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1008 李军1008
关注数: 0 粉丝数: 14 发帖数: 80 关注贴吧数: 0
不老的神话:刘德华画传(连载) 序篇 ----------------------------------------------------------------   刘德华是香港艺坛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涵盖了阳光与潇洒的气度、敬业与奋斗的精神、无私与仁善的品德等诸多元素。如今,“现象”已然成了当代青年追求的路标。  “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记得刘德华凭借一首《忘情水》红遍中国大江南北时,人们更多的是喜欢他俊朗的外貌与儒雅的亲和力,人们无法从歌兮情感的旋律中领悟到他更深刻的内在与本质。直到那年的春节晚会上,刘德华现象井喷般陡然诞生。  刘德华站到了春节晚会的台上,和他站在一起的,还有一名内地歌手,同唱刘德华那首著名的歌《中国人》。“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不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一样的泪,一样的痛,曾经的苦难,我们留心中/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从刘德华口里流出的,不是普通的歌词,而是一种力量,一种穿越古今,从秦王的兵马俑那里一脉相承的汉子精神。歌成了刘德华的另一生命,随着他的血液,流动在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激发着他的每一个细胞,即使是他的发梢,也都充满了生命感和旋律感。那一瞬间,人们突然明白了刘德华赖以走红,赖以青春不倒的真诀。  他人是用嗓子在唱歌,刘德华则是用生命在唱歌。  难怪刘德华会成为香港青年的路标,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这样一种刘德华精神。  但这毕竟不是刘德华的全部,更不是刘德华精神的全部。  刘德华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为普通人,他的最大优点在于他的执着和力量,最大缺点也在于他的执着和力量。  执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力量太强,外在表现则为刚,如果没有柔相济,则会失之于单薄。2004年的刘德华收获颇丰,电影《十面埋伏》、《龙凤斗》、《魔幻厨房》等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一度对刘德华演技颇有微辞的人,也对他这一年度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肯定。特别是《天下无贼》结尾那刀锋上绽开的生命之花,更是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观者,人性之美在那一刻与刘德华浑如一体,绚烂夺目。  刘德华是香港的一面旗帜,旗面在社会浪潮的吹打之下,猎猎作响,旗杆却仍在成长与积淀。刘德华毕竟不是一座山,至少在目前他还缺乏一座山足够的厚重敦实。他就像一名古代的武士,有着一往无前的勇猛精神,却没有停下来内省的时间与能力。  刘德华永远都是一名斗士。  这或许就是矛盾,而且是不可调和的。  这绝不是一种批判,而是更深层地解读刘德华。换言之,批判也是一种欣赏。  正因为刘德华有值得批判之处,他才更显得真实,才更可亲可敬。这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完整,或者完美,一种形而下同形而上的和谐。我们的民族精神,太讲究独善其身,缺乏的恰恰是个性的张扬和力量的宣泄。