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ydoudou hxydoudou
我叫豆豆
关注数: 1 粉丝数: 30 发帖数: 1,985 关注贴吧数: 7
【4月 ONEtake】翻唱 只为你唱 我唱的不好,见笑了哈,就是突然听到这首感觉挺动容。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fc.5sing.com%2F12540895.html%23%23%23&urlrefer=6e8d6ea542439d96b565fbc55bee7ff1 其实林志炫自己写的歌真挺好的,这首歌很让人动容,他如今能成为华语流行乐第一人,没有偶然的成分。我突然想起钱钟书的一句话,“这世上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是啊,“ 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越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 与其说这歌手对待音乐的态度,不如说他的人生态度也如此,我总觉得这是集大成者才做得到的。以前真没怎么听过他的歌,能叫上来名字的也就是《蒙娜丽莎的眼泪》,优客李林时期什么歌那就更不用说了,可到如今,时代环境的变迁,他曲高和寡的坚持与理想,虽然好像表面上对现下的社会环境仍然不能说起到什么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内在里,会对以后的华语流行音乐形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实我觉得他挺可怕的,他总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艺术标准去衡量音乐的高低,这种极高水准以下的,他似乎是不在乎的,不断地去追求最极致的东西,唉,怎么感觉有点儿音乐领域中的“陈景润”精神呢?呵呵。期待他更多的高水准音乐。
【130713】【视频剪辑】《荣归》剪辑 兄与弟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dxx_l02WMLk%2F%3Frpid%3D69282204%26resourceId%3D69282204_06_05_99&urlrefer=ef04f9dbec09691006116c3f62ddec42 喜欢《荣归》这部剧,剪下来这一段。 “古板、固执”的哥哥;“顺从、乖巧”的弟弟。这个哥哥的古板、固执很多老一辈人很能理解,他们都经历过二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这样过来的人,你让他少古板少固执点儿,那可能吗?!而弟弟的“顺从、乖巧”也只是对亲情的让步,并不是他真的懂得理解。你看,从小在我们“光荣、伟大、正确”的党的教育下成长的人,与从小在香港受英式西方教育长大的人,虽然同是中国人,差异却是天壤之别,而且都是几十岁的人,谁又能改变得了谁?弟弟能做的也只是顺从、亲近,而哥哥则是顽固得要命,但这种顽固却隐含着很深的传统底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明白,这也是个很深的主题。而这里通过俩兄弟打高尔夫球的小段落,从看似平静的过程,反映出的却是深刻的政治环境与人文环境上的巨大差异。人和人之间沟通理解必要重要,但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却需要长时间不断的选择、适应,最后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几乎就是我们一生的时间。哎,没办法,谁不是从一岁到八十岁呢?!
