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古与宪政 格拉古与宪政
关注数: 0 粉丝数: 4 发帖数: 1,465 关注贴吧数: 4
浅论匈人(HUNS)与匈奴关系  对于给了罗马帝国沉重打击的“HUNS”是否就是汉朝人口中的“匈奴”,历史学界一直有两种看法,很多历史学者认为,给罗马人及整个欧洲造成极大恐慌的“HUNS”就是西迁的“匈奴”。关于HUNS即匈奴的说法,最早来自18世纪初法国耶稣会士冯秉正所译朱熹《通鉴纲目》法文版,后为西方学者所广泛采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英国人吉本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后中国学者也逐渐接受了这一观念,洪钧、王先谦、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先后介绍过这一说法。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一直有一批学者反对此说,西方当代有不少学者也反对这种说法。    从史书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证据。关于HUNS灭阿兰国,是HUNS首次出现在欧洲历史典籍中,但这次战役在中国典籍中也有记录。《北史》中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国并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的条件,奄蔡却符合,关于奄蔡,《后汉书》中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三国志》为:“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在中国古书中,“大秦”即为罗马帝国。《史记》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北史》中那段记录的是该国遣使节到北魏。匈奴灭其国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节到北魏为西元445年,正好为西元370年左右,与欧洲记录一致。    不管如何,现在对“HUNS”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三点:    一、“HUNS”经过了大量的混血,以致考古学家们抱怨“难以找到一个毫无疑问的HUNS头骨”。其民族构成应该是相当复杂的,有著突厥,日尔曼、哥特、格皮德等众多的成分,这当然和他们的帝国由大量民族部落构成有关。不过主要组成部分还是蒙古人种。他们肯定是从北方草原迁徙过来的,     二、HUNS的语言仍然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它是带有强烈突厥特色的。但中间也夹杂了许多印欧语和蒙古语的痕迹,应该是相当地阿尔泰化。    三、“HUNS”和现代匈牙利的关系,有许多学者否定两者有直接的密切关系。当然,无法排除说“HUNS”为后来的马扎尔人(现代匈牙利国主要民族)的先祖之一,他们或许可以比喻为现代墨西哥人(印欧混血种)和西班牙人的关系。关于保加利亚人有“HUNS”血脉倒没什么异议。     但总的来说,HUNS/匈奴仍然是被了解得最少,也最神秘的民族之一。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欠缺,使得有许多问题无法得到解答。    不管HUNS是不是匈奴,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人津津乐道汉朝打败了匈奴,西迁的北匈奴打败了罗马帝国,并由此而来的民族自豪感是占不住脚的。因为早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前的公元316年,自东汉以来内迁移的南匈奴、氐、羯、鲜卑、羌五族陆续叛乱,灭亡了西晋。司马氏逃到了南方,中国北方全部沦入游牧民族之手。当时华北甚至存在这样的可能:“牧畜经济代替农耕经济,阿尔泰语取代汉语。”但是东西方世界不同的是:几个世纪后,隋唐复兴了秦汉的伟大;而罗马之后,再无罗马。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