刘德华是矗立在民族肩头的一座喷发的火山,因此他才会炫目,才会震撼。  这或许就是刘德华之所以能够成为大众情人,而梁朝伟只能是刘嘉玲一个人的情人的原因吧。  刘德华现象就是一种象征,一种奋斗不息的象征。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力量:人格的力量、性格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共同组成的生命的力量。刘德华的存在,唤醒了人们潜意识之中对渐已远去的雄性精神的回归。  朱丽倩之所以默默地站在刘德华身后十数年,承受着所有的委屈压力,无怨无悔,恐怕正是享受着一种灵魂的激荡。  作为女性,被一种纯粹的男性精神征服,是一种无上快感。  一件物体和另一件物体,如果一定要同时站在阳光的面前,它们永远只可能是平行的两个个体。只有其中一个物体站在阳面,而另一个站在阴面,这两个物体,才能合而为一。喻可欣和刘德华的情海大道之所以无法走到尽头,根本原因,应该就在于此。相比而言,朱丽倩似乎找到了一种生命和感情的哲学体现方式。  走近刘德华,就是走近温暖、走近阳光;解读刘德华现象,就是解读奋斗的精神
刘德华的银幕形象十个经典角色 刘德华的十个经典角色1、《暗战》。刘德华的帅是不可抗拒的。《百变金刚》中,黄一飞这样搞笑:“我是三重刘德华——男人中的极品!”后来,这句话在影迷中的引用率极高。其实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三重刘德华,一个刘德华已经是奇迹。银幕上的刘德华,光芒万丈,他的每个角色都帅得令人倾倒。在《暗战》中,刘德华更是将他的帅发挥到了极致。影片开始,他穿着一身灰色西装,斜挎着一个黑色的背包——原来穿西装也可以这样背包的,戴着一副墨镜,很朴素平淡的短发,平静的走在街上。大学时候,在宿舍看电视,每当看到这个镜头,我一个舍友就会啧啧赞叹:“从前一直认为刘德华帅,但也只是帅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直到看这部片子,才发现他帅得这么惊人!”一番感慨过后,仍是赞叹不已。整部影片灰色的格调充满着轻松的气氛,搞笑也是不动声色,结局淡淡的悲哀中透露着洒脱又给人希望,回味无穷。刘德华的表演可谓是出神入化。一个从容淡定,智慧勇敢的另类大盗的角色被他演绎的恰到好处。2、《天若有情》。这部影片对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恐怕是刻骨铭心。年轻、深情、叛逆、义气,刘德华的江湖小弟形象,不但前无古人,也将后无来者。那时候他有张年轻英俊的面孔,酷到骨子里得表情。他那桀骜不驯的眼神,当遇到爱情后,变得深情无限。他孤独,他叛逆,他讲义气。他是打家劫舍整天不是砍人就是被砍的小混混,却无法泯灭内心中深藏的善良和火一样的热情。影片中他打碎婚纱店的玻璃,穿上白色的婚礼服,骑着摩托车,穿着洁白婚纱的吴倩莲坐在后座幸福的搂着他的腰。摩托车驶在风里,华仔前倾着身子,眼神坚定地看着前方,不时地擦拭不停流下来的鼻血,背景音乐是Beyond的《漆黑的空间》。这一幕,令多少少男少女如置身梦境。Coco李纹后来说:当时看《天若有情》的时候,好羡慕吴倩莲。有人说刘德华和周润发合演的电影中,刘德华永远是周润发的小弟。不错,周润发的大哥形象让人仰视,刘德华的小弟深入影迷的骨髓里。3、《旺角卡门》。年轻的刘德华,年轻的张学友、年轻的张曼玉、年轻的王家卫,构成了一部年轻的电影。这部电影里,刘德华饰演的是老大——张学友的老大。刘德华这个老大,做的有点落魄。他不是那种呼风唤雨,只手遮天的老大,他手下没有几百票兄弟,没有挥散不尽的金元美钞,他只有一个跟着他混的名字叫乌蝇的龌龊小弟。这个不争气的小弟,能做的就是一次次惹了麻烦找他老大去给他擦屁股。这个老大,却充满豪情,一身魄力。去找肥佬要账那段,干净利落,痛快淋漓。乌蝇被打得像个猪头,阿华匹马单刀,独入虎穴,为小弟报仇。那凌厉的眼神就令对方丧胆。当他遇见了青涩单纯的张曼玉,开始厌倦了江湖的纷争,厌倦了打打杀杀。但是江湖的不归路和他的义气仍是让他最后倒在了警察的枪口下。