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dou2100 beidou2100
男人,汉族
关注数: 45 粉丝数: 667 发帖数: 9,524 关注贴吧数: 38
竞选吧主宣言 吧内现有之问题浅析 本人来贴吧时间不长,屈指算来三月有余,却常见问题有三 1.吧内主旨和对象不够明确,在专业性的讨论和面向性的交流二者之间摇摆不定,针对性不强,相对于其他贴吧来讲,气氛不够活跃,我觉得应当以现有人才为中坚,积极吸收对历史有爱好,有疑问的新人参加进来,是贴吧更多偏向于交流 2.贴吧管理松弛,虽然是学术交流自由气息的必然要求,但过度的松散反而导致一些无理取闹行为的频繁出现,比如前段时间频繁出现的黑唐,黑诗词,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将某件事情单列出来,不考虑实际环境和状态,极度渲染和夸大已达到某种黑人,黑事的目的,也可以果断飞 3.贴吧应当建立一个常驻机制,吧内应当有2个或2个以上的驻守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内回答吧友问题,对外加强其他贴吧尤其是历史类贴吧的联系,交谊,增强交流度,并时刻关注吧内情况,防止有人捣乱 4.管理者受全部吧友监督,在删帖和封号操作中,受到质疑的,吧友可以发帖询问理由,操作者需要给处理由,此贴需经过2个以上常驻吧友,(其注册时间不得低于1个月,发帖不得少于100贴)的认定,如果认为理由不充分,则必须恢复帖子,有其他管理员认定,共同做出最后决断,共同决断不可更改,管理者被质疑成功5次以上,则失去管理资格,吧主15次以上需自动辞职
【惜惜相关】同窗~回忆           花落知多少,青春在不经意间逝去,白驹过隙,突然间的回首,那一幕幕或许早已迷离,最终不留下一丝痕迹,无限的伤感和感叹,却难以挽回失去.          往昔那一张张熟悉而今早已陌生的脸颊,你是否有所留意。          初中,高中,那些可爱的同学,和蔼的老师,现在依然时常联系的还有几许,总是有意无意的渐渐疏离,默默无语,年少的我们何曾懂得珍惜,当时光不再,岁月已逝,去追寻,去回忆,却是如此的无力。         人总要为了回忆而活着,在这大学最后难得的时光里,我们要带走些什么,留下些什么,难道是那一纸不知是否有效力的文凭,还是那些空洞不知是否有武之地的理论,不是,都不是,一错不能再错,曾经的我们不懂得珍惜,而现在我们需要学会去珍惜。唯一值得留下的是年少轻狂的我们曾经的激昂奋斗,和那份值得我们永久珍藏的情谊。         走过了大一,你和身边的同学都熟悉了吗,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你有了一帮肝胆相照的朋友了吗,你还在浑浑噩噩生活吗,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不清楚为什么而玩,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而活。         请静静回想一下,那曾借过半个橡皮的害羞小学同桌,那坐左右位常在伴身旁畅想未来的初中死党,在高中曾一起在腊月酷暑奋斗的高中同窗,是否已经勾起了你一丝孤寂,一片向往。       如今我们大二了,09年寒冬的第一场雪正在消融,有点冷。也没几年的时间,我们就该为毕业论文而忙碌,为考试答辩费尽心机,在一场大醉中各奔东西,走出校门,在各个人才市场,公司间穿梭应聘,从此天各一方,或许没有也就了重逢,当心灵孤寂,回想往昔,总有一番难言的滋味涌上心头。        我想把那一份温情静静保留,保留住那时我们的记忆。尽管岁月无情,若干年后,你我已不能坐在一起畅快淋漓,却还可打开电脑,打开相册,静静品味我们往昔的瑰丽,看到你们那开怀的笑脸,青春的面容,会心一笑,涌起热情,去追寻激情如火,奋发上进的青春年纪。                                                       2009年11月14日夜                                                              三南居士
欧美人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评价 了解一国的文化,小说是重要的载体。下面这篇文章由潘石屹网站网友“归去”转发,是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对英文版《金庸选集》的评论,读起来颇有些趣味,评论者以纯西方的视角,按照严密的逻辑关系对小说剖析,末了竟然总结和归纳出来了“《神雕侠侣》反映了蒙古兴起之初的畜牧业状况,养蜂业不受重视”等看似荒唐的结论,看过不禁让人哑然失笑,惊奇于他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呢?