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头∫胡克 萝卜头∫胡克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379 关注贴吧数: 2
转贴__海洋潮汐 引潮力产生的海洋长周期波动现象。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而产生的长周期波动现象,表现为垂直方向的潮位升降(涨落)和水平方向的潮流进退。通常发生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由于月球和太阳对于地球的运动都有周期性,故潮汐现象最显著的特点是有明显的规律性,其变化周期大约为半天或一天。在一个周期中,潮水的升降、涨落与进退时快时慢。高潮过后,潮位缓慢下降,降到高、低潮中间时刻附近,下降得最快,然后又减慢,直到发生低潮为止。由于在日、月对地球引力场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在农历半个月中出现一次大潮(朔、望),一次小潮(上弦、下弦)。地月距离愈近,潮差愈大;反之,潮差愈小。多数地方完成一个涨、落潮过程的潮汐周期为12小时25分,且相邻的高、低潮大体相等,称半日潮。一个太阴日(24小时50分)只出现一次高、低潮,称全日潮。日潮不等的潮汐称混合潮。中国沿海除南海外,大多为半日潮类型;南海为混合潮类型;北部湾为全日潮海区;大、小潮分别出现于朔、望日和上、下弦之后的两天。海洋潮汐与人们的多种活动关系密切:船只航行和进出港、舰艇活动、沿海地区的农业、水产、制盐、港口建设、大地测量和环境保护等,都必须掌握潮汐变化的规律。(地球 潮汐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水体的潮汐运动(海潮);此外还有海底岩石圈的潮汐(属地潮)和海上大气边界层的潮汐(属气潮),都对海潮产生影响。 中国人称早晨海水上涨为潮,黄昏上涨为汐。合称潮汐或海潮。汉代王充指出它依赖于月球,宋代燕肃指出它"随日而应月"、"盈于朔望"、"虚于上下弦",宋代余靖指它是波动现象。17世纪英国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从此确认了引潮力是产生潮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潮汐学。 引潮力是其他天体对地球上某点的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与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的向量差。大小与此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此点同此天体质心的距离的3次幂成反比。地球上的引潮力因时因地而异。太阳引潮力只有月球的46%。前者产生太阳潮,后者产生太阴潮。其他天体产生的潮汐远不能同它们相比。 潮位升至最高点称为高潮或满潮,保持阶段称为平潮,随后降落,至最低点称为低潮或干潮,保持阶段称为停潮,随后又上升,反复波动。高潮和低潮的潮位差值称为潮差。月球、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变化,使引潮力变化,使潮位和潮时变化而表现为潮汐不等现象。最主要的是半月不等现象;农历每月的朔(初一)和望(十五或十六),月球、太阳、地球处于一条直线上,两种引潮力相互加强,潮差达极大值,称为大潮或朔望潮;上弦(初八或初九)和下弦(廿二或廿三)因此者处于正交三角形的顶点,两种引潮力相互削弱,潮差出现极小植,称为小潮或方照潮。大潮小潮顺次更迭,都是约每半月出现一次,故称半月不等现象。此外还有月不等、赤纬不等、日不等等现象。潮汐可视为许多周期不同振幅各异的分潮所合成,主要分潮有太阴半日分潮、太阳半日分潮、太阴太阳合成日分潮、太阳日分潮等,合成的结果使不同的地点出现不同的潮汐类型,依周期不同可分为半日潮、混合不正规半日潮、混合不正规全日潮和全日潮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