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风如雪 回风如雪
运动是生命的灵魂,爱生活就是爱运动。。。。。。
关注数: 108 粉丝数: 311 发帖数: 13,287 关注贴吧数: 160
【长调】兰陵王-赤壁风云 【兰陵王】赤壁风云 寒风起, 号角声声赤壁。 舞麾帜,如林旌戟,蔽日遮天怒潮碧。 残云远空际。 谁使, 健儿效死? 西江上,千舸争流,骇浪惊涛万帆立。 白波竞相逝。 水阔任激流,河川雄丽。 奔腾似马三千里。 黄叶落崖下,几多萧瑟,都随沉浮看雁字。 沙洲又嘹唳。 霹雳, 乱弦矢。 剑影碎刀光,长戈折戟。 虎贲北溃白旄靡。 正华容霜雪,亡途迢递。 苍茫望断,鹰垂翼,竟已矣。 【释义】 麾帜:将帅的旗帜。 旌戟:旌旗与棨戟,用作官员出行的仪仗。 空际:天空。 嘹唳:声音凄清而响亮,如,雁声嘹唳。 弦矢:谓弓箭。 白旄: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也可比喻出师征伐。 已矣:语气词连用,加强语,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译成啦;“已”为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 【词牌】 一百三十字,分三段。第一段七仄韵,次段五仄韵,末段六仄韵,宜入声韵。 【定格】 中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仄(韵)。 平平仄,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中仄(韵)。 平仄(韵), 中平中仄(韵)。 中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中仄平仄(韵)。 仄中仄平中,中仄平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中中仄中仄(韵)。 中中仄中仄(韵)。 平仄(韵), 仄平仄(韵)。 仄中仄中中,平中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中中中仄,中中平仄(韵)。 平平中仄,仄中仄,仄仄仄(韵)。
从《三国演义》想开去      行文之前,不得不再次鄙视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过分抬高了一些人物,使得后人们走入误区,认为某些人至始至终都具有左右大局的能力,从而使得他们的人品遭到质疑,例如诸葛亮。《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它对国人的影响毋庸质疑,而且在它问世的数百年来,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民,它对某些人物张冠李戴的描述,对某些事件似是而非的附会,使得元明及其以后的华夏人愈发迷信厚黑,彼此间的信任愈发淡薄。也许罗贯中先生出发点是好的,是要塑造一些有仁有义的人物形象,可客观上却使得一些忠厚老实、坦诚有信的人物被演绎成假仁假义,例如刘备。      现代的人很难明白,尘世间会有如此重情重义、坦白布公的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世上不会有这号人的存在。      叔齐、伯夷为了让王位出奔,这类事情如果放在现代有可能发生么,即使发生了,我们也会说是做作;他们的作为,我不能理解,相信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多数人也不能理解,甭说王位,哪怕是县委书记让我做个屁大的公务员,我也会屁颠屁颠的跑去。      东晋时期的周伯仁,救了王导一家几百口人,却没有跟当事人王导说一声,让王导产生了误会。结果王敦大权在握时,将周伯仁杀了。像周伯仁这样的人,我同样不理解,换了我是周伯仁,别说救了人家,就算没救也会拼命往身上揽功劳;如果遇到委屈,甭提到死都憋着,让憋个半天我也得喊救命。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无非想表达,我们不能理解的,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我们所能理解的,也并不意味着尘世间的所有人和事都得按照我们所能理解的来运转。      我们不是神,不是手握大权的王霸(当然,观者中如果有这类大神或者很有希望成为大神的超超级潜力股,就当哥说的是屁话),也不是开府仪同三司一般的人物;我们只是凡人,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人,我们没有卫阶的飘逸出尘,没有张飞的勇毅无敌,没有关羽的忠义,没有典韦的舍生忘死,没有刘备的坦诚有信,没有荀彧的王佐之才,没有赵云的浑身是胆,也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更没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我们只会乐的时候喊爽、苦的时候喊痛,在这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是一些细小的尘埃,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所以,我相信,历史上的刘备、诸葛亮等人尽管不是完人,但是他们确实是忠诚有信、敢作敢为、不计生前身后名的人。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但是太多的历史硬伤、太多的附会之说和太多的断论(例如马谡一案一直是个迷,却被断论成诸葛斩他),使得原本血肉丰满、光彩夺目的历史人物变得黯然失色。
