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求败 独孤求败
劍魔
关注数: 4 粉丝数: 1,146 发帖数: 9,067 关注贴吧数: 102
谈谈黄蓉对杨过的积极影响 都说中年黄蓉惹人厌,护短排挤杨过,不教他武功给还挖坑下绊。但是我觉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杨过11岁时穆念慈死后,他便生活在社会底层,混迹市井江湖,虽然他本性不坏,但身处这种环境一个孩子想要无依无靠的生存下去,少不了做一些偷**狗、奸诈小人的勾当。所以杨过小小年纪便颇具心机。 郭靖把小杨过带回襄阳后,是黄蓉教他读书认字,教他四书五经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正是黄蓉循循善诱,给了小杨过思想上的启蒙,才让他脱离市井勾栏,为日后走上英雄道路埋下了种子。 说下黄蓉为啥不教杨过武功。要知道杨过可是自己仇人的儿子。当年铁枪庙若不是软猬甲,死的就是黄蓉了。杨过身上疑点重重,中了冰魄银针没事,与欧阳锋关系不清不楚,在对杨过心性没有百分百把握之前,教他武功等着他报杀父之仇? 不要觉得读书无用,令狐冲年少时一直跟着岳不群读书,张无忌也有跟着父母读书明理的童年。正是黄蓉的出现才补全了杨过最为缺失的这一环。 试想如果郭靖找到杨过后直接送上终南山进而直接见到小龙女。小龙女从未踏出过古墓白纸一张,以杨过的行为为标尺。他两人出了古墓还是混迹江湖偷**狗。杨过怎么可能有后来神雕大侠如此成就。 正是黄蓉的言传,郭靖的身教,让杨过把书中的狭义与身边的郭伯父相印照,才有了后来的神雕大侠。
从《西厢记》看戏剧对民间思想的影响 《西厢记》是元曲的代表作,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在故事中,张生旅居在普救寺时遇到匪乱,救了同在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母女,并因此对美貌的远房表妹莺莺动了心。经过莺莺的丫鬟红娘牵线搭桥,两人成就好事。到此为止,这似乎是一个私定终身的爱情故事。张生赴京应试未中,虽然莺莺依然一往情深,但是张生不久就变心了,另娶他人。对于自己的这种行为,张生还总结出一堆红颜祸水的歪理为自己开脱。后来,莺莺当然也另嫁,而张生路过莺莺家门时,居然以外兄的身份请求相见,遭莺莺拒绝。 我过去读元稹的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颇为感动,后来了解他的生平,就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做“要看一个人怎么做,不要看他怎么说”。 但我要提醒你,这样的一个故事,这样的一个张生,如果搬到舞台上,是会给观众骂死的。 即便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大家也觉得张生是个渣男,纷纷谴责。包括宋代词人秦观在内的很多文人,都会写诗文表达对崔莺莺的同情,谴责张生的始乱终弃。虽然《莺莺传》里发生的故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但是至少中国正统的文化和道德观念并不支持这种渣男行为。 可以说,和大众价值观明显抵触的作品,很难有大量的读者和观众。到出现了戏剧演出和商业竞争的宋金时代,这个故事就被改成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但这样的故事,仍然是不会有太大的市场,人们并不喜欢悲剧结尾。因此,剧作家就开始把这个故事中大家喜爱的部分,即前半部分保留下来,然后再给故事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尾。 这样就完成了七分迎合的任务,而完成这件事的,是金朝文人董解元(董解元并不叫解元,我们今天对他的生平了解甚少,解元是对当时读书人的尊称,就像今天说董博士或者董教授一样)。 董解元保留了《莺莺传》中的前半部分,把后半部分改成了如下的情节: 张生在考中了功名后,有一个叫郑恒的年轻人编造谎言说张生负心,在京城另娶他人,崔母要莺莺嫁于郑恒,但这时张生赶回来,带崔莺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然,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再叫做《莺莺传》就不合适了,于是董解元将之改名为《西厢记》。 在《西厢记》中,无论是张生还是崔莺莺,都是正面形象了。同时,为了增加戏剧性,只好把崔莺莺的母亲放到他们的对立面去,同时还给张生创造出一个叫郑恒的情敌。 