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笑抿恩仇 1笑抿恩仇
呵呵呵呵
关注数: 188 粉丝数: 383 发帖数: 10,924 关注贴吧数: 107
02-22 【民生资讯】至七零的同学们 : 谁编的,太有才了: 我乃七零后,而今四十多。 生在土瓦房,用的四方桌。 吃的是母乳,牛奶没见过。 麦秸打地铺,兄弟同被窝。 卫生不太好,跳蚤特别多。 红薯黑面汤,青菜也不多。 一旦见到肉,能吃一斤多。 长到七八岁,抱凳去上课。 没有幼儿园,直接上小学。 写字用石板,没有铅笔盒。 一盏煤油灯,兄姊围一桌。 走路上学校,从未迟到过。 饿了分饭吃,都是玉米馍。 胖瘦无人讲,穷富没人说。 男女同板凳,从不送秋波。 见到俊女生,手脚直哆嗦。 没说半句话,脸就红到脖。 学习很上进,读书靠自觉。 老师不补课,习题也不多。 一共两本书,语文和数学。 寒暑假期到,割草喂兔鹅。 能知父母苦,自觉干农活。 农忙抢收割,烈日皮晒破。 果树能结果,味好又止渴。 河中生鱼虾,沟渠有田螺。 杀虫用石灰,捉蝉烧柴火。 村里干坑了,捉鱼用蔑箩。 中暑得感冒,不用针和药。 伙伴在一起,情同亲姐哥。 女孩跳皮筋,男孩打陀螺。 枪炮自己造,沙包也会做。 下河摸鱼虾,上树掏鸟窝。 同伴吵了架,相互能撮合。 和好握握手,有怨跺跺脚。 外面犯了错,不能对娘说。 谁若不守信,再逢打脑壳。 田园摸黄瓜,偶尔偷水果。 家乡有风俗,主人不多说。 最爱看电影,远村亦奔波。 画圈占地方,晚了背面坐。 每逢农忙时,村长先广播。 今晚看电影,明天干农活。 看过地道战,台词背很多。 所有战争片,八路没败过。 一度参军热,军装流行多。 打倒小日本,八路是帅哥。 当年戴军帽,如今犹记得。 头上添银丝,眼角皱纹刻! 今看儿和女,眼泪已蹉跎! 又是一代人,如同两世隔。 跟他(她)谈从前,认为是胡说。 观点不相同,我等要少说。 父母只希望,后生莫蹉跎! 一一致已经四十左右的亲们[em]e100[/em][em]e100[/em][em]e100[/em]
02-12 【民生资讯】普及知识 古时,有怪兽名曰“年”,形若狮子而独角。定时出现伤害人畜,人们苦无制服之法。一次,“年”闯入某村,巧遇穿红衣,燃竹竿取暖者,“噼拍”爆炸有声,红光闪耀,“年”惊窜奔逃。于是人们认识“年”性,每逢“年”出时,家家户户闭门家居,贴红联,燃爆竹以驱“年”。“年”果不再来。人们庆幸过了“年关”,敲锣打鼓,互称“恭喜”,从此有了“过年”。 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凶猛,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或366天,也就是一年)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从此,“年”就被人们降服,成了镇宅保平安的益兽。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感谢紫微星下界带来的平安。 年兽像
名人名言   年轻人喜欢热闹场合,抓住各种机会展示风采,这是好事。但有些年轻人变成了“场合控”,只要有活动就参加,忙着赶场,这似乎就浪费时间和精力了。我曾经在不同场合看到过同一个人出现五次以上,而且每次都来和我照相,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想混更加有用的社会关系。我心里想,这种浮光掠影的场合,怎么可能混到有用的社会关系,冲着他这样来回赶场,就算是我亲弟弟,我也不会理他了。 有些年轻人,参加各种论坛、聚会、组团访问,希望自己能够和更有实力、资源和知名度的人物打交道,万一混成朋友,未来也许可以利用一下。这样的想法其实“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 另外一些人因为虚荣心,到处找所谓的名人照相,在朋友圈里炫耀一番,人生的目的好像就是和名人照相,照多了似乎自己也变成了名人,这样的人实际上是被周围的朋友鄙视的吧。 只有对等的人际关系才是有效关系。大部分人交往的前提,是对方通常必须在同一个等级水平上,至少互相能够有用,能够互相帮助。人们也只会把内心尊敬的人,或者至少有使用价值的人记录在联系名单上。这很像是水的流动,高段位的人如果想和低段位的人交往容易,低段位的人要结识高段位的人就比较难。水往高处流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  年轻人确实应该和更有资历和经验的人交往,因为这样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东西,有所长进。但如果方法不对,想要进入更高层面的社交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年轻人如何混圈子呢?如果想要和那些“大佬们”交流,并且赢得“大佬们”的看重和关注,我觉得如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不要到处乱撞,像花蝴蝶一样去认识人。