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KA1E8y 孤影千山
关注数: 41 粉丝数: 184 发帖数: 17,225 关注贴吧数: 49
这是只能怪箭头自己不行,泼天的富贵接不住 1.自己产能不行也就算了,还有从不告诉玩家的迷一样的黑盒逻辑,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说明表示一座城市无法解放,而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应该是:退守——抵抗——保卫——反攻这个逻辑顺序来的,而箭头居然只完成了退守——抵抗这俩逻辑,后面的几不做也不说,他哪怕提前有个说明“光能族会持续进攻,想要完全解放一座城市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尽力坚守”此类的话都不会产生这么大的乌龙,玩家费那么大劲做成的事到头来箭头才说我们没有做过此类机制。这就好比二战斯大林格勒苏军解放度锁定99.983%,理由是在耗尽德军人力前不能解放城市。这什么神人逻辑?德国总体人力怎么就不让我解放这作城市了,这俩事情有啥内在联系?在最后一个德军倒下前我居然只能退不能进?凭啥?2.这翻译也有大问题,字里行间都暗示可以解放,谁能给我解释下“成功保卫城市将大幅推动星球防御进程”?我该如何定义“成功保卫”?反复拉锯能叫“成功保卫”?拉锯又怎么能“推动星球防御进程”?光能兵力耗干算是成功保卫,但是耗干后“推动星球防御进程”也没了意义,这句话本身就大有问题,任谁看了都会产生误会。这就好比老板说好给你月薪1w,但发到手却是1w越南盾,然后老板还一脸嘲讽告诉你他也没说发工资的单位是rmb,这放谁身上都得暴怒,就是赤裸裸的欺骗!
预言一波新债券强度 t0: 双刃镰刀,凭借其单次非致死连射167发的超长弹匣 ,单发55-200的爆表伤害,3穿甲,可以在15s内向敌方倾泻14000-18000的伤害,合适的射击间隔可以使其保持在一个高伤害状态且无需换弹,真需要超长射击时也可以使用2次备弹。 低烈度战斗不消耗生命,高烈度疯狂割草,东西线都可防空,缺点挺明显的,你必须装备生命强化(虽然每局都会有人装),这会使过热时每秒只扣1血(没强化就是5),最好再穿个防火/三防甲,让其几乎不扣血 t1:最后通碟(核弹手枪) 无与伦比的直击8穿3500伤,6穿1000爆炸伤,但只有1+1备弹,打移动工厂红眼1发/头2发,泰坦/穿刺1发,可拆干扰塔/机器堡垒(2发)/观测塔 缺点也很致命,1发备弹不太够用,弹道比手雷还差,只能贴脸射击玩反坦克体操,爆炸范围4让他清杂不够格,却又容易炸死自己,非直击甚至炸不死指挥官 t2:飞寻手雷 按q可以标记首要目标,使其能在50m开外准确命中目标,但是400伤害过于搞笑(高爆800),飞寻设计能不能拆巢/构筑也难说,评价为好玩的小玩具 t3:重型手斧 2穿的玩具,没有电棍的眩晕,你不会想用这个的 t3:便携地狱火 玩具中的玩具,260s以上的冷却干啥都不行。你想用这个做的事,核弹手枪都能做得更好,只有这个能做的事,也能呼叫固定的轨道战备地狱火,我能想到的玩法除了谐星,就是在一群敌人追你的时候拉坨大的给他们吃,但是同样的事情往自己脚下扔红战备再跑开也能完成,那我要它干啥?
