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BOOM 梦里寻她211
专收kaboom
关注数: 74 粉丝数: 237 发帖数: 4,025 关注贴吧数: 31
耳机发烧友说的话听不懂?我来给你翻译 “今天我被 XXX 毒到啦!它高频解析力好,十分亮丽;低频量虽然不够但质感十足;中频虽然有些凹陷但瑕不掩瑜。最值得称道的是声场,大得不像是塞子该有的。听维瓦尔第《春》的时候松香味十足,声音宽松耐听。交响乐的大动态表现显得有些不足,或许上个便携放推一推会更好 " " 这山炮在说什么呢?" 你会暗想。恭喜你,你遇到了耳机发烧友,而且还是电波十足的玄学党。 即使是对耳机一无所知的童鞋肯定都听过水电火电核电出声哪个更好听的段子 —— 这个肯定是笑话,但如果 " 玄学 " 到了一定程度,这帮人说出来的话也不会比那个好懂到哪里去。 就算我们根本不打算了解这些,买耳机下单之前总得看看评测吧,这时候就很容易被评测里的诡异用语弄得晕晕乎乎。到底这帮人在说什么?他们口中的这些声音究竟是什么样子?今天让小 T 我来尽量简单地给大家 " 翻译 " 一下。 解析力 耳机的最重要属性之一,是衡量它还原音乐细节信息量和细节清晰度的标准。如果你还不是太明白,那就请用 " 图片清晰度 " 来理解高清晰度图片。高清晰度图片里能够表现的细节自然更丰富,高解析耳机亦然。 举个例子吧,一首摇滚乐中有架子鼓、bass、钹、吉他等等声音,交响乐会更加复杂,你是否能够将这些乐器的声音清楚地分辨出来呢?这就要考验耳机的信息表现力了。如果耳机解析力不佳,你可能只能分得清主旋律,其他声音则糊成一片。 那么是不是解析力越高越好?也不一定。监听耳机解析力够强大了,纤毫毕现,但这些细节通常非常生硬,缺乏一种悦耳的感觉。 你可能会想:" 扯了半天淡,我到底怎样才能分辨出解析力高低啊?" 很可惜,目前没有数值或是设备能够测量解析力,一切只能用耳朵来判断。 声场 耳机的重要属性之二。小 T 一个朋友曾说过:" 耳机其实只有两个指标:解析和声场。" 可能有些偏颇,但声场的重要性却是说出来了的。 小时候第一次听耳机就对那 " 脑袋里响起来的音乐 " 感到很新鲜,居然还觉得很受用,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很傻很天真。简单来说,如果你的耳机给你这个感觉,那么它在声场上是不合格的。 只要看过音乐会的都知道,歌手和乐器都是有自己的位置的,他们离观众也有一定距离,具有良好声场的耳机可以将这种位置感和距离表达出来,声场大小自然也就代表着这个 " 空间 " 的广阔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要感受耳机的所谓 " 声场 " 需要你的一点想象力,毕竟它们的发声单元实际上离你是很近的。在这一点上还是音箱表现最好,毕竟它离听者确实有一段物理距离。因此,我们可以不严谨地说,在体现声场的优势这方面,音箱>大耳机>塞子。 动态 " 动态 " 并不是我们很频繁会接触到的术语,除非你经常接触交响乐,但只要你有这个需求,它就是衡量耳机和你的系统质量的重要标准。 用最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的话,所谓动态就是一定时间内设备在不同强弱的声音响度之间变化的范围,也就是说它是否可以在短时间内驾驭不断变化的高低声响。如果动态表现力不佳,那么音乐听在你耳朵里就是缺乏起伏和感情的。 再来说说 " 瞬态 ",瞬态和动态概念似乎有些相近,所以不少人也常把它们弄混。简单来说,如果 " 动态 " 表现的是范围,那么 " 瞬态 " 则说的是速度。打个比方,交响乐不是经常会有前一秒几乎无声而下一秒突然钟鼓齐鸣的段落吗?这就是典型的大动态音乐,而瞬态好,这个突然的转变就会让你有吓一跳的感觉。 " 扯那么多交响乐干嘛?哥只听流行乐!"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个指标确实不那么重要,因为流行乐要么比较舒缓,要么节奏明快,是不会有这样的瞬间变化的。 结像感 好了我们终于开始进入玄学的领域了!虽说解析力没有具体标准但细节好坏好歹大家都听得出来,而结像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感性的根本不好描述的东西了啊! 关于结像感到底是什么,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总的来说,这个概念和定位有些像,结像好的耳机,你可以凭借耳朵像自己的双眼那样 " 对焦 " 定位某样乐器的位置。而且,这个位置还不能是一个点。 还是很模糊?想象一下钢琴吧。钢琴家的手在琴键上变换着位置,好的耳机应该能让你感受到位置的变化。如果所有的琴声都来自于一个点,那结像就是不合格。 和声场一样,结像也是一个非常考验想象力的属性。至于人们说的 " 能感受到歌手口型的变化 ",那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松香味 玄学第二弹,如果说结像还有那么些科学,松香味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可以说,松香味已经不算一种指标,而是踏入 " 韵味 " 这一阶层了。它主要说的是弦乐器。琴弦和弓摩擦,让你感受到那种细小又不刺耳的噪音。哎,这就是松香味了。 如果你想要实打实地听到松香味,去听小孩子练琴吧。那锯木头一样的声音,可谓松香味刺鼻。 如果你硬要给 " 松香味 " 找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那只能说它是解析、结像、声场、泛音这些因素的结合吧。 结语 耳机玄学术语万万千,这次只是挑了几个比较常见的来说。真要说水电火电这种级别的事儿,现实中还真有,小 T 我就听说过有人在听音乐之前一定要在设备的插排上插满电器的,据说这样能让声音更加温润。实际效果如何那也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其实吧,耳机声音好坏,真的是个非常非常主观的东西。评测说得天花乱坠,自己上手一听发现根本不是自己的菜,这种事情实在太常见。所以说,最重要的实际上还是用自己的耳朵来收货。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由于有这么多的玄学,这个领域才会变得如此有魅力。人们不仅仅是听歌听音乐,这种 " 玩 " 本身也是一种乐趣之一。
为什么高逼格的专业耳机不屑于有音量调节键? 用动圈耳机举例来说,它的发声原理是这样的:在磁场中放置带电线圈,线圈与振膜相连,线圈在电流信号驱动下带动振膜发声。请注意,线圈是由电流驱动的,电流越强线圈的驱动力也就越大。在音源固定,耳机灵敏度固定,耳机没有烧毁的前提下,耳机输入的电流越大,耳机能够发出的音量也就越大。 根据欧姆定律: I=U/R 可知,当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阻值变化时,输入耳机的电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耳机发出不同大小的声音。 而什么东西可以控制电阻的大小呢? 对,读过初中的你肯定听过“滑动电阻器”,而音量调节那个电位器,其实就特么是个滑动电阻器,这玩艺质量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音质的。 一般带音量调节功能,是很不专业的行为(应该把该做的事情交给该做的部件;而耳机/耳塞作为一个纯粹的电声换能器,为何要参与信号调节部分的工作?音响上常讲“多个香炉多个鬼”,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你看,大部分专业级别的耳机上都见不到这个装置。 带有音量调节,会附带许许多多的问题。 不仅仅是单纯的音质不好,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内部金属氧化,接触不良,经常会出现左右声道声音不一致、调整音量时出现杂讯、甚至直接不出声等等诸多的毛病。 耳机本身没有那么不经用,但受制于这一个小小的音量调节装置,何必呢?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