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花粉丝俱乐部 彩花粉丝俱乐部
关注数: 17 粉丝数: 238 发帖数: 12,967 关注贴吧数: 13
笔涂大失败,但是自制渗线液成功了。 今天练习笔涂,在深灰色底料上涂土黄色丙烯颜料。稀释的稍微稀了一点但问题不大。涂的时候发现浅色颜料笔涂时对深色底料的覆盖性差的令人发指,于是心急就在第一层没干透时开始涂第二层,结果显而易见的完蛋了…… 为了调整心情,决定做一瓶渗线液。参考大佬的方案,水➕洗洁精➕丙烯颜料。起初洗洁精和颜料都加的太少,流动性也差,颜色也浅。在进行了一次洗洁精追加和两次颜料追加之后,得到了非常不错的渗线液。经验如下: 1,容器就用带盖小塑料瓶,不需要尖嘴瓶,因为是用毛笔蘸取而不是从瓶里挤出来。容器即是调制瓶,也是储存瓶。 2,水是核心,直接灌半瓶以上,但不要太满,因为洗洁精搅拌时会产生大量气泡,要给空间。 3,洗洁精大约是水的1/20,不能太少,太少流动性不足。我初次加就加了一点,结果完全不流动。 4,颜料可以分几次加,但总体而言不能太少,还是要给点量。但也不要多,所以建议先加一小坨看效果,实验发现不够深就继续追加。 5,建议用搅拌棒搅拌均匀,没有就手动转吧,反正液体多也不难搞定。搅拌过程会产生大量气泡,有点烦躁,可以等待气泡消散或者用火来消泡。 6,理论上,你可以做出任何颜色的渗线液,但调色时一瓶渗线液请用同一个品牌的丙烯,不要用加点马利再加点蒙马特这样的操作,可能会互相反应。 7,这个渗线液不仅仅颜色选择丰富,而且成本极低,低到令人发指。过两天我去测试一下金属漆可不可以做成渗线液,如果可以,那金银铜和幻彩色渗线就都来了!顺便问一下你们知不知道荧光色怎么做?荧光渗线也很酷!
新一轮丙烯手涂测试结果 从结论上来说,比较失败,漆面不匀。但问题算是找到了。 首先是底料涂的过于随性了,底面不仅不匀,而且存在未遮盖底色的部分。这里有操作台亮度不足,看不清的原因,也有初次使用海绵大法,完全没有章法的原因。 然后是面漆涂抹不匀,也是两方面问题。一个是颜料稀释比过高,基本到了喷涂的程度,完全不好操作了。另一个原因还是海绵大法的使用技巧没有很好,没有把笔涂细节和海绵平涂结合好,导致笔涂部分更深,用海绵补救后变得更加不均匀。当然也可以再用海绵走一遍颜料,应该可以好很多,但昨天涂装做太久了,赶紧收工了。 然后是总结的经验: 第一,丙烯+调和剂,很有搞头。我用的调和剂是大佬推荐的迪高乐,很便宜。底料是贝碧欧黑色底料+白色颜料,用大概1:1调和剂稀释,比较好涂,覆盖很出色的同时,上色也不会像直接用黑色底料那么难以覆盖。面漆用的温莎牛顿颜料+调和剂,我稀释过度了,应该也要1:1。非常顺滑,很好操作,干得蛮快而且非常牢固(我在东北空气湿度很低)。之后会实验用大佬推荐的美邦颜料+迪高乐稀释剂,更加便宜。 第二,海绵大法非常好用,但必须配合好笔涂。我没有用大佬推荐的干扫+海绵,而是尝试了海绵扫平面+笔涂细节;以及暴力用笔涂大量颜料再用海绵吸收多余颜料。实践证明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但都有注意事项。如果是海绵铺平面笔涂细节,要注意不要每一层上色都用笔涂细节,因为笔涂容易在细节留下很多颜料,多次笔涂会造成局部颜料过多。而暴力颜料铺洒则要注意笔涂颜料不要一次太大面积,导致部分颜料过早变干,涂一点就用海绵吸一点,海绵要先沾少许颜料再吸漆面,不然会把绝大部分颜料都吸走。另外暴力流只要第一次暴力就可以了,后续只需要海绵平涂,细节基本上第一次就铺满了,确实有不足的地方第二次用笔涂细节补一下。 第三,少量多次依然是不变的真理,我这边S300用海绵平涂+笔涂细节,两次平铺还是不匀,如果再次制作会给到三次。