而我们今天读到的《西厢记》,还经过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进一步迭代。他保留了董解元版本的基本故事情节,但是做了两个重大的修改。 1.结局改得更完美 张生和崔莺莺两个人不是私奔,而是光明正大地走到了一起。为了增加故事的合理性,红娘这个牵线的角色就变得特别重要了。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红娘这个配角的形象,在很多人心目中甚至超过了主角崔莺莺。 2.增加了文学性 在这以后,老百姓会在舞台上看故事,而文人们则会在花前月下品读作品。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贾宝玉和林黛玉要偷偷地读《西厢记》。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贾宝玉坐在园子里聚精会神地看《西厢记》,林黛玉葬完花经过那里,和他一起看。 曹雪芹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浪漫唯美的画面,表现出这两个情侣共同沉浸在理想的爱情之中。 通过对张生形象的改造、大团圆的结局和文学性的提高,《西厢记》有了在士人和老百姓中广泛传播的读者基础。 这就给我们作为写作者一个提醒,你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要努力扩大自己的受众范围。传统戏剧的七分迎合、三分引导值得借鉴,当然迎合和引导的比例,需要自己拿捏。 那么在《西厢记》当中,作者传达了哪些思想呢? 1.作者写出了大家想实现却不容易实现的理想 在这部剧里,是遇到自己一见钟情的对象,娶一个大家小姐,考中功名、封妻荫子。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很容易寄托于戏剧。这样的戏大家看多了,慢慢就把这样的生活当作了目标。 在中国古人的内心中,并不缺少浪漫的情怀,但现实并不浪漫。《西厢记》营造一个浪漫的氛围和完美的结局,非常符合人们弥补现实缺憾的需求。 2.作者在作品中将女性的地位提高了 无论是莺莺还是红娘,她们的行为都是主动的,这可能和王实甫生活在元代有关。《西厢记》也因此成为古代支持女性追求自主婚姻的作品,进一步影响了民间思想,红娘也因此成了媒人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戏剧到了元代达到顶峰是有它的道理的。在宋金时期,主流的文人是不会去写剧本的,他们要考功名做官。但是到了元代,不再有科举考试了,文人们学而优则仕的出路被阻断了,而当时商品经济发达,看杂剧是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于是水平高的文人们都开始写戏剧,即元曲。 从此,中国的戏剧就由本来结构不严整的短小戏曲,变成了文辞精美、结构完整、能够雅俗共赏的长篇剧作了。明代之后,读书人们又有了考功名的出路,戏剧文学反而不及元代繁荣了。这又反映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谈谈谢逊所指的“古今五大神功”都是什么。 谢逊言道少林的金刚不坏体神功乃古今五大神功之一,然而另外四大神功书中再没有提过。猜测如下。 首先,“古今五大神功”之古今二字,顾名思义不仅包括前代传下的武功,也包括当世创立不久的武功。 1、易筋经。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诸绝技源头均是这部达摩老祖易筋经。这个应该争议不大。 2、乾坤大挪移。谢逊为明教中人,他所列举的五大神功自然包括中土明教震教绝技乾坤大挪移。张无忌以前的教主最高练到第五层,全本大挪移共七层,威力自然荣登五大神功。 3、降龙十八掌。丐帮招牌武功,江湖家喻户晓,且不像打狗棒法秘不示人,降龙掌威名广播。史火龙仅学12掌便击退谢逊师父成昆。谢逊将其列入五大神功理所当然。 4、一阳指。六脉神剑早已失传,倚天江湖中人应该都没听说过六脉之名。然而朱武连环庄尚有一阳指传承,南帝威名想必已经张三丰之口传说江湖,故列一阳指。 5、纯阳无极功。前几个都是古之神功,纯阳无极乃今之神功。彼时张三丰尚未完成太极拳,然而三丰祖师壮年扫荡江湖,这手阴阳无极功定是给江湖留下了无敌传说。 当然,算上金刚不坏和我列出的五个就成六大神功了哈哈,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像九阳神功、独孤九剑、六脉神剑、黯然销魂掌、逍遥派诸多绝技、葵花宝典等这些倚天江湖已失传或传播范围极小无法广为人知的武学不在此列。另,九阴真经乃武学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并非单一神功,故也未在此列。
