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飞龙 星飞龙
关注数: 0 粉丝数: 72 发帖数: 2,247 关注贴吧数: 3
70年代的香港电影---- 上周香港浸会大学的电影和人文学系共同举办了70年代香港电影的研讨会。我和许多老友都被邀请发表论文,因而有机会又重温一遍老香港的电影风云。  上世纪70年代其实真是香港电影史的转换点:李小龙的暴起和暴毙,成龙的接棒和功夫片的转型;许冠文的讽刺香港小市民的本土喜剧大受欢迎,都标示着粤语文化的兴起。从这时起,香港电影逐渐摆脱了老一辈国语电影的主导趋势——黄梅调古装剧、小家庭通俗 文艺或喜剧/歌舞片相继退潮,新一代的观众崛起,他们要看的是与他们接近的次文化,尤其像电视节目《双星报喜》,或筷子姐妹、陈美龄、许冠杰,乃至温拿五虎的流行歌曲,都清楚地说明主流观众的年龄层降低,兴趣也转向香港本土的问题。  这个时期,胡金铨已往台湾发展,继李翰祥在台湾办国联片厂大开大关之后,胡金铨回台湾拍多部震惊影坛的武侠片。李翰祥因国联负债回到香港,进入其犬儒嘲弄时期,作品以贩卖色情及骗术的风月及喜剧为主,对人性的信心荡然无存。张彻自台湾开发分公司不利后也返港,继续他的男性并肩作战的阳刚暴力电影。不管拍的是明朝、清朝,还是民国初期,三位大导演逐渐交棒给下一代的创作者,香港电影经历了一个大换血的过程。  会议中亦有人拿某些影星和角色的现象来讨论上世纪70年代,其中有萧芳芳由童星到美国留学,返港后接演“林亚珍”的角色。这是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穿着格子衬衫、牛仔裤,做中性打扮的留美返港博士,行动笨拙,手中还常拿着一把大雨伞。她代表了上世纪70年代女性的转型和某种自觉,不再是花瓶,不再是小媳妇,是独立的知识分子,也是男性眼中读过书 ,一点性魅力皆无的新女性!  使我比较惊奇的是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大胸脯及玲珑身段走红的肉弹女星狄娜的解读。由于我们身处台湾,对于这种赏弄色情式的女性形象非常反感。但是也有人称狄娜银幕下的形象(智商高、知识水平高、做事讲排场、大气)与银幕上所反映出的香港男人集体的心理偏差和意识型态,对我而言,确有新的发启发。   上世纪70年代尾自然会谈起香港新浪潮的起源,包括留美、留英的电影专业人才,如许鞍华、方育平、徐克、严浩、谭家明等人如何由电视界的小银幕转换成35厘米大银幕的过程,以及其后这些人叱咤香港影坛达20年。虽然他们的发展不一,但上世纪70年代末确实是他们独领风骚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启发了台湾和大陆的新浪潮。  转到新世纪,李翰祥和胡金铨导演已然仙逝,新一代剧作者如杜琪峰、刘镇伟,又如日中天。从中国内地到香港本土,到现在更新的跨国电影(成龙、杨紫琼)或香港出口(袁和平、成龙、于仁泰、罗卓瑶),香港电影的变化,关乎华语电影的走向,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今,它也标示华语电影的最辉煌的段落之一。
谁跟星爷碰上了都算天灾人祸 《功夫》观影全记录 记者手记“说实话,吴宇森、李安等华人导演全算上,谁跟星爷碰上了都算天灾人祸。相当于战争、水灾、地震等不可抗拒之因素。”———冯小刚本来以为冯导说这句话是为自己的《天下无贼》避退《功夫》找的借口,但当记者走入电影院,身临《功夫》其境、眼见《功夫》为实后,不得不感叹冯导说的那句话实在是太贴切了,星爷绝对属于“天灾人祸”。光是打着星爷头牌的“无厘头搞笑”就已经足够吸引观众乖乖地掏钱买票,此外星爷新加入的硬桥硬马功夫更是大有看头,买一部喜剧送一部武侠片,绝对有一种拣了大便宜的感觉。当记者带着泪花(注:笑出来的)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一种心满意足的心情油然而生,“绝对值了!”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到了,如同中国人过春节一样,西方人也会大摆宴席,来一道丰盛的圣诞大餐———圣诞火鸡、烟熏火腿、圣诞三文鱼、圣诞布丁等,看着、听着、说着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不过不用羡慕,今年中国本土也制作了一道绝对能让你胃口大开的“圣诞大餐”———周星驰的《功夫》。