太空电梯工作流程详解,解答你们的疑问(多图) 一开始我也以为靠火箭推进纯粹是为了电影效果,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注意到一个细节,电影中的电梯是分段运行的 太空电梯的设计初衷是上行下行运载容器可重复利用,通过动能和重力势能的交换,省去了发动机燃料等多于载荷,并且可以依赖于像电梯一样的低g把人安全舒服的输送到近地轨道,但电影中的并非如此,它貌似通过火箭发射,就像个**的带缆绳轨道的火箭,之后还要注水组成冰盾再入,一来一回燃料也带了,隔热介质也带了,载荷浪费了大半,这哪是太空电梯,这就是电梯形状的火箭!郭凡他就一个拍电影的,懂个锤子太空电梯! 但之后经过我反复揣摩,终于发现这可能是我看到过的最科学,最经济,最有可能实现的太空电梯了!一切误会都来源于自己并不真正了解其构造和运行方式,来源于自己最初的无知和自大! 电梯运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加速阶段加速阶段采用发射模式,没错,它仍然携带燃料!太空电梯本质是一个同步卫星,维持轨道需要轿厢上行消耗的能量和下行归还的能量相同,否则电梯终端就会因为能量不守恒而降轨,人员和轿厢尚可返回,但携带的补给和建材可回不来,要么给轿厢施加推力,要么给电梯终端空间站加注燃料用于升轨。 电影中很巧妙的选择了前者,相比于耗费大量燃料把剩余的燃料携带进终端加注,不如在最初的阶段消耗燃料把上下行的能量补齐,轿厢+太空电梯的总动能和势能在此阶段是增大的,电梯终端会略微升轨 更巧妙的是:看到四角那个跟风扇一样的东西了吗?那是什么?那是进气孔!是涡扇发动机的进气道!没错,这不是火箭助推,而是把飞机发动机竖着的喷气式助推!注意看喷口,那不是火箭发动机典型的钟型喷口,而是典型的涡扇喷口,下面图1为火箭发动机,图1为涡扇发动机涡扇发动机最重要的好处是他不用自带氧化剂,他可以利用大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我们都知道火箭发动机中氧化剂占得体积和质量都得是燃料的数倍,如果燃料必须携带,那至少不用再携带氧化剂。 在发射阶段的特点有:1.喷气发射,补足载荷能量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初速动,节省运输时间 2.不带氧化剂,节省大量空间和质量 2.恒速阶段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场景?一个东西从上面下来和轿厢链接了,这是什么?对接?不不不,这还早着呢,这个镜头就是众人争论焦点的答案:他是一个磁吸式牵引索道,再最初的加速完成后,轿厢走出了稠密大气,来到了重力和大气阻力相对较小的一个区域(本人猜想这个位置大概在2-3万米上空的平流层),本区域气候稳定少有强对流,大气开始稀薄,蓝天开始变为星空,这时候一个爪子就把轿厢抓了往上拉,正式开始真正的“太空电梯”阶段,此阶段无额外动力,轿厢动能来自于电梯终端空间站的轨道势能,轿厢动能恒定,重力势能增加,空间站重力势能减小,轿厢-终端空间站总能量减小上图可见,进入牵引恒速阶段后,喷气发动机关闭,采用牵引上升上图为磁吸式牵引器特写 此阶段为我们熟悉的太空电梯阶段,无需额外动力,终端同步轨道的空间站把轿厢拉上去 3.再入阶段(下降阶段) 圣堂武士,展开护盾!!!上升阶段没看见这底部的3*3,9块板子,他们是下降阶段展开的,这是什么?这是护盾!