又看了一遍《荣归》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gxNzU2MDQ4.html&urlrefer=3d2fe9eb03251abf6ca6301654625297 《荣归》没有雷人的剧情,没有让人啼笑皆非的“偶遇“与”巧合“,只是完完全全地讲述在内容上——在时代环境冲击的背景下,社会环境对于芸芸众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很恢弘的主题,而最最让我觉得难得的地方就是这个主题诠释得非常适度与厚重,从这个角度说,它已经超脱于电视剧的范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形式。比如说,我们经常看的一些电视剧也好、电影也罢,总是给一个很大很空的背景,而在讲一些很烦人的大道理,什么我们的国家如何如何啊,什么要为国家做贡献啊,什么做人要有原则啊,什么不能被XX国瞧不起啊,等等等等,这些东西讲出来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观众也很讨厌听这些空谈的大道理,所以说要挑个时代背景并不难,关键是你如何去诠释它;再比如说,有些电影也想反映出时代环境对于人的冲击,人在某些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挣扎求存的艰难,本来想法是很好,但拍出来的效果却是让你觉得:这样的故事在哪个环境下不都可以上演吗。那这样的历史背景选来又有何意义?(我觉得《布拉格之恋》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完全看不出时代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与相互作用,时代背景完全成了爱情的点缀,那选来何用?!)所以我非常非常钦佩《荣归》,它作为一部电视剧可以拍出这样有平衡感的内涵:时代背景与人的交互作用。它不是通过什么空谈的大道理,也完全不是什么爱情的点缀,它是在讲一个社会环境生存下的所有人与这个社会的关系,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下,每个人都在挣扎求存,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却又举步艰难。有钱人也好,普通人也好,穷人也好,都离不开这个时代,离不开这个环境,大人物们的”贡献“也许对这个时代有着标志性或者说表面性的影响,但是,就算是最穷最穷的小人物,他们的所行所为,一样都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作,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区分呢! 香港人实际,大陆人虚夸,可大陆人也得柴米油盐不是,香港人不也看动画片吗。所以说,很多东西是环境的差异,但很多东西又是人类的共鸣,这是无法否认的。我看到《荣归》我真的觉得很难得,而剧中的那些主要角色们的演绎对于这部剧来说更是锦上添花,焦晃的哥哥,郑少秋的弟弟,两位艺术家对于这两个不同角色不同方式的诠释,最终却又是殊途同归——真的有感染力而打动人,他们通过与这个时代,深层次、复杂的交互作用与影响,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环境成长起来的两代人,两家人,两个平行的主线和生活中的琐事,倾斜出来。我不知道别人看这部剧的感受如何,但对于我来说,它的内涵是最大的收获,体现在不同层次的方方面面:社会上的,生活中的,纵向的包含。 虽然剧中也有很多见仁见智的地方,不过我相信一定也有很多英雄所见略同的东西,呵呵,祝福这些吧,祝福我们每个人。