一般一道圣诞大餐分为前菜、汤品、开胃菜、主菜、红酒、甜点,《功夫》这道大餐也不例外,让记者为你一样样端上来。前菜:超炫的特效特技“你问我们的特技是不是国际水准?当然啦!Of Course!《黑客帝国》就不要讲了!”周星驰敢如此夸口,确实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归功于电脑特效,猪笼城寨三大高手为保护“苦力强”、“裁缝”、“油炸鬼”施展的原本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的“十八路谭腿”、“五郎八卦棍”和“洪线铁拳”成为现实,真实可见。而“天残地残”兄弟与三大高手的生死之战,通过电脑制作出来的“无形剑气”与“骷髅兵”,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星爷疗伤时,在交通灯里留下的“如来神掌”掌印;结尾处,周星驰大战斧头帮与火云邪神的场景几乎全部使用电脑特效进行包装,令人不禁想到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也不过而尔也。汤品:天马行空的武侠“在我的影片中,创意和故事是排在第一位的,然后再用各种因素进行包装,特效也是包装的一种,为了特技做特技是不对的。”———周星驰无可否认,周星驰的这个决定完全正确。中国观众对各类出神入化的武功早就见怪不怪,而好莱坞科幻大片也快看到“审美疲劳”,而星爷《功夫》仍让人赞叹不绝的根本原因就是他那天马行空的武侠创意,满足视觉之余,也让观众笑个够本。元华扮演的包租公施展的太极功夫更可谓创意十足,他就像是一个橡皮人可以任意弯曲自己的身体,充分体现出太极借力打力的特点,让“天残地残”兄弟打来打去还是打到自己。红酒:朦胧美好的爱情“好菜要有好酒相称,英雄要有美女相伴。”这种常识性的知识,星爷岂有不知之理。“星女郎”黄圣依的出场戏分虽少,但已经足够贯穿起影片的一条感情线索,很轻却很有意境:星爷重遇小时候的哑女黄圣依,可惜“神女有心,襄王无梦”。星爷为了贯彻做坏人的决心,他吃霸王雪糕、抢劫雪糕档的钱,砸碎了代表正义与美好的棒棒糖,重伤黄圣依的心。然而,星爷只是口硬,他粗暴地强抢、推倒黄圣依,只是意图令自己坚定六亲不认的决心,不过在最后还是幡然省悟,做回好人。主菜:绝对主角周星驰主菜,端上的当然是星爷了。整部电影中只有一个明星就是“星爷”,而让观众心甘情愿掏钱买票的人也是星爷,戏分最多的是星爷,戏里最搞笑的是星爷,武功最高强的是星爷,最重要的是整部电影的“始作俑者”也是星爷,谁能否认星爷不是绝对主角呢?戏里的多场武打其实犹如淘汰赛,到结局才挑出最厉害的高手。初时猪笼城寨的三大高手最能打,之后“天残地残”兄弟打败了他们,而包租公、婆又打败了“天残地残”兄弟;再之后“火云邪神”出山,又打败了包租公、婆,但最终的结局是“火云邪神”败于星爷的“如来神掌”之下。所以高手中的“高高手”就是星爷。
2004年中国电影最温馨、最浪漫、最感人、最理想的一幕。  《功夫》一款海报上,星爷右手执利斧,左手里是一根特大号棒棒糖。在我看来,利斧象征俗世求生的手段,棒棒糖隐喻成年之路上日渐消退的纯真与美好情怀。爱情沦丧、道德倾覆、风云色变,斧头还是棒棒糖,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草根阶层代表,星爷坚贞不屈、从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他电影的出发点永远是人民群众利益,他的无厘头曾遭人不屑,但我每每总能从其间读出正儿八经,潸然泪下。《 功夫》已摆脱传统无厘头套路,除经营简单幽默故事,还融入第一流电脑特效,特别是中国功夫的主题令影片光芒万丈———功夫不再是为几彪人马争夺天下神兵或武功秘笈,功夫不再是恩怨情仇,功夫成为重塑中国人精神的大力胶。在阿星身后,有李小龙、如来佛祖和眼睛雪亮、疾恶如仇的群众,在阿星心头,有阿芳的绕指之柔和浩然正气。阿星打劫阿芳的场面,让人想起《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冷冷地对待紫霞。差不多10年之后,星爷再次脚踏七彩云霞从天而降,化身斧头帮小混混拯救猪笼城寨。小人物也可以做大事,这是《喜剧之王》《功夫》的主题,这也是星爷的一贯立场。  扯远一些。冯小刚在《功夫》里的客串表演尽管精彩,不过还是他老人家的调侃套路,我劝冯导除了和星爷一起拍某品牌绿茶广告,不如也向星爷取经求教。