准确的说是可收回式制冷剂喷口,你也可以称他们为洒水口 再入阶段可能是使用多种制动相结合的,但无疑的事大气制动是主要的制动力相结合,影片中采用雾化喷水方式在轿厢底部制造一层水膜,利用某些散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辐射散热,高层大气热传导等)使其成为冰,用冰盾的方式来抵抗下降时空气摩擦和压缩带来的巨大热量上图模模糊糊不是我截图问题,也不是电梯冒烟,模模糊糊的是喷洒的水雾,继而结成冰盾上图为四周的都是散落的冰屑,至于轨道红热有可能是因为摩擦制动的生热,也有可能是因为上升电机反转电制动产生的余热上图为大气制动产生的火焰,可见热量巨大,因为大气制动是制动力的主要来源 此阶段轿厢归还终端空间势能,轿厢的动能恒定,终端重力势能增加,电梯组合体总能量因为摩擦等损耗减少(由此可见发射阶段通过消耗燃料补充总能量是必要的) 着陆阶段启动喷气发动机进行反冲,再次补充一部分能量,没截图。 总结:如果太空电梯真的有,那无疑是最接近电影中的样子
更正本人的错误发言,破球2的太空电梯是科~学~的! 一开始我也以为靠火箭推进纯粹是为了电影效果,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注意到一个细节,电影中的电梯是分段运行的 太空电梯的设计初衷是上行下行运载容器可重复利用,通过动能和重力势能的交换,省去了发动机燃料等多于载荷,并且可以依赖于像电梯一样的低g把人安全舒服的输送到近地轨道,但电影中的并非如此,它貌似通过火箭发射,就像个**的带缆绳轨道的火箭,之后还要注水组成冰盾再入,一来一回燃料也带了,隔热介质也带了,载荷浪费了大半,这哪是太空电梯,这就是电梯形状的火箭!郭凡他就一个拍电影的,懂个锤子太空电梯! 但之后经过我反复揣摩,终于发现这可能是我看到过的最科学,最经济,最有可能实现的太空电梯了!一切误会都来源于自己并不真正了解其构造和运行方式,来源于自己最初的无知和自大! 电梯运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加速阶段加速阶段采用发射模式,没错,它仍然携带燃料!太空电梯本质是一个同步卫星,维持轨道需要轿厢上行消耗的能量和下行归还的能量相同,否则电梯终端就会因为能量不守恒而降轨,人员和轿厢尚可返回,但携带的补给和建材可回不来,要么给轿厢施加推力,要么给电梯终端空间站加注燃料用于升轨。 电影中很巧妙的选择了前者,相比于耗费大量燃料把剩余的燃料携带进终端加注,不如在最初的阶段消耗燃料把上下行的能量补齐,轿厢+太空电梯的总动能和势能在此阶段是增大的,电梯终端会略微升轨 更巧妙的是:看到四角那个跟风扇一样的东西了吗?那是什么?那是进气孔!是涡扇发动机的进气道!没错,这不是火箭助推,而是把飞机发动机竖着的喷气式助推!注意看喷口,那不是火箭发动机典型的钟型喷口,而是典型的涡扇喷口,下面图1为火箭发动机,图1为涡扇发动机涡扇发动机最重要的好处是他不用自带氧化剂,他可以利用大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我们都知道火箭发动机中氧化剂占得体积和质量都得是燃料的数倍,如果燃料必须携带,那至少不用再携带氧化剂。 在发射阶段的特点有:1.喷气发射,补足载荷能量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初速动,节省运输时间 2.不带氧化剂,节省大量空间和质量 2.恒速阶段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场景?一个东西从上面下来和轿厢链接了,这是什么?对接?不不不,这还早着呢,这个镜头就是众人争论焦点的答案:他是一个磁吸式牵引索道,再最初的加速完成后,轿厢走出了稠密大气,来到了重力和大气阻力相对较小的一个区域(本人猜想这个位置大概在2-3万米上空的平流层),本区域气候稳定少有强对流,大气开始稀薄,蓝天开始变为星空,这时候一个爪子就把轿厢抓了往上拉,正式开始真正的“太空电梯”阶段,此阶段无额外动力,轿厢动能来自于电梯终端空间站的轨道势能,轿厢动能恒定,重力势能增加,空间站重力势能减小,轿厢-终端空间站总能量减小上图可见,进入牵引恒速阶段后,喷气发动机关闭,采用牵引上升上图为磁吸式牵引器特写 此阶段为我们熟悉的太空电梯阶段,无需额外动力,终端同步轨道的空间站把轿厢拉上去 3.