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cc001 gxcc001
关注数: 2 粉丝数: 4 发帖数: 651 关注贴吧数: 6
我在写孙膑同人文。 开了个新坑,但是可能会弃坑(喂) 孙伯灵最近听说了很多关于间者的传闻。 庞涓在看到魏王的招贤令后立刻下山了。大约一年后,他也动身前往魏国。他相信,和自己的挚友一起,一定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 一开始的进展很顺利,在庞涓的引荐下,孙伯灵很快受到了魏王的赏识。现在他与庞涓共同在军中任职,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望。 但是最近不知为何,魏国都城总是出现一些传闻。据说都城混进了间者,孙伯灵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所谓的间者,也不知道间者为哪国效力,更不知道对方前来所谓何事。但是听闻类似的消息,他总是有种隐约的不安感。 “听说现在城里进了间者?” “现在朝中对此事议论纷纷。据说《法经》已经被带走了。” “查出是何人所为了吗?” “据说是公孙鞅。当年公叔座告诉大王如果不用公孙鞅就杀了他,但是大王最后还是没有。现在公孙鞅似乎前往秦国了,秦国获得了《法经》,我们的损失大了。” “如果只有公孙鞅的话,为何现在城中关于间者的言论为何还是不止不休?” “总是这样的。现在又传出了消息,说是间者潜入,将带走更重要的信息。” 说完,庞涓极快地看了孙伯灵一眼,声音明显变小了:“现在有人说,城中的间者是一个齐国人。” 对方话音刚落,孙伯灵立刻警觉起来。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就是齐国人,并且刚来魏国不久就获得了魏王赏识,在魏国声望越来越大,有人想中伤自己完全不是不可能的事。 随后孙伯灵又从庞涓的话里察觉到一丝不对。孙伯灵的脑中浮现出一个自己不太相信的观点:庞涓这是在警告他。 孙伯灵紧张地盯着庞涓。庞涓或许看出了他的顾虑,为了使孙伯灵放松心态,他便邀孙伯灵晚上到他家中共饮。 “而且……其实,我邀你来,还有一事相求……这到晚上再说吧。” 孙伯灵认为自己多虑了。他与庞涓共同学习兵法,对方是他最好的挚友,怎么会想要害他?孙伯灵随即放松了警惕,答应庞涓晚上同他饮酒。 深夜,两人交谈得很畅快。尽兴之后,庞涓终于开始说白天的事。 “师兄知道么,最近军中也不太平。” “军中也有间者?” 庞涓点了点头。随即说到:“军中存放重要文书的地方似乎遭人行窃了。其中一份重要的书信不翼而飞,现在尚未找到。当然或许并不是被盗走了……总之,后天夜里,请师兄和我一起搜寻房内,如果能找到那书信,是最好的。” 孙伯灵此时已经有些疲惫了。来不及多思考,他便答应了庞涓的请求。 次日清晨,庞涓去面见魏王。 “大王,城中现在谣言四起,说是齐国的间者来了。” “寡人已经听说了。” “微臣认为,孙伯灵很可疑。” “孙伯灵不是你引荐的么,怎么你现在又开始怀疑他了?” “微臣是一时被蒙蔽了……孙伯灵确实是难得的将帅之才。除此之外,军中有重要书信丢失了,或许往后间者还会行动,微臣认为应该对那些书信严加看管。” “爱卿说得是。既然说孙伯灵可能是间者,你应该继续观察他的动向,一有可疑之处,立刻逮捕他。” “是。” 这天深夜,庞涓突然感觉受到了谴责,过去师兄待他真的很好。庞涓对于自己的计划感到毛骨悚然。以前是事实:师兄待他很好,他也把师兄看作至亲。 可是现在确也是事实:他开始嫉妒对方的才华,嫉妒对方现在在魏国一路青云直上,由此生出了恨意……对师兄的恨疯狂生长,就像现在的黑暗一样包围自己,将自己困在了里面。 所以庞涓最后还是下定决心了。他一定要将师兄打压下去,让他身败名裂,永远没法站在比自己更高的位置。庞涓不想直接杀死对方……他的目的很简单:一定要让对方看到自己的辉煌,证明自己站在比他更高的位置。 但孙伯灵还不知道,师弟早就不是师弟了。他还停留在过去的日子。或许接下来的一系列事故最终可以让他彻底认清现实。 孙伯灵赴约来到那间存放重要军事文书的屋子。因为已是深夜,周围安静极了。他不见庞涓的踪影,决定自己先进去。吱呀一声,门很轻易就被推开了。 门是没有锁住的,那么师弟应该已经在里面了。孙伯灵走进屋内,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周围安静得可怕……没有他想象的翻箱倒柜的声音,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孙伯灵感到非常不安。 又向前走了两步,孙伯灵背后突然响起一阵大喊的声音。 “有人进去了!是间者!行动!!!” 后面亮起火光了!孙伯灵瞬间慌了神,猛然转身去看,一名强壮的士兵向他扑过来,孙伯灵立刻躲闪,对方扑了空,只抓住了他的衣角,但很快也被孙伯灵挣脱了……与此同时他的衣服也被撕裂了一片。 但孙伯灵没有躲过下一个,随即他立马被人袭击。对方击中他的头部,孙伯灵受到重创,向后跌倒。士兵蜂拥而至,立刻制服了他。 “你为什么深夜潜入这里?是不是为了行窃!”领头的士兵愤怒地质问。 “我是赴约来和庞将军寻找书信,不是行窃!” “还在狡辩!你这间人甚至还将庞将军拿出面,他可不会和你有关系!” “门锁甚至都是你撬开的!”押着他的人说。 孙伯灵的额头缓缓留下血。此刻他的精神极度紧绷,头部的伤口使他更难平静自己的内心。恍惚间他确实看见了——门上的锁链连带锁吊着垂下来,摇摇晃晃,扰得孙伯灵心慌气乱,头开始眩晕起来,难以再说出半句解释的言语。 庞涓从屋内的暗处缓慢地走出来,原来他早就到了。他遣散了周围的士兵,对孙伯灵说:“我忘了,最近大王对此地看管甚严,这是个误会,很快就能解除。” 可能是因为头部受到重创的缘故,也有可能是事情状况太突然的缘故,孙伯灵感觉到眩晕越来越严重,最后倒在地上,失去了意识。 “大王,微臣昨日深夜发现孙伯灵潜入室内,似乎企图行窃。” “这么看,他果真是别国派来的间者?” “是。” “既然如此,应该除掉他。” “大王认为应该如何处置孙伯灵?” “当然是杀掉他。” “只是……微臣认为应该按本国的法律,判他膑刑和黥刑……免去孙伯灵的死罪,国人还会称赞大王的仁义。一个被毁掉双脚和面容的人,对大王也不会有威胁了。” “爱卿说得极是啊,那么就按照你说的去做吧。” “是。” 庞涓转身离去,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心虚,还是兴奋,他的心脏在胸腔中跳得比平时厉害许多。尽管已经尽全力在压制自己,但他仍然无法压抑自己的情绪,嘴角颤抖地勾起一抹阴暗的微笑。 孙伯灵醒了。与他所想的不同,他没有在自己家或者庞涓家,或者魏王面前醒来。再次睁眼,他发现自己倒在昏暗的房间里。 孙伯灵甚至以为自己因为昏倒前那一下被打死了。但幸运的是,并没有。 但这也是很不幸的。 “师兄,大王完全不听我的解释!他坚持你就是间者……”周围的声音很嘈杂,对方的声音让人感到急躁,似乎带着哭腔。模糊的视线中孙伯灵似乎看见了门外庞涓的身影。他已经没有多于的精力答复,两眼一黑又倒下了。 再次醒来,孙伯灵被绑在刑架上。周围的声音依旧嘈杂,刑吏正在拷问自己,翻来覆去总是在问自己是不是齐国的间人,在质问自己,然后逼自己认罪。孙伯灵现在不只是额头在流血了。他怀疑自己之前看见的庞涓是自己的幻觉,但是他已经无力深究这一点。 孙伯灵感觉自己这下真的快死了。今夜的情况转换得太快,一切都让他感觉这是一场自己没有逻辑的梦境。疼痛的感觉在全身蔓延,孙伯灵动摇了……他想或许自己应该认罪了,这样就不用再受皮肉之苦,但是认与不认有什么区别?不认的话或许会一直这样直到自己被打死,不认的话自己极有可能收获死刑,无论如何都是死路一条。 “我,不是……我没有……” “他还是不认,怎么办?” “按照命令,接着拷问!” 痛觉掩盖了孙伯灵所有其他感知:愤怒,委屈,悲伤…… 过了不久,孙伯灵晕倒了。 “他好像死了……?”刑吏停下了动作。 “不,还有气息。” “他还是不认罪,应该怎么办?” “按照庞将军的指令,我们应该停手了。据他说,接下来应该让他出手了。” “是。” 孙伯灵醒了。庞涓就在他的面前,等候他。 “师弟……”孙伯灵很急切地想诉说自己的冤情。 庞涓感受到了动静。 “你醒了?” “我没有私通齐国!” “我知道……” “为何大王不听解释?” “或许是……有人向大王进谗言……” “……” “你当真没有私通齐国?” “当然没有!” “真的?” “当真!” “可是……” “可是什么?” “可是他们在你这里搜出了那封失窃的信!” “什么?!”孙伯灵心里一紧。 庞涓将失窃的内容扔到他面前。 孙伯灵哑口无言。先前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他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而现在,一切似乎突然能联系起来了。他已经确定,自己正在被陷害……可是他却无法为自己开脱……而一切的始作俑者…… “庞涓……我的师弟,我的挚友……” 庞涓捕捉到了这极小的自言自语,他不明白对方为何莫名其妙开始说这些,不安与恐慌瞬间涌上心头。他意识到,师兄如此聪慧,一定已经推测出一切了。 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庞涓再也没对孙伯灵说话了,他站起身,离开了。 庞涓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我利用了这些谣言……然后自己拿走那封重要的书信,做出它被盗走的假象,然后向魏王进言让他在屋旁设伏,自己几个时辰前就来这里,破坏掉门锁,到屋内等候……等他被引诱到这里,就逮捕他……事后再假装从他身上搜出失窃的内容……是的,一切都是我精密策划好的,我组织了这一切……是我害了孙伯灵,我的师兄,我的至亲……” 但是我不后悔,我恨他。