视频剪辑——李斯造访儒家与伏念之间对话(原发在伏念吧)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MyNzM0NTEy.html&urlrefer=48412c7cc8e74a397ddc3772a5d7872e 《诸子百家》中的精彩段落。我一直觉得这是《诸子百家》中最有深度的一段剧情。 其实《秦时》做到《诸子百家》这部我觉得才真正有了内涵,也在于李斯去小圣贤庄这样情节的反映,也可以说是这部动画剧的一种重量的体现。 这里面的段落,就是李斯“拜访”儒家的整个过程,包括李斯拜访荀子时,与伏念之间的对话所隐藏的信息;包括公孙玲珑“耍彪”的一大部分(虽然我剪下去了);还有张良“剑走偏锋”,走了一步险棋——直接将天明、少羽两人摆在李斯面前,来化解儒家的“尴尬”等等。 首先是李斯要拜见荀子,而其实大家都认为韩非的死与李斯有直接关系,是李斯造成了韩非之死,好像苍龙七宿啊,发生大火啊,都与李斯有关,而荀子早已将李斯踢出门。 李斯这次要去,伏念等人得陪同。他们在荀子的住处外面等,荀子却不见,说不记得有个叫李斯的弟子,只有一个弟子叫韩非,多年前已经去世了,驳了李斯的面子。李斯是丞相,荀子根本不买账,当时伏念就马上出来打个圆场,说相国大人你别介意,我们这个师叔一直都这样、这个脾气,不是针对你,就是我们师兄弟都见不到他,不光不见你,谁他都不见什么什么的,然后李斯就开始环顾荀子住的这个院子,因为李斯早年跟随荀子学习,对荀子有一个很深的了解,对他的喜好脾性都知道,所以他说,我记得老师特别喜欢园艺这些东西,现在看这园子林木雅致,肯定是每日精心修剪,都是自己做,然后伏念就说一句,近年来师叔岁数大了,自己不管这些了,都交给学生们搭理了,伏念说了一句这个话,而李斯的表情是,“哦,是这样啊”。 在我们看来,剧情到这里这段就过去了,但其实在这里反映出的是一个很重要,甚至说是很危险的一个信息。伏念为什么这么说,而李斯的想法又是什么? 在我看来,伏念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想把这个重点揽回自己这边,他想转移一下重点:就是你不要去挑荀子怎么怎么样,他现在已经不理这些事情了,你有什么事儿就对我来吧,我是现任掌门,你不用荀子这个那个,他年纪大了,不理这些了,你有什么就对我来吧,他其实是想把这些揽过来,就是现在官方的也好,还是你李斯的什么,你都对我来;而这话听到李斯的耳里,我觉得可能想法就更复杂一些,因为李斯很了解荀子的一些品性爱好,可能早年跟随荀子学习的时候,园艺这些东西都没让学生们碰过,所以听到现在的荀子好像已经“不食人间烟火”了,不理这些事物了,都让学生打理了,那么李斯可能就有别的想法。毕竟他这次是针对儒家来的,也知道大家都认为韩非的死与他有关,所以也许在内心中,他本对荀子有一种“畏惧”心理,知道这位恩师很有能耐,李斯也想摸摸底,看看荀子现在的状态,如果荀子还像当年那样,那么他下一步棋要怎么走,也许他在心里也会有所顾虑,但当他听到伏念这么说,知道荀子园艺的事物都不管了,可见这个荀子也许真是岁数大了不理外界世事了,那么在李斯心中可能就起了些变化,或者说他会有别的考虑了。 你看,这些地方,就是说剧情在表述这些方面,虽然在剧中出现的场次不多,但却非常重要,这里不是说两个人说话很直白,在我们听来人家这两句对话没什么问题啊,打个圆场,说点儿大家都舒服的话就完事儿了,但这里却面包含着一些很敏感,甚至说很危险的政治信息。这些东西,人家来摸你的底,称斤两,根本不用通过什么大张旗鼓的事情(当然李斯带去的那几个人也算是大张旗鼓了),就通过这些一两句话,你要传递出什么信息,我想知道的什么情况,彼此就都明白了。 所以我觉得剧情的深度,往往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并不是那些华丽的画面或是哗众取宠故意迎合大众口味儿的情节所能体现的。 伏念与李斯之间的对话,两个人都心知肚明,可表面上,也挑不出破绽。李斯从头到尾,从他脚落小圣贤庄门外一直到他走出去,这一整个过程大家礼数都周全,都客气,可这一圈下来,却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埋下了很重的“炸弹”,大家心里都有所思索,所以他刚走,伏念马上就有“心神不宁的感觉”。 李斯是何等人物,而伏念、颜路、张良他们又是何等人物,他们之间只会通过几句看似很平常的对话来传递出一些必要的信息,尤其到了第四部,李斯与张良喝茶的那段,那就更是了,完全是这种氛围的对话,都是表面跟你畅谈啊,你该表述的,我想知道的,双方都有认知。 被我剪下去的公孙玲珑的那部分,不看也罢了,她耍彪耍得挺逗的,而天明在张良的指导下比她还能耍,但这些段落看一遍就可以了,不值得详述。而这里要提的是,虽然画面中荒腔走板、好不热闹出场的人物很多,但在这喧喧哗哗的舞台之外,这个过程是否会“平静圆满”地结束,取决于背景中李斯与伏念两个人的态度。