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藏尊者
乐藏尊者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关注数: 89
粉丝数: 271
发帖数: 8,420
关注贴吧数: 32
阿紫到底有多高 万能的吧友 谁知道阿紫的身高是多少啊
是谁算出阿紫现在,在躺平的? 是呢些卦师些吗?
作圣者,乃为天下苍生造福 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们,可曾有一分一毫做到了?!!!
快了快了 快来了
假圣越多,真圣越安全 你懂的
只有时间能治好白云养猪佬的妄想症 再过一年,他自己就会消停了。因为二七龙蛇真人那个时候已经名扬天下了
一人未救,寸功未建。是谁给你们的勇气自称圣的? 那个叫吴啦啦啦啦啦啦的 还有白云伴猪头 都看过来了。你们怎么好意思?都做个正常人吧,别给你们姓吴的姓张的丢人了..
无寿者相就是没有老幼的概念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永远有明天的我们
白云还在每天做着圣人梦呢? @白云清风
清风伴白云 药不能停啊
有些苦是一定要去受的。 龙蛇之人不免狱,不忍碎狱出时,天地混沌,飞火落地,鼠女隐日,三床後卧,先择失散
想当圣人是须经牢狱之苦的。且,你的女人是鼠女吗? 龙蛇之人不免狱,不忍碎狱出时,天地混沌,飞火落地,鼠女隐日,三床後卧,先择失散
生命是永恒的
白云伴清风看过来 白云:你只要闭上你那张臭嘴,就是对这个世界,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
贴吧太乱了
也来说两句。 如果说真有那么一个人的话:不是属蛇的,别想了。不是生长在西南地区别想了。不是77年生人的别想了。俗姓不姓杨的别想了。没有见性的也别想了。
四月初四 | 恭迎文殊菩萨圣诞,礼敬妙吉祥,福慧俱增进
农历十一月十七 |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
你需要的是福德而不是运气 https://mp.weixin.qq.com/s/Ywde4E0scDJpGnQKpE8Zgg
法器
法器
南无黄财神菩萨
今天[太阳]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阿弥陀佛圣诞。🙏敬请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祈愿:天地祥和、风调雨顺、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众生安乐!南无阿弥陀佛🙏🙏🙏
农历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
生活中的烦恼 生活中的烦恼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想即是空
桔梗遥妹妹还在吗 ?几年没来贴吧看你们嘴仗 忽然挺想念
恭迎药师佛圣诞|消灾延寿降吉祥,无上医王保安康! 恭迎药师佛圣诞|消灾延寿降吉祥,无上医王保安康!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无世间爱念者 则无忧苦尘劳患
恭迎地藏菩萨圣诞!祈愿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 农历七月十三,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大势至菩萨,现今在西方极乐世界,是“西方三圣”之一,与观世音菩萨一样,同为阿弥陀佛的助手,是第二顺位递补佛位的大菩萨。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増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掛碍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蘿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即說咒曰揭諦 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你若温和坚定 余生皆是欢喜 最近与一位朋友聊天,她说,随着年龄渐长,就越难再有强烈的情绪,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似乎变得淡淡的。 这种变化的背后,大概是越来越能“跳出来”看待生命中的种种际遇。 时间自带柔光镜,回忆起当时“过不去的坎”,连苦涩也带着温柔,再看那些面目可憎者,也如观剧中人物,不再具有棱角锋利的杀伤力,剩下的也只是沉淀下来的睿智。 说起王阳明,人们都会想到著名的“龙场悟道”。在这段缄默困顿的经历中,阳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由此开启人生后半阶段的传奇。 多年后,王阳明在《静心录》中感慨当时的情境:“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当时亦止搪塞排遣,竟成空过,甚可惜也。” 