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lao40 sulao40
关注数: 1 粉丝数: 7 发帖数: 3,107 关注贴吧数: 1
一件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兴美老师调到大竹中学任66级高中班的语文老师。 那时的“野餐”类似于今天的“春游”,所不同的是,野餐带的是炊具、餐具、生米、鲜菜、佐料,在目的地现做现吃。 张兴美老师带队的这次野餐活动后,按照惯例也是要写作文的。 同学们的作文中,都不约而同地把野餐地写成了松坡林。在下一周的作文评讲课上,张老师对此提出了质疑。从语法的角度讲,“松坡林”一词是个病句,建议同学们改成“松林坡”。 于是,这一称谓在大竹中学的校友中流传开来。前些年清明节回大竹上坟,也听到有人这样称呼。 不过,这种带有浓郁民俗色彩的地名,作这样的改动是值得商榷的。 在我看来,这一地名的正确写法应该是“松菠林”,而不是“松坡林”。因为,在大竹的方言俗语中,松树的果实就叫“松菠萝”。把落满松菠萝的小树林叫着松菠林是顺理成章的事,不存在病句一说。 松树的果实酷似微缩版的菠萝。至于为什么地处内陆温带地区的大竹人,在几百年前就知道热带水果——菠萝,倒是一个惹人兴趣的话题。我想,这会不会与“湖广填四川”的史实有关?这大概只有民俗学家才能精准解读吧。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一辈人仍然清楚的记得,那些个渐行渐远的、民俗的、原生态的地名:松菠林、萝卜地、鹞子岩(方言读着 ai )、杨公祠、文昌阁。。。。。。 齿颊留香的“野餐”、朗朗的读书声、快乐的中学时光,还有美丽的张兴美老师!
【无惧此夜】吉克隽逸与中国好声音(修改版) (一)关于好声音<?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好声音的热播获得各方好评,我个人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学员优秀 —— 这些来自底层的草根歌手,把他们的生活阅历、感受融于歌声里,让听众跟着他们一起或兴奋、或疯狂、或纠结、或痛苦。无论是金志文浓情版的《为爱痴狂》,刘悦那撕心裂肺的《寂寞先生》,还是金池用《夜夜夜夜》诉说她十年的寂寞与煎熬,吉克隽逸用《I Feel Good》点燃你生命的激情。他们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灵魂,回归本真。这才是《中国好声音》栏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辩证的看问题,不是好声音捧红了这些学员,而是这些草根歌手为《中国好声音》带来了一个好效益,为中国音乐选秀唱出了一个新局面。 2.导师出彩 —— 四个评委以他们浓浓的人文情怀带给人们温暖。为了争抢优质学员,上房掀瓦片,进屋撤床板的精彩场面,令人拍案叫绝。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真人秀、活人秀。 3.准备充分 —— 栏目组在节目播出前做足了功课,无论是选择导师、筛选学员、超强的音效等方面,都能看出其良苦用心。 4.赛制新颖 —— 盲选,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选秀模式,彰显的是民主与法治的精神,它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国情。 而总决赛的暗箱操作背离了原创精神,也暴露出 栏目组骨子里的劣根性。让一个引进的优秀节目变质,变味,最终被效益所裹挟,被政治所羞辱。前明后暗,不足为训。 《中国好声音》从开播,就不断有精彩场面出现,而吉克隽逸的横空出世,才是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的高潮。综合实力最强、商业价值最高、网络人气最足,使得栏目的收视率持续升高。如果没有那张可恶的卖身契,一切都将是那么功德圆满。 二八分账 九年长约的卖身契,足以保证把这些学员吸干榨尽。对于像吉克隽逸这类对音乐有很高追求的,像袁娅维这类已有一定音乐成就的,以及不愿拿青春去赌明天的,理所当然要拒签。 “ 签则李宇春,弃则张靓颖 ” 的潜台词很丰富: 1.这是老子的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2.签就捧你为冠军,弃则打你到三名,这就叫 “ 王道 ” 。 3.捧红的歌星多的是,唱红的歌星路很难。 对音乐的质朴追求,让这位彝族姑娘做出了正确选择。她身上体现出的那种 “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的宝贵品质,令人敬佩。 “ 土壤肥沃空气污浊 ” 就是今天中国流行歌坛的生态现状。总决赛前后的那场网络暴力,充分暴露了这个社会的阴暗面。打压既可以报复吉克隽逸,又可以提升其他学员的商业价值,同时也满足了其他学员粉丝的心理需求,正是一箭三雕。据说cx是一家体制外的企业,可看上去怎么和贪官污吏一个做派 —— 呼风唤雨,即刻撒豆成兵;横行天下,如入无人之境。其根本原因是对国家资源的垄断,这是体制性的漏洞。才会导致责任不明、利益不清、行为不端、风气不正。 利令者昏,肉食者鄙,正是得意忘形处,才到丢人现眼时。 我们真心希望每一个好声音学员都有一个好发展,好归宿。所以有必要提醒cx记着中国那句老话 —— 误人子弟,男盗女娼。 历史是一面最清明的镜,人心是一杆最公平的秤。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