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の石器 黑の石器
关注数: 2 粉丝数: 6 发帖数: 394 关注贴吧数: 2
爱是恒久忍耐? “爱是恒久忍耐”,我曾试图向自己解释过这句话,然而屡未成功。 其实,这看起来很超拔很慈悲的一句话,却是那么可怕。 人要不要爱自己,爱人生,爱他人,爱世界? 除非不要,否则就要对上述皆“恒久忍耐”。 难道我们是生活在恒久的“糟糕的这、糟糕的那”之中吗? 这是没有根基的一句话。 因为没有方向,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前进后退,只有在迷茫中恒久忍耐。 为什么要爱?又为什么要忍耐? *** 爱是专注于快乐下的付出。 NBA以前的口号不是Where amazing happens,而是I love this game. 它靠后面这句话在二十年内将影响力铺到全球,而前面这句话,仅仅能拿来卖票。 天壤之别,我们不是只需及时喊好的旁观者。 伤痛和挫败不能阻止我捡起篮球;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能再投一个球,我心里就很满足。 在篮球场上,我能眨眼间回归自己;无论已经有多长时间没有打球了。 爱和回归,这才是我在篮球场上总是信心满满的原因。 除了篮球,更多部分的自我在等着我回归。 *** 爱神.爱他创造的世界,爱他创造的我,爱他创造的我的每一个处境,爱他创造的我的人生。 爱他创造的他人。 这些爱在自己心中的显现,难道是“恒久忍耐”这样的粗漏说教能带来的吗? 爱是专注的心思和持久的行动磨出的深痕。而要将爱释放出来,要把“恒久忍耐”这个路障先搬开。
“神断不喜悦恶人死亡” - 加尔文 “你对他们说,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结 33:11  但是是什么使他(皮吉乌斯,罗马天主教徒,加尔文的对手)非要坚持神向所有人同等施恩呢? 这是基于这节经文,就是神宣告他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回转而活。但是如果我们用皮吉乌斯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那神不喜悦他去死的人会死呢? 因为圣经写着说,神在天上,都随自己的意旨行事(诗 115:3)。如果你把以西结的这句话,就是神不喜悦那死去之人的死,看这是神隐秘的计划,那么这肯定是一个难解的问题。要解释,我们就一定要按照奥古斯丁在许多地方也曾解释过的那样去理解:只要人是在一种健康的光景里,对于那能引导人回到得救之路上的任何事情,没有一件是神不会不做的。关于那个事实,就是当神呼召人,他们却不回转,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自己罪恶的病在挡道。所以神的旨意(命令性的旨意)就是那将死之人当活过来(前提是我们可以判断他的旨意),他用各样的支持帮助人,免得人可以抱怨除了他自己的罪,还有任何其他事情是拦阻了他的道路。 但同时神隐秘的计划,他藉此放弃一人,拣选另外一人,却仍由神自己来决定,任何人,如果不想被(神的)荣耀击倒,他就不应当太过好奇探究此事。如果皮吉乌斯明白这一点,他就不会如此固执坚持恩典是平等分配的这个虚假说法... ...全本圣经把良善的根源和果子完全唯独归于神 ... 当圣经敦促我们来敬拜,来敬畏神,来过圣洁生活,它是教导我们,只有神赋予我们,我们才能做到所有这一切...(我们承认)人的思想能发现,但(只有)是它被光照才行。(我们承认)人的判断决定选择,但这是在圣灵引导的控制之下。(我们承认)人心愿意,但这只有是在它被神的手改变后才是如此。(我们承认) 人自己努力,行事,把他的力量用在顺服神这件事上,但(他这样做)是按着他已经领受的恩典大小。 皮吉乌斯高举神的良善,把这与它必然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得到捆绑在一起,他的挣扎是徒劳的。因为神他自己说的却是另外一样,认为如果他在一些人身上证明他的良善和怜悯,而在其他人身上彰显他的怒气和审判的榜样,这样他的良善和怜悯更能荣耀彰显...(皮吉乌斯说)这是限制了神的良善和怜悯,但是神不要这被如此高举,慷慨到了如此地步,以致它不再是自由的。而且,它的自由存在于这个事实里,就是他把这一切加在那些他愿意施于的人身上。  ...那开人思想的眼睛,让人可以明白他自己的那一位,正是那也开人的心,使人可以顺服他的那一位...那么开(我们的心),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我们心里听从警告,服从劝告。 皮吉乌斯想象这是置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但是神宣告这是在他控制之下。 他说,我要将你心里的污秽除掉,好使你可以听到我的声音(申30)。摩西看他们眼不能看见,耳不能听见,顽固不化的原因在于这个事实,就是耶和华没有使他们心能明白,眼能看见,耳能听见 (申 29)。
