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0508 老路0508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876 关注贴吧数: 19
让伍云召换个死法 早期隋唐故事中没有南阳关之战,因此也没有伍云召这个人物。到小说《说唐》的时候,出现了大臣伍建章骂殿,伍家遭灭门和南阳关之战的情节,因此也出现伍云召这个人物。伍建章骂隋炀帝篡国,遭到灭门,全家300多口被杀光,只有一个在南阳关守关的儿子伍云召漏在外边,隋炀帝发兵进攻南阳关,要杀掉伍云召。伍云召率军抵抗兵败,幸亏得到乡绅朱灿的帮助,得以逃离,投奔了表哥李子通。 整个隋唐故事,没有人比伍云召对隋炀帝的仇恨更深更大了。所以伍云召报仇的故事,应该讲清楚,讲痛快,讲得让读者和听众观众满意。但是没有人的故事像伍云召那样窝囊的了。伍云召后来参加了四明山会战,和伍天锡、雄阔海联合起来,打不过宇文成都。后来又参加了扬州比武,在这里他被一个莫名其妙的高丽大将左熊的马尾巴扫死。《兴唐传》版伍云召在扬州比武中被窦建德大将刘黑闼枪挑右肋而死,他的尸体还被刘黑闼挑起来。两个结局都死得非常窝囊,非常难看。 文学作品不是不可以讲窝囊事,但是窝囊事要讲得有意义,不能违反读者心理期待值。违反了,就破坏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伍云召这个人物不是不可以死,但是他应该死得有说法。隋唐故事将秦琼报杀父之仇,单雄信报杀兄之仇,都没有伍云召把杀全家之仇强烈。所以伍云召一定要死在向隋炀帝报仇的行动上,才合情理,即使失败了也光荣。不可以被莫名其妙的人给弄死,那样会让伍家故事惨烈的开场白讲了。《说唐》写伍云召被高丽马尾巴扫死,是一个败笔。《兴唐传》写他被刘黑闼扎死,也没有改好。 我们设想一下,给伍云召换一个死法。秦末反秦始皇的故事中,有博浪沙大力士拦车和荆轲刺秦的故事。隋唐故事中似乎没有刺杀隋炀帝的故事,可以补上对隋炀帝的暗杀行动故事。当代电视剧《隋唐英雄传》(2003年)和《隋唐英雄》(2012)增加了刺杀隋炀帝的情节,但是分别由两个柔弱女孩(李蓉蓉、单盈盈)去干的。电视剧《隋唐演义》(2012)增加了王世充扬州挖地道通行宫的情节。其实刺杀隋炀帝的行动最应该由伍云召去进行。这会更合情合理一些。 历史上讲隋炀帝乘龙舟南下扬州,时而登岸游览沿途风光或者住行宫休息。伍云召应该出现在中途某个地方。我们假设他出现在宋州(今商丘),这是隋朝大运河必经之地。在这里伍云召带着他的一班敢死特种部队,化妆成鱼贩子,等候在隋炀帝路径的地方。出自安全的考虑,隋炀帝禁卫军要进行清场。但是隋炀帝希望看到一个盛世的景象,过于冷清,他会很生气。所以沿途保留部分商贩,只不过需要经过严格安检。伍云召特种部队把武器藏在小船或者鱼腹中,巧妙地混过了隋军的检查,当隋炀帝上岸参观完毕,回到龙舟正要登州的时候,此时他近卫军警惕性最放松。这时伍云召杀出来,险些刺杀成功,这时宇文成都出来护驾迎战。最终伍云召功亏一篑,不敌宇文成都,含恨而死。
给尚义一个善报 在小说《说唐》里,尚义(善本中叫尚义明)是杨林的旗牌官,奉命去传秦琼前来对证。他事先知道了济南通报秦琼加入响马同盟和济南起义的消息,告知秦琼处境危急,并护送秦琼出城,用手中的令箭叫开了潼关,让秦琼安全逃离长安。逃出长安后两人分手。秦琼回山东,尚义去曹州投奔舅舅孟海公。后来孟海公起义,称曹州宋义王,尚义被任命为曹军的兵马大元帅。 孟海公发起各路反王会战四明山时没有提到尚义。后来孟海公中李靖阴谋,去攻打瓦岗寨金堤关,尚义出战罗成,但是只三个回合,就被罗成打中左肩,伏鞍而走,以后在没有被提及。孟海公的谢幕之战,出兵支援王世充,他带了三位夫人去参战,也没有提及尚义。此后也无下落。 在《说唐》之前的《隋唐演义》里没有尚义这个人物,在《说唐》之后的《兴唐传》中尚义被删除。向秦琼密报消息的变成了张紫嫣。 没有写完也好,被删除也好,尚义这个人物有点可惜。从尚义救秦琼来看,他是一个大义之人,大功之人,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结局,要么功成名就,要么壮烈牺牲,不应下落不明,被人遗忘。这不符合江湖精神。 让我们试着给尚义一个结局,金堤关之战,尚义被罗成打成残废,故后来不能参加洛阳大战。孟海公死于洛阳之后,曹州归唐朝,尚义隐姓埋名在一小村种地。唐朝统一天下,秦琼被封公,但是他没有忘记当初救过他的尚义,派人打听,终于找到,于是亲自去拜访残废的尚义,并把他接到长安养老。最终让好人有了好报。