而两台小车用了暴力流,两次也算是效果不错,但只做一次肯定不行。 第四,对于这种底色就不匀的模型(有预涂装),底料打底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学我涂的不匀,底料还是要好好涂,和面漆一样涂。底料用收缩性好一点的丙烯,可以减少对细节的损失,还是推荐贝碧欧。 第五,底料不要只用黑色,我的教训太深刻了,面漆根本覆盖不住。多加一点白色颜料调成黑色,面漆越浅,底料里就越要多加点白丙烯。当然底料调太浅了自身覆盖力就不足了,多自己找平衡吧。 第六,手涂太太太费时间了!等我想到在家里塞下喷漆箱的方法,必须喷涂。但一想到喷漆箱的体积,还有要在狭窄的封闭阳台加桌子,我就头大。
根本不赚钱!我裂开了啊。 先说明,不是原版游戏不赚钱啊,原版游戏分分钟上百万,欧洲运输大亨太容易。 就是因为太容易了,所以手贱开了个困难模式:真实经济+真实油价+真实油耗。 出门直走意大利托斯瓦纳大区港口城市利沃诺(游戏里的里沃诺没有港口,现实中是大港)。结果我直接裂开了!刚上来掰手腕,每公里最多给到38欧分。是的你没看错,不是38欧元,是欧分!€0.38!我尼玛直接扑街!一单250公里赚的钱还不够三个饱一个倒,旅店也要€60啊!咖啡也要€2、玛格丽特也要€10!的确可以吃便宜点,但问题是这是高价格,低价格甚至有€0.08!我寻思你咋不上天呢? 因为生活太艰难,我“求老爸”(作弊)给自己搞了一台SCANIA S High Roof,730匹,12+2速,6×2后升桥。能配的都给配上! 有了车应该好赚了吧?我图样图森破了。这可是意大利,全球油价巅峰之一!这周油价是€1.77!我手柄玩家,自动档。全力省油也只做到了2.2km/L,也就是百公里45.5个油。也就是我每公里成本也要超过€0.8。这还只是油价,车子保养都没算进去。 我目前6级,危险品、长途、易碎、贵重都点了,接到的单子最多也才€1.82。常见的高价值则是€1.35上下。离谱的是塑料垃圾回收的单子,给我€0.40!How dare you! 现在满脑子都是省油,根本不敢直接传送,接单每次都在同城接,不然烧不起油。出去开点,拍照什么的都只能顺路,那可是€0.8/km的成本压在那里! 如果不作弊,走贷款,那真是拿头还!不敢想不敢想。 所以想在欧洲搞运输?想想就得了。
A卡价格高,是不是因为7nm成本? 我还在用Zen1的1700+矿渣的组合,早就想换新3A了。迟迟不动手除了因为需求确实太低(1700不超频我都觉得快如闪电),主要还是因为目前的A卡不够看。买N卡?抱歉,2001年第一次DIY以来,没买过N卡,和IU。AMD,yes! 现在AMD的显卡,主要是navi这里定价实在是迷的不行。小核心的5700xt,上市价就赶超大核心的2070,慢慢的降价后也依然不是小核心应有的价格。5500xt也是贵的一匹,直接把低端核心定了个甜品价格。至于5600上市价,呵呵就好。 一项以性价比著称的AMD这一回全线高价,是不是有一种飘了的感觉?明明性能还被Nvidia压制,哪里来的自信? 我猜根本就不是自信,而是7nm那昂贵的流片成本,不得不先收割一波才有机会回本。每一代ryzen的上市价格都是如此。一旦流片成本被均摊,小核心的成本优势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价格直接跳水。 5700xt的价格依然不美丽,我认为和显卡的用料有直接关系。5700xt的用料一直都是按照大核心去做的,因为5700xt就是强行官超,突破了7nm的功耗樯,功耗温度飞涨,不得不用高规格压住了这个火炉。证据就是5700xt拉低电压后,能耗比一下好看了太多。 大核心迟迟拿不出,用小核肛N家大核,就是这么大的代价。 