再谈谈《欢乐英雄》和古龙 古龙谈《欢乐英雄》时说:“武侠小说除了写邪恶和争斗,更应该写爱情、友情、幽默和慷慨。”在一座小城边上,有个叫“富贵山庄”的废弃大宅。里面住着四个年轻的江湖人。他们都逃避了过去的身份。主人公郭大路本来有家业,王动过去是名震江湖的剑客,林太平、燕七也都是自武林世家子弟,可他们都跑到这里来过穷光蛋的生活。这部小说有主线,但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悬疑色彩,古龙对《欢乐英雄》的结构很得意,因为他发明了一种不按照时间线,而是按照每个具体事件来写的叙事顺序。 整部小说,分成很多彼此独立的篇章。把江湖纷争拒之门外,写的都是普通琐事。 《欢乐英雄》是可排进古龙作品的前几位,处处透着求新求变,看似散文化的每个章节,背后也有几根暗线串联在一起,四个人的秘密串联了整部小说,还有时不时出现的疯狂十字剑,种种暗线随着时间发展,整部小说又如同一个整体。能把散化一个个小故事连贯的恰到好处,古龙真是超强想象力的高手 。 作为古龙武侠的爱好者,还是想多说两句,有助于读懂古龙小说。 1、“武林外史”,关键是“外”字,从“武林外史”开始,古龙描写的江湖都可说是主流之“外”的江湖,没有金庸式的“家国情怀”,有的是江湖情义、江湖险恶种种的人性。 2、“世家子弟”,说古龙笔下多是浪子,其实对还不太准确;准确应该说是“落魄的世家子第”,所以他们多内心痛苦又满是责任感。 3、“侦探”与“宿命”;中后期古龙作品可分为两根线,一个是《陆小凤》《大人物》为代表的侦探故事,此类多数评价很好也易懂;另一类以《天涯明月刀》《英雄无泪》《白玉老虎》为代表的“宿命”哲学故事,此类褒贬不一也难读明白,多是写众生相写宿命。话说金庸后期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也是写“宿命”写“众生相”,而不仅仅是只写主角 。 4、古龙小说很难读懂一个原因是反转太多,需要结合人物、场景等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及他说的话、做的事,而不能仅仅通过文字表面意思去理解。 5、古龙是写一片黑暗中的一束光明、希望,我们要能看到感受到光明,而不是较真那一片黑暗,我们常常是感叹黑暗却忘了希望跟光明。
谈谈《欢乐英雄》和古龙 古龙谈《欢乐英雄》时说:“武侠小说除了写邪恶和争斗,更应该写爱情、友情、幽默和慷慨。”在一座小城边上,有个叫“富贵山庄”的废弃大宅。里面住着四个年轻的江湖人。他们都逃避了过去的身份。主人公郭大路本来有家业,王动过去是名震江湖的剑客,林太平、燕七也都是自武林世家子弟,可他们都跑到这里来过穷光蛋的生活。这部小说有主线,但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悬疑色彩,古龙对《欢乐英雄》的结构很得意,因为他发明了一种不按照时间线,而是按照每个具体事件来写的叙事顺序。 整部小说,分成很多彼此独立的篇章。把江湖纷争拒之门外,写的都是日常琐事。 《欢乐英雄》是可排进古龙作品的前几位,处处透着求新求变,看似散文化的每个章节,背后也有几根暗线串联在一起,四个人的秘密串联了整部小说,还有时不时出现的疯狂十字剑,种种暗线随着时间发展,整部小说又如同一个整体。能把散化一个个小故事连贯的恰到好处,古龙真是超强想象力的高手 。 作为古龙武侠的爱好者,还是想多说两句,有助于读懂古龙小说。 1、“武林外史”,关键是“外”字,从“武林外史”开始,古龙描写的江湖都可说是主流之“外”的江湖,没有金庸式的“家国情怀”,有的是江湖情义、江湖险恶种种的人性。 2、“世家子弟”,说古龙笔下多是浪子,其实对还不太准确;准确应该说是“落魄的世家子第”,所以他们多内心痛苦又满是责任感。 3、“侦探”与“宿命”;中后期古龙作品可分为两根线,一个是《陆小凤》《大人物》为代表的侦探故事,此类多数评价很好也易懂;另一类以《天涯明月刀》《英雄无泪》《白玉老虎》为代表的“宿命”哲学故事,此类褒贬不一也难读明白,多是写众生相写宿命。话说金庸后期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也是写“宿命”写“众生相”,而不仅仅是只写主角 。 4、古龙小说很难读懂一个原因是反转太多,需要结合人物、场景等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及他说的话、做的事,而不能仅仅通过文字表面意思去理解。 5、古龙是写一片黑暗中的一束光明、希望,我们要能看到感受到光明,而不是较真那一片黑暗,我们常常是感叹黑暗却忘了希望跟光明。