考试完了写文放松一下 因为毕业所以现在已经进入每天无所事事的状态了,每天除了跟朋友看文献已经没有任何乐趣了,所以写了点文。 “田将军,不用再关心我了,我没事。” “……” 孙膑先听到一声叹息,然后是关门的声音。 今天田将军竟然没有反驳他,这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但这也正合他的意。他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与人交往了。 孙膑刚刚来到齐国时,田忌看着他阴沉得像要死掉一样的脸,觉得他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情孤僻、极少甚至不会与人相处并且很孤傲的人。 事实确实也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他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尖锐,相反,他在与人交流时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温和,这让田忌一度认为他能够轻易被接近。 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田忌发现他又错了。 所有人都看到,孙膑像别人一样说话、交流,但是田忌发现,其实他与周围的人已经形成一层可悲的、似乎永远无法打破的厚隔膜了。 他在表面塑造出不易接近的假象,但假象之下是一个更大的骗局。 禁止别人同情他,对别人的安慰反感,对过多的询问不耐烦,有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研究兵法,甚至固执到在旧疾复发时拒绝别人的援助。 田忌发现自己与孙膑似乎永远无法有进一步的交流了。 “如此隐瞒,是为什么?” 然而今天,田忌似乎明白了什么。 “田将军,不用这么关心我,真的。” 孙膑扶额,然后抬起头,脸上闪过一丝转瞬即逝的笑。 田忌好像看出了什么。 从那双漆黑的眼睛里。 “……?” 或许是因为烛火映在对方的眼睛里,田忌发现他的眼里有微光颤动。实际上,他并不能看出太多的东西,对方的眼里除了疲惫和不耐烦以外没有任何东西。 但是好像他隐约感觉到,一种阴暗深沉、高深莫测的压迫感正在向他袭来。紧张的感觉从他的心底逐渐蔓延开来,直至化为手脚的冰冷。 田忌突然发现他平静的双眼下隐藏着猛烈的风暴。 “对不起,田将军。但是一切已不能如初。对不起。” 一切的交流都发生在一瞬间,一切都过得太快了,快到田忌关门出去才反应过来,原来一切的温和都只是掩饰罢了。 田忌发现这位脾气古怪的门客一直在颠覆他的认知。 “我好像,知道为什么,庞涓,想置你于死地了。”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我,恨,你!” “这就是,你的理由?” “……” “回答我!为什么!” 孙伯灵的瞳孔在颤抖。 庞涓,他的师弟,他曾经唯一的朋友甚至是亲人,在他的眼前逐渐失去颜色,然后定格在冲他怒吼的一瞬间,身体逐渐僵硬,表情逐渐扭曲,然后腐烂,最终消失在他的眼前。 孙伯灵狠狠瞪着他,一滴泪水划了过去,好像在无情地宣誓着两人已彻底割裂。 孙伯灵感觉自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心跟着自己的身体一起死掉了。 现在是凌晨,孙膑从玄幻的梦中醒来。 他仍然无法预估往事究竟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好像继师弟后的所有人都与他隔了一层牢不可破的墙。而他本人,则似乎正在墙内一点点化成一滩烂泥。 他知道,自己从今往后不能一直活在恨意里。 没来由的恐惧淹没了他。 “不……” “还我人生。” 孙伯灵总是觉得自己不会再信任任何人。 但是他来到了齐国,结识了田将军。 真诚,热烈,就像在天上高挂的旭日。 “让我感觉,很刺眼。” 但是在他身上,能找回自己曾经的温度。 对孙膑来说,忍耐痛苦是一件很简单事情。 但是现在一缕阳光就洒在他面前,他却没有勇气抓住了。 似乎这比承受痛苦需要更多的勇气。 “果真是,无法如初了。” “我也恨你。”孙膑看着面前眼神恐怖得像要吃人的师弟,平静地说出了这四个字。 “为什么不杀了我。” 对方没有回答。 “回答我!” “……” “田将军是,我唯一的朋友。” “但是最了解我的人,是你,师弟。” …… “军师?” “军师??” “军师,该醒醒了!” “……伯灵?” “!……?田将军你来做什么?” “我们已经到达马陵了,军师。”