李斯的态度决定于他这次试探、威慑的目的;而伏念带领儒家小心谨慎地应对,也是暗中的博弈。 其实也是在这些段落中,让人看到伏念的确是撑大局的人物,所以我绝对相信在秦5中,颜路的什么坐忘心法啊,以及伏念“隐忍”之后的威力,绝不是盖的,呵呵,走着瞧吧! (就是和大家交流,见仁见智哈!我就是从这里开始才对伏念有所关注的,确实也觉得李斯也是厉害的人物,而颜路、张良他们也当然很是符合这个氛围,这些段落,我觉得真的很精彩,虽然平静隐晦,我却非常喜欢,弄得子房与李斯喝茶那段,我自己也配音玩了一下,配得实在不好不敢发了,呵呵。 )
【独尊儒术】《君子之道》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 挺喜欢这段戏,发到这里希望不会“惊扰”到大家,呵呵,我是很喜欢很喜欢伏念先生的。我就是想说点感想哈。 作为配音练习,小女子我实在把握不好伏念那种复杂心理,所以根本不能配他;而其实也做不到张良这时的“愤世嫉俗”(关键我水平不行),但最后还是选择配张良,是因为我觉得这里的“儒家三花”,尤其是伏念,都不见得是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比如片头曲儒家三花的镜头,伏念是一个侧面;张良是正面;而颜路是在他们俩人的身后),而通观全四部来说,相较之下,这块的张良反而比较反映出真实内心的一面。 一方面他对侠义之道有着主观的理解;而另一方面,我觉得张良心中其实有着一种对秦帝国的“私恨”(像项羽火烧咸阳宫啊),所以他才会这样慷慨激昂、才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与他自己人生经历的背景有关联的,不能简单的看表面。 所以这段我觉得配得挺别扭的,一方面是我确实水平不行啊,呵呵,太差了(话都说不好);另一方面,我不知道伏念的真正想法是什么,也不知道张良是不是真的只是因为“义”而要“舍生取义”,我觉得配好这段台词,背景就显得很重要,人物的内心就更重要了。 比如说这里的伏念,好像完全是那种正统而有点“迂腐”的“儒家人”,而张良则显得更激进而开阔些,但这只是表面,事实上,我们细细听来,好像又不是这样。伏念的一些暗示性举动,显示出他内心的复杂——其实他心中早就明白,这些道理不需要张良去提醒,但他为何这样做,我觉得除了从他儒家掌门人的身份立场上来体会,必须要有这种大局观之外,还有就得等《秦5》出来之后才能揭晓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始终觉得伏念最后决定留下天明和少羽,并不是因荀子的压力与张良“舍生取义”的争取而换来的,而是他主观上做的这个决定,这并不会因外界的“压力”而左右他的判断。 如若不是这样,那与之前《诸子百家》中那个撑大局的伏念可就不符喽(也不符合他“拂袖观天下,万壑藏胸中”的判词嘿)!可这些都是猜测,始终都要看秦5中是怎么编排的才知道啊,希望不会狗血啊! 而在这里面,不论是伏念、颜路,还是张良,都不可能用对错是非来衡量,他们所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观念与立场,没有谁是错的。不过通过这阵子的一些剧透,看出伏念应该在秦5中有很重的分量,也许会有一个圆满的答案吧?嘻嘻,期待秦5里的“君子之道”。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嗯,我应该记得这句。
【独尊儒术】视频剪辑——李斯造访儒家与伏念之间对话 《诸子百家》中的精彩段落。我一直觉得这是《诸子百家》中最有深度的一段剧情。 其实《秦时》做到《诸子百家》这部我觉得才真正有了内涵,也在于李斯去小圣贤庄这样情节的反映,也可以说是这部动画剧的一种重量的体现。 这里面的段落,就是李斯“拜访”儒家的整个过程,包括李斯拜访荀子时,与伏念之间的对话所隐藏的信息;包括公孙玲珑“耍彪”的一大部分(虽然我剪下去了);还有张良“剑走偏锋”,走了一步险棋——直接将天明、少羽两人摆在李斯面前,来化解儒家的“尴尬”等等。 首先是李斯要拜见荀子,而其实大家都认为韩非的死与李斯有直接关系,是李斯造成了韩非之死,好像苍龙七宿啊,发生大火啊,都与李斯有关,而荀子早已将李斯踢出门。 