谈谈《欢乐英雄》和古龙 古龙谈《欢乐英雄》时说:“武侠小说除了写邪恶和争斗,更应该写爱情、友情、幽默和慷慨。”在一座小城边上,有个叫“富贵山庄”的废弃大宅。里面住着四个年轻的江湖人。他们都逃避了过去的身份。主人公郭大路本来有家业,王动过去是名震江湖的剑客,林太平、燕七也都是自武林世家子弟,可他们都跑到这里来过穷光蛋的生活。这部小说有主线,但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悬疑色彩,古龙对《欢乐英雄》的结构很得意,因为他发明了一种不按照时间线,而是按照每个具体事件来写的叙事顺序。 整部小说,分成很多彼此独立的篇章。把江湖纷争拒之门外,写的都是普通***常琐事。 《欢乐英雄》是可排进古龙作品的前几位,处处透着求新求变,看似散文化的每个章节,背后也有几根暗线串联在一起,四个人的秘密串联了整部小说,还有时不时出现的疯狂十字剑,种种暗线随着时间发展,整部小说又如同一个整体。能把散化一个个小故事连贯的恰到好处,古龙真是超强想象力的高手 。 作为古龙武侠的爱好者,还是想多说两句,有助于读懂古龙小说。 1、“武林外史”,关键是“外”字,从“武林外史”开始,古龙描写的江湖都可说是主流之“外”的江湖,没有金庸式的“家国情怀”,有的是江湖情义、江湖险恶种种的人性。 2、“世家子弟”,说古龙笔下多是浪子,其实对还不太准确;准确应该说是“落魄的世家子第”,所以他们多内心痛苦又满是责任感。 3、“侦探”与“宿命”;中后期古龙作品可分为两根线,一个是《陆小凤》《大人物》为代表的侦探故事,此类多数评价很好也易懂;另一类以《天涯明月刀》《英雄无泪》《白玉老虎》为代表的“宿命”哲学故事,此类褒贬不一也难读明白,多是写众生相写宿命。话说金庸后期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也是写“宿命”写“众生相”,而不仅仅是只写主角 。 4、古龙小说很难读懂一个原因是反转太多,需要结合人物、场景等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及他说的话、做的事,而不能仅仅通过文字表面意思去理解。 5、古龙是写一片黑暗中的一束光明、希望,我们要能看到感受到光明,而不是较真那一片黑暗,我们常常是感叹黑暗却忘了希望跟光明。
君子小人之辨—韦小宝的人生智慧 韦小宝最可贵之处在于其“真实”,而更可贵的是他活的非常“有趣”。韦小宝的智慧就像流水一样随物赋形,他靠本能生存,也凭最直觉的道德,知道该如何守住底线。 真小人胜过伪君子的地方在于坦荡。伪君子则是嘴上说的都是的光明正确的东西,暗地里却藏着许多无耻阴暗的小心机,这种人让人不由自主时时提防。而真小人承认自己见风使舵,投机取巧,这种人其实反而让人感觉到心理踏实。不论真小人还是伪君子,他们都有着社会角色和真实自我的双重人格,真小人这两种人格是一致的,而伪君子则是不一致甚至是背离的。其实我们也一样,日常生活,与人相处的那个是我们的社会人格,而独处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自我,这两种人格如果一致的话,生活就会顺遂。而如果有冲突的话,内心就会被扭曲,所以就总会想着有一天可以放飞自我。但是,生活终究还是需要取得一个平衡。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的难题不在于他将采取何种行动,而在于他将成为何种人”。 很多人喜欢韦小宝是因为他左右逢源、名利双收而且还有七个老婆,也有很多人把韦小宝看作是不学无术却能飞黄腾达的代表,从而认为读书无用。但他其实是一个外圆内方,既有底线又能没有执念、放下身段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的人。我们在现实中很多时候都十分在乎自尊,并且强烈到不容有半点的妥协。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左右逢源本质上就是平衡和妥协,如果没有随时改变观点的意识就做不到韦小宝那样的因地制宜和随机应变,当然就更不能游刃有余地游走在各方势力中间。 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样才能让自己有确定性,也能交到志同道合和真心实意的朋友,就像韦小宝,其看上去阴险、狡诈、圆滑、事故,但是这些特点是他对敌人的手段,其对朋友我觉得就是真诚,正因为如此他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才会左右为难。 也许韦小宝正是因为没有文化才让他保持了本心,但我觉得这和有没有文化和知识无关,而是欲望会让人想法变多从而往往弄巧成拙,就像韦小宝,他并没有远大的理想,而是走一步是一步,坚持原则、不忘初心、立足当下以及风云际会才是成就韦小宝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就要努力成为一个真诚和有趣的人,真诚的特征恒古未变,但要想有趣还是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见识并且能够通透世事。有勇气、重情义、敢担当是过好这一生的基本。