影片中,刘德华穿着黑色T—shirt,带着墨镜,坐在公车上,被打伤的嘴角还乌青着,却帅得令人窒息,恐怕落魄中还能那么帅的也就《英雄本色》中擦车的小马哥可以媲美了。那时候刘德华的演技还稍嫌稚嫩,但那本就是个年轻的角色,缺少了些许老练也多了几分质朴。4、《阿虎》。青春的冲动已远去,岁月的磨砺写在脸上。蓄起了胡须的刘德华不再有青春的光彩,却展现了成熟男人独具的沧桑。错误,是年轻的代价;责任,是成长的结果;沧桑,是岁月的沉淀。阿虎的眼神,洗尽铅华,深沉内敛,像是一本读不尽的故事书。影片中最温情的一幕是火车上,阿虎的女儿靠在爸爸肩膀上睡着了,阿虎轻轻为她盖上衣服,面对初次见面的女儿的亲昵,有点不自然,又有些享受的样子。最感动的一幕是阿虎犹豫着,终于起步狂奔,追修女的汽车,他的脚步坚定而执著,他仅仅是在追那辆汽车吗?他是在追曾经逝去的东西,还是崭新的未来?修女哭了,扮演修女的常盘贵子后来说,拍摄那段戏的时候她没有用眼药水,看着刘德华的样子,她就忍不住哭了三次。
刘德华我爱你啊 变脸峰会刘德华应露一手http://www.newssc.org 四川新闻网 2004-11-3 7:34:09 --------------------------------------------------------------------------------  四川新闻网消息    知情人士分析,华仔从师四年一直未曾表演成为议论焦点,此次擂台是他“澄清是非”的最佳舞台  蜀风文化节主题活动之一的川剧变脸大擂台今日进入报名第3天,位于四川日报17楼文化艺术中心的报名处挤满了来自大江南北的各路人马。据了解,除了王道正等艺术前辈可能登台外,彭登怀携其爱徒刘德华同台亮相也有极大可能。  彭登怀师徒将同台  对业内外人士都较为关注的“师徒同台出演”的说法,记者拨打了彭登怀的手机,得知彭登怀日前出国演出,要等下月初才回成都,因此无法确定彭登怀将和刘天王同台亮相一事。  据知情人士分析,由省文化厅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这次变脸文化活动,变脸名家彭登怀没有理由不参加。此外,彭登怀收刘德华为徒至今已经4年,华仔却一直没有登台“变脸”,成为众人议论焦点,这次活动是华仔“澄清是非”的最佳舞台,华仔接招的可能性应该存在。  彭登怀曾对媒体说,川剧学校早在3年前就为刘德华安排了由11个教授组成的教学班子,让他逐步学习指法、身段、川剧史、绝技等课程。“刘德华已经能轻松变出五六张脸”,彭登怀最大心愿是“看到刘德华尽快表演变脸”。  谁将问鼎变脸“大师”  从报名者中得知,除了川剧艺术家,年轻的业余人士,一群师出名家、长于变脸技艺的中青年川剧艺术名家也纷纷显山露水。有关人士透露,前段时间在川剧界引起争议的原长沙湘剧院院长曾金贵极有可能参加盛会。曾金贵的变脸绝活采用湘剧穿厚底靴、官衣,戴胡须,与川剧中的变脸相比,难度更大。作为川剧“局外人”,曾金贵很有可能将与各“名门正派”一较高下。  参赛选手中还有省川剧院何洪庆、成都市川剧团王超等中青年川剧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多次出国表演“变脸”技艺的何洪庆在评说“变脸”时认为:“变脸不代表川剧,川剧成就了变脸,我打算在这次比赛中为观众还原传统艺术瑰宝的原汁本味。”他认为虽然会变脸的人不少,但“能变出其神韵的人却无几个。”  权威人士炮轰“大师”  川剧艺术界权威人士、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对民间自封的“大师”、“变脸王”等一类称号表示异议,他出语尖锐:“自己称自己为大师是文化人做的没文化的事,大师是对艺术综合能量达到一定境界后的称号,观众是最好的口碑。”  对于“变脸大擂台”,他表示支持,“变脸虽只是川剧中的一门技艺,希望这次比赛注重的是技术和艺术的切磋,通过角逐,产生金面具奖等荣誉奖项,应该有一个领军人,让川剧艺术受人尊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