至于AMD处理器价格好,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1、Intel的处理器实在是太贵了,看起来AMD的很便宜。其实想想看Intel的8核1800X,晶圆面积也不算大,居然敢卖3000多,是不是够不要脸了?但是看看对面的7700K才4核就可以卖接近3000,这才便宜。 2、CPU成本比显卡低得多。一个CPU才多大?成本才多少?一旦流片成本均摊,3500本来和3700完全一样的成本(甚至阉割还要多一道工序),就可以卖到600内。显卡光是散热成本就要很不少了,加上强行官超,成本急剧恶化。 3、ryzen的流片成本均摊的越来越快了。因为销量越来越大,而且从最高端的EYPC到最低端的3500,都是一个die。每个die的生产成本已经低到很低了,促进了整体售价的走低。 综上,我乐观的估计,随着大核的推出和产量的增加,5600这样的小核心、不强超(然而已经官超了,淦)的显卡,有望在今年内价格逐步走低,到达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到时候同样是小核心的5700的价格也应该能看了吧。回归甜品级的1500~1800。
Intel十代酷睿优势巨大,除非…… 十代酷睿全面增加超线程技术,在多核性能上有了巨大的进步(AMD:可是你家超线程的效率……),而且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多款处理器的睿频还有所上调。这基本意味着以下三点:1,Intel多核性能大幅提高,在生产力、直播和新3A游戏下的表现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2,Intel的主频得以保持,单核性能优势还将维系,腾讯系游戏依然坚挺。3,Intel在输掉IPC后,依然可以在更多线程中靠高主频维系对AMD的整体游戏优势。 所以我相信Intel会在十代酷睿铺货后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除非…… 除非以下两点: 一,Intel直接涨价。借着14nm产能不足和新一代酷睿线程增加,就一脸不害臊的把i3卖i5价,i5卖i7价。这种事Intel干过,但现在的大形势下,我认为这个可能性很小。毕竟现在零售市场已经是AMD的天下,OEM也开始有倾斜的迹象,Intel应该知道这时候什么是最不该做的。 二,AMD直接降价。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原因就是AMD目前在CPU领域拥有巨大的降价空间。虽然7nm成本巨大,但随着大量出货,也开始均摊了不少。而且目前7nm工艺的良率/很高,加上die很小,单颗DIE平摊的成本实在是非常低。从目前的良率和出货量来看,3500X这种U采用问题U屏蔽肯定是跟不上销量的,也就是说,有很多3700或3700X变成了3500X。价格这么低还有赚,细思极恐。我猜测如果推出不需要特挑的3950、3900,卖250美刀可能就有赚! 所以关键还是看定价,如果Intel疯狂涨价,或者AMD跳楼大甩卖,那十代酷睿就凉了。如果Intel能维系现有价格甚至稍许降低,而AMD纹丝不动,Intel可图大业。 不过最可能的是介于两者之间,Intel价格不错,而AMD小幅降价回应。最终市场占有率维持现在的样子,欧美AMD收割,国内Intel信仰支撑。OEM则会是主战场,AMD攻击Intel固守。 到了明年下半年,风云难测。 是AMD划时代产品Zen3对战牙膏14nm+++++++,还是废柴农企新农机对战超强Intel的10nm+超级战舰,还要继续观望。不过14nm+++++++似乎不太可能改变了?
