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河兵 一老河兵
关注数: 10 粉丝数: 106 发帖数: 5,094 关注贴吧数: 2
“人”和动物的区别 “人”和动物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同是地球上具有较相近的碳水化合物组成体,和相近似的繁殖形式的高级行动体。由于生活习性和进化程度的不同,形成了一个差别巨大的生物物种树,人也是这棵树上的一片叶子。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有精神世界而动物却没有这个世界,它们依靠的只是生物的本能。人在进化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来保护自己,来发展自己,从而才能够战胜比他本身的力量大得多的大型肉食动物对他们的威胁,并能主宰其他动物的命运,这种进化让他们统治世界长达20多万年之久,“人”从此在狭隘的动物世界里摆脱出来形成今天的“人”的世界。精神世界在人类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动物世界成员的特征是,不知道今日是何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它们没有宗教、伦理、更没有文化,只知道要生存下去必须要与其他动物竞争以填饱肚子,只知道要为物种的传承而繁殖。 它们赖以生存的只有自然生物的本能没有其他。 而“人”除具有自然生物的本能外还有其他,人除填饱肚子的自然秉性外还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对美的需求,创造美的生活的欲望。这种欲望让人类快速发展出了诸如宗教、伦理等人文科学,宗教、伦理又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文化,文化让人变得温文尔雅,不再茹毛饮血。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物质发展做后盾,于是自然科学产生了,人类通过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改造自然,创造自然为我所用,这是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能力。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即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求。当物质需求无法满足时,精神需求放到了次要位置;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将成为主要需求。
洛阳轴承高级技工学校临西分校正式揭牌(转帖)                       6月20日上午,洛阳高级技工学校临西分校在我县职教中心正式揭牌。      洛阳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刘辉、省轴承协会名誉会长张国华、省轴承协会理事长纪山、省轴承协会秘书长王三美、市教育局长柳金钟,县领导张西军、曹明印、夏洪祥、吕燕伟出席揭牌仪式。      临西是全国闻名的轴承之乡,轴承产业是临西的第一大主导产业,全县共有轴承规模企业168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年产轴承5.6亿套,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大面积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已经成为企业跨越升级的先决条件。临西职教中心与洛阳轴承高级技工学校合作,设立临西分校,必将为临西轴承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洛阳轴承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刘辉表示,我校将为临西分校配备一流的师资队伍、完备的教学大纲和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为促进临西轴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多做贡献。      市教育局长柳金钟对洛阳轴承高级技工学校与临西县职教中心合作办学表示热烈祝贺。他说,临西是轴承之乡,临西县委、县政府根据县域经济特点,科学谋划,强力招商,培植壮大轴承产业,这次与洛阳轴承高级技工学校合作,为企业培养对口的专业技术人才,正是体现了临西县委、县政府领导对轴承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谋划。洛阳轴承高级技工学校领导独具慧眼,在临西职教中心设立分校,必定对临西轴承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县委副书记、县长张西军做了重要讲话,他说,今天洛阳轴承高级技工学校临西分校正式揭牌了,这是临西轴承产业发展史上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洛阳轴承高级技工学校是我国轴承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贵校能在临西设立分校,对加快临西轴承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临西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他要求,要以轴承分校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改进措施,扩大招商,加快临西轴承产业的发展步伐。同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分校的发展,真正把分校办成高级技工的摇篮和基地,为临西轴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他希望来临西分校任教的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培养造就一支业务精、能力强、肯吃苦的高素质技工队伍,为振兴临西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谁在为中国的农产品倒贴钱? 谁在为中国的农产品倒贴钱? 答案是:保持小农耕种方式的农民自己在为中国的农产品倒贴钱。 答案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个土地耕种面积规模的问题,也就是说:耕种土地的面积规模越大,机械化耕种越高,人工成本越低;农产品的成本越低农民越赚钱。这又跟现代工商业生产相似——产量越少,成本越高是一个道理。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农民为什么穷:中国的农业是以小农生产方式存在的,人均耕地很少,就拿我们临西来说吧,人均不足2.5亩地。在没有机械化耕种时代,人均能耕种的面积只有5亩地,地多就要雇人种。