李斯这次要去,伏念等人得陪同。他们在荀子的住处外面等,荀子却不见,说不记得有个叫李斯的弟子,只有一个弟子叫韩非,多年前已经去世了,驳了李斯的面子。李斯是丞相,荀子根本不买账,当时伏念就马上出来打个圆场,说相国大人你别介意,我们这个师叔一直都这样、这个脾气,不是针对你,就是我们师兄弟都见不到他,不光不见你,谁他都不见什么什么的,然后李斯就开始环顾荀子住的这个院子,因为李斯早年跟随荀子学习,对荀子有一个很深的了解,对他的喜好脾性都知道,所以他说,我记得老师特别喜欢园艺这些东西,现在看这园子林木雅致,肯定是每日精心修剪,都是自己做,然后伏念就说一句,近年来师叔岁数大了,自己不管这些了,都交给学生们搭理了,伏念说了一句这个话,而李斯的表情是,“哦,是这样啊”。 在我们看来,剧情到这里这段就过去了,但其实在这里反映出的是一个很重要,甚至说是很危险的一个信息。伏念为什么这么说,而李斯的想法又是什么? 在我看来,伏念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想把这个重点揽回自己这边,他想转移一下重点:就是你不要去挑荀子怎么怎么样,他现在已经不理这些事情了,你有什么事儿就对我来吧,我是现任掌门,你不用荀子这个那个,他年纪大了,不理这些了,你有什么就对我来吧,他其实是想把这些揽过来,就是现在官方的也好,还是你李斯的什么,你都对我来;而这话听到李斯的耳里,我觉得可能想法就更复杂一些,因为李斯很了解荀子的一些品性爱好,可能早年跟随荀子学习的时候,园艺这些东西都没让学生们碰过,所以听到现在的荀子好像已经“不食人间烟火”了,不理这些事物了,都让学生打理了,那么李斯可能就有别的想法。毕竟他这次是针对儒家来的,也知道大家都认为韩非的死与他有关,所以也许在内心中,他本对荀子有一种“畏惧”心理,知道这位恩师很有能耐,李斯也想摸摸底,看看荀子现在的状态,如果荀子还像当年那样,那么他下一步棋要怎么走,也许他在心里也会有所顾虑,但当他听到伏念这么说,知道荀子园艺的事物都不管了,可见这个荀子也许真是岁数大了不理外界世事了,那么在李斯心中可能就起了些变化,或者说他会有别的考虑了。 你看,这些地方,就是说剧情在表述这些方面,虽然在剧中出现的场次不多,但却非常重要,这里不是说两个人说话很直白,在我们听来人家这两句对话没什么问题啊,打个圆场,说点儿大家都舒服的话就完事儿了,但这里却面包含着一些很敏感,甚至说很危险的政治信息。这些东西,人家来摸你的底,称斤两,根本不用通过什么大张旗鼓的事情(当然李斯带去的那几个人也算是大张旗鼓了),就通过这些一两句话,你要传递出什么信息,我想知道的什么情况,彼此就都明白了。 所以我觉得剧情的深度,往往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并不是那些华丽的画面或是哗众取宠故意迎合大众口味儿的情节所能体现的。 伏念与李斯之间的对话,两个人都心知肚明,可表面上,也挑不出破绽。李斯从头到尾,从他脚落小圣贤庄门外一直到他走出去,这一整个过程大家礼数都周全,都客气,可这一圈下来,却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埋下了很重的“炸弹”,大家心里都有所思索,所以他刚走,伏念马上就有“心神不宁的感觉”。 李斯是何等人物,而伏念、颜路、张良他们又是何等人物,他们之间只会通过几句看似很平常的对话来传递出一些必要的信息,尤其到了第四部,李斯与张良喝茶的那段,那就更是了,完全是这种氛围的对话,都是表面跟你畅谈啊,你该表述的,我想知道的,双方都有认知。 被我剪下去的公孙玲珑的那部分,不看也罢了,她耍彪耍得挺逗的,而天明在张良的指导下比她还能耍,但这些段落看一遍就可以了,不值得详述。而这里要提的是,虽然画面中荒腔走板、好不热闹出场的人物很多,但在这喧喧哗哗的舞台之外,这个过程是否会“平静圆满”地结束,取决于背景中李斯与伏念两个人的态度。李斯的态度决定于他这次试探、威慑的目的;而伏念带领儒家小心谨慎地接待,也是暗中的博弈。 其实也是在这些段落中,让人看到伏念的确是撑大局的人物,所以我绝对相信在秦5中,颜路的什么坐忘心法啊,以及伏念“隐忍”之后的威力,绝不是盖的,呵呵,走着瞧吧!