再入阶段(下降阶段) 圣堂武士,展开护盾!!!上升阶段没看见这底部的3*3,9块板子,他们是下降阶段展开的,这是什么?这是护盾!准确的说是可收回式制冷剂喷口,你也可以称他们为洒水口 再入阶段可能是使用多种制动相结合的,但无疑的事大气制动是主要的制动力相结合,影片中采用雾化喷水方式在轿厢底部制造一层水膜,利用某些散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辐射散热,高层大气热传导等)使其成为冰,用冰盾的方式来抵抗下降时空气摩擦和压缩带来的巨大热量上图模模糊糊不是我截图问题,也不是电梯冒烟,模模糊糊的是喷洒的水雾,继而结成冰盾上图为四周的都是散落的冰屑,至于轨道红热有可能是因为摩擦制动的生热,也有可能是因为上升电机反转电制动产生的余热上图为大气制动产生的火焰,可见热量巨大,因为大气制动是制动力的主要来源 此阶段轿厢归还终端空间势能,轿厢的动能恒定,终端重力势能增加,电梯组合体总能量因为摩擦等损耗减少(由此可见发射阶段通过消耗燃料补充总能量是必要的) 着陆阶段启动喷气发动机进行反冲,再次补充一部分能量,没截图。 总结:如果太空电梯真的有,那无疑是最接近电影中的样子
版本之王:激光武器概论 游戏无论是早期打游击,以多敌少还是后期舰队决战,除了打空间站需要搭配其他长程武器外,各类武器无疑以激光为优 激光武器缺点: 1.武器威力偏小(各武器垫底) 2.最大射程短,并且威力随距离衰减严重 3.武器类型多且杂,令人眼花缭乱,不好梳理脉络 激光武器优点: (重点)1.各激光武器都有4种作战模式,所有激光武器都可以作为点防使用,攻防一体,可胜任多种作战环境 2.无弹药消耗,只要求装备电池和散热(都是配船必装),节省配件插槽 3.依靠装配大容积储热器,可以避免在战时打开脆弱的散热板 (重点)4.无视命中率,攻击必中! 战术理论:由于aln舰船主要反舰武器以导弹和鱼雷为主,所以我们应该配置饱和点防,并依靠舰首装甲来抵御对方其他武器攻击,而且aln舰船有充分的点防,我方导弹突防困难,故激光为首选,虽然早期激光极度刮痧,但由于其是优异的点防炮,可防止我方被击沉 在进入战场时保持矮墙或者高墙队形推进,不要打散阵型,对靠近的敌人可用锁定舰首命令,充分发挥轴炮火力 武器科技树: 拥有2个分支,从波长上分为红外武器(红色),可见光武器(绿色),紫外线武器,如图从特性上分为定向能(早期),电弧激光(中期),相位激光(后期),如图性质上3*3共9种武器从最弱的定向能红激光到最强的相位紫激光 实测早期10个满绿激光驱逐可无伤击沉aln1无畏+1驱逐,后期相位绿激光可歼灭数倍于己的敌军
我有预感,15年内空天飞机飞机会成为现实 TRRE采用上下并列的基本布置,共用可调进气口,然后进气道分叉,上半通向涡轮发动机,下半通向火箭-冲压发动机,两者的喷口在扩散段再度汇合。这种上下并排的布置巧妙地利用了涡轮发动机需要弯曲、扩张的进气道和超燃冲压需要短直进气道的问题,尾后合并的喷口也巧妙地利用了涡轮发动机需要收敛-扩张喷口和超燃冲压只需要扩张喷口的特点。可调的进气口控制激波系的形状和位置,确保进气道工作条件与发动机工作模式最优匹配。 上涵道里的涡轮发动机在静止到M2之间工作,下涵道里的火箭冲压在需要加速时启动,这时可以等效为加力燃烧室。火箭冲压也称吸气火箭、引射冲压,用贫氧富油的高温火箭燃气对冲压进气引射增压,并与进气混合燃烧,大大提高冲压的效率、推力和工作速度。在M2时,上涵道关闭,下涵道进入亚燃冲压模式,然后在M3-6之间转入火箭冲压模式。在M6时转入超燃冲压和火箭冲压组合模式。