史料大杂烩。 378 二十四 七 九。翟败我浍。伐齐,至灵丘。 九。伐齐,至灵丘。 九。伐齐,至灵丘。 三 二十五 齐威王因元年。自田常至威王,威王始以齐强天下。 这里用的是史记·六国年表。表格顺序大概是周秦魏韩赵楚燕齐。 公元前378年,韩赵魏三国伐齐。齐威王登基(存疑,竹书纪年记载齐威王元年应为BC356,理论上来说其实竹书纪年的记载更靠谱,大概是司马迁直接吃了两代的田齐君主。) 376 二十六 九 十一。魏、韩、赵灭晋,绝无后。 韩哀侯元年。分晋国。 十一。分晋国。 五。鲁共公元年。 二十七 三。三晋灭其君。 373 三 十二 十四 四 二 八 三十。败齐林孤。 六。鲁伐入阳关。晋伐到鱄陵。 BC376三家分晋。 燕国在公元前373年在林孤打败齐国。鲁国则是一路打进阳关。 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元年(存疑),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三年(BC376),三晋灭晋后而分其地。六年(BC373),鲁伐我,入阳关。晋伐我,至博陵。七年(BC372),卫伐我,取薛陵。九年,赵伐我,取甄。 370 六 十五 惠王元年 庄侯元年。 五。伐齐于甄。魏败我怀。 十一 三 九。赵伐我甄。 田敬仲完世家:九年(BC370),赵伐我,取甄。 韩共侯(?-前363年),《史记》于韩世家作懿侯,于六国年表作庄侯,名若山,或单称若,战国时期韩国君主。 赵国伐齐于甄(赵伐我甄):百度词条显示,甄,古邑名。春秋属卫国,战国属齐国。在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北12公里旧城镇。《资治通鉴》云: “赵伐齐至鄄”。即此。西汉,于甄邑置鄄城县,属济阴郡。 369 七 十六。民大疫。日蚀。 二。败韩马陵。 二。魏败我马陵。 六。败魏涿泽,围惠王。 楚宣王良夫元年 四 十。宋剔成元年。 魏惠王二年,韩庄侯二年,赵成侯六年,齐威王十年(存疑)魏国在马陵打败韩国,赵国在涿泽打败魏国,围惠王。 韩世家: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九年,魏败我浍。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368 显王元年。 十七。栎阳雨金,四月至八月。 三。齐伐我观。 三 七。侵齐,至长城。 二 五 十一。伐魏取观。赵侵我长城。 367 二 十八 四 四 八 三 六 十二 在BC367年居然无事发生。 358 十一 四 十三 韩昭侯元年。秦败我西山。 十七 十二 四 二十一。邹忌以鼓琴见威王。 357 十二 五 十四。与赵会鄗。 二。宋取我黄池。魏取我朱。 十八。赵孟如齐。 十三。君尹黑迎女秦。 五 二十二。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出现了。 356 十三 六 十五。鲁、卫、宋、郑侯来。 三 十九。与燕会阿。与齐、宋会平陆。 十四 六 二十三。与赵会平陆。 355 十四 七。与魏王会杜平。 十六。与秦孝公会杜平。侵宋黄池,宋复取之。 四 二十 十五 七 二十四。与魏会田于郊。 上面:赵燕会盟,齐赵宋会盟, 下面:秦魏会盟,齐魏会盟 354 十五 八。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十七。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 五 二十一。魏围我邯郸。 十六 八 二十五 353 十六 九 十八。邯郸降。齐败我桂陵。 六。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二十二。魏拔邯郸。 十七 九 二十六。败魏桂陵。 这里记载了桂陵之战。与此同时魏国和秦国也打了一仗,并且秦国胜利。 魏世家:(魏惠王)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田敬仲完世家: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獘魏,邯郸拔而乘魏之獘。”威王从其计。 其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善,公孙阅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于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战国策·齐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战国策·韩一·魏之围邯郸: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闻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乃微谓赵卓、韩鼂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二人各进议于王以事。申子微视王之所说以言于王,王大说之。(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这里申不害的言语迎合了韩王的心意,他在后来才被韩王重用) 竹书纪年:(显王)十六年,王以韩师、诸侯师县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邯郸之师败我师于桂陵。 