《兴唐传》中主要人物的年龄 【隋朝杨坚伐陈,兵到马鸣关,秦彝被隋文帝杨坚的兄弟靠山王杨林打死。秦彝之妻宁氏,一见城破、夫死、家亡,带着义子秦安——原来是他家的仆人之子,和他亲生的七岁幼子秦琼,逃回山东历城县的娘家来,】陈亡国于589年,秦琼7岁,生于582年。玄武门事变时(626年)秦琼44岁。 【程咬金七岁那一年,杨坚、杨林第三次兵伐南陈。马鸣关总镇秦彝与杨林打了三天三夜,战死沙场,关塞失守。隋军打到长春关,总镇程泽臣率队出关迎敌,,,以身殉国,长春关失守。程夫人见丈夫阵亡了,只好带着程咬金逃难,因为自己的娘家是在山东东昌府东阿县,所以母子二人就来到这里落脚。】程咬金与秦琼同岁。 【罗艺立意要给岳父报仇雪恨,率领着幽燕九郡的铁骑,兵伐中原。第一次打到石门镇,第二次打到河东,第三次打到霍州,看看离潼关不远。只因罗艺手下的铁骑军十分晓勇,早把隋兵杀得闻风丧胆。这才有昌平王邱瑞出来调处说和,应许他自立北平王,生杀自主,听调不听宣,将来有了儿子,世袭燕山公。罗艺看到南陈大势已去,只得收兵,镇守幽燕九郡。又过了两年,罗夫人生下一个男孩,名字就叫罗成。】陈589年亡国之后,罗艺三次攻隋,至少用去三年时间,又过两年生罗成。罗成约生于594年,比秦琼小12岁。罗成死时(623年)29岁。
四王增援让洛阳决战变得精彩纷呈 隋唐故事是一幅历史战争巨幅画卷,如果孤零零只写几个瓦岗兄弟情谊儿女情长,不能描绘出隋末乱世的战争气氛。清代小说《说唐》把几次战役加以重点描述,如山东起义、反围剿、会战四明山、取五关、扬州夺状元、洛阳决战、紫金关决战。洛阳决战是《说唐》的重场戏,66回精简版从49到56回共有8回的篇幅,是来描述这场决战的。 洛阳决战是李世民的定天下之战。在小说中,李世民带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和徐茂公参战,后来罗成投诚过来,李靖中途也加入。王世充方面有单雄信,还有外援窦建德、孟海公、高谈圣、朱灿,和一个日本驸马鳌鱼。历史上王世充只有一个外援窦建德。但是要把洛阳决战讲得篇幅长一些精彩一些,反面阵营中只有王世充和窦建德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说唐小说作者将一王来援变成四王来援。历史上孟海公是窦建德的部下,朱灿的原型朱粲是王世充部下,这里都变成独立的援军。高谈圣的原型高昙晟已经死去三年,在这里让他晚死三年。 这四位增援王世充的反王,都有不同的身世和故事。按照造反的先后排列,顺序是高谈圣、孟海公、朱灿、窦建德。 小说中高谈圣原是隋朝相州刺史。因抵制麻叔谋征招幼儿,被麻叔谋征讨,后被绿林好汉雄阔海解救,又被雄阔海硬推造反,号称相州白御王。孟海公原是曹州乡绅,家私巨万,有三个老婆。他的祖坟在开河的道上,他花钱四处打点,想使运河改道,保全祖坟。不料贪官收受了他的银子,又挖了他的祖坟。于是他带着三个妻子,大反曹州,号称宋义王。高谈圣和孟海公都参加了四明山会战。会战时高谈圣带着雄阔海,而孟海公是会战的发起人。隋炀帝死后,孟海公还攻打过瓦岗寨的金堤关,失败而归。 小说中朱灿是隋炀帝登基出兵南阳关时掩护伍云召的乡绅,他收养了伍云召的婴儿,后来他被李密招去协助管理开运河,为隋朝朝廷效力,隋炀帝在扬州杀李密时,朱灿和窦建德、王世充一起,救了李密,从扬州逃跑。朱灿跑到楚州,正巧楚州这里的楚越王高士达被手下杀死,国中无主,要推一人为王,朱灿睡在庙中,众人见他有火光照体,就立他为南阳王。这里又提到了楚州楚越王高士达的下落。 窦建德在小说《说唐》里是隋朝贵族夏国公,李渊的大舅子。在小说的开始,他就出现了,代表朝廷去幽州向罗艺宣诏。隋炀帝下扬州时,他陪同前往。船行到四明山被义军围困,是窦建德向隋炀帝建议请李元霸来解围。隋炀帝在扬州要杀李密时,窦建德帮助了朱灿解救了李密。之后窦建德逃到明州,召集刘黑闼、苏定方等人,杀了明朝反王齐王张称金,尽降其众,自称夏明王。这里又提到了明州齐王张称金的下落。 《说唐》抓住几个有代表性的反王,见缝插针加以刻画,构成了瓦岗兄弟的背景,同时也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洛阳决战临近隋唐故事结尾,组织他们来增援,趁此机会,也对部分反王们的结局有一个交代。这样有头有尾,首尾呼应,使得通篇故事浑然一体。