发动机以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的航空煤油为燃料。 中国在过去两年里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了加速、巡航、机动等各方面性能,验证了上下涵道的协调工作和可靠平顺的模式转换,有效地解决了低速时的大推力要求和M6时的高比冲要求之间的矛盾。试验证明了下涵道里的液体火箭和双模冲压在M1.5-7之间协调工作的可行性。2016年,进气道和喷管试验完成,M1.8条件下的台架试验也完成。M2-6的稳态台架试验已经开始。试验验证了TRRE的进气道、喷管和燃烧室设计和模式转换。试验数据表明,可在1平方米捕获面积下达到8吨推力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为什么没人水这个东西 trre发动机 TRRE采用上下并列的基本布置,共用可调进气口,然后进气道分叉,上半通向涡轮发动机,下半通向火箭-冲压发动机,两者的喷口在扩散段再度汇合。这种上下并排的布置巧妙地利用了涡轮发动机需要弯曲、扩张的进气道和超燃冲压需要短直进气道的问题,尾后合并的喷口也巧妙地利用了涡轮发动机需要收敛-扩张喷口和超燃冲压只需要扩张喷口的特点。可调的进气口控制激波系的形状和位置,确保进气道工作条件与发动机工作模式最优匹配。 上涵道里的涡轮发动机在静止到M2之间工作,下涵道里的火箭冲压在需要加速时启动,这时可以等效为加力燃烧室。火箭冲压也称吸气火箭、引射冲压,用贫氧富油的高温火箭燃气对冲压进气引射增压,并与进气混合燃烧,大大提高冲压的效率、推力和工作速度。在M2时,上涵道关闭,下涵道进入亚燃冲压模式,然后在M3-6之间转入火箭冲压模式。在M6时转入超燃冲压和火箭冲压组合模式。发动机以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的航空煤油为燃料。 中国在过去两年里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了加速、巡航、机动等各方面性能,验证了上下涵道的协调工作和可靠平顺的模式转换,有效地解决了低速时的大推力要求和M6时的高比冲要求之间的矛盾。试验证明了下涵道里的液体火箭和双模冲压在M1.5-7之间协调工作的可行性。2016年,进气道和喷管试验完成,M1.8条件下的台架试验也完成。M2-6的稳态台架试验已经开始。试验验证了TRRE的进气道、喷管和燃烧室设计和模式转换。试验数据表明,可在1平方米捕获面积下达到8吨推力 这东西是好东西啊,空天飞机的发展方向之一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为军队跨时代作战有可能获胜? 大秦,大唐,大明vs八国联军,一二战军队,现代军队什么的真是够了,恕我直言,军队跨时代作战基本没有胜利的可能,除非你非要一个人去面对10w,哪怕是1840年的清军也可以硬抗2倍以上任意朝代军队,1880年的清军能抗10倍以上,你真以为清军后期很渣? 战争的进步不只是技术的进步,还有随之而来的指挥体系,军队建制,后勤补给,学术理论的进步 其实话说回来,p社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挺好的,我们来举个例子 400二战国军步兵师vs100w秦军 1,最简单的方法:国军只需要向后机动就行,撤退100公里100w秦军自己就会溃散,秦军的后勤能力和组织能力根本不可能指挥得了这么庞大的军队,长距离行军,补给匮乏和指挥链条断裂直接就会让秦军从内部崩溃,,开始无差别打砸抢烧,剩下的看戏就好,或者趁他病要他命 2,稳妥的办法:向后撤退10公里并构筑工事,我们不需要打败所有敌人,我们只需要歼灭最初的2000左右的部队剩下的自己就会溃散,工事中的部队基本不会有什么伤亡,弩的射程和准头是不够看的 3,快速的办法:寻找附近的制高点,然后几发迫击炮就可以击杀指挥官,剩下的就和屠杀没区别了,落后的指挥系统导致指挥官的位置是可以推测出来的 要是100w会使用自动步枪的秦军呢?