楚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深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赵,赵见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352 十七 十。卫公孙鞅为大良造,伐安邑,降之。 十九。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七 二十三 十八。鲁康公元年 十 二十七 351 十八 十一。城商塞。卫鞅围固阳,降之。 二十。归赵邯郸。 八。申不害相。 二十四。魏归邯郸,与魏盟漳水上。 十九 十一 二十八 魏世家:(魏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襄陵:大概是指襄陵之役。史记记载,在桂陵之战后的一年(显王十七年),诸侯围攻襄陵。有关这次战役的记载可能与《史记·魏世家》《战国策·齐一·邯郸之难》《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的部分记载有关。 战国策·韩二·襄陵之役:襄陵之役,毕长谓公叔曰:“请毋用兵,而楚、魏皆德公之国矣。夫楚欲置公子高,必以兵临魏。公何不令人说昭子曰:‘战未必胜,请为子起兵以之魏。’子有辞以毋战,于是以太子扁、朝扬、梁王皆德公矣。” 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了。并且会盟。???韩国申不害为相。(魏世家: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二十一年,与秦会彤。赵成侯卒。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魏。) 竹书纪年:(显王)十五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东周与郑高都。郑厘侯来朝中阳。宋景鼓、卫公孙仓会师,围我襄陵。 (显王)十六年,王以韩师、诸侯师县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邯郸之师败我师于桂陵。 水经注·卷三十·淮水:《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显王十五年),宋景㪨、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十八年(显王十六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即于此也。 由此可见,襄陵之战大概主要是魏国与宋、卫、齐之间的一场战役。竹书纪年记载该战与桂陵之战时间几乎相同,史记的世家、战国策,以及水经注引竹书纪年记载该战稍早于桂陵之战,而在六国年表中该战比桂陵之战晚了一年。魏国在韩国的助攻下打败了宋卫齐三国的联军,最后齐侯拍景舍(战国时楚国大司马)来调和。由此也可以看出桂陵之战并未取代魏国的霸主地位,齐国国力仍弱于魏国。窃以为襄陵之战跟桂陵之战时间确实是几乎重合的甚至稍早于桂陵之战,但是在桂陵之战后才正式结束,不然无法解释庞涓如何被赎回魏国,以及魏国为何要归还邯郸。 346 二十三 十六 二十五 十三 四 二十四 十六 三十三。杀其大夫牟辛。 牟辛被杀的很莫名其妙。 344 二十五。诸侯会。 十八 二十七。丹封名会。丹,魏大臣。 十五 六 二十六 十八 三十五。田忌袭齐,不胜。 田忌造反失败。这里的详情可以去战国策看。 田敬仲完世家:三十五年,公孙阅又谓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求成侯,不胜而奔。 战国策·齐一·成侯邹忌为齐相: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閈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閈,公孙閈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一·田忌为齐将: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庞涓。孙子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于先弱守于主。主者,循轶之途也,羮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先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战国策·齐一·田忌亡齐而之楚: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宣王七年,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盟而去。