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regular23 Irregular23
I
关注数: 16 粉丝数: 130 发帖数: 15,741 关注贴吧数: 36
星际移民的好去处------Gliese 667 c系统 寻找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是目前系外行星观测的首要任务,进行星际殖民肯定也是要依赖于这些行星作为目标,而基于目前的观测,Gliese 667 C系统可能是生命最有可能存在的系统,也是未来进行星际移民的一个好目标。Gliese 667 是在晴朗的夜空中肉眼可见的一颗暗星,也是一个三合星系统。位于天蝎座,距离地球22.7光年。位于系统中心的双星是两颗光谱分别为K3V和K5V的橙矮星,质量分别为0.73M⊙和0.69M⊙(太阳质量)。当然这不是重点。这才是今天的主角--------Gliese 667 C,一颗M2V红矮星,质量有0.31M⊙,绝对星等11.03(上图软件用的是视星等10.25计算,有点小误差,别在意这些细节),和大部分的红矮星一样,它是颗耀星(当然不是鲸鱼座UV那种亮度变化变态逆天的小耀星,她的闪焰还是很温和的)这个系统拥有5颗行星,也可能是7颗(其中h、g待确认),均为超级地球。 如果h是存在的,那么该系统会有3颗行星位于宜居带。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认为的宜居行星Gliese 667 Cb不在之内,依它那较大的离心率和温度来看,应该是类似金星般的超级温室先介绍目前发现的从内向外第二颗行星------Gliese 667 Ch(待确认) 其轨道半径约为0.085AU左右,公转周期17天左右。 质量1.3-2.6倍地球质量,由于距离母恒星很近,可能被潮汐锁定,也可能保留一定自转。 从质量上看,应该有铁和镍的核心,产生一定的磁场(可能比地球还强),来保护行星上的生命体,但恒星闪焰还是会对生命体产生一些影响,但生命是很会适应的(小时候就看过一部科教片里描述耀星的行星上的植物可以在恒星耀闪时以合拢等方式自我保护)图片来自:Irregular23的百度相册行星温度比地球热,从可见光获得的热量可能比地球少一丢丢,但其母恒星是一颗红矮星,其所受辐射波段会更广泛,尤其是红外线。再加上如果有类似地球的大气层,其表面温度应在40-50摄氏度左右,贴近宜居带的内边缘。图片来自:Irregular23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Irregular23的百度相册行星上看母恒星约比地球上看太阳大6-7倍。一定很美丽。 下面是重头戏---------Gliese 667 Cc Gliese 667Cc是该系统从内向外数第二颗或第三颗(若加上h) 在2009年10月用径向速度法发现(其实该系统中的行星几乎都是这方法发现的) 她位于宜居带正中,轨道半径约0.125AU,公转周期28天左右。质量3.9-7.8倍地球质量之间。它如果类似地球那样的演化,应该保留周期为数天的自转。如果质量适宜,应该有较大的磁场(如果过大,会导致铁和镍的外核被压成固态,液态外核变成其他物质,便可能无法产生磁场)图片来自:Irregular23的百度相册她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类似地球的行星,甚至超过了火星的宜居度。当然其宜居性存在很大变数。 “ GJ667Cc is a Super-Earth, i.e. a planet that is slightly larger and heavier than our Earth. The size and density are not known yet which leaves the possibility that GJ667Cc after all could be an inhabitable gas planet. Only a more compact rocky or ocean planet with a corresponding radius between about 1.7 and 2.2 Earth radii would be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life.” 这是奥斯陆大学的论文《Life on Gliese 667 Cc》中所说的,如果质量过大会对宜居性产生不利影响,除了影响磁场的形成外,还可能导致大气过于浓厚,产生很大的温室效应,以及重力过大,也就不适宜移民了。 如果按最佳质量4-5倍地球质量来看,还是十分乐观的,其表面重力应为1.5-1.6g,半径10000左右(类似ST中的瓦肯),对于移民是个好选择。其表面所受的可见光辐射比地球少,母恒星的视星等仅为-25.5左右,比太阳暗的多,但如果它有类似地球的大气层,加上更宽的辐射波段,平均表面温度应该比地球凉爽一些,为-5--10摄氏度左右,真是十分诱人。 Gliese 667 Cf 轨道半径约0.155AU,公转周期39天,质量应在2-4倍地球质量之间,是从内到外第3颗或第4颗行星(若加上h) 个人认为这颗行星还是较为保守的,它位于宜居带外缘,温度较低,再不济也不会变成超级温室,因此个人认为影响宜居度的变数比前两个小---------仅管其环境可能不如c好。 如果它有类似地球的大气层,加上母恒星的辐射,平均表面温度应该在-50--- -20摄氏度之间,部分地区(如赤道)应该是能超过零摄氏度的,因此应该有液态水。其温度环境应该和地球化后的火星类似。该处可见恒星的亮度更暗了,仅仅-24.几等。