【玉中之王】一点感想,孟公子 写的一点刚想,喜欢这里的孟珏,原文长了点,呵呵,那就挪孟珏的部分在这里吧。 “…地上的男孩子闻声睁开眼睛。一双如黑色玛瑙石般美丽的眼睛,… 他缓缓握住了手边的绣鞋,唇边的讥诮和邪气越发地重… 这就是命运吗?老天又是凭什么决定谁该富贵?谁该低贱?谁该死?谁又该活?谁的命就更宝贵?死老天!我绝不遵从你规定的命运,你从我手里夺取的,我一定都会加倍拿回来!我会遇鬼杀鬼,遇神杀神!” 人们的各种苦闷与欲望追求,不是靠这话来支撑的吗?!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儿,说着说着就聊到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一切,到底对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有着多深远又多深刻的影响?说来说去,我的朋友一致认为,成长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来讲非常重要,这重要的程度甚至是影响终身的。可话又说回来,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铸就了这个人的性格与心性,但同样一个环境下长大的,也会参差不齐,各有不同,而生活经历与环境迥异的人,却也有惺惺相惜的共鸣,这不是人性的共通吗,人不都是这样吗。可惯常的大环境怎么都会有差别的,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忽略后天环境对于人的影响,那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至关重要。 我觉得《云中歌》的第一部写得成功,这不单因由那个引人入胜的大引子引到这个故事中来,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恢弘框架下的大时代背景,有着国家的大氛围。咱们得这么说,故事就是故事,我们从中读到的,理解到的,感悟到的,统统一切都是从这故事中来的,不是别的。小说就是小说,不是历史,小说有作者自己的揣摩与想象,这是小说的魅力。 你说历史上的汉昭帝在正史中的记载统共就那么几个字,说得最多都是霍光在这一朝的作用,汉昭帝顶多是在霍光的辅佐下,沉默寡言地度过一生。可作者根据这些只字片语写出这样的故事来。我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这里面极致 浓度的感情;喜欢这里恢宏广阔的框架下,跌宕起伏的人生。 和朋友们聊起来,一个说这部书她看到的就是云歌与刘弗陵之间的爱情(当然我们都看到了);一个说她更喜欢孟珏这样的人;还有一个是刘贺的粉丝,而我说我看到的这部书,就是这部书。 一个儿时的诺言,牵引着一个小女孩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寻觅她的故人。可谁知无情的老天在中间又鲜血淋淋地夹着另一个人的命运——那个黑玛瑙石般的眼睛,我读到现在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一个是寻找的渴望,一个是等待的渴望,一个是追寻的渴望。 云歌的家庭不同寻常,所以她小小的世界中装载着与平常孩子不一样的东西;刘弗陵的家庭就更不寻常,他的家甚至没有家教,只有制式的“国教”,经受着一些更容易使人人格分裂的东西。一个是清明如阳光,在激昂快意环境中长大的人;一个是淡漠冰冷,在秒秒算计分分阴谋中无奈命运、彻悟所有的人。他能不贪恋她的阳光吗?!就算哪怕够不到,借一点儿光也是好的啊。刘弗陵多聪明啊,你十年之后去长安找我,我在那里等着你。哎呀, 我都替他等,我都帮他等着。 当然,刘弗陵那样固执的等待,不光是对于倾盖如故的云歌多么多么如何如何,他的执着与坚持,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想往,他因此确信这世上终究有光明的人生,不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不是每个人都生活在阴暗当中,不是每个人都为了争权夺利而扭曲厮杀……不是每个人都那样的。云歌代表着一种人生;代表着一种光明;代表着很多很多他确信的东西。
