大道无名,圆觉普照。
推荐一部科教片《物质以外的奥秘》 视频虽短,足以闻道。
推荐一个科教片《物质以外的奥秘》 视频虽短,仅21分钟,但足以让人闻道。
道生一二三万物 一楼祭度
封堆与封印 封闭核堆,封印魔鬼。刚才突然跳出这个联想。
请教吧主 刚才在【你们看过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和《老子他说续集》吗?】一贴中回复精舍【觉悟了,痛的感觉依然还在,只是不取不舍了。】的文字,旨在说明实证应该理事无碍。不知何故被删了,请教吧主,删贴是度娘所为还是吧主所为?
佛老并参话本体 本体者,名世界根本之体也,或谓之世界本原也。 世界之本原,亦众生之本原,老子名之曰道,佛门谓之如来。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斯吾人了心恳切,发乎于中也。 于是宗教、哲学、科学之旨,咸莫不以此为大焉。 今重科学而轻宗哲,则终如盲者探象,未及全体。 幸有薛氏之猫勇于即生即死,始以物理参证佛老。 老子云:自见者,不明。 见世界众生者,众生也;明本体如来者,如来也。 众生皆以自见故,不能明如来; 使去自见而无我,则同于如来而明如来。同于如来者,佛也。 老子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彼妙者,如来也;徼者,界也。 常无欲者,如来也,如来本无我无欲,但见如来; 常有欲者,众生也,众生固生而有欲,乃见世界。 云何观妙?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云何为复?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物者,世界也。 云何谓根?老子云:复归于朴。 云何名朴?老子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是知名朴者,道也。老子云:朴散则为器。 复云:见素抱朴。大器免成。 盖惟以其免成而无所不容也。 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故形而上者,如来也;形而下者,世界也。 非皆以无欲有欲之观而辨形上形下之状乎? 《楞严经》云:生因识有。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传习录》云: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 汝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灿然。 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 阳明先生之花,犹薛氏之猫也。 是知世界众生之有,徼也,识也,相也,妄也; 去自见而同于如来,妙也,觉也,体也,真也。 老子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华严经》云:真妄不二。 因妄地而言之,体相分别,妄以真归,真以妄显,真妄相立; 于真地而言之,体相一如,妄即是真,真即是妄,真妄俱泯。
介绍一个实用网站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ongjushu.cn%2Frefbook%2Fdefault.aspx&urlrefer=79fb7057ee0b5e1116865326e2b604f0
推荐一篇好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646dbb3b0100jvia.html&urlrefer=6ea461bf6ee459b7a1167e1a983414a2
【转贴】道与真空量子零点场 在新浪好友的博客看到的,想用科学与老子互参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67db5e750100j1cs.html&urlrefer=08c73e75b27d6065c374347b2fd7af22
轻松一下 老子云: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今虽有千余贴吧豆,无所用之。
医道相通 经由无花兄提供王东岳老师的视频认识了梁冬先生,于是又观看了徐文兵先生与梁冬先生的视频节目,才看了两集就受益匪浅。《黄帝内经》在形而上层面与《老子》是相通的。建议吧友观看。
【转】释万行上师三次闭关纪实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652e06180100iqkh.html&urlrefer=403952a8ca6e2fa164d2f39653eeee7e
所谓迷信 世人常谓宗教乃迷信,以其违常理故,殊不知世人所谓常理者,乃依人之六根而识之也,六根之识,焉能明本来而穷全体?是知所谓迷信,乃迷乎六根之识而信之者也。
哲学的本初意义 【哲】者,折口也。折者,杜也,闭也。是知【哲学】者,闭口之学也。 老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佛经云:不可思议。————俱此谓也。 是故先哲绝学无忧,勤行不言,非以思辨而知本体,惟去我去欲合于道。 【宗教】【哲学】,一体无二,今之分别,后人之过,亦朴散为器者也。
宗教的本初意义 【宗】者,祖也。穷其始者,道也。老子云:渊兮,似万物之宗。 【教】者,修也。《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是知【宗教】者,闻【道】而【修】也。
给李涯拍照的问题 李涯面对老余的相机,老余把镜头转向李涯的鞋子,都是军统出身,李涯会看不出来?
佛老并参明本体 本体者,名世界根本之体也,或谓世界之本源也。 世界之本源者,亦众生之本源也,老子名之曰道,佛门谓之如来。 见世界众生者,众生也;明道体如来者,如来也。 老子云:自见者,不明。 众生皆以自见故,不能明道。 惟去自见而无我,方能同于如来而明道。 同于如来者谓佛。佛者,弗人也;弗者,非也。 老子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有欲者,众生也,众生生而有欲,故见世界也; 常无欲者,如来也,如来无我无欲,惟见如来也。 如来者,独立而不改,清净而不动,因识而生有。 故老子云:有生于无。楞严云:生因识有。 是知:我者,识也,观之以常有欲,妄也。 去妄而观之以常无欲,则复归于朴,明也。 朴者,道也。老子云:朴散则为器。 故又云:见素抱朴。大器免成。孔子亦曰:君子不器。 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故形而上者,如来也;形而下者,世界也。 非皆以无欲有欲观之而别形上形下之状乎?
