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影人黑暗森林 面影人黑暗森林
关注数: 8 粉丝数: 9 发帖数: 113 关注贴吧数: 7
家住成都,寻找一家桥箱/井道占比尽可能最大的别墅电梯 新购房在成都,0层为车库,1层2层为其他一户,我家是3 4 5楼叠拼,需要安装一部家用电梯在楼道间,其底层在0层紧贴车库,西面进电梯,1层2层贯穿楼道间,不开电梯门,3楼入户开门在玄关内,西面开电梯门,4楼5楼在户内,东面开电梯门。主要要求: 1.电梯从0层地面升高到5层地面总提升约15.5米(测量可能有误差,但绝不会超过16米) 2.井道一侧为墙壁,24实墙,可开槽,可一定程度削薄,但1 2楼毕竟是别人家,适度而为;另一侧在楼梯间中间,在4 5楼有房梁阻挡,不可扩; 3.井道不削墙和梁尺寸为1050MM*1250MM,1050MM为开门侧; 4.安全第一,本人家人退休全程监工,本人也是搞三维设计的,偷工减料就别丢人现眼了。 5.追求使用,而非多豪华,预算十万左右。 联系了几家,目前桥箱最大尺寸报的是在24墙和梁适当削薄掉表层合计50MM的情况下,采用强驱曳引式电梯,可以做到桥箱尺寸750MM*1150MM,请问谁家的轨道设计比较巧妙,可以提供超过这个尺寸的。(比如角落轨道或则不用大尺寸方钢而用其他结构件组合方式) 联系方式:QQ 18195043,加好友请直接报3个信息: 1.类型:强驱曳引还是配重,还是龙门还是背包;或则液压还是螺杆什么的; 2.能做到的最大桥箱尺寸是多少; 3.大致价位,毕竟很多结构件还要上门看过才能确定,材质也要选择,但也请给个区间例如,十万左右。 如:强驱曳引,1050*1250,十万左右;
低技术条件下太阳系内行星间脉冲核聚变推进周期性航行方案设想 首先,排除掉还遥遥无期的两项技术障碍: 1。不追求遥遥无期的可持续可控核聚变; 2。不追求遥遥无期的正能量稳定输出可控核聚变; 仅用现有技术和未来几十年可期的运载能力增长来设想,以离开地球为例: 1。在地球轨道和地-月L2建立【太阳能电站生产空间站】生产大量太阳能空间阵列; 2。在太阳能电站附近建立【无衍射光束生产空间站】生产无衍射光束发射阵列; 3。在地球近地轨道组装用于太阳系内行星行星间航行的运载工具; 4。运载工具接受无衍射光束 ,在内部通过多级汇聚,类似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原理,脉冲式点燃核聚变燃料; 5。无衍射光束随着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发散,能量逐渐减弱,在减弱到能量无法进行核聚变点火前完成加速; 抵达任何一个行星后的减速同上类似,利用在目标行星事先建立好的太阳能空间阵列获得能量,当距离足够进时,无衍射光束发射阵列发射光束向运载工具,在内部通过多级汇聚点燃核聚变燃料,完成减速。 无衍射光束的汇聚能力,当技术不够先进汇聚能力不足时靠光线数量弥补, 在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建立的太阳能空间阵列和无衍射光束发射阵列规模越庞大, 最开始可以仅仅在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建立试验性太阳能空间阵列和无衍射光束发射阵列, 即可使地月航班高速常态化。 不是计算大拿,只抛砖引玉,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公开数据不少,***可以算算可行否。
利用电磁的发射方式要正确理解其利弊 看到有人发帖“电磁火箭发射是一条走不通的邪路”,没错,因为火箭太脆弱,在有稠密大气的地表进行电磁发射,过大的空气阻力和加速度,脆弱的火箭承受不了。 但是每次说起利用电磁的发射方式,绝大多数人总是非要想着打脆弱的航天器,说明你的思维还是着眼当前。 火箭会一直变大么?从工程系角度就知道不可能,从经济学角度,综合成本安全性各种因素,火箭肯定会在几十年逐步达到理论最佳载荷质量的规模。过大或过小,成本及安全性均得不偿失。 但人类要在太空建设的设施无疑是会越来越大的,小规模的是在轨拼装,规模再大必然是在轨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在轨进行大规模3D打印机器人施工。 如果要大规模的太空设施(万吨、十万吨、百万吨级),说难听的你打各种金属锭、坚固钢制液态/固态氧容器上太空去都是有用的,就根本不用在意加速度过大,最高动压过大的问题了。 复用火箭发射上去精密的大型3D打印工程器械在轨组装,3D打印所需原材料和人员所需基础物资才需要用到电磁轨道发射。 届时肯定会和集装箱一样,设计一种足以抵御最大动压极值的标准件容器,用以运输巨量基础物资。 复用火箭对应的是大规模的人员运输成本降低。 电磁轨道发射对应的是大规模的基础物资运输成本降低。 如果你要建设一个10万吨的同步轨道旅游文化娱乐中心,需要数万吨的基础金属材料,火箭?呵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