你吧红牛粉只有我一个对结果满意的? 一场精彩的比赛,梅奔用精妙的策略引导了这场大戏,HAM完美的演出,诠释了超一流车手的风采。VER拼尽全力但在轮胎上过于挣扎,最终只能排在第二GAS菜的抠脚,还是稳定在了第六。 虽然吧里无数人都在指责策略,指责塔炮,但我看完比赛还是超开心。 开心的原因有二: 一是预期很低,本田在连续数站起步都有严重的问题,所以开赛掉名次的可能巨大。如果起跑后变成第五和第八,也是很可能的。结果可能就是塔炮第五,加湿器没分。再说梅奔依然是最强赛车,这站一二带回本来就可以预期。还有大牛今年的目标也不是WCC、WDC,这个结果已经很棒了。 二是这场比赛展示出了很多好的东西。首先是杆位,说明了赛车真的变强了!虽然和梅奔有差距而且直线还是落后于Ferrari,但进步肉眼可见。然后是塔炮在一停后对HAM的防守还是很漂亮,轮胎不给力时推进也很好,最后的飞驰圈速度远超我想象的快,稳稳拿到一分。可以说车手水平展现的很出色,现阶段围场第二车手当之无愧! 所以这一站真的是很出色很出色,全车队都是很出色。你说输了,我觉得赢了。我们一直磨合期的车队逼出了最强梅奔最强HAM,还要啥自行车 至于GAS,这站拿到第六,但真心菜的抠脚。导播一个镜头都不给也是
其实看机车评测,是要了解评车人的风格 有的时候我们决定是否要买一台车,可能会选择去网上找几篇测评。 现在这个时代,字媒体远没有自媒体来的享受,评测视频几乎是大家看评测的首选了。 我不想说测评没用,还是要自己体验之类的废话,其实测评就是可以给出一些静态和动态的基本信息,这些对于购买者而言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的。 但是很多人看了A测评,说这个车很好。B测评,说这车很糟糕。就开始考虑是A收了钱,还是B收了竞品家的钱。 其实不同的评车人,风格是不同的,你要多看这个人的几期视频,才会知道他的风格,他是如何评价一款车的优点和缺点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台踏板车,动力部分,他们是这么说的。 无痕测车——无痕:“这个车的动力,我用一个词就能概括:垃圾!你油门拧到底,它就是干吼不走,提速能急死你。” 骑士网——呆子:“这个车的动力是比较弱的,在同级别当中呢,也就大概只能达到这个价位国产车及格先的这么个水平。你想要骑快一点,多给点油,欸,它也没有。” Bike-IN——小三:“這臺車由於定位的原因,它的動力部分呢不是它的强項。在你需要超車的時候,它的動力可能無法給你足夠的信心。喜歡激烈操駕的騎士呢可能就需要注意一下這個部分。” 一看这三个人的评价差距真是很大是吧,无痕把这台车的动力贬的一无是处,呆子说也就凑合,小三说还行。那谁在骗人?谁在讲真话? 如果你多看看他们的评测就会发现,这些人的观点是一致的,这车的动力弱,比起同级别的产品明显的弱。 无痕就是会把缺点进行批判,所以无痕测车也被称为无痕喷车。看他喷车也挺过瘾的。他的喷点就是车的缺点,他说还行的地方,就是这个车的优点。 呆子对国产车真是经历了比较多,所以在他眼中的国产车及格线的水平,已经是很低的水平了。毕竟国产车并不是只有钱江、春风、隆鑫、力帆这几家大厂。 小三呢一般来说倾向于说车的适用人群,在他眼中任何车都是有适用人群的,他的评测是区分这个车的使用者。他说这一点不适合这类人群,就是说这一点不太行。 所以看评测,不是评车人一句话,就能判断好坏的。你要多看一些评测,才能知道他在说什么。别简单把评车人分类成黑子或者收了钱,能被广泛喜爱的评车人,都有很多的经验了。
