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香客 寒香客
笔画春秋洗乾坤,岁同日月老风尘,纵使身藏金屋下,自在悠悠行路人
关注数: 504 粉丝数: 4,910 发帖数: 202,125 关注贴吧数: 20
清雍正粉彩矾红描金开光渔家乐题材剃须盘 该盘直径达到31公分,其下方的口沿有一半圆状的缺口,理发师会将其放在顾客的下颚处,便于剃须。作为欧洲理发行的业专用器具,剃须盘集中出现于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的鼎盛时期。随着欧洲理发业规范化发展,专业工具需求激增,促使中国景德镇窑厂承接大批欧洲商团订单,制作符合西方使用习惯的剃须器具。 由于剃须盘经常与刮胡刀、理发剪磕磕碰碰,胎质需特别坚硬才行,制坯时要加入适量的矾土和碾碎成末的瓷粉,以提高致密度。釉水也有特殊讲究,要添加微量的钴和镍,才能保证釉面抵住刀剪的伤损。所以,从瓷器烧造原理的角度讲,当年欧美瓷商来中国定制剃须盘时,其价格应该远高于其他瓷器。 这件大盘的正面边饰以矾红描金绘制,采用两种锦地纹做底,中间均匀分布四个开光,内绘不同的捕鱼场景,一派生机盎然。开光中间还有花卉作为点缀。主题纹饰外围是多个不同品类的花叶纹,用彩不尽相同,鲜活优美。中间则画了四个孩童坐于岸边,身前放着一盆鱼和一壶酒,各个笑逐颜开,充满当时渔家生活的情趣。大盘背面亦用矾红彩绘制连枝花卉,线条洒脱流畅。 该剃须盘用彩丰富,釉面温润,历经近三百年依然保存完好,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亦是清三代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有力见证。
通过一件乾隆年间的赏盘认识西厢记 清代外销瓷中大量采用"西厢故事"题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耐人寻味的现象。这部写书生张洪(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恋爱故事的元代杂剧可谓脍炙人口。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纹饰,其实早在明代民窑青花瓷中就已若隐若现地出现过,但入清以后突然出现了"爆炸似的泛滥",整个清代,在外销瓷中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瓷器数量远远多于以其他中国戏剧和小说为题材的瓷器。无论青花、五彩、粉彩无不竞相描绘,连篇累牍,看得出画工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自清初开始至今西厢故事题材延续了几百年,长盛不衰,堪称奇迹。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顺治皇帝个人酷爱《西厢记》,所以顺治之后这个剧目成了瓷器装饰的热门主题。其实西厢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中国封建社会私下结合、婚前失身是大逆不道,严重违背封建礼教的行为,在其他几乎所有同类作品中不要说是这种行为,甚至仅仅是私定终身都会酿成悲剧性的结局,最有代表性的,如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西厢记》是唯一以封建正统认可的大圆满结局,表现出了对这种行为莫大的宽容。要知道,清代曾有详尽的限制戏剧、曲艺的政策,对地方戏剧有表现爱情、家庭生活或《水浒》等武戏都颁令禁演,指责其诲淫诲盗。而在"戏禁"甚严的清代,《西厢记》的流行却并未受到干预,似乎竟得到了官方的默认。尽管这种双重道德标准转化的支点仍是功名,但它终究撕破了封建礼教的桎梏,多少增强了人们追求自由恋爱的勇气,这大概就是它经久的魅力所在。 ——胡雁溪 此盘为清乾隆青花粉彩西厢记人物八方倭角盘,外侧绘一圈红底描金锦地纹,八个倭角处皆缀青花描金如意云头,内接青花花蝶纹,构成外圈的整体装饰,线条优美流畅,色彩对比强烈。