在名利场合,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我每年都会收到上千张名片,大部分都进入了字纸篓。凡是留下来进入联系名单的,都是我认为很有进取心,让我留下很好印象的人。我相信其他人也和我一样。 如果你想让“大佬”对你有好印象,一定自己必须拥有让人欣赏的东西,比如你在某个领域专研得很深,你的创业项目很有创意,你在某种比赛中获得过令人瞩目的奖项,或者你发表的观点独到而深刻等等。 第二,要先和同龄人混圈子,这样的圈子交到好朋友的机会多,优秀的人也不少。不要忘了,这些人中间可能就会有未来的马云、郭广昌等。他们的进步会带动你的进步,你就会逐渐成为未来中国顶级层圈的人。当然,前提条件是,你个人和事业也在不断进步,没有人会愿意和落后的人打交道。 第三,有人问我,俞老师我如何和你变成朋友?我说你用什么来和我变成朋友?他说我可以帮你扫地拎包啊,我说我这里不缺扫地拎包的人。年轻人想要和所谓已经成功的企业家打交道,光靠谦虚是不行的。最好的途径是和企业家变成非功利的关系。比如,如果有机会一起去参加徒步活动几天,一起变成某个商学院的同学,也就是说你们曾经一起忘掉身份战斗过或者同学过,就比较容易成为朋友了。我周围一批年轻朋友,多是这样认识的。混在一起吃顿饭什么的,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交往才行。 第四,我欣赏的年轻人,都有某种让人喜欢的特质:做事专注、心态平和、谦虚好学、喜欢挑战、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等等。所以,如果你想交往更多有用的朋友,实际上追来追去是没有用的,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才行。有一句话说的好:如其满世界追马,不如把自己变成一片丰美草原。这句话适用于爱情,适用于友情,也适用于事业。  其实,我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年轻人不要把时间用在到处追逐所谓名人,一无所获的事情上。任何浅薄的关系和不对等关系都是无效关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身修炼上,创业项目打磨上,阅读能力提升上,最终把自己变成一块有吸引力的磁铁,就不用担心资源和人脉,不集中到你身边。 年轻人作为一个整体,勇于探索,敢于颠覆,善于创新,常常能够做出比老一代更加出类拔萃的事业来。对年轻人,我心里是充满敬畏的。而且我自己也努力经常参加年轻人的活动,听取年轻人的思想,观察年轻人的行为,希望自己不要被年轻人落得太远。所以上面说的这些话,完全没有贬低年轻人的意思,只是希望那些总是浪费时间在社交上的人,能够通过沉潜下来努力,把自己变成真正有内涵,有学识、有未来的有志之士。
心态决定未来 人有抱怨的习惯,却不知道这个习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夫妻相互抱怨,能永久恩爱吗?儿女对父母抱怨,父母会甘心情愿付出爱吗?下属对上司抱怨,上司会欣赏这样的人吗?过去的帝王,对于抱怨的臣子不但冷落以对,臣子甚至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抱怨之害,尤有甚者,列举如下: 一、抱怨是丧志之始: 人一旦心中满怀怨恨,所谓怨天尤人,总觉得世间不公平,觉得天下人都对不起自己,这就是人生危险的讯号。因为你对社会的热情不够,对人生的际遇认识不清,对自己的付出心有不甘,对自己的获得有所不满,因此忿忿不平,怀忧丧志,人生从此一蹶不振。其实,这个社会必定先要有所付出,才能赢得相对的收入;你只是抱怨付出,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二、抱怨是结仇之源: 抱怨绝对不能获得欢喜,你抱怨人家一分,别人回给你的可能是加倍的排斥。合伙人本来是共同打拼,但你总抱怨对方的不足,难道对方就会满意、钦佩你吗?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相同的,“怨人者,人恒怨之”,“管鲍之交”就是说鲍叔牙不介意管仲,在钱财、事业上没有半句怨言,所以两人才能相知相惜,才会有好的结果。  三、抱怨是败德之行: 人一旦有了抱怨,情绪一定非常恶劣,就借酒浇愁。有的人甚至“一不做,二不休”,因为对家庭抱怨多,他干脆不回家,整日徘徊在酒廊舞厅里;因为对公司有很多不满,他可以请假出游,甚至泄露机密,使公司受到损失。抱怨的结果,可能对方损失有限,但自己则有更大的败德之行。例如抱怨父母者,成了不孝儿女;抱怨朋友者,最后反目成仇;抱怨同事者,明争暗斗。种种败德的行为,都由于抱怨而产生,殊为可怕。 四、抱怨是造业之因: 世上很多的打斗、毁坏、嗔杀等行为,都是因为抱怨而起,所以抱怨是造业之因。一个人如果时时心存善念,纵使受了委屈,被人欺负,只要自己有修养,稍加忍耐,也就过去了。假如感到利益不均,或者为人所侵占,也不能为了虚浮的财利,造下难以弥补的冤仇、业报,最后受害最大的还是自己。   因此,一个人一旦心中有了抱怨的念头,自己应该立刻有所警觉,自己要懂得回心反省。