佛老并参明本体 本体者,名世界根本之体也,或谓世界之本源也。 世界之本源者,亦众生之本源也,老子名之曰道,佛门谓之如来。 见世界众生者,众生也;明道体如来者,如来也。 老子云:自见者,不明。 众生皆以自见故,不能明道。 惟去自见而无我,方能同于如来而明道。 同于如来者谓佛。佛者,弗人也;弗者,非也。 老子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有欲者,众生也,众生生而有欲,故见世界也; 常无欲者,如来也,如来无我无欲,惟见如来也。 如来者,独立而不改,清净而不动,因识而生有。 故老子云:有生于无。楞严云:生因识有。 是知:我者,识也,观之以常有欲,妄也。 去妄而观之以常无欲,则复归于朴,明也。 朴者,道也。老子云:朴散则为器。 故又云:见素抱朴。大器免成。孔子亦曰:君子不器。 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故形而上者,如来也;形而下者,世界也。 非皆以无欲有欲观之而别形上形下之状乎?
刚看完全剧 在香港的那个联络员,作为余组织上的领导,会说出那么冷血的话来吗?
悬崖撒手惟无欲 今晨寅时忽觉,以高堂置房事萦怀故。遂自示以清静无为之意。行未几,万念俱去,骤然无我;丹田奇热,继周遍全身,身解为尘。以猝涉除事,大惧,惧而我生,大汗淋漓。 既生,忧憾交织。忧者,以惧心犹存而行无为法,恐生不测也;憾者,使除事临头,泰然处之,则或浊以静之徐清也。 佛说凡夫人大惊怖处,所谓无我、无我所。惧者,以其有欲也。大德有云:无欲则刚。故惟无欲,方能悬崖撒手。 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愿与诸修共坚道心,同证如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南师怀瑾摩珂萨! 转自敝博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gutianhua&urlrefer=da86c345df6d412655d6fafab07c02c5
悬崖撒手惟无欲 今晨寅时忽觉,以高堂置房事萦怀故。遂自示以清静无为之意。行未几,万念俱去,骤然无我;丹田奇热,继周遍全身,身解为尘。以猝涉除事,大惧,惧而我生,大汗淋漓。 既生,忧憾交织。忧者,以惧心犹存而行无为法,恐生不测也;憾者,使除事临头,泰然处之,则或浊以静之徐清也。 佛说凡夫人大惊怖处,所谓无我、无我所。惧者,以其有欲也。大德有云:无欲则刚。故惟无欲,方能悬崖撒手。 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愿与诸修共坚道心,同证如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南师怀瑾摩珂萨! 转自敝博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gutianhua&urlrefer=da86c345df6d412655d6fafab07c02c5
【推荐】物理学步入禅境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53729c5e0100g38o.html~type%3Dv5_one%26label%3Drela_articletagpub&urlrefer=09988f0b10c11fa21f93d3123ab96383
【推荐】你脑内的两个世界【视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KrsNO9f5eJQ%2F&urlrefer=53a5e88607483692fe656da369a2f3ce
在南吧的意淫 关于【了生死】的疑惑 最早,以为人死后,一了百了,是为【了生死】; 读庄子后,以为生死只不过是存在的状态变化而已,逍遥而对之,则生死俱逍遥,是为【了生死】; 接触佛学后,乃知众生方死方生,趣六道而转轮回,惟明心见性,回归清净本体,再无业力牵引,是为【了生死】; 今天读南师《楞严大义今释》,佛为富楼那等开示:既然自性本体清净本然,何以忽然生出世界万象?乃是自性本觉,元自灵明,因明极而生妄动(这里也许可以比照老子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然后由这个形而上的体性变化,逐渐产生形而下的物理世界。 于是产生了一个疑惑:设想如果众生都一心向佛,终于在多少亿劫后全部回归清净本体,此时不再有妄动,因此也没有形而下的器世界,整个宇宙(这时也不能称为宇宙)可以称为一个空无的清净本体的存在。但是因为这个清净的自性本觉具有【明极而生妄动】的特性,在不知多少亿劫后又会由于自身体性的变化,重新产生形而下的器世界,那【生死】是否又要重新【了】了呢?
关于【了生死】的疑惑 最早,以为人死后,一了百了,是为【了生死】; 读庄子后,以为生死只不过是存在的状态变化而已,逍遥而对之,则生死俱逍遥,是为【了生死】; 接触佛学后,乃知众生方死方生,趣六道而转轮回,惟明心见性,回归清净本体,再无业力牵引,是为【了生死】; 今天读南师《楞严大义今释》,佛为富楼那等开示:既然自性本体清净本然,何以忽然生出世界万象?乃是自性本觉,元自灵明,因明极而生妄动(这里也许可以比照老子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然后由这个形而上的体性变化,逐渐产生形而下的物理世界。 于是产生了一个疑惑:设想如果众生都一心向佛,终于在多少亿劫后全部回归清净本体,此时不再有妄动,因此也没有形而下的器世界,整个宇宙(这时也不能称为宇宙)可以称为一个空无的清净本体的存在。但是因为这个清净的自性本觉具有【明极而生妄动】的特性,在不知多少亿劫后又会由于自身体性的变化,重新产生形而下的器世界,那【生死】是否又要重新【了】了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