李子通的身份好像没用上 在小说《说唐》中,隋炀帝登基,伍建章骂殿,隋炀帝杀了伍建章在长安的全家,并派大军去南阳关去攻打伍建章的儿子伍云召,伍云召当时镇守南阳关。后来伍云召兵败只身逃出南阳关,去投奔他的表哥,寿州王李子通。看样子李子通的父亲是伍建章的大舅子。 李子通“坐镇寿州,掌管河北等处,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各处关寨,遣将把守;因此隋文帝封他为寿州王,称为千岁。”“自立旗号,不服隋朝所管。”伍云召到了李子通那里,李子通不仅收留了他,而且还封他为大元帅,掌管河北各路兵将。明知伍云召是朝廷钦犯,李子通还委以伍云召重任,看样子他还真是不服隋朝所管。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李子通是小说《说唐》中出现的第一个独立对抗隋朝的地方割据势力。这里出现几个问题,隋炀帝杀伍建章全家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伍家还有一个李子通这样的亲戚?伍云召被围困在南阳关时有没有想到向李子通求援?隋军没有抓到伍云召,有没有想到他会逃到李子通那里?李子通任命伍云召为元帅,是否意味着公开造反?朝廷对李子通有没有平叛的计划? 对这些问题,《说唐》都没有回答。李子通再出现的时候,就是作为十八路反王之一,带着伍云召参加四明山会战。在这之后,李子通又带着伍云召参加扬州比武。最后他与刘黑闼组成联军攻唐失败,被尉迟恭杀死。 从后面的故事来看,李子通的千岁寿州王身份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如果他真是一个有雄兵百万的千岁王,隋炀帝灭伍建章之门时,不应该不引起连锁反应。宇文化及会提醒伍家还有亲戚寿州王李子通。在隋炀帝下诏派兵围攻南阳关的之时,同时派一支部队密切观察李子通,候命出击。伍云召逃亡李子通处,被任命为大元帅。消息传来,隋炀帝一定下诏进剿李子通。但是这样一来,故事就扯远了。 假设伍云召投奔李子通的时候,李子通不过是一个土豪乡绅,他也只能把伍云召偷偷藏起来,不敢声张。后来天下大乱,李子通在乡下聚众扯旗造反,发展壮大,成为十八路反王之一。这样写,倒显得自然一些。否则的话,就要按照他那个千岁寿州王的身份,需要补充很多情节,才能把故事说园。 历史上有李子通其人,他是山东枣庄人,打渔为生,隋末参加了山东章丘长白山的左才相农民军,因后来招到左的嫉妒,他率领自己的部下与杜伏威合作,南渡淮河,后来他与杜被隋军冲散,李子通率领残部攻下泰州,自立为王,与杜伏威势不两立,最后他被杜伏威打败,押送长安。李渊不治李子通罪,赐他田产。李渊召杜伏威入朝,李子通认为江南空虚,想去那里招集旧部,东山再起,逃至蓝田被抓获伏诛。他是隋朝末年势力比较大的割据军阀之一,也就是小说《说唐》中的反王。在早期隋唐故事中,李子通只是出现名字而已。在小说《说唐》中,他被编上了故事。他不再是穷苦渔民,而是一个拥兵自重的封疆权贵。
让唐璧壮烈自杀 在《说唐》小说中,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烟尘,除了瓦岗寨的反王之外,其他各路反王都被说得像小丑,这是《说唐》的一个严重缺陷。其实英雄比英雄才更显英雄,周围都是一群小丑,所谓英雄也没有什么价值了。 在《说唐》小说中,济南王唐璧最不适宜被描绘为小丑。他原是山东大行台节度使,靖边侯罗艺的门生。罗艺看到秦琼想家,就把秦琼推荐到唐璧这里。唐璧重用秦琼,任命他做旗牌官。山东起义时,唐璧先被拦在节度使衙门内,然后又被阻击在黄土岗,没能抓住起义份子。他听说起义份子曾在秦琼家聚会,前去搜查,发现了结盟名单,立即派人送往长安的杨林。后来他奉命参加了对瓦岗寨的围剿,但是自己差点以渎职罪被杨林杀掉。在围攻瓦岗寨的阵前,他被秦琼说服,退兵自立,改换旗号,自称为济南王,与隋朝作对。后来他参加了四明山会战。最后他参加了四王联军,援助刘黑闼,与唐军作战。再次跟秦琼对阵,秦琼劝降他不听,他与秦琼交战,秦琼让了他三刀,他仍然失败而退。最后跟程咬金对阵,被程咬金斧劈斩首。唐璧像一个小丑一样被杀掉了。 唐璧是小说《说唐》虚构的人物,没有历史原型可对照。但是以地方大员身份独立称王的人,历史上有许多,所以唐璧称王具有典型意义。由于他与主角秦琼的关系,他与瓦岗寨的关系,他最不应该被丑化,而应该写出点英雄气质来才好。他的英雄气质与秦琼不同,秦琼是要选明主尽忠,而唐璧则是想自己当明主。这是他的多年经历做出来的选择。他曾经向隋唐杨家尽忠,差点被杨林砍头,所以他对天下君主失望,立志自己当明主。就像他自己说的:“天下者,乃人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围剿瓦岗寨时唐璧阵前起义,不可以让秦琼两三句话就打发唐璧回济南,要多一些曲折。最后秦琼冒死只身亲赴唐璧大营,给他分析天下大势,促使他下决心反叛朝廷。由于他的起义,朝廷对瓦岗寨的第一次围剿失败了。瓦岗寨转危为安。唐璧起义对于瓦岗寨有起死回生的意义,这段戏要写足。 最后是唐璧之死那一段。唐璧应刘黑闼之邀请,参加了刘的反唐联军。唐璧过去与李渊同朝为官,相互应该认识。他原本对李渊无成见,但是见李渊杀了窦建德,他为窦感到不平。他认为窦建德是义士,即使战败,也不应该杀头。所以窦建德的老部下刘黑闼邀请唐璧帮忙去为窦建德报仇,他就率兵参加了。最后他又遇到秦琼,与之对阵。秦琼让过三刀之后,还有机会能杀死他,但是仍然不杀他,只是把他围困,继续劝他投降。唐璧见胜利无望,最后拔剑自刎,以英雄的方式结束自己。
