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邪林药师 林艺友
个公个平样个揭阳人
关注数: 165 粉丝数: 781 发帖数: 9,644 关注贴吧数: 226
告全体揭阳吧新老朋友们: 大家好!最近众所周知的,有些不怀好意的人一直串通一小伙人,对本人无所不用其极的诋毁、辱骂、人身攻击、批判、投诉、骚扰,目的只有一个——要我辞职!其实我知道他们想干嘛,正如邻吧吧主跟我说的那样,贴吧千万别落入不怀好意的人手里,无论是谁无论多大的压力,千万别让这些毛头小孩操纵揭阳吧! 本来,我最近一年也在反思和犹豫思考:我究竟要不要跟以前的吧主一样,离开揭阳吧!现在结婚了,生意也不好,压力越来越大,放在贴吧这里的时间占了我大部分空闲的时间,我究竟要不要离开去多工作来养家糊口,而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越来越多,让我逐渐有了退意。 但是最近,因为我行使吧主权限,处理几个违反吧规的人,封了ID.于是,他们就注册了很多个号,轮流对我进行诋毁、投诉、骚扰、威胁、侮辱、讥笑,目的是逼我就范,逼我离开。 现在,我跟大家说,无论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压力、多么的吃力不讨好,我还真的按照他们所说的说法“霸着位置”我就不走了,我既然已经陪伴揭阳吧走过了八个春夏秋冬,我就再多陪伴十个春夏秋冬了!等我儿子会上网,我教他上揭阳吧!气死你们这帮家伙! 从现在开始,继续逼我辞职这样话题的,我一律删除!你们可以继续不断变换号地百度管理员投诉,我也会向百度管理申诉!还有,今后,我有时间就上网来揭阳吧,无时间就麻烦以后的新吧主黑丝和吧务团队了,有你们在,我怕这些鸟人做什么?
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 目前的就业状况显示,学校的培养与行业的需求脱节显得很明显,报考的热门专业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为就业的热门行业,如医学法学、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人才就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被高高亮起了“红灯”。昔日的热门专业如今纷纷被排在了失业率最高的行业的前几位。医学(图片来源:资料图)   医学:失业率最高的专业   不乐观指数:★★★★★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本科专业中,临床医学以23.1%排首位,中医学以18.4%排第六,前十名的本科专业中仅医学就占据了两名。而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高职高专专业中,同样是临床医学以28.5%位居首位。   专家分析,医学类就业率迅速下滑,与近年来专业的扩招有关。由于大中城市医学类人才已趋饱和,有关人士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许多医学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中,仅有三成的人能够当上医生。而据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中医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只有10%,事实上,目前有约20%的中医学生选择了从事服务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法律(图片来源:资料图)   法律:法官律师并不好当   不乐观指数:★★★★★   目前从社会需求来看真正能够从事法律行业的专业人才,相对于每年法律专业的毕业人数,其实是少之又少。为什么法学出路较窄导致法律行业这么难进?造成这种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前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绝大部分的法学学士甚至法学硕士,不能立刻从事与法律专业关系密切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等工作,而必须得通过司法考试,要知道极低的通过率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的“拦路虎”。   其二,从事法律行业的公务员由于职位极其有限而且“热度”很高,一个岗位就有成百上千个报考者争抢。   其三,法律人才要想转行发展的话也较为困难,每年都会有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法律行业就业,导致了就业的竞争更为惨烈。会计(图片来源:资料图)   会计:十年前就供大于求   不乐观指数:★★★★☆   不可否认的是,会计行业正在走下坡路,会计人才市场已经饱和。早在2000年就有统计结果表明,会计人才已经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这几年注册会计师认证深受从业人员的青睐,财会类人员的数量激增,这也直接导致了普通财务人员的工作越来越难找。   另一方面,企业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求贤若渴,在中国未来的5年里,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会非常短缺,从现在的数据看,缺口达60%。而从地域来看,目前内地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大部分来自香港和海外,很少有内地培养的高级会计人才。计算机(图片来源:资料图)   计算机:   无业可就是假有业不就是真   不乐观指数:★★★★☆   分析报告显示,几年前非常红火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如今出现了市场饱和的情况,各大招聘市场上,昔日人人争抢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忽然变得无人问津,许多原本学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干脆转行、另谋生路。那么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这些与当前国内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紧密相关。   随着毕业生人数剧增,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就业岗位现象更加突出。我国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高校与用人单位间也缺少便捷、高效的供需机制。