Sony手机和我的距离,还会拉近吗? 当年的Xperia Z Ultra,是我唯一一部Sony手机。那是我在口水了Sony惊为天人的设计很久之后第一次舍得花大价钱买旗舰智能机。拥有ZU的日子是美好的,即使它有一些缺点,我也毫不在意。 Z2来的太快,自然不会去更新。Z3的设计我不喜欢,主要是听筒喇叭在前玻璃开口真是雷到我了,万万没想到这才是Z系列的巅峰之作。 Z4硬抗火炉810,那是死透了的。Z5在续前缘,与大火炉生死相恋! 我说Z6不需要有任何变化,只要换820就可以了。结果就没有结果了,Z系结束,X系登场。 讲道理,我喜欢原生系统,Sony的系统是准原生,非常流畅。至今ZU的体验也还可以,就是电池和外框已经不行了。 所以我对Sony的手机只有两个要求:设计对得起品牌、用起来不要太坑! 然而到了820、835之后,Sony的外形设计让我崩溃了……谁能给我解释一下Xpreia X是神马鬼? 到了XZP,设计虽然还是挺让我遗憾的,最终放弃。但至少看起来有很好的回暖征兆了,然后来了XZ2这么一处好戏,呵呵。 XZ3我不想说了,那是给猩猩设计的吗? 现在XZ4要来了,渲染图看起来还凑合,不知道真机出来会是什么样。如果真是现在渲染图上这个样子,我比较不能接受的是背面突起的三摄,但正面没的挑了。侧置指纹回归简直泪流满面。 虽然只拥有过ZU,但Z1、Z5、XZP也都在一段时间使用过,只能说我还是爱着Sony的机器…… 这几年用中兴、魅族、诺基亚。本土化系统我受够了。讲道理诺基亚的原生体验还是很棒,机器设计却越来越没意思。X5X6X7都什么鬼?下一代5摄机器虽然背面神经质,但是正面还好,作为万一Sony新机坑了的备选吧。 Sony,请让我再爱你的手机一次吧。
金刚级,沙恩霍斯特级,2V2 先给本子开个挂。226变法,本子在执政层面做出了巨大改变,拆分了财阀,罢免了一干毒瘤政客,招核天皇带领改革派力推新兴资本企业发展。通过与民国的贸易和对农业的大力扶持,解决国内粮食危机。加强与美、英间的贸易合作,建立亚太/太平洋贸易圈。本子的经济实现了艰难的复苏。 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保障发展,本子坚持英日同盟,同时竭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橿原丸、出云丸没有变成隼鹰、飞鹰。 随着德国开进巴黎,同盟国陷入巨大危机。作为英国最重要的盟友,本子决定派遣IJN、IJA开进大西洋,对轴心展开正面攻击。 IJN方面,南云中一作为总指挥,水上打击部队由金刚型四艘战列舰金刚、比睿、榛名、雾岛为核心,西村祥志指挥。机动部队由第二航空战队苍龙、飞龙为核心,小泽治三郎指挥。本子舰队受到了英军的欢迎,尤其是哒嘤血统的金刚级,更是备受期待。 然而时运不济,西村的水打始终没有拿出什么战果,雾岛还被U艇击伤,只能留在曼彻斯特进行修理。同时IJA在北非表现一塌糊涂,被隆美尔虐翻。小泽舰队一根筋的忙着向北非运送飞机。 好死不死,在这个时候,大和型战舰的存在被美军发现,罗斯福丘吉尔纷纷表示对招核不满,南云中一和西村祥志感受到无比巨大的压力。 42年夏,巡游的西村舰队终于在英巡的情报下,抓到了破交舰队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由于榛名在曼彻斯特升级英国火控,而雾岛的维修还没有完成,西村手里只有金刚和比睿。但西村已经迫不及待,决定和德舰一决雌雄。 开战前,西村祥志对全军发言:皇国颜面,在此一战!望诸军全力以赴。 两艘改造的一战后老船,对战两艘不合格的战列舰,会展现怎样的战斗呢?大家推理一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