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看看《功夫》里的真功夫和真武侠,再回想一下金捕头或刘捕头三脚猫式的打斗,张、周两位导演孰高孰下便一目了然。看看《功夫》里天衣无缝、与《黑客帝国》“子弹时间”或“打飞100个史密斯”比肩的视觉特效,《天下无贼》里翻飞的冰块也就是小儿科。去年,《终极无间》成为香港电影救市之作。今年,我预测《功夫》不但可以拯救2004年度中国影市,还将作为里程碑式作品,名留中国影史。  在《功夫》结尾,阿星彻底摆脱黑帮,重新做人,开了一间糖果店。店里不仅有棒棒糖,还有各式各样的糖果,甜蜜环绕,阿星与阿芳邂逅。这是2004年中国电影最温馨、最浪漫、最感人、最理想的一幕
《天涯侠医》们的平淡生活  《天涯侠医》播出以来,各方评论虽谈不上铺天盖地,但也可以说得上是几家争鸣。觉得好看的有,觉得难看的有,觉得有意义的有,觉得不知所谓很无聊的也有。它没有血雨腥风的江湖情仇,也没有惊心动魄的豪门恩怨,它并没有刻意地表现侠医们的伟大,更没有大肆歌颂爱心是如何的广博无国界。   总之,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平淡。这两个字也是所有关于《天涯侠医》的评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没错,就是“平淡”,非常吸引的主题却有着近乎平淡的剧情,它就象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一点点一遍遍地娓娓道来,它并没有刻意地讨好听故事的人,并没有为了吸引听众而大肆煽情,它不管你是否爱听,也不管你是否会继续坚持着往下听,它就在那里独自地我行我述着,象是一段内心深处的独白,象是一首不由自主轻轻哼起的歌...   正如《南方都市报》上的评论标题:“《天涯侠医》:‘难能可贵’地保持了平淡”。换句话说,它与以往TVB剧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而最为明显的一点是,N角恋这次很意外地没有喧宾夺主,不知道这是否是使它成为“平淡”的原因之一呢?不知道之前那些百般祈祷,希望它不要象《冲上云霄》变成了<爱在飞机场>那样地沦为<爱情无国界>的观众们现在作何感想呢?   有人把它跟经典的《妙手仁心》相比较,《妙》里的医生个个专业,男的帅女的靓,N角恋谈的有滋有味,但它离真实的医疗世界有多远?也有人把它跟《大唐双龙传》相比较,同样是大制作,也同样是低收视,却一个平淡,一个热烈,当然,引起大家沸沸扬扬热烈讨论的,是那凌驾于“实现少年梦”的中心思想之上的TVB永恒不变的主题:N角恋。   平淡的故事当然是由平凡的人们的平淡生活来组成。一开场那令人心驰神往的辽阔平原,苍茫大地,还有那蓝的不能蓝的天,天涯侠医和生命动力就这样平铺直叙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没有介绍没有铺垫,故事就这样慢慢展开。   女友的死让王甫芬第一次踏足非洲,在非洲冒死为一个孕妇接生改变了他今后的生活,从心脏内科转为妇产科,从大医院的市侩医生到小诊所的天涯侠医,用了八年的时间;孤傲的天才心脏内科医生齐百恒,从严谨审慎循规蹈矩到得心应手灵活多变,从只重视医疗技术和关注病情到学会医人的同时要医心,倒没用多久的时间,因为他认识了亦师亦友的王甫芬,两人的友情在分歧、争拗、合作、欣赏中渐渐增长...   美丽的非洲、喧嚣的香港、大医院凌宵、小诊所龙城、生命动力、无国界医生、形形色色的病人;Suki、Alex、Tombo、爱滋病母子,Clament、程翁、仔仔、岑太太、志远...有人走了、有人来了,有人赢了,有人输了...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无奈、对爱的追求,谱写了一曲生命与爱的赞歌,淡淡而温暖;生命无常,但死并不可怕,因为爱比死更强大。   天涯侠医们的平淡生活,是“无止境漂泊没掌声与欢欣”,是“就算牺牲,不需要问回赠”。这是一个平淡但却不平凡的故事,就算是有缺陷,但是很真实,故事里的人们个个可爱,真实的人们演绎着真实的情感。   如果真的有那样一个讲故事的人,我想对他说:我真的听懂了,这个平淡的故事、这首简单的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