【转】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 神的证据,就在人本身。在基督徒看来“人是神的影象”这句话不单是说人的(人性具有神性的特征),人可以透过对自身本性的认识中反射出神的影子。      基督教对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在世界上所有的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以一种绝无仅有、焕然一新、永恒而又坚固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的高贵!力量是多么的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的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                 ----莎士比亚      关于人的本性,古往今来,不同的文化体系都试图对他它阐解。孟子的回答并不完备,它的解释只回答了人与动物“特征意义”上的区别,若论及特征意义上的区别,在任何物类之间都是可以进行的,若以相对主义的观点思考,人的本性必沉沦于与万物平等的说教(佛教、泛灵论),所以这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人的本性是什么,人何以为“人”?这一问题不只涉及到了“是怎样的?”,在更深层意义上,它提出了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万物的根本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正面回答了“是什么”这一问题,“人”的定义才能最终被确定。      《创世纪》向世人展示了这样一种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万物的根本关系: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创世纪1章26节             一、人是神的影象       二、人与人本出于一       三、人高于万物并管理万物  其中第一项又是二、三项存立的基础。所以“人是神格的人”这一理念是基督思想体系的基石。人的神格的具体形式是什么?笼统的说就是世俗中广为流传的“灵魂”。  对于当代在灵魂问题上最大的争论集中于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上。关于人的“特殊性”问题最大、最有力度的反驳就在于人可以制造出“有灵魂的机器”。如果能,人的“特殊性”地位就能被完全颠覆;如果不能,灵魂的奥秘就成为人类理性永远无法测度的极限。            如果人的意识可以理解为接收、处理、存储、反馈这一系列的信息活动,人无异也是一台高级的计算机。以此理解,信息(程式、数据)是计算机的灵魂,而芯片、存储器、电路板可称为“他”的肉体。 据科学家分析:智能机器人比人所具有的优势中,永不消失的灵魂算是最为突出的一个(这曾是多少人的梦想)。机器的“肉体”可以在计划之内进行逐步更新和升级,而他的“灵魂”却可以在毫发无伤的情况下保持并积累。甚至可以从一个躯体复制到另一个躯体。这里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机器人的意识是从另一个机器人复制而得,那么,这两个机器人是否可算是“具有同一个灵魂者”。 显然不是,因为他们虽然具对过去相同的记忆、拥有曾经相同的朋友和价值观,但是透过彼此的视觉,对方只不过是一个与自已几乎一模一样的另一位而已。两个相同的“人”面对的将是各不相同的空间、环境和命运。所以,通过复制并不能真正的复制灵魂,而是在制造新的灵魂。 让我们再换一种途径,用我们在组装电脑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我们不是一次性的购买新的硬件,而是采取渐进的方法,先更换内存、显卡、声卡,然后是电源、处理器、硬盘……等到整个机器都被换过,事实上这种方法和刚才提到的整机复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只不过是把“复制的过程拉长了”。事实上也可以证明:如果你把原来所有换过的“肢体”重新组装(如果没有损坏的话),你又能得到一个与后者相对的实体。 好吧,我们现在说“人”这部高级机器。如果有一天智能机器人真的出现,人类在一朝醒来,突然发现他的“特殊性”被彻底地粉碎-----人必竟是机器,在性能上竟还不如机器。如果你不想自已因必然的衰老而导致“意识”的彻底的消失,我想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把自已身上那一块块软弱的零件,赶快更换成坚固的零件。对了,注意要一件一件的更换(如果采用整机复制的办法,无异于杀死自已,再造他人)。 然而当你把自已的最后一块肉体更换为新材料时,你是否会意识到,你已被杀掉了(正如上面提到的渐进的方法)!也许不是在最后一块肉的时候,但不知从哪块肉的时候。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