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儿夜啼张文远
吴儿夜啼张文远
关注数: 145
粉丝数: 150
发帖数: 35,108
关注贴吧数: 174
关于E盘recovery的问题请教 新人,有点问题请教。 3plus。 E盘recovery是用于系统还原的,据说比Windows自带系统还原还要好用? 看了一下,这个E盘好像是从机械盘上分出来的区。 准备升级硬盘,考虑把这个机械拆掉,换成固态,那么问题来了,我想保留这个E盘的recovery功能,该怎么做呢? 保留这块1T机械,用作系统恢复? 能不能用某些软件,比如分区助手,把这个E盘完整的复制到别的硬盘、U盘上? 惠普是否提供这个E盘的系统恢复功能的下载? 谢谢各位大佬。
有人说血亲复仇是权贵专属,纯扯淡 当时整个社会风气如此,平民百姓自然也多的是。比如: 广为流传的丁兰供木人,魏汤报父仇的故事,在孝经中有记载,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的武氏祠中就有这两个故事的石刻。 如果说权贵显得相对比较多,那是因为一部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的家史,他们的事迹更容易为人所知罢了。平民百姓的生活,自然淹没在历史烟波之中,荡去无痕。 而且后来的封建王朝统治者畏惧百姓们血亲复仇的正义之刃,不再提倡这回事,就更没人知道了。 举个例子: 全文阅读--XML全文阅读--中国知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kns.cnki.net%2FKXReader%2FDetail%3Fdbcode%3DCJFD%26filename%3DXJYA201702012%26uid%3DWEEvREcwSlJHSldTTEYzU3EycEhlOEdNVXJkb0NjY0ZIRG9HYzNwOGk0TT0%3D%24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21%21&urlrefer=6ca998a10f79d33e7aef16f568eee8f0 在新中国众多考古发掘事件中, 曹操高陵的考古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 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介入和传播, 此次考古发掘甚至成为年度新闻热点, 妇孺皆知、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在曹操高陵墓葬考古出土的众多文物中, 其中一件画像石的内容尤为突出, 其内容是讲述一个已经消亡千年的血亲复仇故事。 对于武梁祠和曹操高陵出土的七女报仇类图像以往习惯解释为“水陆攻战图”, 今天一般称之为“七女为父复仇”图。其中至关重要的便是画像 (或壁画墓) 上的榜题文字, 对解释画面内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上的墨书榜题多达226项, 这些文字对每幅壁画内容乃至具体细节都做了明确而详细的注释, 为解读这些壁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 汉代今文经学派提倡以孝悌为本, 提倡“复仇”思想, 尤其对血亲复仇给予充分的肯定, 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先秦文献中, 与仇人不共戴天的观念也较为多见, 如《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 杀人之父, 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 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 一间也。”《礼记·曲礼》“父之仇, 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 不反兵。交游之仇, 不同国。”《周礼·地官·调人》“父之仇, 辟诸海外则得与共戴天, 此不共戴天者, 谓孝子之心不许共仇人戴天, 必杀之乃止。”《礼记·檀弓》“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寝苫, 枕干, 不仕, 弗与共天下也’。”由此观之, 我们便可知道当时儒者是如何提倡复仇, 尤其血亲复仇的, 《史记》、《汉书》不少相关事例的记载, 东汉诸儒生集体为因复仇杀人的赵娥请命一事则为最有名的事例。这些情况都是“七女为父报仇”故事流行的原因。随着魏晋之后, 国家层面不再提倡“冤冤相报”复仇行为, 甚至对恶性的“血亲复仇”行为进行惩罚, 汉代流行的七女为父报仇的故事逐渐消失, 淡忘于人们的记忆中。
发现一个好玩的东西,呵呵哈哈 http://tieba.baidu.com/p/5435948315?pn=1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