中国人之喜爱金庸,好比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非身浸其中,难解其中奥妙。不能放下自己去解读别人,就像对镜顾影,只能看到自己,又仿佛桑乔眼中的堂。吉诃德,看来看去,还是“一个愁容满面的骑士”。      金庸先生的小说一向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现将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对英文版《金庸选集》的评论节选转译如下。译者水平有限,译得生硬,倒也原汁原味。      ■当不使用兵器的时候,中国的格斗家主要是用手掌,而不是用拳头。      金庸先生是一位学者,确切地说,应称为查教授,他的小说,专门反映中国举世闻名的格斗术的历史。同西方一样,中国的格斗家使用各种各样的兵器,虽然与西方人所使用的兵器不尽相同。然而,从查教授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不同:当不使用兵器的时候,中国的格斗家主要是用手掌,而不是用拳头。不要以为这只是细节上的不同,事实上这是一个深刻的差别,理解这一点,是我们欣赏这些畅销小说的前提。      按照现代西方人的理解,越是坚硬和尖锐的东西,越能给人以伤害,因此在格斗当中,拳头比手掌更为优越。而查教授所描写的格斗家,不仅在徒手时多采用手掌,并且似乎越是高级的格斗家,越不重视所使用的兵器是否锋利结实,甚至干脆放弃使用兵器。以前从没读过这一类小说的西方读者对此难以理解。事实上,中国的格斗家并不看重通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物理损伤来伤害对手。这涉及到一个中国独有的贯穿于此类小说中的概念:内力。仅从字面上翻译这个词,对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并没有多大帮助。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是西方人觉得容易理解的类比,具有同样的神奇效果,并且具有类似的悠久历史,那就是魔法。      但他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内力有如下一些特征:      1.内力的练习通常对练习者的生理状况有一定的要求。这并不是说体弱的人不能够练习,而是一般而言,他们不容易取得比较大的成功。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毕竟是格斗。但另一方面,较高的智商对于练习内力往往是有帮助的,却并非总是如此。有时智商较低反而更好,比如《射雕英雄传》和《侠客行》中的男主角。对生理状况的要求有时很极端,例如需要进行阉割手术。      2.通过自修掌握内力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通常要有一位老师传授,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通过学习远古流传下来的经书的效果要比请教当代的老师更好。遗憾的是,这样的经书很难得到,而且通常不会流传很久。一本在一个时代非常著名的经书,到了另外一个时代便无人提起,显然是失传了。然而也有例外,例如出现于宋代的“独孤九剑”到了明代被人重新提起,然而似乎与宋代的大不相同,疑是托名伪作。      3.要使内力达到较高的水平,还必须有一些特殊的辅助手段。通常是通过服用特殊的食物(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或者是采用一些辅助器械(比如功能类似电冰箱的床,但绝不耗电)。采用这些手段一般认为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从实际效果看,极少有失败的例子。      4.内力像物质或热量那样可以传递,有时甚至可以进行非接触性的传递。这种传递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攻击性的,即通过释放内力伤害对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格斗家们喜欢用手掌而不是拳头:因为似乎手掌比拳头更能有效率地释放内力。第二种是赠与性的,通常用于传授、合作性的攻击行为,或者是治疗。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在这些小说中看到的一个奇怪现象,杀人与救人都是用手掌。第三类是偷窃或夺取性的,将别人的内力据为己有。鉴于内力对格斗家们的重要性,这样的做法比吸血鬼更为严重,因此经常是反面人物的行为,如果正面人物偶尔做了,一定要强调不是故意的,虽然有时心中暗自得意。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