中心画片,庭外的张生一身红衣,右手拈花和坐于庭中身着蓝衣红裙的崔莺莺正眉目传情,身侧的红娘则眼中含笑,似在默默祝福着二人。而画片左侧的洞石牡丹,庭前嘻戏的一对芦鸭和庭檐上娇艳的花卉,无不体现出吉祥的寓意,皆在暗喻这段难得而美好的姻缘。该瓷器器型规整,用彩亮丽鲜艳,绘画细致入微,釉面洁净温润,充分展现了乾隆时期外销瓷高超的工艺水平,同款赏盘亦收录于《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中国清代外销瓷集锦》这部畅销图书之中,可见其珍贵之处。
清乾隆青花粉彩西厢记人物八方倭角盘 清代外销瓷中大量采用"西厢故事"题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耐人寻味的现象。这部写书生张洪(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恋爱故事的元代杂剧可谓脍炙人口。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纹饰,其实早在明代民窑青花瓷中就已若隐若现地出现过,但入清以后突然出现了"爆炸似的泛滥",整个清代,在外销瓷中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瓷器数量远远多于以其他中国戏剧和小说为题材的瓷器。无论青花、五彩、粉彩无不竞相描绘,连篇累牍,看得出画工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自清初开始至今西厢故事题材延续了几百年,长盛不衰,堪称奇迹。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顺治皇帝个人酷爱《西厢记》,所以顺治之后这个剧目成了瓷器装饰的热门主题。其实西厢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中国封建社会私下结合、婚前失身是大逆不道,严重违背封建礼教的行为,在其他几乎所有同类作品中不要说是这种行为,甚至仅仅是私定终身都会酿成悲剧性的结局,最有代表性的,如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西厢记》是唯一以封建正统认可的大圆满结局,表现出了对这种行为莫大的宽容。要知道,清代曾有详尽的限制戏剧、曲艺的政策,对地方戏剧有表现爱情、家庭生活或《水浒》等武戏都颁令禁演,指责其诲淫诲盗。而在"戏禁"甚严的清代,《西厢记》的流行却并未受到干预,似乎竟得到了官方的默认。尽管这种双重道德标准转化的支点仍是功名,但它终究撕破了封建礼教的桎梏,多少增强了人们追求自由恋爱的勇气,这大概就是它经久的魅力所在。——胡雁溪 此盘为清乾隆青花粉彩西厢记人物八方倭角盘,外侧绘一圈红底描金锦地纹,八个倭角处皆缀青花描金如意云头,内接青花花蝶纹,构成外圈的整体装饰,线条优美流畅,色彩对比强烈。中心画片,庭外的张生一身红衣,右手拈花和坐于庭中身着蓝衣红裙的崔莺莺正眉目传情,身侧的红娘则眼中含笑,似在默默祝福着二人。而画片左侧的洞石牡丹,庭前嘻戏的一对芦鸭和庭檐上娇艳的花卉,无不体现出吉祥的寓意,皆在暗喻这段难得而美好的姻缘。该瓷器器型规整,用彩亮丽鲜艳,绘画细致入微,釉面洁净温润,充分展现了乾隆时期外销瓷高超的工艺水平,同款赏盘亦收录于《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中国清代外销瓷集锦》这部畅销图书之中,可见其珍贵之处。