他说,当年贬谪龙场,无时无刻不遭受外来的横逆和打压,如今回想起来,那里最是动心忍性、磨砺身心之地。只是当时多在逃避搪塞,白白虚度了那段经历,实在是很可惜。 常说“人生如戏”,其实命运安排之精巧,远比戏剧更耐人寻味。看似无足轻重的情节,总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 总是要经过很多年,才恍然明白,那些当时看似不堪的人和事,后来竟成为推动局面的关键枢纽。 正是从那些所谓“弯路”和“逆缘”上获得的经验、智慧和品质,引导你抵达了“正确”的位置,遇到了“正确”的人。 这就好像玩游戏,每次惨烈打怪后收获的宝物,是解锁下一关的钥匙。 在龙场忍辱负重的岁月里,王阳明为了不让自己从此萎靡不振,在碌碌无为中得过且过,就在阳明洞打造了一只石棺。 这只石棺成了阳明安顿身心、求索圣贤之道的场所,他经常在石棺中静坐、思考,还写了一首咏阳明洞的诗: 童俱自相语,洞居颇不恶;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剑戟荣,且均匀尘嚣聒。 王阳明:你若温和坚定余生皆是欢喜 生命的滋味,在于失去的伤感和找回的喜悦并存,也正因如此,才会想要格外珍惜每段经历中的“小确幸”。 所谓“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看似无缘无故的“逆风翻盘”,都藏着某个凄风苦雨的昨日。 谁也无法预知剧本后几页写了什么,你所能做的,不过是演好当前的角色。 台湾作家蒋勋说:“人生的豁达,人生的从容,大概都来自于不必非去坚持非此即彼,来自能够悠游于生命的变化里,耐心地看待某一段时间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意义。” 我们希望自己越活越柔软,柔软不是软弱,而是能更平和中正地看待事物,持有一颗平等心,充分尊重每一段经历,耐心等待它们真正的意义揭晓。 如此,任何一个时刻和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你若温和坚定 余生皆是欢喜 最近与一位朋友聊天,她说,随着年龄渐长,就越难再有强烈的情绪,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似乎变得淡淡的。 这种变化的背后,大概是越来越能“跳出来”看待生命中的种种际遇。 时间自带柔光镜,回忆起当时“过不去的坎”,连苦涩也带着温柔,再看那些面目可憎者,也如观剧中人物,不再具有棱角锋利的杀伤力,剩下的也只是沉淀下来的睿智。 说起王阳明,人们都会想到著名的“龙场悟道”。在这段缄默困顿的经历中,阳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由此开启人生后半阶段的传奇。 多年后,王阳明在《静心录》中感慨当时的情境:“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当时亦止搪塞排遣,竟成空过,甚可惜也。” 他说,当年贬谪龙场,无时无刻不遭受外来的横逆和打压,如今回想起来,那里最是动心忍性、磨砺身心之地。只是当时多在逃避搪塞,白白虚度了那段经历,实在是很可惜。 常说“人生如戏”,其实命运安排之精巧,远比戏剧更耐人寻味。看似无足轻重的情节,总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 总是要经过很多年,才恍然明白,那些当时看似不堪的人和事,后来竟成为推动局面的关键枢纽。 正是从那些所谓“弯路”和“逆缘”上获得的经验、智慧和品质,引导你抵达了“正确”的位置,遇到了“正确”的人。 这就好像玩游戏,每次惨烈打怪后收获的宝物,是解锁下一关的钥匙。 在龙场忍辱负重的岁月里,王阳明为了不让自己从此萎靡不振,在碌碌无为中得过且过,就在阳明洞打造了一只石棺。 这只石棺成了阳明安顿身心、求索圣贤之道的场所,他经常在石棺中静坐、思考,还写了一首咏阳明洞的诗: 童俱自相语,洞居颇不恶;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剑戟荣,且均匀尘嚣聒。 王阳明:你若温和坚定余生皆是欢喜 生命的滋味,在于失去的伤感和找回的喜悦并存,也正因如此,才会想要格外珍惜每段经历中的“小确幸”。 所谓“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看似无缘无故的“逆风翻盘”,都藏着某个凄风苦雨的昨日。 谁也无法预知剧本后几页写了什么,你所能做的,不过是演好当前的角色。 台湾作家蒋勋说:“人生的豁达,人生的从容,大概都来自于不必非去坚持非此即彼,来自能够悠游于生命的变化里,耐心地看待某一段时间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意义。” 我们希望自己越活越柔软,柔软不是软弱,而是能更平和中正地看待事物,持有一颗平等心,充分尊重每一段经历,耐心等待它们真正的意义揭晓。 如此,任何一个时刻和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改变命运最彻底的方法是供养三宝,舍一得万报,累劫受用不尽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 中阴教法—宗萨钦哲仁波切
世事无常
世事无常
万能的吧友:车子交强险过期被撞 交警判定对方全责 对方保险公司会以此理由拒绝赔付吗?