明年,复与梁惠王会甄。是岁,梁惠王卒。宣王九年,田婴相齐。齐宣王与魏襄王会徐州而相王也。楚威王闻之,怒田婴。明年,楚伐败齐师于徐州,而使人逐田婴。田婴使张丑说楚威王,威王乃止。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泯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 342 二十七 二十。诸侯毕贺。会诸侯于泽。朝天子。 二十九。中山君为相。 十七 八 二十八 二十 齐宣王辟强元年 齐宣王上位了。 341 二十八 二十一。马生人。 三十。齐虏我太子申,杀将军庞涓。 十八 九 二十九 二十一 二。败魏马陵。田忌、田婴、田馊将,孙子为师。 马生人是什么……但是这个不是重点。 马陵之战,庞涓死了。 魏世家: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愿效之。”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这里或许和桂陵之战记混了。) 田敬仲完世家: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于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子曰:“夫韩、魏之兵未獘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獘,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阴告韩之使者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帅)[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 战国策·齐一·南梁之难: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丐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夫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专有齐国,五战五不胜,东诉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 战国策·魏二·齐魏战于马陵: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雠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骑兵而攻之,何如?”对曰:“不可。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战之备王又欲血起而攻齐,此非臣之所谓也。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鬭,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魏王曰:“善。”乃使人报于齐,愿臣畜而朝。(我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大概发生在马陵之战后) 秦本纪:(秦孝公)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
一些口嗨 孙膑现代pa。其实是转世重生。我中考完了可能会做成漫画。 笋饼是历史系大学生,小时候成绩很好长大后成绩更好,然后天生安静,体育还行但球类(尤其足球)一直拉垮,戴眼镜。笋饼学起来比较疯狂,可能在某个地方研究什么东西导致好几天都没接收到外界的消息。一开始并没有之前的记忆但是参加某次类似联欢晚会自己演自己记忆苏醒了。然后胖卷也是,跟笋饼从小学开始就在一个班,初中高中都在一个班大学还在同一个。关系还行但是有时候莫名社交的手腕,胖卷因为受现代教育的影响相对上一世很纯良。但是跟笋饼一起参加某次联欢晚会自己演自己记忆苏醒,然后黑化,每天都在想方设法坑对方。 然后田忌跟笋饼是大学才认识的关系很铁,导致胖卷有时候会酸。 (其实田哥一开始就因为孟婆汤掺水什么都没有忘掉,但是他看到笋饼不想告诉他真相,因为他不愿笋饼再回想起过去非常激烈跌宕起伏的经历) 以及,下面是一些看法() 感觉笋饼是,会因为这件事感到不愉快但是他自己后来会觉得没事因为他的内心够强大,笋饼不喜欢别人照顾/同情他但是不妨碍田哥担心他()因为笋饼再怎么样知道了之后完全没有心理阴影是不可能的,而田忌觉得以前发生的事情忘了算了不想起来更好。感觉他就是活人微死但是会自己调理好,不想要别人同情。 一直感觉孙膑的性格比较高傲甚至对别人是傲慢的,。其实算是一种自信吧,感觉他的兵法里一直流露出一种能掌握千军万马的气势。(还是很傲慢了hhhhh毕竟谁会一转头就说别人其实都没掌握战争的规律但是我掌握了) 其实还有一点小孩子傲娇的感觉。感觉笋饼平时面无表情其实被夸了会很高兴的那种。“对,我就是最棒的!”(有点滤镜,但是我没有弱化扭曲正主的意思,真的没有) 很多人觉得兵法中的一些话显得孙膑很没有情商,比如直接表明了齐城高唐“不识事”还有背后吐槽领导之类。但是我经常觉得,孙膑有才华有毅力有个性所以人们喜欢他,也溺爱他的傲慢() (虽然但是,我觉得我需要叠甲了我不是孙膑梦女!!!) 可能会写一些短文放在下面。还有九十多天就中考了。国内压力太大了,所以我决定结束以后去外国。so我将飞往齐国!()