这样的一本书 哎呀,从头到尾看完了,心里还是挺徘徊的,呵呵,写点读后感,抒发一下心情,与大家讨论啊。 “…地上的男孩子闻声睁开眼睛。一双如黑色玛瑙石般美丽的眼睛,… 他缓缓握住了手边的绣鞋,唇边的讥诮和邪气越发地重… 这就是命运吗?老天又是凭什么决定谁该富贵?谁该低贱?谁该死?谁又该活?谁的命就更宝贵?死老天!我绝不遵从你规定的命运,你从我手里夺取的,我一定都会加倍拿回来!我会遇鬼杀鬼,遇神杀神!” 人们的各种苦闷与欲望追求,不是靠这话来支撑的吗?!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儿,说着说着就聊到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一切,到底对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有着多深远又多深刻的影响?说来说去,我的朋友一致认为,成长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来讲非常重要,这重要的程度甚至是影响终身的。可话又说回来,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铸就了这个人的性格与心性,但同样一个环境下长大的,也会参差不齐,各有不同,而生活经历与环境迥异的人,却也有惺惺相惜的共鸣,这不是人性的共通吗,人不都是这样吗。可惯常的大环境怎么都会有差别的,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忽略后天环境对于人的影响,那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至关重要。 我觉得《云中歌》的第一部写得成功,这不单因由那个引人入胜的大引子引到这个故事中来,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恢弘框架下的大时代背景,有着国家的大氛围。咱们得这么说,故事就是故事,我们从中读到的,理解到的,感悟到的,统统一切都是从这故事中来的,不是别的。小说就是小说,不是历史,小说有作者自己的揣摩与想象,这是小说的魅力。 你说历史上的汉昭帝在正史中的记载统共就那么几个字,说得最多都是霍光在这一朝的作用,汉昭帝顶多是在霍光的辅佐下,沉默寡言地度过一生。可作者根据这些只字片语写出这样的故事来。我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这里面极致 浓度的感情;喜欢这里恢宏广阔的框架下,跌宕起伏的人生。 和朋友们聊起来,一个说这部书她看到的就是云歌与刘弗陵之间的爱情(当然我们都看到了);一个说她更喜欢孟珏这样的人;还有一个是刘贺的粉丝,而我说我看到的这部书,就是这部书。 一个儿时的诺言,牵引着一个小女孩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寻觅她的故人。可谁知无情的老天在中间又鲜血淋淋地夹着另一个人的命运——那个黑玛瑙石般的眼睛,我读到现在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一个是寻找的渴望,一个是等待的渴望,一个是追寻的渴望。 刘弗陵 云歌的家庭不同寻常,所以她小小的世界中装载着与平常孩子不一样的东西;刘弗陵的家庭就更不寻常,他的家甚至没有家教,只有制式的“国教”,经受着一些更容易使人人格分裂的东西。一个是清明如阳光,在激昂快意环境中长大的人;一个是淡漠冰冷,在秒秒算计分分阴谋中无奈命运、彻悟所有的人。他能不贪恋她的阳光吗?!就算哪怕够不到,借一点儿光也是好的啊。刘弗陵多聪明啊,你十年之后去长安找我,我在那里等着你。哎呀, 我都替他等,我都帮他等着。 当然,刘弗陵那样固执的等待,不光是对于倾盖如故的云歌多么多么如何如何,他的执着与坚持,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想往,他因此确信这世上终究有光明的人生,不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不是每个人都生活在阴暗当中,不是每个人都为了争权夺利而扭曲厮杀……不是每个人都那样的。云歌代表着一种人生;代表着一种光明;代表着很多很多他确信的东西。