万能的吧友:车子交强险过期被撞 交警判定对方全责 影响对方保险公司理赔吗?
新年快乐
“照见五蕴皆空”里面的照见 是谁在照见?是你,是我,也是“心” 谁在照见谁就是佛。
“照见五蕴皆空”里面的照见 是谁在照见?是你,是我,也是“心” 谁在照见谁就是佛。
谁在无时无刻看看你生活? 每天、每时每刻,除了无梦的睡眠, 谁在看着你生活? 那知道你一切秘密、一切故事,没有一点疏漏, 从不离场、总是临在的是谁? 不管你如何变化,它不变化, 不管你如何波动,它不波动, 不管你生、老、病、死,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它片刻不曾离开你,它是什么? 不管你在哪里,它总是在场, 不管你去哪里,它总是出席, 不管你如何难过、受伤、被染,它总是安全、完好, 它是谁?是什么?在你自性里寻找。 不管你干什么,它总是看着, 不管在暗室、黑夜或任何独自无人的时刻。 它只是看,只是见,它从不发言, 你可曾碰见过它是谁、是什么? 它不是你身外的神明, 也不是西方的上帝、东方的老天爷; 从你“在”,到你“不在”, 它从未离开过。 不管你旁边有没有人, 不管你自己注意到还是没注意到, 它在,它一直都在, 它是你生命的清明觉知。 它不是你的身份,不是你的身体, 不是你的年龄,不是你的性别, 它不是你认为的任何的你, 虽不是你,但从未离开过你。 它无缘而照,像太阳一样, 照耀万有是它的本职工作; 它无因而照,像镜子一样, 虽照出万有而不见其踪影。 它一生只是照, 照就是它的用,它的用就是照。 此“照”没有体形,但并不是没有照; 虽有“照”用,但不在任何缘里。 生命的觉知,那明镜一样的照, 生命的觉知,那太阳一样的照, 这历历分明,时时的照,处处的知, 明明显露于你生命,却又似隐藏于你生命。 这个照不用你修, 这个知不用你造, 天生的摩尼,无与伦比的妙宝, 它与你完全没有距离,你一生都携带着它生活。 不管在哪里,谁在看着你生活? 不管你是谁,谁在知晓着你的一切? 不管你如何变,是谁从未变过? 发现它,卢舍那佛醒来。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佛光一直在普照。 这无光之光,这无相之光, 这智光,这比日月还光明的光, 这佛眼,这自性的长明灯…… 不管黑夜还是白天,不管你悲伤还是快乐, 不管你混得好还是混得差…… 一生一世,每时每刻每处,谁在看着你生活? 认出它,在佛光里醒来,醒来在佛光里。
谁在无时无刻看看你生活? 每天、每时每刻,除了无梦的睡眠, 谁在看着你生活? 那知道你一切秘密、一切故事,没有一点疏漏, 从不离场、总是临在的是谁? 不管你如何变化,它不变化, 不管你如何波动,它不波动, 不管你生、老、病、死,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它片刻不曾离开你,它是什么? 不管你在哪里,它总是在场, 不管你去哪里,它总是出席, 不管你如何难过、受伤、被染,它总是安全、完好, 它是谁?是什么?在你自性里寻找。 不管你干什么,它总是看着, 不管在暗室、黑夜或任何独自无人的时刻。 它只是看,只是见,它从不发言, 你可曾碰见过它是谁、是什么? 它不是你身外的神明, 也不是西方的上帝、东方的老天爷; 从你“在”,到你“不在”, 它从未离开过。 不管你旁边有没有人, 不管你自己注意到还是没注意到, 它在,它一直都在, 它是你生命的清明觉知。 它不是你的身份,不是你的身体, 不是你的年龄,不是你的性别, 它不是你认为的任何的你, 虽不是你,但从未离开过你。 它无缘而照,像太阳一样, 照耀万有是它的本职工作; 它无因而照,像镜子一样, 虽照出万有而不见其踪影。 它一生只是照, 照就是它的用,它的用就是照。 