让史大奈杀死苏定方 《说唐》故事中史大奈的出场十分显眼,因为秦琼一到幽州,就遇到史大奈打擂台,两人较量了一番,虽然秦琼获胜,但是史大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后来史大奈就没有什么戏了,反山东,打铜旗,总攻王世充,决战刘黑闼,史大奈作为充数的,露了几面,唯一单独露面的场面,是在瓦岗寨第四次反围剿中迎战裴元庆,被裴元庆一锤把刀断为两截,“史大奈一个虚惊,登时跌下马来。” 历史上有史大奈其人,《新唐书》上记载,史大奈是西突厥人,跟随处罗可汗来到隋朝,住楼烦郡(今山西忻州),李渊起兵太原,史大奈率领他的部众投奔李渊,充当唐军的突击骑兵队,参加了唐军的历次大战,授右武卫大将军,封窦国公,得以善终。 从史书上看,史大奈是一个战斗英雄。早期隋唐故事《隋唐两朝志传》中史大奈也没有什么故事,只是偶尔露一下。在《隋史逸文》《隋唐演义》中出现了史大奈打擂的情节。《说唐》增加了裴元庆这个人物,并增加了让史大奈迎战裴元庆被打败的情节。这样在《说唐》中史大奈两次独立出场,都是被当作挨打的靶子出现的,显得有些不公正。 试想一下为史大奈加点英雄故事。在小说中,史大奈是罗艺部下,跟随罗成来山东为秦琼母亲祝寿,参加了反山东起义,就没有再回去。他应该与罗家的交往是最久的。他与罗家之间发生点什么事情,最合情理。在贾柳店,罗成跟单雄信打架的时候,史大奈应该出手帮助罗成,于是跟单雄信产生瓜葛。但是英雄不计前嫌,反山东起义时,史大奈可以主动帮助单雄信在黄土岗阻击追兵。后来罗艺和罗成先后被窦建德部下苏定方用箭射死,小说《说唐》写苏定方后来投诚了李世民,这个结局是罗家粉丝不能接受的,可以改为让史大奈把苏定方杀死,为老主人和小主人报了仇。这样就改变了史大奈总是挨打的窝囊形象。
《说唐》中的瓦岗寨在哪里? 瓦岗寨是《说唐》故事的重要场景。众兄弟在历城武装起义后,去攻占金堤关,然后又攻占了瓦岗寨,从此把瓦岗寨当作大本营。那么瓦岗寨到底在哪里? 隋朝历史上的瓦岗寨在兖州东郡韦城县,即现在的河南滑县。当时隋朝大运河北段永济渠从瓦岗寨附近穿过,瓦岗寨以抢劫运河来往粮食和货物为生,有点像近代的铁道游击队。而隋朝历史上的金堤关在豫州荥阳郡荥阳县北的黄河边上。金堤是黄河一段堤坝的名称。起头的位置在荥阳县汴河口。从这里往西是虎牢关,再往西就是洛阳,所以金堤是西去洛阳的必经之路。隋军为阻挡民军西进洛阳,隋军在金堤起头的位置修了一座临时关口,叫做金堤关。隋末大乱平定之后,金堤关废弃不用。历史的金堤关与瓦岗寨相差150公里,在冷兵器时代,这样远的距离,显然不能构成互为犄角之势。 历史上,瓦岗军打下金堤关之后,又西进和平解放了虎牢关,接着又西进攻占了洛口粮仓(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七里铺村),然后以洛口粮仓为根据地,发展瓦岗军势力。隋朝的政府粮仓非常大,据说洛口仓的仓城周长20余里,内有300个粮窖,每个粮窖可以存粮8千担。瓦岗军占领洛口仓之后,有饭大家吃,开仓放粮给饥饿农民和来前来投奔的其他反隋义军,一时声势大振。这项战略是李密加入瓦岗军后,给翟让献出的。李密还亲自指挥了攻克金堤关战役,接受了虎牢关隋军守将裴仁基的投诚,攻占了洛口仓,不久又攻占了另外一座粮仓回洛仓(洛阳北郊邙山)。见李密如此能干,翟让把老大的位子让给李密。李密又将洛口仓城扩建到周长40里,在仓城内建立大魏政权。所以《说唐》故事中的瓦岗寨位于河南河洛镇。 河洛镇往西80公里就是隋朝的东都洛阳。隋炀帝最后一次出洛阳下扬州时,留了一套中央班子在洛阳,洛阳是实际上的都城,其地位比长安重要。隋炀帝到扬州后,听说了瓦岗军攻陷洛口仓和回洛仓,洛阳告急,开始不信,后来终于相信了,就派扬州留守王世充率扬州兵去增援洛阳,镇压瓦岗军。这样,王世充北上洛阳,开始与瓦岗军作战。之后时局变幻,几经周折,王世充终于打败李密,攻克洛口仓。瓦岗军不复存在。 有一种说法是李密因为杀了翟让,导致瓦岗军分裂和失败。其实这种说法没有历史依据。其实李密失败,是因为没有一鼓作气拿下洛阳城。当时洛阳城已经是兵疲粮绝,危在旦夕。这时传来了宇文化及在扬州杀隋炀帝的消息。洛阳留守大臣元文都、段达等人连忙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侗为帝。元文都又给杨侗出谋招安李密,拜将封侯,让李密去攻打北上的宇文化及。如果这时李密不接受招安,一鼓作气,肯定可以拿下洛阳城。然而李密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接受了招安,并且救济洛阳粮食,给了洛阳喘息的机会。李密率瓦岗军去阻击宇文化及,获胜之后要率瓦岗军去洛阳入朝。这时洛阳发生政变,王世充勾结段达杀了元文都,控制了洛阳朝局。李密讨伐王世充,准备与王决战。但是王世充困兽犹斗,突袭李密大营,一举击溃瓦岗军。李密逃遁去长安投奔李渊。洛口镇逐渐被人遗忘。 《说唐》不是按照历史细节去讲故事,而是根据历史的框架重新虚构。时间有改动,地点也有所改动。其中就把洛口仓这个地理位置安上了瓦岗寨的名字。