自认为有意思的孙膑分析() 好的现在现场码一些字。大概是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地方,分享一下。也是乱写的(反正吧里没人了我就发疯了对吧)完全没有考证过欢迎指出我的错误 1.关于孙膑装疯的事情: 《史记》的说法: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马迁老师你说的好简洁) 史记中说孙膑以囚犯的身份见了齐国使者,然后游说他,于是孙膑被带走。 那么广为流传的孙膑装疯的说法是哪里来的?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出自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当然也有可能是别的野史。总之在广为流传的版本中,孙膑装疯时见的齐国使者名字是禽滑厘。而这个人是在正史确实存在的还是凭空虚构的呢?(下面的内容来自网络) 禽滑釐 ,生卒年不详,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传说是墨子的首席弟子,字慎子。禽滑釐曾是儒门弟子,学于子夏,自转投墨子后,便一直潜心墨学。 于是我们知道了,他是墨子的弟子。而墨子的活跃时间?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既然这样那么禽滑厘的活跃时间应该也不会差很多。而孙膑的活跃时间是公元前353-341年。结合战国人均寿命假设孙膑桂陵之战时20岁出头,(……好惨)那时间其实是完全错开的。所以关于禽滑厘救孙膑的说法便不存在了。 (其实我感觉我完全没有论证这个的必要,我在讲装疯啊喂。不过有点意思所以发了) 实际上现在的史料我完全没有看到有关孙膑装疯的记载(我指的是正史),写的最详细的应该是司马迁的孙子吴起列传了,但也只有8个字,并且囚犯的身份和疯子也不一样。 所以我认为孙膑装疯在正史上不存在。那为什么民间这样的流言传的这么广?我是这样认为的:首先明朝后期的制度思想很腐朽,于是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催生了一些不寻常的举动,比如装疯。(参考唐伯虎)(其实说真的明朝人挺爱写装疯),于是这样的思维也被投射到了先人的身上,孙膑装疯就诞生了。再加上这样的小说在民间很容易流传,于是小说内容变成人们认为的正史了。(也有人说冯梦龙写的时候有借鉴民间传说,所以孙膑到底有没有装疯其实存疑,但是我认为可能性较小) 所以我其实个人认为孙膑装疯是后人编的事情。第一个原因:我不信他能干出这种事。二:明朝的小说造谣挺多,总之很多地方都对不上。三:我相信马迁老师。四:其实跟一差不多,我觉得孙膑这么聪明再怎么被逼到绝路也不一定会装疯,而且庞涓同窗这么多年孙膑的性格他还不了解么?这种事情一看就是装的,那他不得直接把孙膑杀了。(其实说的私心一点,个人感觉孙膑有一点高傲的性格在里面,装疯真的太出格了) 但是仍然有装疯无法解释的疑点: (1)孙膑已经是囚犯了到底什么情况才能见到齐国使者?齐国使者到底怎么有耐心能听他讲话? (2)如果孙膑没有装疯庞涓肯定会把他囚禁起来,那么他收到外界信息的几率几乎为0欸! 以下是我个人的猜测:孙膑串通狱卒。我只能这么想了。或许是那个人还有点良心觉得孙膑太惨了所以帮了他。至于让国家出面我个人不认同,因为孙膑出山时就算完全名不见经传也不会那么出名,不然就跟《战国》里一样所有国家都来抢人了。史记中说:“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重点词(抱歉我只能这样咬文嚼字,孙膑太糊了):自以为,阴使召孙膑。我认为这个自以为可以理解为:周围的包括大王的人都认为孙膑的能力与庞涓不相上下,而庞涓自己知道他不如孙膑。于是他自己先把孙膑叫过来给……弄成这样(哦不)。庞涓也是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甚至是合法刑不是私刑……所以也可以说现在孙膑对其他国家已经失去了价值(应该没有国家想为了他而损失自己的利益……毕竟在魏国那里孙膑就是罪犯,其他国家要捞他那不是……?)所以我还是认为孙膑是自己串通狱卒跑掉的。 啊大概先说这些……我会持续补充修改!(我只是一个初升高,连议论文都写不好的,都是为爱发电罢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