亚伦【感言】看过之后有些感触 我这个年纪都是看着圣斗士长大的,什么星矢、紫龙、阿瞬、一辉、冰河、黄金十二宫啊等等等等,全都是那个年代的一时之选,而且也算是90年代初最持久的动画片了,不像现在的日本动漫层出不穷越来越多。 多少年之后,人们可能再没看过圣斗士星矢系列,因为太多的题材与特效已经让人忘记了那种老掉牙的故事内容和人物画法。可那天不知怎么就又想起了圣斗士,于是发现了这部最新OVA版的《冥王神话》。 冥王神话的故事是独立的一篇,我看完第二季之后总体的感觉就是内容情节非常拖沓,没什么新的提升,总觉得怎么这么磨叽啊!恨得我都往下看不进去了,可仔细想想,这可能就是延续了圣斗士以往的特点,它就是那样的,但主题永远是深刻的,充满希望、爱和坚持。 我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做的视频和照片美不胜收,比如说我很喜爱的睡神修普诺斯,效果非常棒!还有大家经常谈论的萨沙啊,天马啊,米诺斯啊,史昂啊,辉火啊,希绪弗斯啊……这些人物的出场戏份非常多,人物形象也是现在流行的画法,可我最关注的只有冥王一人。 冥王的出场就是很沉重的开端,他表现出一种从纯净的人类亚伦在成为冥王之后都经历过怎样的转变,而这个过程,就如人们自己的心路历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常深刻。这就是冥王神话中哈迪斯给我的印象。 我突然觉得就像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物一样,很熟悉的人或事,一线之间变得模糊与陌生。当你认为这件事情就是这样,突然之间,它告诉你并不是,在你还来不及反应与细想的同时,事情已然发生了,多么无常的人生啊! 哈迪斯从转变到觉醒的过程中好像背负着全人类的悲伤与沉重,不知怎的,从头到尾我都觉得他带着一种很沉重很沉重甚至无以复加的重负,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而这八九分,于冥王身上好像全都能找到对应的影子,那种沉重感深深藏在黑色的面貌之下,于普通人早已轰然倒塌,可在冥王平静的外表下,也许藏着令人无法领略与企及的灰暗悲伤,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也无法分担半分,这似乎又“加重”了他的沉重感。 我又想到现实中,宿命弄人,明明是那么深厚的感情,却在没办法改变状况的时候,只能无奈又直面的接受。亚伦也一样,他成不成为冥王不是他自己能掌控的命运,他难道不无奈不痛苦吗?即使是身为强者,也有脆弱不堪一击的软肋,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哪一个不是这样? 我喜欢这部动漫里的冥王哈迪斯,就为这份无以复加的沉重感而欣慰与欣赏。他在人与神之间穿梭,一个完整立体的人神共合体,因为好像全世界所有理性与感性的情愫都汇聚在了他的身上,所以他显得是那么的灰暗、矛盾、遥不可及;又是那么迷人、性感、触手可得;他有气势磅礴的高贵气质;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内敛无底,忧郁怜伤。 沉静的王者风范 虽然是故事当中的主角,但冥王的出场并不多,可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处不在,每一次出现都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战战兢兢接受他的到来(冥王来临,吓得厕所都不知咋上了!好像“梅花”来了似的,嘻嘻!),不知道接下来又要发生什么,不知道冥王划时代力量的背后又会是种什么样的局面。他似乎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你的人生分为两半:前一半和后一半。所以你怎能忽视他,即使他不出现。 哈迪斯身为冥王,却总觉得他在一个边缘的环境中生存,与周遭的一切无关,他俯视着中心的所有,淡漠如止水。他身上仿佛混合着所有人世间复杂的情愫,而这些东西,也随着他的这份淡漠冷清终究归于平衡,这是这里哈迪斯的力量,强大而内在的。这部动漫中,我没太注意那些斗士们的争斗,而哈迪斯的一举一动,我觉得真的是那样。 当然通篇动漫所要表达的绝不仅仅如此,可哈迪斯的出现的确是个深刻的沉思,这沉思不仅思于神与人之间的神话传说,更沉思于人们自己,我们的身边,和我们的人生。 无论最后的结局如何,冥王哈迪斯都有他特殊的意义存在与象征,它启示着什么,反思着什么,我想,有好多好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