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藏尊者 乐藏尊者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关注数: 89 粉丝数: 271 发帖数: 8,420 关注贴吧数: 32
你若温和坚定 余生皆是欢喜 最近与一位朋友聊天,她说,随着年龄渐长,就越难再有强烈的情绪,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似乎变得淡淡的。 这种变化的背后,大概是越来越能“跳出来”看待生命中的种种际遇。 时间自带柔光镜,回忆起当时“过不去的坎”,连苦涩也带着温柔,再看那些面目可憎者,也如观剧中人物,不再具有棱角锋利的杀伤力,剩下的也只是沉淀下来的睿智。 说起王阳明,人们都会想到著名的“龙场悟道”。在这段缄默困顿的经历中,阳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由此开启人生后半阶段的传奇。 多年后,王阳明在《静心录》中感慨当时的情境:“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当时亦止搪塞排遣,竟成空过,甚可惜也。” 他说,当年贬谪龙场,无时无刻不遭受外来的横逆和打压,如今回想起来,那里最是动心忍性、磨砺身心之地。只是当时多在逃避搪塞,白白虚度了那段经历,实在是很可惜。 常说“人生如戏”,其实命运安排之精巧,远比戏剧更耐人寻味。看似无足轻重的情节,总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 总是要经过很多年,才恍然明白,那些当时看似不堪的人和事,后来竟成为推动局面的关键枢纽。 正是从那些所谓“弯路”和“逆缘”上获得的经验、智慧和品质,引导你抵达了“正确”的位置,遇到了“正确”的人。 这就好像玩游戏,每次惨烈打怪后收获的宝物,是解锁下一关的钥匙。 在龙场忍辱负重的岁月里,王阳明为了不让自己从此萎靡不振,在碌碌无为中得过且过,就在阳明洞打造了一只石棺。 这只石棺成了阳明安顿身心、求索圣贤之道的场所,他经常在石棺中静坐、思考,还写了一首咏阳明洞的诗: 童俱自相语,洞居颇不恶;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剑戟荣,且均匀尘嚣聒。 王阳明:你若温和坚定余生皆是欢喜 生命的滋味,在于失去的伤感和找回的喜悦并存,也正因如此,才会想要格外珍惜每段经历中的“小确幸”。 所谓“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看似无缘无故的“逆风翻盘”,都藏着某个凄风苦雨的昨日。 谁也无法预知剧本后几页写了什么,你所能做的,不过是演好当前的角色。 台湾作家蒋勋说:“人生的豁达,人生的从容,大概都来自于不必非去坚持非此即彼,来自能够悠游于生命的变化里,耐心地看待某一段时间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意义。” 我们希望自己越活越柔软,柔软不是软弱,而是能更平和中正地看待事物,持有一颗平等心,充分尊重每一段经历,耐心等待它们真正的意义揭晓。 如此,任何一个时刻和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你若温和坚定 余生皆是欢喜 最近与一位朋友聊天,她说,随着年龄渐长,就越难再有强烈的情绪,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似乎变得淡淡的。 这种变化的背后,大概是越来越能“跳出来”看待生命中的种种际遇。 时间自带柔光镜,回忆起当时“过不去的坎”,连苦涩也带着温柔,再看那些面目可憎者,也如观剧中人物,不再具有棱角锋利的杀伤力,剩下的也只是沉淀下来的睿智。 说起王阳明,人们都会想到著名的“龙场悟道”。在这段缄默困顿的经历中,阳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由此开启人生后半阶段的传奇。 多年后,王阳明在《静心录》中感慨当时的情境:“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当时亦止搪塞排遣,竟成空过,甚可惜也。” 他说,当年贬谪龙场,无时无刻不遭受外来的横逆和打压,如今回想起来,那里最是动心忍性、磨砺身心之地。