结果也不会有差别,因为秦军的战术不足以支持他们使用这种武器,要么列队行军玩排队枪毙,要么分散导致指挥连断裂直接溃散,不会有其他结果 这种差距不止存在于火器对冷兵器,火器之后也一样,技术差距并不是唯一的差距,时代的沟壑基本不可能逾越 1000倍二战军队vs现代军队,1000倍英国龙虾兵vs一战英国也一样,前者抵挡不住机械化冲击,后者堑壕战也没得打,基本都能做到极小伤亡 当然也有例外 祖鲁战争:祖鲁4w对英国1.5w 战果 祖鲁死1w+ 伤未知, 英国伤亡总计2k 以3倍数量交战,战损过半情况下歼灭敌方七分之一,如果这也能算胜利
既然二吧基佬讨论工资这么久,那我也参合下吧 其实嘛,大家说的都对,只是因为认知局限性造成的观点不同 那些说刚毕业怎么能拿6000+的,本科也只能拿4000+的,是对的 那些说轻轻松松拿到20k+的,5年月薪过5w的,也是对的 拿3000的不懂为什么那些在网上说拿3w的,因为他们确实没遇到,拿3w的也不懂为什么都是有手有脚的人,搬个砖月薪都能过万为什么一些人就是只能拿3000 并不是别人吹牛,也不是你不努力什么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其实也算是社会的某些特点吧 这么多年下来,鄙人也总结了一些特点,你们就当笑话看看吧 按重要性排序: 1运气》2行业》3地域》4学历,没错,学历排最后,相比前三个并不是很重要 1运气:没什么说的,出来混也有一段时间了,以前我还是很相信努力可以弥补运气的,直到亲眼目睹“随机数产生器”,不要问我这是什么,这只是个概念,但是这东西可以把两个相同的人送上完全不同的道路,无他,唯运气而已,很可能你身边一个混的很叼的人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在某次随机中中了头奖而已,随机范围从创业成功到领导提拔等不限,你之所以混的差和你每次都抽中下下签不无关系,你之所以混得好也很可能是不知不觉中你都抽中了上等签 2行业:如果你进入了医药,法律,航空,销售,高速铁路,网络工程,程序算法,美术设计,风险投资,房地产等社会热门/精英行业,那么恭喜你,你处于社会的优势方,一切资源会向你倾斜,你的待遇不可能低,在这些行业 工作2年以上待遇一般都是1w-4w,平均1.5w左右,某人说他两年赚了80w,你可以相信的,因为这是事实 如果你是机械,电气,通信,化工,园林,土木工程,电子硬件,文科几大样等行业,请容我为你默哀,月薪2000-3000的大有人在,本科4-5000不在少数,并不是你努力的不够多,只是行业劣势而已,曾经有位同学对我说他那个行业只有10年以上的大佬能税前1w以上的时候我沉默了,因为税前1w对我和我的同事来说不是什么难事,这只是一件已经发生或是将要发生的事。更重要的是我同事大多数是大专,我这位同学是本科......... 3地域:直接点,我的同行,上海的税前少说1.3w,另外一些其他地区的5-6000的也大有人在,地域系数会按比例放大或缩小你的收入,北上广月入1w不是什么稀罕事,在3线城市6000都算高收入 4学历:除非你能高出好几个量级,否则也就那么回事,收入4000的985211研究生也不是没见过,收入过万的大专我身边更是一片一片的,我绝不是在宣扬学习无用论,学历这东西有时候真很重要,在另一些时候却很逗逼,特别是你的大专朋友拿1w以上而你这个本科却只拿6k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