让樊虎干什么? 樊虎恐怕是秦琼成年之后的第一个朋友,正是他的介绍,没有工作的秦琼才当上了警察,开始了他的英雄之路。小说《说唐》开场,秦琼救李渊,就是在和樊虎一起出差执行任务的路上发生的。樊虎和秦琼都是济南人,后来在济南贾柳店,樊虎(还有警察同事连明)作为秦琼最亲密的朋友,参加了歃血结盟,接着又参加了起义,丢弃家产,跟随众兄弟上了瓦岗寨。之后不再提他。等樊虎再出现的时候,已经成为唐军的将领,参加李世民对王世充的总攻。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了樊虎的故事。 在《说唐》之前的《隋唐演义》的故事中,樊虎没有参加革命起义,而是他跟秦琼参加了隋军张须陀的部队,秦琼受到宇文述的迫害,脱离张须陀,参加了瓦岗军。樊虎则跟张须陀与瓦岗军作战,战死在金堤关外大海寺。秦琼不忘兄弟之谊,为樊虎办理了丧事。看来樊虎死得早,原本没有什么故事,《说唐》改编隋唐故事时,也没有给樊虎补充什么新故事,于是就让樊虎变成了一个有头无尾模模糊糊的人物。 《说唐》讲的是江湖故事,重兄弟之情。程咬金是秦琼兄弟,樊虎也是秦琼兄弟,如果只讲程咬金的故事,不讲樊虎的故事,有些说不过去。那么为樊虎编点什么故事呢?樊虎是城里人,有点文化,不像程咬金齐国远是土包子,而且他还有在隋朝衙门当官差的经历,非常适合做深入敌后的侦查和破坏工作。《说唐》故事讲作战比武多,讲深入敌后的冒险少。让樊虎在敌后行动露一手,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扬州比武是对隋炀帝的最后一战。隋军在比武场内埋下了地雷,准备比武开始后,炸死场内的参赛各路反王。但是关键时刻发生了技术事故,“忽听得演武厅后三声炮响,原来这小炮一响,然后点着大炮的药线。岂知竹筒内药线湿了,再也不响,众反王都有些知觉,防有不测之变,便一齐上马,飞奔到城下”。这里有一个茬子可以改编一下,把技术事故变成人为扑灭。瓦岗众兄弟猜测出扬州比武背后定会有阴谋,于是就悄悄派出樊虎化妆潜入扬州城,暗中保护比武场。樊虎侦查出隋军在比武场埋设地雷的秘密,然后混进隋军,找到地雷导火索,将其扑灭。这样,樊虎不仅有了戏,而且也让瓦岗英雄显得不那么太傻太被动。 在这之后,樊虎跟秦琼等人一起离开李密,到了洛阳。秦琼进洛阳,对王世充早有防备。正好王世充不认识樊虎,秦琼留了一手,没有让樊虎暴露身份,以商人的名义在洛阳城内潜伏下来,暗中保护。等到秦琼等人离开洛阳时,樊虎参加了掩护秦琼等人家属出城的行动,最后护送他们安全抵达唐朝长安。这样,为瓦岗众兄弟增添一位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小人物王小二 长篇叙事艺术最忌讳狗熊掰棒子式的结构,就是随意设计过场小人物,随意丢弃。这样会造成枝节横生,头绪烦乱的毛病。好的叙事结构应该珍惜过场人物的使用,让过场人物有始有终,先后呼应,不仅完成上场的作用,而且自身也要独特的性格,有戏可演。 隋唐故事中的那个潞州客店王小二是一个过场小人物,没有他逼债,就不会有秦琼卖马的情节发生。但是小说《说唐》没有简单地把王小二用完,就踢掉不管,而是让这个小人物在后来再度出现。《说唐》改编者设计出王小二的妻子柳氏,见王小二冷遇秦琼,把秦琼踢到破屋,就悄悄送来热饭和三百文钱。秦琼感激不尽。三年后,秦琼结束了在幽州府的充军生活,回山东济南老家,回归路上,特意拐道潞州来感谢单雄信和柳氏。王小二见到穿着军官服装的秦琼骑马过来,以为是来寻仇报复,连忙逃跑。柳氏迎候秦琼,谎称王小二病死。秦琼道明自己是来谢恩的,赠送给柳氏百金,聊报大德,柳氏感谢不尽。 如果不写柳氏送饭,不写秦琼回来谢恩,整个隋唐故事也能讲下去。但是一个过场人物闪一下,就没有了下文,是艺术处理不成熟的做法。小说《说唐》为王小二夫妇安排了下文,在隋唐大故事中,又完成了一个独立小故事:王小二势利眼冷遇秦琼,英雄不计前嫌百金谢恩。刻画了王小二、柳氏、秦琼三个人物的形象,丰富了主角秦琼的知恩谢恩胸襟宽大的人物性格,也给故事增加了社会风俗人情世故的色彩。 