此“照”没有体形,但并不是没有照; 虽有“照”用,但不在任何缘里。 生命的觉知,那明镜一样的照, 生命的觉知,那太阳一样的照, 这历历分明,时时的照,处处的知, 明明显露于你生命,却又似隐藏于你生命。 这个照不用你修, 这个知不用你造, 天生的摩尼,无与伦比的妙宝, 它与你完全没有距离,你一生都携带着它生活。 不管在哪里,谁在看着你生活? 不管你是谁,谁在知晓着你的一切? 不管你如何变,是谁从未变过? 发现它,卢舍那佛醒来。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佛光一直在普照。 这无光之光,这无相之光, 这智光,这比日月还光明的光, 这佛眼,这自性的长明灯…… 不管黑夜还是白天,不管你悲伤还是快乐, 不管你混得好还是混得差…… 一生一世,每时每刻每处,谁在看着你生活? 认出它,在佛光里醒来,醒来在佛光里。
时间是个错觉 没有过去 现在 和未来 但这个错觉很顽固
砸场子来了?
人生一团泥,莫被表象迷!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 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人生在世 莫把假当真
小光去哪儿了
祝各位吧友新年大吉🍾️🎉和家欢乐
祝各位吧友新年大吉🍾️🎉和家欢乐
弥勒道场 梵天净土
弥勒道场 梵天净土
人生一团泥,莫被表象迷 人生一团泥,莫被表象迷!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 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人生一团泥,莫被表象迷 人生一团泥,莫被表象迷!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 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性命双修 先把身体修好,再明心见性,这就是性命双修! 归纳道家的说法,分为两部分,神属于性,本性;精和气属于命。道家早就把身体分成两个宇宙,我们这个肉体存在是我们的命,所以身体是命。至于那个性呢?那个就是神,不属于这个身体,但身体也是性的部分。比如电,这个电是通过灯泡发亮而发生作用。灯泡坏了就不能通电,也不起作用了。因此道家的理论同佛家或其他的不同,认为修道的人必须要性命双修。性命就是阴阳,也就是坎离所代表的,性命双修就是两样要齐头并进。 宋、元、明以后的道家,也就是正统的道家,老实讲是反对佛家也反对儒家的,认为他们都不会修道没有用。他说佛家跟儒家光修性不修命,只从心理人手,对身体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仍是生老病死,很痛苦。但是,宋元明以后的道家同时也反对一般修道的道家,认为他们光是修命,只是练气功啊,炼身体啊,在身上搞来搞去玩弄精神。王阳明所批评的就是这种。所以只修命,不修性,光炼身体,不懂佛家的所谓明心见性和儒家的修心养性的原理,也是不行的。 道家有一句重要的名言:“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炼身体,在身上转河车,转来转去,不了解心性的道理,不懂一切唯心的道理,是一般修道人的第一错误。相反地,他说“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只晓得在心性方面入手,在明心见性的学理上参,这个空了那个空了,但身体气质变化不了,他认为这是阴阳没有调好,永远不能证到仙佛的果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