只是当时多在逃避搪塞,白白虚度了那段经历,实在是很可惜。 常说“人生如戏”,其实命运安排之精巧,远比戏剧更耐人寻味。看似无足轻重的情节,总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 总是要经过很多年,才恍然明白,那些当时看似不堪的人和事,后来竟成为推动局面的关键枢纽。 正是从那些所谓“弯路”和“逆缘”上获得的经验、智慧和品质,引导你抵达了“正确”的位置,遇到了“正确”的人。 这就好像玩游戏,每次惨烈打怪后收获的宝物,是解锁下一关的钥匙。 在龙场忍辱负重的岁月里,王阳明为了不让自己从此萎靡不振,在碌碌无为中得过且过,就在阳明洞打造了一只石棺。 这只石棺成了阳明安顿身心、求索圣贤之道的场所,他经常在石棺中静坐、思考,还写了一首咏阳明洞的诗: 童俱自相语,洞居颇不恶;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剑戟荣,且均匀尘嚣聒。 王阳明:你若温和坚定余生皆是欢喜 生命的滋味,在于失去的伤感和找回的喜悦并存,也正因如此,才会想要格外珍惜每段经历中的“小确幸”。 所谓“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看似无缘无故的“逆风翻盘”,都藏着某个凄风苦雨的昨日。 谁也无法预知剧本后几页写了什么,你所能做的,不过是演好当前的角色。 台湾作家蒋勋说:“人生的豁达,人生的从容,大概都来自于不必非去坚持非此即彼,来自能够悠游于生命的变化里,耐心地看待某一段时间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意义。” 我们希望自己越活越柔软,柔软不是软弱,而是能更平和中正地看待事物,持有一颗平等心,充分尊重每一段经历,耐心等待它们真正的意义揭晓。 如此,任何一个时刻和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谁在无时无刻看看你生活? 每天、每时每刻,除了无梦的睡眠, 谁在看着你生活? 那知道你一切秘密、一切故事,没有一点疏漏, 从不离场、总是临在的是谁? 不管你如何变化,它不变化, 不管你如何波动,它不波动, 不管你生、老、病、死,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它片刻不曾离开你,它是什么? 不管你在哪里,它总是在场, 不管你去哪里,它总是出席, 不管你如何难过、受伤、被染,它总是安全、完好, 它是谁?是什么?在你自性里寻找。 不管你干什么,它总是看着, 不管在暗室、黑夜或任何独自无人的时刻。 它只是看,只是见,它从不发言, 你可曾碰见过它是谁、是什么? 它不是你身外的神明, 也不是西方的上帝、东方的老天爷; 从你“在”,到你“不在”, 它从未离开过。 不管你旁边有没有人, 不管你自己注意到还是没注意到, 它在,它一直都在, 它是你生命的清明觉知。 它不是你的身份,不是你的身体, 不是你的年龄,不是你的性别, 它不是你认为的任何的你, 虽不是你,但从未离开过你。 它无缘而照,像太阳一样, 照耀万有是它的本职工作; 它无因而照,像镜子一样, 虽照出万有而不见其踪影。 它一生只是照, 照就是它的用,它的用就是照。 此“照”没有体形,但并不是没有照; 虽有“照”用,但不在任何缘里。 生命的觉知,那明镜一样的照, 生命的觉知,那太阳一样的照, 这历历分明,时时的照,处处的知, 明明显露于你生命,却又似隐藏于你生命。 这个照不用你修, 这个知不用你造, 天生的摩尼,无与伦比的妙宝, 它与你完全没有距离,你一生都携带着它生活。 不管在哪里,谁在看着你生活? 不管你是谁,谁在知晓着你的一切? 不管你如何变,是谁从未变过? 发现它,卢舍那佛醒来。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佛光一直在普照。 这无光之光,这无相之光, 这智光,这比日月还光明的光, 这佛眼,这自性的长明灯…… 不管黑夜还是白天,不管你悲伤还是快乐, 不管你混得好还是混得差…… 一生一世,每时每刻每处,谁在看着你生活? 认出它,在佛光里醒来,醒来在佛光里。
