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一室 幽兰一室
关注数: 5 粉丝数: 69 发帖数: 6,134 关注贴吧数: 14
河北省省会改称真定(正定)之分析 一座城市的名字,应该是这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最具标识意义的表达。 河北省省会以石家庄为名,从这个角度来衡量就差了许多。石家庄之名,是从“石家庄村”而来。1925年8月29日民国政府批准,从石家庄、休门两村村名中各取一字,始建石门市。1947年11月12日石门解放,同年11曰26日更名为石家庄市。这样一个名字,不大适合作为省会城市的代表符号。 其一,缺乏底蕴。“石家庄”这个名字的内涵就是“石家庄村”这个村庄名字的释义,没有文化积淀可言,缺乏历史底蕴。 其二,没有根基。石家庄从1925年始设石门市,1947年改称石家庄市,到现在不足百年时间。这个地域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个名字只是涵盖了不足百年的短暂历史阶段。这以前的漫长历史则因为这个名字的局限而被“阉割”,这座城市则成了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发展到今天,“石家庄”这三个字很不适宜作为这座城市和这个地域的标识符号了。 其三,太显土俗。一个典型的村庄名字直接作为了一座省会城市的名字,既无历史感,又无现代感,也无文化味,显得土气、俗气,缺乏普遍认同和审美意涵。 其四,示人不雅。“石家庄”这样一个名字,与省会城市不相称,与这个地域所拥有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辉煌遗存不般配,不大气,不文雅,不利于省会城市的形象树立、历史认同、文化塑造、品位提升和文化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石家庄”这个名字确有更换的必要。 改称什么名字?以为“真定(正定)”这个名字应为首选。 其一,真定(正定)是一个极具厚重感的历史符号。追溯渊源,石家庄市的本土文化之根,应该说发端于商文化及其后的鲜虞中山文化,这个主根就在真定正定。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这一地域中心城市地位的,则是真定(正定)之前身的东垣,东垣之后续的真定(正定)。东垣恰恰是鲜虞中山所建的城邑,鲜虞立国建都之址恰在后来称之为真定(正定)的地域。可以这样来概括:如果说鲜虞中山是文化根脉的渊薮,那末从东垣到真定(正定)则是历史支点的接力,从正定到石家庄则是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内区域空间的移位。在这个历史传承过程中,从两汉三国到魏晋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两千多年间,真定(正定)一直是这一地域的重心所在。石家庄今天的发展可以说是真定(正定)历史的直接延续。可以这样形象地说,正定是老根,石家庄则是萌发于这条老根的新芽。正定是石家庄的古城区,石家庄则是正定的新市区。改称真定(正定),可以更好地衔接历史,充分发挥正定这个历史符号的标识效应。。 其二,真定(正定)是一个拥有广博内涵和覆盖意义的地理符号。历史上,真定(正定)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是“府”的称谓。真定(正定)北面是保定府,南面是顺德府(邢台),其间的地域就是真定(正定)府的“版图”了,与石家庄现今的区划范围大体一致,甚至还更大一些。改称真定(正定),可以更好地体现历史与地理双重意义的吻合,昨天与今天的吻合,充分发挥正定这个地理符号的标识效应。 其三,真定(正定)是一个留下显赫印记的城市符号。历史上,真定(正定)曾经拥有京、都、国、路、郡、府、州、军一系列行政区划头衔,留下了显赫而深刻的历史印记,一直作为这一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存在,与北京、保定一起并誉为河朔三雄镇。改称真定(正定),可以实现历史轨迹的逻辑延伸,充分发挥正定这个显赫而悠久的城市符号的标识效应。 其四,真定(正定)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文化符号。历史上,真定(正定)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存,丰富的文化典籍,涌现了赵佗、赵云、范仲淹、李杲、白朴等众多历史名人。正定古城现有八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临济祖庭、东方佛城、文物宝库、古建博物馆美誉,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改称真定(正定),作为省会城市就自然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殊荣,这是改称任何其他名称所不可能得到的无价财富和顶级荣耀,将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地提升省会的文化荣誉。改称真定(正定),可以更好地体现这一地域几千年文化根脉的承接和延续,充分发挥正定这个辉煌灿烂文化符号的标识效应。 其五,真定(正定)这两个字,很大气,声音、释义都很好,从文化层面解读,更具有深刻内涵,庄严气象,很适合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名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以为“真定(正定)”这个名字应该成为这座城市名字,成为这座城市的的标识符号,以充分、集中而完美地表达这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实现历史的衔接与承续,名副其实地树立其完美形象,更有力地推进今天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 省会改称真定(正定),得天时之赐,地利之奉,人和之归,宜取立断,勿失其机。                                                   正定古文化研究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