秦琼感谢柳氏的场面,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当初丈夫王小二冷遇秦琼,柳氏同情秦琼,送点热饭和小钱给予安慰。客店人来人往,此类事情想必常有发生,柳氏并不贪图回报,只求平安做生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料,王小二因逼秦琼卖马,又引出秦琼被判刑发配的大案,在小小的潞州引起轰动,这就不同一般了。所以三年之后,见秦琼身着戎装再度出现在潞州大街的时候,王小二立刻吓得屁滚尿流。柳氏也猜测不准秦琼的态度,只好硬着头皮应付,谎称王小二已死。不料秦琼是带着金银来谢柳氏当年热饭小钱之恩,也不计较王小二的冷眼逼债,令柳氏分外感动。从惶恐到感激,短时间柳氏经历了一个感情剧烈变化的过程,很值得观众欣赏。
谢映登的传奇故事 小说《说唐》中,瓦岗寨主要英雄出场的顺序是秦琼、单雄信、王伯当、谢映登、徐茂公、魏征、齐国远、李如珪、程咬金、尤俊达。后来他们在贾柳店歃血结盟,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但是最终他们分道扬镳,有了不同的结局。秦琼徐茂公程咬金等大部分人投奔唐朝,单雄信宁死降唐,王伯当跟随李密而死,那么谢映登呢? 我最先是读66回本《说唐》,谢映登的故事讲到参加东岭关打铜旗战役之后,就不知所终了。再读68回本《说唐》才发现,谢映登原来是在甘泉关遇见叔父谢洪,脱离了革命队伍,跟叔父修仙学道去了。这样瓦岗兄弟又多了一条发展道路。回顾距离我们不远的历史,在红色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前,也有不少人中途脱队,不再参加以后的纷争,安居于穷乡僻壤。在乱世冲杀之中,急流勇退,也确是一种道路。 谢映登修仙学道不禁欲,后来还将女将马赛飞度化修道,与他为伴,在杏花山过起甜蜜生活,为他的中途退出革命,添加了喜剧色彩。68回本《说唐》写成功英雄,不忘写急流勇退的兄弟,把隋唐这段历史写得丰富多彩。再看陈汝衡的66回本,删去谢映登后来的故事,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败笔。 谢映登的道路跟单雄信和王伯当一样,有戏可挖。当代隋唐故事改编者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不过很可惜,2003年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似乎删掉了谢映登这个人物。2012年电视剧《隋唐演义》有谢映登(李雪松饰)这个人物,但是似乎没有演谢映登脱队修仙的事儿,也没有女将马赛飞这个人物。2012年电视剧《隋唐英雄》有谢映登(夏季饰)这个人物,但是一个很不显眼的配角,找不到他的故事。该剧也有马赛飞(朱桂花饰),演了她被罗成擒获,后被释放,进山炼飞刀,到120集,还没有出现马赛飞遇道师点化的情节,八成是没戏了。
李密这个人物不应简单化 在小说《说唐》中,李密是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出现,让程咬金找到了接替他做皇帝的人,然后李密再把瓦岗军搞垮。搞垮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李密好色,迷恋上了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而是因为徐茂公和魏征私放了李世民,李密要杀徐茂公和魏征,惹恼瓦岗众兄弟。除了王伯当之外,其他人一走了之。由于没有了瓦岗众兄弟的扶持,李密就被王世充打败了。然后他和王伯当去投奔唐朝,投唐之后又心生不满,欲逃亡,途中被唐军射杀。 其实历史上的李密是另外一回事儿,他进瓦岗寨比秦琼程咬金要早,提出开仓放粮,动员农民的战略。打金堤关是他打的,不是秦琼打的。秦琼是在金堤关战役之后,才随裴仁基父子一起归顺瓦岗寨。李密也没有搞萧皇后。李密率领瓦岗军欲攻取王世充洛阳,但是被王世充大败,溃不成军。部分瓦岗兄弟投降了王世充。李密带着王伯当投奔了唐朝。李密唯一的污点就是他杀了瓦岗寨旧主翟让。其实这跟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没有多大区别。然而李密失败了,就被歪曲为小丑。可能他是隋唐故事中最冤枉的一个人物。当然对于民间心目中已经定型的李密,无需翻案,只能理解为此李密非彼李密,把李密当作一个戏剧人物来欣赏。 现代隋唐故事改编者应该从新的思想角度来考虑李密这个人物形象。隋唐故事的主线为瓦岗兄弟立传,写一部瓦岗江湖英雄史。