君子小人之辨—韦小宝的人生智慧 韦小宝最可贵之处在于其“真实”,而更可贵的是他活的非常“有趣”。韦小宝的智慧就像流水一样随物赋形,他靠本能生存,也凭最直觉的道德,知道该如何守住底线。 真小人胜过伪君子的地方在于坦荡。伪君子则是嘴上说的都是的光明正确的东西,暗地里却藏着许多无耻阴暗的小心机,这种人让人不由自主时时提防。而真小人承认自己见风使舵,投机取巧,这种人其实反而让人感觉到心理踏实。不论真小人还是伪君子,他们都有着社会角色和真实自我的双重人格,真小人这两种人格是一致的,而伪君子则是不一致甚至是背离的。其实我们也一样,日常生活,与人相处的那个是我们的社会人格,而独处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自我,这两种人格如果一致的话,生活就会顺遂。而如果有冲突的话,内心就会被扭曲,所以就总会想着有一天可以放飞自我。但是,生活终究还是需要取得一个平衡。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的难题不在于他将采取何种行动,而在于他将成为何种人”。 很多人喜欢韦小宝是因为他左右逢源、名利双收而且还有七个老婆,也有很多人把韦小宝看作是不学无术却能飞黄腾达的代表,从而认为读书无用。但他其实是一个外圆内方,既有底线又能没有执念、放下身段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的人。我们在现实中很多时候都十分在乎自尊,并且强烈到不容有半点的妥协。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左右逢源本质上就是平衡和妥协,如果没有随时改变观点的意识就做不到韦小宝那样的因地制宜和随机应变,当然就更不能游刃有余地游走在各方势力中间。 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样才能让自己有确定性,也能交到志同道合和真心实意的朋友,就像韦小宝,其看上去阴险、狡诈、圆滑、事故,但是这些特点是他对敌人的手段,其对朋友我觉得就是真诚,正因为如此他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才会左右为难。 也许韦小宝正是因为没有文化才让他保持了本心,但我觉得这和有没有文化和知识无关,而是欲望会让人想法变多从而往往弄巧成拙,就像韦小宝,他并没有远大的理想,而是走一步是一步,坚持原则、不忘初心、立足当下以及风云际会才是成就韦小宝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就要努力成为一个真诚和有趣的人,真诚的特征恒古未变,但要想有趣还是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见识并且能够通透世事。有勇气、重情义、敢担当是过好这一生的基本。
金庸先生所言三个最强之人都是谁? 2001年,金庸到访台湾。《中国(百度)时报》作者问谁是您的所有小说中谁的武功修为最高?金庸回答道,“这个很难说,不过创武功的人永远比学武功的人厉害,应该有三个人吧,可以说不分上下,如果非得选一个的话,应该是独孤求败吧。” 按照创立武功的要比后世使用武功的人厉害这一原则。另外两个人是: 1、非扫地僧。扫地僧没有明显创立武功的影子,推测其所使用的易筋经内功和逍遥派武功均为前人所创。只不过按照少林武功设定,佛法越深武功越强,算是习练者之最。 2、非逍遥子。逍遥派武功来自于不老长春谷中神书,非逍遥子凭空原创。 3、非越女阿青。阿青先天剑法乃与白猿对练所悟,且其自身武学理论朦胧,全凭先天剑气本能出招,与武学一道可谓知之甚少。 4、非段思平。段思平不是正面直接出场的人物,一阳指和六脉神剑到底是不是他创的都存疑。金老肯定指的不是他。 5、非达摩、降龙祖师、侠客行祖师、慕容龙城等等,这些都不在小说中存在。 按照这一标准只有两个正面出场的人物符合条件。 1、黄裳。黄裳奉旨编写道藏,以文官之身无师自通,内外武功均已臻化境,创立金书第一武学典籍《九阴真经》。 2、张三丰。与达摩其名的武当开山祖师,人品、武功、威望均领袖武林。百年所悟太极功绵延至今。 综上,金庸先生所指的三个武功最高之人为独孤求败、黄裳、张三丰。 但是为啥独孤比另外两个厉害我就不知道了哈哈。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