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oscopego Futuroscopego
关注数: 28 粉丝数: 41 发帖数: 1,347 关注贴吧数: 142
关于曹操与陶谦的恩怨 我在后汉书和三国志的陶谦传里都没看到有关陶谦响应袁术、公孙瓒,进攻兖州的发干县的记载。关于陶谦联合下邳人阙宣、进攻兖州的泰山郡和任城国的记载也不见于本传(三国志陶谦传只非常含糊地说【谦初与合从寇钞】,都不提“寇钞”的是哪里),曹操两次东征徐州,这事倒是有记载,所以看上去就很像是曹操无缘无故地打陶谦的。 《三国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这条是陶谦本传中首次提到曹操的记载,正文未提及原因,裴注中引了一条《吴书》记载的所谓原因,是曹嵩在泰山郡被杀,曹操归咎于陶谦。初平四年就是公元193年,按此逻辑,曹嵩就是死于193年或更早。《陶谦传》下文又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194年曹操为何又打陶谦,仍然没有提及原因。 《后汉书·陶谦传》里关于阙宣的记载与《三国志·陶谦传》如出一辙,都只说【谦始与合从,后遂杀之而并其众】,绝口不提他们“合从”之后干了什么。 《后汉书·陶谦传》关于曹嵩之死和曹操征徐州:“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此说法也是曹嵩于公元193年被杀,但是杀曹嵩的是陶谦别将部下的士卒,言外之意就是与陶谦没有直接关系。 《后汉书·应劭传》记载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应劭拜泰山太守。关于曹嵩被杀的事件,《应劭传》记载:“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同一本史书《后汉书》,关于杀曹嵩这件事的记载都自相矛盾。陶谦传说是别将的士兵贪财,才袭杀之;另一位当事人应劭的传记里却说,是陶谦怨恨曹操屡次攻击他,迁怒于曹嵩,主动下令袭杀曹嵩的。这里还有个问题,《后汉书》自己都说了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为什么在本传中没有一个字记载曹操怎么【数击之】了? 《后汉书》中曹嵩的死亡时间也是一个矛盾点,按《陶谦传》所说,是袭杀曹嵩在前,曹操击谦在后。既然曹操击谦发生在初平四年(193年),那么曹嵩被袭杀只可能在这之前了;《应劭传》说曹嵩被杀发生在兴平元年(194年),此时是应劭拜泰山太守(189年)的第六年,应劭害怕被曹操问罪,于是弃郡奔袁绍;这与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自述的经历能够相互印证(【承乏东岳,忝素六载】),故《应劭传》的可信度远高于《陶谦传》,曹嵩应是在194年被杀。 结合上述史料,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征陶谦的原因不是曹嵩被杀,而是另有原因;兴平元年(194年)“复征之”的原因才是为曹嵩报仇。 结合《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初平四年)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武帝纪》中提到了陶谦与阙宣联合后具体干了什么事:【取泰山华、费,略任城】。泰山、任城都是兖州的郡国,曹操时为兖州牧,也就是说,陶谦主动攻击了曹操的地盘。这就是曹操第一次征陶谦的原因。这件事在陶谦本人的传记中都无提及,不知是遗漏,还是故意洗白陶谦,抹黑曹操? 至于前面说的【素怨嵩子操数击之】,这个“数击之”是怎么回事呢?各种《陶谦传》里都未提及,也只有《三国志·武帝纪》里有记载:“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事在初平三年(192年)。这就是所谓的“数击之”了。而原因也是袁绍和袁术有隙,陶谦加入了袁术阵营,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发干】这个县,也在兖州境内,就在曹操的治所【东武阳】县的北边不远处。陶谦屯兵于此,难道是组团旅游来的?所以所谓的“数击之”,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陶谦自己先招惹了曹操,先打了兖州,才招来了曹操的攻击。 纵观陶谦和曹操的恩怨,可以说基本都由陶谦先挑起争端,属实是又菜又爱玩,又打不过,又爱挑衅。各种《陶谦传》里隐去了几条关键记载,不知是何原因,不过从这件事可见端倪,陈寿、范晔确有抹黑曹操之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