李密不算是瓦岗英雄,应该不仅仅是因为他来瓦岗晚,而是因为他的思想与瓦岗兄弟格格不入。电视剧《隋唐英雄传》(2003年)编创出这样的情节,瓦岗英雄出战取五关,回来时发现“皇宫”被装饰一新,原来房子前面的老百姓自由市场也被赶走了。大家很不理解,程咬金甚至很生气。这个探索很有益,让李密与秦琼单雄信等瓦岗英雄之间,产生了价值观的冲突,应该按照这个思路发挥下去。但是“传”剧又写李密宠爱萧后,单雄信杀了萧后,就值得商榷了。即便是李密宠萧后,责任不在萧后而在李密。单雄信杀萧后,没有给瓦岗英雄填光彩,而是抹了黑。在小说《说唐》中,也没有说单雄信杀萧后,而是王世充占领瓦岗寨大本营后,抓住萧后,把她杀死的。而且萧后还是程咬金给李密找回来的,瓦岗兄弟们对李密搞萧后,似乎没有什么意见。 电视剧《隋唐演义》(2012年)沿用了李密搞萧后的故事,但是把萧后写成被王伯当杀死。电视剧《隋唐英雄》(2012年)刘晓庆扮演的萧后没有去瓦岗寨改嫁李密,据说是后来嫁给了唐高祖李渊。但是“英”剧编排李密用两座城池换了两个年轻女子,单雄信杀了这个两个女子。这还是没有新的创意。 瓦岗寨被王世充打败之后,李密的故事还没有完结。他投奔了唐朝,后来又要逃跑,被唐军射杀。这个故事看起来是写李密,其实在写跟随李密的王伯当,表现王伯当至死不渝的忠诚。历史上王伯当本来是与李密一伙的,他并不是瓦岗寨的老人。但是《说唐》将王伯当改编成贾柳店结义的发起人之一,瓦岗寨的老人之一。他与单雄信一样,没有最后归顺唐朝,而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走了另外一条英雄之路。写王伯当忠于李密,就应该讲清楚个中的缘由,李密有什么好的,值得王伯当死心塌地追随。如果把李密写得十分坏,会显得王伯当有眼无珠,不辨是非。所以就塑造王伯当的人物形象角度来看,李密也不应该简单化,脸谱化。要写出李密英雄的一面。 《说唐》中写李密因被萧后陷害,在扬州被抓处斩,在法场遇朱灿、窦建德、王世充,被他们相救,逃出扬州后,去了黎阳。后来他在黎阳梦游误杀了杨素,被杨素之子杨玄感逮捕,解往朝廷(洛阳),途中被程咬金所救。这里把李密写成一个大色鬼,杀人犯。这种处理过于简单,是《说唐》的败笔。现在隋唐故事改编者可以在这个阶段,挖掘李密的英雄事迹。历史上的李密本来就是一个早期反隋革命者,就像孙中山很早就反对清朝一样。所以增加一段李密早期的革命史,是合情合理的。甚至可以编写李密欲刺杀隋炀帝,失败逃亡,被捕押送扬州。程咬金救下李密之后,听说他因为刺杀隋炀帝被捕,十分崇拜。接下来,程咬金让位给李密,也顺理成章。 王伯当跟李密走到一起,可以利用李密开仓放粮的故事。在《隋唐演义》里写洛阳粮荒,王世充向李密借粮。许多人反对借粮给王世充。但是李密仍借,开仓不小心,染上鼠害,损失很多粮食。到了68回《说唐》中改为“时值金墉大荒,米贵如珠,李密欲结民心,以为内助,下旨开仓给粟,济饥民之难。”开仓之后,闹了鼠害。到了66回《说唐》中,这段故事就没有了。其实可以把这件事再翻出来,写李密开仓放粮,表现他有点像宋襄公那样讲道义自遭殃的一面。讲道义是一种古典江湖精神,深得王伯当推崇。从此他死心塌地追随李密。俗话说水涨船高,李密是英雄,更显王伯当也是英雄。
简单可爱的程咬金 程咬金的故事有很多,但是他最重要的行为是让出皇帝的位子,从而导致瓦岗寨的分裂瓦解,最终引出秦叔宝与单雄信两大英雄悲壮分手。程咬金让出皇帝这个行为很欠考虑,所以在此之前关于程咬金的描述,也说他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不过虽然他头脑简单,但是仍旧很可爱,招人喜欢,所以他偶然当上皇帝,大家也都不反对。 简单可爱是程咬金这个人物的基调。程咬金出狱,他的三板斧功夫,冒失劫皇纲,冒失被捕,打金堤关和瓦岗寨冒死当先锋,都是按照简单可爱这个基调来构思。做了皇帝之后还有许多搞笑的事情,如娶裴翠云为妻,被尚师徒俘获,斧劈老君堂,戏弄尉迟恭,被马赛飞俘获等等,都不离简单可爱这个基调。 当然简单之中要粗中有细,才有意思。程咬金戏战罗成,作弄尉迟恭,显露出咬金的小狡猾,就是表现他的性格粗中有细的一面。不过总的开起来,程咬金惹祸比较多,立功有点少。现代隋唐故事改编者应该考虑到这一点,设法修正过来。比如,山东起义时,咬金被救出,原计划是让他先迅速出城撤退,但是程咬金坚持要参加打劫官府银库的战斗,过了一次打劫的大瘾,为起义军的财政立了大功。 程咬金可爱的性格许多来自他做傻事。但是光做傻事还不够,应该设法让他多做一些好事善事才有意义。例如咬金为了劫道修缮破旧的道路,方便了其他往来旅客。也可以表现他一边劫富,一边帮助孤寡老人。甚至意外地让孤寡老人看到他劫道,吓得他们不知如何是好等等。甚至程咬金不爱做皇帝,也可以变成善事。电视剧《隋唐英雄传》(2003年)改编成程咬金因为受不了王伯当搞的繁文缛节尊卑等级的朝廷仪式,厌恶做皇帝。塑造了程咬金追求朴素平等的良好性格一面,就改编得很成功。