蜀汉灭亡非诸葛之罪     蜀汉不能问鼎天下、反而灭亡的罪人是谁呢?有人认为是不顾国力矢志北伐的诸葛亮,据我看来,蜀汉灭亡,不能归咎于孔明先生。      倘若没有诸葛亮等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的基业能否建立还是个未知数。倘若将王朝覆灭归咎于忠诚正直、为信念奋斗不息的人身上,这是很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刻薄的。倘若生前不计荣辱和得失、明知不可为而呕心沥血为之的人被冠以罪人名号,我想这个世间再难有人为了所谓的忠诚正义而燃烧生命了。      三国一局棋,处在其间的人都是命运的棋子,他们很难猜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时代带来怎样的影响,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他们所能做的惟有尽己所能,唯有勃发向上。      智略超群的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残破的川蜀时,就已经明白蜀汉无法一统天下。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倘若为了历史美名,他更应该投靠曹魏势力,毕竟曹魏比蜀汉和东吴绑在还要强大几倍,这点从后来的西晋混一三国可以看出端倪。从某个方面说,我们这些后人应当感谢陈寿先生,是他相对客观的描述了三国人物,史书中没有出现妖魔化或者低能化的孔明。      蜀汉为何无法统一全国?这是因为蜀汉的基础太薄弱了,人口稀少、地方狭小、民众开化程度低、战略资源稀缺,这些因素制约了蜀汉的向外发展,甚至导致蜀汉越来越弱,最终灭亡。      首先人口方面,从史料上我们可以了解到,终蜀汉数十年,蜀汉的人口在百来万上下徘徊【1】,写到这里我们不由不佩服诸葛亮的内政能力和军事才能,这么薄弱的国力还能发动北伐战争,并且在对魏攻势中屡占上风。以蜀汉的国力来计算,诸葛最多只能征发十万【2】上下的士兵和民众进行北伐,扣除必要的驻防兵力两万和负粮兵【3】一万,实际可投入战斗的士兵数很难超过七万。      而魏国国力相对蜀汉而言就强盛太多了,人口大约在四百五十万【4】左右,幅员辽阔,并且可以征发乌丸的精壮作为扈从军【5】,因此每次对阵的兵力颇厚【6】。即便这样的情况,魏军与蜀军对战却几乎处于下风。      许多人认为国力如此疲弱,诸葛亮不应当再发动战争,这种观点恕在下不能苟同,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并且蜀汉不发起进攻,魏国难道会坐视敌国发展么?当然不是这样,建兴八年,魏方分兵三路大举进攻,目的地是汉中的南郑。第一路,由曹真率领,走斜谷。第二路,由张郃率领,走子午谷。第三路,由司马懿率领,从襄阳出发,溯汉水而上。后来因为连续数十天的大雨,魏国才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其次,地方狭小,蜀汉只占有一州之地,矿产资源也有限;而魏国占有十州之地,占有各种战略资源,例如宛城,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重要的铁产地。      第三,民众开化程度低,再加上人口基数小,导致蜀汉一地所出的人才极其少。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事必躬亲常常被人指责为不愿意信任人,不培养人才,从而导致蜀汉人才凋敝,这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在黄河流域附近的翼州及周边地区,而益州在唐宋以前出现的人才本就不多,更遑论战乱频繁的三国时期。将客观情况归咎于某个特定的人身上,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诸葛亮生前擢拔被刘备轻视的蒋琬等人,而这些人也在诸葛死后为蜀汉的稳固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大伙儿不必拿错用马谡一事来抨击诸葛,识人颇明的刘备不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么?      至于不采纳魏延提出经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谋略,也被许多人诟病。很多人将诸葛亮不采纳该谋略的缘由归纳为猜忌魏延,其实这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在诸葛亮麾下,魏延始终得到重用,二人的关系不能说非常好,但至少是融洽的。诸葛亮为何不能采取魏延的策略,主要是因为蜀汉的国力太薄弱了,经不起这场豪赌,倘若败了只是损失些兵马,也就罢了,如果连魏延也陷在长安,那就得不偿失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