谁在无时无刻看看你生活? 每天、每时每刻,除了无梦的睡眠, 谁在看着你生活? 那知道你一切秘密、一切故事,没有一点疏漏, 从不离场、总是临在的是谁? 不管你如何变化,它不变化, 不管你如何波动,它不波动, 不管你生、老、病、死,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它片刻不曾离开你,它是什么? 不管你在哪里,它总是在场, 不管你去哪里,它总是出席, 不管你如何难过、受伤、被染,它总是安全、完好, 它是谁?是什么?在你自性里寻找。 不管你干什么,它总是看着, 不管在暗室、黑夜或任何独自无人的时刻。 它只是看,只是见,它从不发言, 你可曾碰见过它是谁、是什么? 它不是你身外的神明, 也不是西方的上帝、东方的老天爷; 从你“在”,到你“不在”, 它从未离开过。 不管你旁边有没有人, 不管你自己注意到还是没注意到, 它在,它一直都在, 它是你生命的清明觉知。 它不是你的身份,不是你的身体, 不是你的年龄,不是你的性别, 它不是你认为的任何的你, 虽不是你,但从未离开过你。 它无缘而照,像太阳一样, 照耀万有是它的本职工作; 它无因而照,像镜子一样, 虽照出万有而不见其踪影。 它一生只是照, 照就是它的用,它的用就是照。 此“照”没有体形,但并不是没有照; 虽有“照”用,但不在任何缘里。 生命的觉知,那明镜一样的照, 生命的觉知,那太阳一样的照, 这历历分明,时时的照,处处的知, 明明显露于你生命,却又似隐藏于你生命。 这个照不用你修, 这个知不用你造, 天生的摩尼,无与伦比的妙宝, 它与你完全没有距离,你一生都携带着它生活。 不管在哪里,谁在看着你生活? 不管你是谁,谁在知晓着你的一切? 不管你如何变,是谁从未变过? 发现它,卢舍那佛醒来。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佛光一直在普照。 这无光之光,这无相之光, 这智光,这比日月还光明的光, 这佛眼,这自性的长明灯…… 不管黑夜还是白天,不管你悲伤还是快乐, 不管你混得好还是混得差…… 一生一世,每时每刻每处,谁在看着你生活? 认出它,在佛光里醒来,醒来在佛光里。
人生一团泥,莫被表象迷!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 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人生一团泥,莫被表象迷 人生一团泥,莫被表象迷!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 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人生一团泥,莫被表象迷 人生一团泥,莫被表象迷!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 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性命双修 先把身体修好,再明心见性,这就是性命双修! 归纳道家的说法,分为两部分,神属于性,本性;精和气属于命。道家早就把身体分成两个宇宙,我们这个肉体存在是我们的命,所以身体是命。至于那个性呢?那个就是神,不属于这个身体,但身体也是性的部分。比如电,这个电是通过灯泡发亮而发生作用。灯泡坏了就不能通电,也不起作用了。因此道家的理论同佛家或其他的不同,认为修道的人必须要性命双修。性命就是阴阳,也就是坎离所代表的,性命双修就是两样要齐头并进。 宋、元、明以后的道家,也就是正统的道家,老实讲是反对佛家也反对儒家的,认为他们都不会修道没有用。他说佛家跟儒家光修性不修命,只从心理人手,对身体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仍是生老病死,很痛苦。但是,宋元明以后的道家同时也反对一般修道的道家,认为他们光是修命,只是练气功啊,炼身体啊,在身上搞来搞去玩弄精神。王阳明所批评的就是这种。所以只修命,不修性,光炼身体,不懂佛家的所谓明心见性和儒家的修心养性的原理,也是不行的。 道家有一句重要的名言:“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炼身体,在身上转河车,转来转去,不了解心性的道理,不懂一切唯心的道理,是一般修道人的第一错误。相反地,他说“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只晓得在心性方面入手,在明心见性的学理上参,这个空了那个空了,但身体气质变化不了,他认为这是阴阳没有调好,永远不能证到仙佛的果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