真人秦琼与小说人物秦琼 清代小说《说唐》的故事主角不是李世民,而是秦琼。整个故事似乎暗示了这样一个观点,李唐的天下是在秦琼为首的江湖义士的帮助下得到的。秦琼在历史上有其人,《旧唐书》与《新唐书》里都有关于秦琼的记载。不过秦琼真人的事迹与小说有所不同。 真人秦琼的父亲秦爱曾任北齐的文职小官吏,北齐被灭后,回到历城(济南)老家,在隋朝大业十年(614年)以69岁高龄病逝。小说里的秦琼之父叫秦彝,是北齐驻守济南将领,被北周大将杨林杀死,故秦琼与隋朝杨家有杀父之仇。秦琼反隋朝不是不忠。因为杨家隋朝与他有杀父之仇,这个杀父之仇是编创出来的。 真人秦琼曾在隋朝登州水军将领来护儿部从军,后来秦琼母亲病逝,秦琼回家丁忧守丧,遇到社会动乱,在济南当地又参加了当地长官(齐郡丞)张须陀的部队,担任军官。大业十年(614年)秦琼跟随张须陀攻打过下邳(今江苏邳州市)卢明月农民起义军。随后在海曲(今山东日照)征讨孙宣雅农民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十月,秦琼跟随张须陀在荥阳讨伐李密瓦岗寨农民起义军。张须陀战死,秦叔宝领残部集结至武牢关裴仁基部。不久裴仁基投降李密,秦琼也随之归降,并受到重用,任帐内骠骑。小说秦琼先是任历城马快(警察),后因误杀人被判幽州从军,不久被发回济南从军,后来又被登州杨林认为义子。大业二年(606年),秦琼在济南城外贾柳店与其他38名江湖义士歃血结盟,举行起义。小说删去了他曾是官军降将的历史,编造了秦琼参加山东起义。 真人秦琼在大业十四年(618年)李密败于王世充后,归顺王世充,后因不满王世充的为人,第二年与同程知节、吴黑闼、牛进达等人一起投靠李世民,之后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和玄武门之变。小说秦琼是在李密与王世充开战前,不满李密排挤徐茂公、魏征,和程咬金、罗成一起离开了瓦岗寨,四处流浪。流浪到洛阳城,发现单雄信当了王世充的驸马,去看望他,然后被单雄信留了下来。先投奔李唐的徐茂公化妆来到洛阳,找到秦琼,动员他投奔李唐。罗成因有病留下,程咬金跟秦琼随徐茂公去了李世民大营。小说编造秦琼在大战前主动离开了李密,第一可以说明,秦琼有天下大义的觉悟,不盲从李密,第二也可以解释,因为没有秦琼等人的参战,李密不能胜利。 不过,秦琼离开李密之后,为什么不直接投奔李家唐朝,而是到处乱逛?真人秦琼在投靠洛阳王世充的时候,还不认识李家的人,先在洛阳效劳情有可原。但是小说秦琼则不同。按小说以前的铺垫,秦琼与李家缘份很深,他救过李渊,救过李世民,认识柴绍驸马,他投靠李唐,毫无疑问会受到欢迎。为何还在王世充的洛阳住了下来?
《说唐》中的南阳关指的是东阳关 伍云召部下焦芳到沱罗寨找伍天锡借兵救南阳关之围,伍天锡在增援南阳关的途中,在太行山被熊阔海拦截。围攻南阳关的隋兵来自长安,陀罗寨在长安相反方向的河北,那么南阳关的位置在长安与河北之间,太行山的位置又在南阳关与沱罗寨之间。也就是说,南阳关在太行山西侧,沱罗寨在太行山东侧。所以《说唐》故事中的南阳关显然不是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而是在山西省太行山西侧的一个地方。符合这个特征的地点是位于山西省黎城县东的东阳关。此关口是晋东南地区通往河北山东地区之要道。 而秦琼卖马二贤庄的故事就发生在晋东南的潞州(今山西长治)。秦琼押解犯人的路线是历城(济南)- 聊城 - 邺城(邯郸)- 太行山 - 潞州(长治)。后来杨林送皇纲走的路线是前半段从烟台到济南,后半段也走的是经过聊城至潞州的路线。单雄信计划在自己的地盘内下手。但是山东武南庄的尤俊达程咬金提前动了手。尤俊达的武南庄在聊城附近。 其实这是明末清初改编隋唐故事的文人面对的一张明清时代的交通图。那时候隋唐大运河已经被元明清的京杭大运河所取代,黄河也借道淮河入海。当时济南到西安,最方便是走途径潞州的旱路。所以隋唐故事的改编者就按照明清时代的交通状况安排故事的场景。而实际上在隋唐时期,河北山东地区到长安,走永济渠,在板渚借道黄河,在潼关接广通渠到长安。历史上真正的瓦岗寨好汉,其实就是永济渠沿岸的失地农民、船夫、拉纤夫、渔民等。他们活动的区域就在永济渠沿线。瓦岗寨在永济渠的滑县段东岸。他们不是在树林中抢劫,而是在运河上抢劫。瓦岗军后来占领的几个著名大粮仓,黎阳仓、洛口仓和回洛仓,均在永济渠岸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