科学家称能找到外星生命 政治家不提供支持 资料图   【环球科技综合报道】尽管我们时常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外星生命,却从未在宇宙空间内发现它们的踪迹。毕竟,我们尚且连微生物都没有发现,更别提满脸皱纹的克林贡人了。然而,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13日报道,许多研究者认为外星生命是大量存在的。   科学家们用上一代人并不知道的一些天文事实支持着他们乐观的观点,称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可能会在这一代人的时间内出现。而在过去的20年中,其他恒星的成千上万颗行星相继被发现,新行星以至少每天一颗的速度出现。但是,比这个记录更惊人的是它们数量的庞大——绝大多数恒星都有行星,也就是说,仅仅银河系就有数以万亿计的小行星存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成功开发,让我们能够肯定宇宙中有大量的温带地区。   对开普勒数据的深入分析表明,多达五分之一的恒星有与地球一般大小、具有同样平均温度的特殊行星。这样的行星裹着大气层和液态水,被称为“宜居”行星。换句话说,银河系有数百亿的地球的兄弟姊妹。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行星都是处于无菌环境中的,这样的环境会让人类、地球上所有动植物成为一个奇迹。   当然,仅仅是宇宙中有许多“宜居”行星,并不意味着寻找外星生命是件易事儿。寻找的方式只有三种,都必须依靠复杂且昂贵的实验。首先,我们要找到近距离的生命。这真得花功夫去做,尤其是对火星的勘测。到目前为止,对火星的大多数研究是间接的:部署火星漫步者,找到挖掘这颗红色星球的最佳位置,可能发现在火星无菌表面下的化石或现存的微生物化石。这不是试图发现外星生命,而是试图找到能够发现生命的地方。这种方法进程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毫无疑问,火星仍然有相当大的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尽管如此,一些专家更愿意在土星或木星的卫星上下赌注。在宇宙空间中,至少有五个卫星似乎具备雪泥环境——大部分是液态水,而土星的卫星Titan则有天然气。能在这些卫星上生存的生命是非常微小的。可能有几种方式能寻找到微小生命,进行天然气间歇喷泉的简单飞越任务,或发送精细的探钻设备穿透分隔木星表面的十英里厚的冰层。遗憾的是,大部分侦察硬件仍在设计中。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的不足。   第二种寻找到生物存在证据的方案是检测其他恒星周围行星的大气层。这要使用一个由来已久的天文学、光谱学技术——让研究者了解在许多光年外的大气成分。虽然通过实验找到其他星球空气中的氧气和甲烷听起来很容易,但由于行星是昏暗的而恒星的轨道却是光亮的,这实现起来很困难。有很多设想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在宇宙空间中安放多元素绕轨道运行的望远镜、巨大的光受体阻滞剂或遮光体。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工程师就可能在十几年内造出这种东西。   第三种方法是窃听无线电信号或闪烁激光灯。好的天线和接收器可以加快研究的进程。但是,资金是限制因素。   201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预算是25亿美元(15亿英镑),却要用于行星研究、天文物理学研究、新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继续工作等诸多项目。这个数目远远不及美国联邦局总预算的千分之一。这不禁让人恼怒:“我们并不能肯定有外星生命,但宇宙空间的环境表明了外星生命的确存在。”找到外星生命一定会让人兴奋不已,但因为回报的不确定性,对此研究的投资也非常谨慎。然而,这是一个意志的问题:如果你不下注,你永远不会赢得头奖。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