清中晚期矾红描金费茨休无双谱纹折腰盘 一件中西经典画片合璧的矾红描金外销瓷折腰赏盘,中心圆里是娇艳的花叶纹,四边围绕以花篮,宝瓶与各类杂宝为主的吉祥图案,构成了外销瓷中的明星画片费茨休纹饰,其设计者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指导托马斯·菲茨休,他在乾隆末年于广州的英国商馆设计了这种带有浓郁中国风的图案,这种纹饰在美国大受欢迎。而在费茨休纹饰中间,还有两男两女,他们姿态各异,样貌不凡,是中国著名的无双谱中的人物形象。无双谱可谓清中晚期瓷器界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民间广受欢迎,鲁迅先生也曾对其赞不绝口,它本为刊刻于清康熙年间的浙派板画,绘者从汉代至宋代的1400多年间,挑选了40位广为称道的英雄名人,将他们绘成绣像并题以诗文。景德镇工匠以其为基准,将《无双谱》制作在瓷器上。清道光时期,经过战争的失败和西方统治的侵略,民间兴起了反对西方文化的热潮,盛行“以民制夷”,在这种前提下,《无双谱》上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成为了百姓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和期待,大大的激发了清末民间百姓的爱国热情。该件瓷器上的四位人物,一身铠甲,手持宝剑和长斧者,是三国孙策;文官打扮,手持斛板者为汉代名臣董贤;身段婀娜,翩翩起舞者乃西晋著名的歌姬绿珠;最后一位英姿飒爽,手握长刀者应为东汉时期的赵娥。该瓷器外围以矾红做底,用黑彩绘制一圈风格独特的边饰,其间穿插两种描金的植物图案,色彩的对比度很强,极具特色。 此盘画片绘制精细,釉面洁净温润,彩料有自然的氧化痕迹,应是清道光时期美国的定烧瓷赏盘,路份较高。
清中期青花费茨休纹暖盘 费茨休纹饰瓷器可谓是外销瓷中的明星产品,其设计者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指导托马斯·菲茨休,他在乾隆末年于广州的英国商馆设计了这种带有浓郁中国风的图案:中心一般是一个徽章、团花、椭圆形花押纹饰等,而周围均匀分布着四种混合纹饰图案,多由菱形、花卉、蝴蝶、方格,杂宝等组成。整体给人一种华丽和典雅的感觉。有趣的是,费茨休纹饰虽是英国人设计的图案,中国人烧制的瓷器,而最终竟是在美国流行起来。 这件瓷器上的青花图案便是典型的菲茨休纹饰,中心圆从内而外是由四树叶、四石榴、四佛手与开光的四夔龙和窗格纹组成的几何对称图案,周遭的纹饰则主要由双犄牡丹和其他花叶,杂宝组成,外部是一圈浓郁的青花窗格纹涂层,边侧还有花叶纹做为装饰。该瓷器的器型也比较特殊,称为温盘,是一种从清中期开始专门出口西方贵族使用的餐具,其双层内部中空,上层较薄,下层较厚,带双耳,一耳有孔可注入热水,能为盛入盘内的食物保温,可谓独具匠心。这种温盘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在晚清民国时一度失传,建国后,是一位景德镇的老匠人经过多番尝试后才使其恢复的。 该器物的青花发色沉稳浓艳,纹饰绘画细腻灵巧,器型规整,釉面温润,历经近两百年依然完美无瑕,实属难得。
清中期青花费茨休纹暖盘 费茨休纹饰瓷器可谓是外销瓷中的明星产品,其设计者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指导托马斯·菲茨休,他在乾隆末年于广州的英国商馆设计了这种带有浓郁中国风的图案:中心一般是一个徽章、团花、椭圆形花押纹饰等,而周围均匀分布着四种混合纹饰图案,多由菱形、花卉、蝴蝶、方格,杂宝等组成。整体给人一种华丽和典雅的感觉。有趣的是,费茨休纹饰虽是英国人设计的图案,中国人烧制的瓷器,而最终竟是在美国流行起来。这件瓷器上的青花图案便是典型的菲茨休纹饰,中心圆从内而外是由四树叶、四石榴、四佛手与开窗的四夔龙组成的几何对称图案,周遭的纹饰则主要由双犄牡丹和其他花叶,杂宝组成,外部是一圈浓郁的青花涂层,边侧还有花叶纹做为装饰。 该瓷器的器型也比较特殊,称为温盘,是一种从清中期开始专门出口西方贵族使用的餐具,其双层内部中空,上层较薄,下层较厚,带双耳,一耳有孔可注入热水,能为盛入盘内的食物保温,可谓独具匠心。这种温盘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在晚清民国时一度失传,建国后,是一位景德镇的老匠人经过多番尝试后才使其恢复的。 该器物的青花发色沉稳浓艳,纹饰绘画细腻灵巧,器型规整,釉面温润,历经近两百年依然完美无瑕,实属难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