背点古诗玩玩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 人类不能没有家园,没有精神家园的人必将陷于虚无。 精神家园是什么?是守望,是依靠,是无时或忘的思念,是历久弥新的向往;是风筝放飞时手中的线,是漂泊者眼中的万家灯火。 世界万物,变动不居;天涯海角,萍水相逢;安于当下,当下心安。 心安,则无论哪里都是归宿。  蜗牛角内争何事 这是白居易的一句诗。 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人生在世,很多人想争个高低上下,也想论个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上与下、成与败、得与失,都是人生中的况味,争来争去,最终都是过眼云烟。 功名利禄,都是来来往往;炎凉荣辱,都是浮浮沉沉。 人生需要的是一份平和与宁静,淡泊明志,就不会计较小事,不争一日之短长,不争一言之褒贬。  拈花一笑心自静 灵山法会上,佛祖拿起一枝花来给大家看,一言不发,众弟子不解何意,只有迦叶微微一笑。 佛祖显示的是一种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 只需拈花一笑,万千心事尽在其中。往事的脚步轻了,悄悄地走过岁月。一笑于休闲处,坐看时光着地成灰。生活仍是一片宁静。禅在心中,悟自心生。  得失随缘泯恩怨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意思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无增减,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立志如山,行道如水;来去随缘,去留无意;得失随缘,随遇而安。 晨钟幕鼓,缘起缘灭皆由天,在嘈杂纷乱的人群里,保留一种恬然一份悠闲,守一窗灯光,与一份淡淡的心境,让清澈的思绪净化岁月的浮华,爱恨不过在一线间,相逢一笑恩仇泯。  知足长乐悟人生 人家骑马咱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看尘缘于道,千年落花,万世流水,终随时光归去,了无痕迹。 瞬息不可留,永恒不可及,缘起,缘尽,早有缘定,随心生活,得失荣辱皆安于心。  聆听自然涤心境 人本就来自于大自然,只有在大自然中嬉戏,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本性,古人把这叫做“天人合一”。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聆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让心灵的尘垢在自然的吟唱中涤荡,身心清朗通透;让这淡然平静的心态涵养性情,旷达胸臆,怡情忘机。  真诚如歌天地远 《庄子·渔夫》:“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人生的平凡、平淡成就了时光的婉约,在纷繁红尘中,惟心之真诚使人生彰显珍贵与高尚,令人怦然心动。 真诚使高尚的人格更光芒,纯净的心灵更璀灿。 真诚对于人生是从容,对于灵魂是清澈。 摒弃了浮华与虚荣,天地在平和的心境中更加宽阔、遥远。  大路朝天我自行 唐代诗僧元览有诗云:“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也不同,所以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嘈杂纷乱的尘世里趔趄独行,寻找心灵中那方净土,将俗世的欲望、喧嚣浮华抛尽,天穹苍茫,风稀月明,独守一怀淡泊在空灵。  淡泊名利云水襟 古人用“云水襟怀”来称赞人的胸怀风度如行云流水之浩瀚广大。 云水襟怀不拘于世俗,是一种左右逢源的人生境界。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一个人的精彩,从不依赖于尘世。 心似白云,意如流水,拥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胸怀,在浮生闲日的禅意里点一盏灯,沏一壶茶,淡看花落云起,心无牵无挂,开阔空明,让一袭云水胸襟超然于环境之外,潇洒自在。  笨鸟先飞早入林 天资聪颖的人是少数,不少人是笨小孩,但是成功者多是才智平庸的人。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立功、立德、立言的圣贤,然而他小时候却很笨。 有一天夜里在家读书,一篇文章读了无数遍,还是不能背诵。这时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你这种脑子还读什么书?我听你读了几遍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坚信勤能补拙的曾国藩最终功成名就。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