你的快递单信息安全吗?  迅猛发展的中国快递业,正面临一场客户信息泄露的风险。   11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到爆料称,快递单号的信息正被大面积泄露,甚至衍生出多个专门交易快递单号信息的网站。   记者在“淘单114”和“单号吧”两家网站看到,快递单号信息被明码标价,售价从0.4元至2元不等,并附带“生成底单(发件联)”等配套服务。   这些交 ... 查看全文 易网站显示,被交易的快递单号来自包括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在内的多个快递公司,“淘单114”还写着“单号来源于各地快递员”。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泄露的快递单号信息,除了被用来在淘宝“刷钻”,还可能被用于制造“假包裹”进行诈骗等违法行为。事实上,因快递单号信息泄露而引发的入室抢劫案例不时见诸报端。   0.5元买到真实单号   在“淘单114”网站,从注册、充值到购买单号,都是自助完成,可24小时随时操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在“购买单号”一栏,随意搜索11月6日发货、收货地点均在北京的单号,页面共显示出33条申通、圆通等公司的未扫描单号。记者再搜索11月6日之前由其他省份发往北京的单号,显示信息数量均为几十条不等。   记者看到,每个单号的详细信息,包括单号价格、快递单号、快递类型、是否扫描、发货地点、收货地点、预计扫描时间、实际扫描时间等,网站还用红色字体提醒“本站所有单号只限发布一次,出售一次,请放心使用”。   另外,每个单号都明码标价:已扫描单号无收货地址0.4元/个,有收货地址0.5元/个,未扫描单号1元/个。   根据“淘单114”的说明,“已扫描单号”是指快递单信息已经录入快递公司的官网,上网即可查到;而“未扫描单号”是指快递员已经取件在手,但还没有将单号信息录入快递公司网站,“此单号是掌握快递单号信息的人员发布的”。   记者按照网站的提示注册了一个账号,并通过支付宝,将0.5元账款汇给一名支付宝实名认证为“李荣富”的交易者。随后,记者在“淘单114”注册的账号即显示余额为0.5元。记者用这0.5元购买了一个显示为11月4日从广州发往北京的圆通已扫描快递单号,便获得了该单号的详细信息。记者通过圆通官网查询该单号,发现其真实有效。   底单买卖催生假包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发现,“淘单114”网站可提供包括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顺丰、龙邦等快递公司在内的底单(发件联)生成。购买底单的成本同样低廉,只要提供单号,以每张1元的价格,就可获得空白底单,同时赠送复写纸。   这意味着,只要购买到真实的快递单号以及底单,就可以伪造包裹。   “货到付款原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网购方式,但现在,不时发现有假快递员赶在真快递员之前接触收件人,用假的包裹骗取收件人的货款,业内将此称为‘飞单’。”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假包裹的单号信息准确,如果收件人不当面验货,就会上当受骗。   这位业内人士说,让收件人“受骗”的,既可能来自第三方制造的假包裹,也可能来自快递公司员工的“掉包”,由于现在快递包裹的赔偿标准不完善,赔付往往不高,收件人即便投诉,也很难追回等价损失。   “淘单114”网站声称,还可提供手工填写信息的底单照片,通过买单人提供的信息,形成底单照片,然后网传过来,每张2~3元,无需运费。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快递单号的交易市场之所以形成,最初源于淘宝、拍拍店铺的“刷钻”需求。所谓“刷钻”,就是买卖双方通过虚假交易来抬高自身的信誉,增加自己的好评。   事实上,底单照片有时也被各种电商卖家使用,尤其是一些淘宝卖家为聚拢人气而进行的“晒单”。   单号交易形成利益链   快递单号信息的交易,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条。   “淘单114”网站称,每个未扫描单号发布价格为1.0元,每个已扫描单号发布价格0.4元(无收货地址的),每个已扫描单号发布价格0.5元(有收货地址的)。如果“加盟代理”,5分钟就可发布2000个单号信息。   “淘单114”网站自身则通过收取服务费获利:该系统对代理及VIP会员收取5%的服务费,对普通会员收取10%的服务费。   虽然目前尚难统计这类市场的交易额有多大,但在“淘单114”网站,一个名叫“rfcm111”的发布人积分高达197686分,其他发布人的积分也有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购买、发布一个信息,积分通常不超过10分,可见其发布数量之大。   除“淘单114”网站外,“单号吧”网站、百度贴吧的“单号吧”等,各种出售、购买单号的信息铺天盖地,价格各不相同。   单号信息易被违法使用   虽然“单号吧”贴出告示称:“本站快递单号只限刷销量使用,如用于违法等不正当用途,后果自负!”但因快递单号信息泄露而引发的入室抢劫等案例,不时见诸报端。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用来“刷钻”,还有一些商家通过购买快递单号来采集客户信息,用于市场分析,因为快递公司对客户信息通常是全名址录入。   至于这些快递单号信息的来源,“淘单114”称“来源于各地快递员”。记者发现,快递员泄露这类信息,一方面说明快递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严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快递从业人员的审核门槛较低,部分快递员缺乏职业道德。据上述业内人士估计,一个快递员每天收单、送单的总量,一般在几十单甚至上百单,如果有意为之,是有机可趁的。   此外,记者采访获悉,也有不少被泄露的信息是快递公司“录入外包”造成的,甚至有不少信息是电商网站泄露的,如近日刚刚被查处的1号店信息泄露事件。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