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的女子12 如水的女子12
爱生活,爱旅游
关注数: 33 粉丝数: 64 发帖数: 5,778 关注贴吧数: 11
有一天,我会很棒 晚上从一个大商场吃完饭出来,看到两个垂头丧气的男孩,他们坐在商场门口的户外台阶上,低着头,不停的搓着手,看不见他们的脸,只能看见他们不说话。在他们的面前,是一个年级大约25岁左右的女孩子,站在下面一点的台阶上,用很焦躁但只能很靠近才能听到的声音噼里啪啦的讲着话。 从女孩子的穿着看,应该是商场里某个店的员工,从制服看,可能是男孩子的小领导,此时此刻正在为他们的工作时候的不争气而恨铁不成钢。他们的身旁,是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东二环马路,马路的那一边林立着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闪耀的高楼,那钢筋铁骨的样子仿佛在冷冷的告诉你,这个城市有多现实,有多不在乎你的伤心和眼泪。 我从这城市小小的一幕里擦肩而过,心里小小的颤抖,这个城市里有多少怀揣梦想的孩子,又有多少在失败和屈辱中挣扎和哭泣的孩子。我猜想,那个女孩子一定会说:“你们要如何如何努力,才能有一天出人头地,现在这样是不行的!” 我猜想,男孩子的心里一定有深深的不安与自责,那些对这个大城市所有过的所有憧憬和幻想,本来就不知从何下手,那时那刻可能都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了。这个城市有太多灯红酒绿的奢华,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励志故事,可这一切也不是一夜能建成的,何况是你我这样的穷的只剩下憧憬和梦想的普通青年。 前几天收到一个小老乡的来信,那是她人生第一天上班!给我发邮件的时候,她正在偷偷的躲在公司的一个小角落里吃饭,没有认识的人,没有人认识她,不敢跟别人说话,更不敢提出跟大家一起午饭。于是,她想到了我。
好的艺术品就一定会雅俗共赏吗 见到某吧有位吧友言道,徐渭的一幅书法作品“真搞不懂为什么写这么丑!” “还传世?有价值吗?” 接着又说“我不是行家,我是个普通老百姓,大众化中的一员,大众化的看法!” 另一位吧友则应和道“雅俗共赏才是好作品”,并举例说“没有一个不学王羲之,米芾的,你数数有几个学徐渭的” 小女子才疏学浅,于琴棋书画更是一窍不通,本无置喙之处。但看完两位发言,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普通老百姓对书法作品有没有发言权,当然有。不光对书法,对绘画,对诗词,对摄影,对一切艺术和非艺术的东西我们都有发言权,都有评判的权利。但是,有权利并不等于正确。所谓隔行如隔山。老百姓由于自身学识和环境的局限,对于诗词书画之类的见解必然和“圈内人”不同。正如齐白石拿自己的画去换白菜时,被菜农以为是骗子一样。贾府的焦大也绝不会欣赏林妹妹的葬花吟。说实话,我看《兰亭集序》,还不如庞中华的钢笔字顺眼。难道王羲之不如庞中华所以,拿自己是老百姓,并以为就代表了大众,恐怕有点过了。 至于雅俗共赏才是好作品,太绝对了。应该说,雅俗共赏的好艺术作品固然很好,但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总会有些作品做不到雅俗共赏,但也无损于他们的艺术价值。徐渭的字可能确实比不上王羲之,米芾,但并不等于就不是好作品。有些作品成名于当代,传世于万年,有些作品在世默默无闻,后世却大红大紫。这里面的奥秘又岂能以一句雅俗共赏能概括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