到了今天,机械化程度提高,人均耕种土地的亩数是30多亩,而自有土地却只有2.5亩,可见,临西农村有百分之九十的劳动力已经不可能再有保留小农生产方式的可能。他们必然要选择外出打工。原因是一个人种地也能得到十个人的收成。 下边我们在算算一个人耕种2.5亩地的收益。咱就拿种节省人工费的粮食作物来说吧!现在小麦亩产1100斤,价值1300元。化肥,农药,种子费用合计是400元;机耕机收费用和浇水费用合计200元;人工费打十天工合计500元。总费用合计1100元,用1300元—1100元=200元。春天这一季每亩能收益200元。 我们再来算算秋粮,每亩玉米收成打成1000斤,价值1100元。化肥,农药,种子费用是300元,浇水费用100元,人工费打十天合计500元。总费用是800元,用1100元—800元=300元。 秋粮这一季每亩的收益是300元。两项相加合计500元。再把国家粮补加上是530元,用530元x2.5亩地=1325元。这是一个耕种农民一年的总收入。这里可见人工费占到了小农耕种成本的一大块。假如大规模机耕机种的化,人工费却低的可怜。 种植棉花收益要高点,但人工费高的吓人,除去人工费每亩的收益低于1000元是完全成立的。 我们再来算算农民工的收入:现在农民工平均每天的收入是50元,一个月的收入是1500元,就打10个月的工,所得是15000元。是一个农民全年的11倍的收益。从这里就可以得出,中国的小农耕种人本身在为中国农产品倒贴钱。 以上观点供大家辩论,一老河兵愿意接受刀坎斧剁。
“慈故能勇”解析     “慈故能勇”解析                                                                                                                                                                         文/归乡          小时候家里养有一只芦花母鸡,一只黑白花小狗。平时鸡下蛋,狗看家,两畜彼此邻居倒也算相安无事。那条小狗有时烦恼寂寞,无聊至极时偏偏爱欺负一下这位鸡邻居。它撵着那只芦花母鸡“咯咯”地乱跑感觉有趣。最后,追得那只鸡只好飞到树上避祸才算结束。典型的“鸡飞狗跳”场面。          奶奶气得拿起一条树枝,蹒跚着一对小脚连骂带打地撵着小狗。那小狗一看不妙,顿时向院外跑去。它下顿饭没得吃了!奶奶口里嘟囔着:这天杀的把鸡吓成那样,明天肯定又要下一枚软蛋(没有硬皮的鸡蛋)。我问奶奶怎么回事?奶奶说:鸡一害怕就下软蛋。我这才明白我们为什么经常要吃一个软蛋,原来是小狗闹得。           到了春天,奶奶的鸡蛋坛子里已经积有五十多枚完完整整的鸡蛋。一天,那只芦花母鸡“扎窝”了,奶奶把那五十多枚鸡蛋都放到了鸡下蛋的窝里,那只母鸡卧在上面孵起小鸡来。二十一天后小鸡开始出壳,毛茸茸的很可爱。又过了两天,小鸡都出来了。老母鸡领着一群孩子神气活现地到处觅食。奶奶高兴得不得了,她拿出黄橙橙的小米拌上一点水儿让小鸡吃。可那条小狗却不怀好意地在一旁觊觎。奶奶冲着小狗教训了一番,它悄悄地跑掉了。            一天,奶奶没在家,那条小狗又无聊得不行。它又打起了小鸡的主意,它向小鸡冲过去,直吓得小鸡惨叫着乱跑。可让它没想到的是,那只平时胆小的芦花老母鸡拃开双翅,疯了似的一下冲到小狗的脑门上狠劲地琢它的眼睛。“嗷嗷……”那小狗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芦花母鸡有此举动,显然它的鲁莽给它带来了灾祸,它的一只眼被琢瞎,它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了,此后再不敢欺负小鸡。          我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半天没回过味儿来。自问,今天老母鸡怎么啦?          等奶奶回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她说:它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才变得这样的,这跟人是一样的!          这一幕过去了将近四十年,到现在还如同昨日。昨天晚上看《道德经》时,其中有句“慈故能勇”,揣摩至今深有感触。老子崇尚的是“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即为“道”。说来也是,那只芦花母鸡没有接受过什么道德教育和什么专业培训就能为自己后代的生存安全而豁出生命的进行保护,并以弱胜强取得成功,这不正是“道”的力量吗?
路边那棵纤细的牵牛                          路边那棵纤细的牵牛                                                                                                                                                                                我总认为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很难的,就像人要改变自己的长相、身高、性别一样难。我不知道命运是天使还是魔鬼,是丑还是美。我没见过它的模样,但可以揣摸出它长了一颗长偏的心。       今天一大早心情就很沉重,这源于昨晚上梦见了小姑。梦中小姑的形象很模糊,但我还是很清楚地分辨出她来。小姑失踪已近四年,至今没有任何下落。家人已尽了全力,可能给予我们的还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渺无音讯。父亲弟兄姊妹五人,数小姑最小。她的年龄和我大十岁,她从一岁时就得上了一种怪病——癫痫。这条可恶的病魔折磨了小姑几十年,小姑也跟它斗了几十年,只斗的小姑身形疲惫,痛苦难掩。她脆弱的生命,就像路边那棵纤细脆弱的牵牛花,依然美丽的花朵上总是蒙着一层难去的尘埃。       听娘说,我的童年是长在小姑脊背上的。那时农村还是“人民公社”制,父母都是社员,不出工就没有工分。工分不够自然是粮食分得少,即使父母同工,每年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小姑因为有病没有上学,她就担负起了照看我的任务,只是她的病没少让我摔跟头。小姑小时发病的时间基本稳定在两、三天一次,据娘说,有时小姑背着我突然发病就能把我摔出老远。好在她发病只有几分钟的时间,等她醒来再把已经哭成泪人的我抱起来。这都是娘告诉我的,我从娘的叙述中能感觉到我和小姑有一种难以割断的血缘之情——姑侄亲情。       到了小姑的少女时代,我已经记事。那时小姑是个热情善良的女孩,街坊邻居家不管谁家有事,小姑总是忙前忙后毫不惜力地忙碌。大家都叫她“小姑”,都知道这个“小姑”是个好人,也都为身患痼疾的小姑感到惋惜。家人为了治好她的病也费尽了心机。记得那年叔叔在北京当兵,来信说部队里有个医生会治这个病。大伯和父亲忙把奶奶和小姑送上北去的火车。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小姑和小姑父结婚的时候我已经上学。仔细想想,那年应该是我上小学三年级。小姑家住北乡的枣园村,小姑结婚后的第二年,生了一个活泼健康的男孩,姑父给自己可爱的儿子取了个名字叫“小国”,小国长得浓眉大眼漂漂亮亮,等稍大点儿的时候,小嘴特甜。到了姥姥家,舅舅长妗妗断,大哥二哥叫个不停,大家都很喜欢他。那时我们都认为小姑的命运还算不错的,将来有小国就能过上几年好日子。没几年小姑又生了一个男孩,我们都叫他“二小”,二小小时候长得也是白白净净很是好看,等大点儿后发现,他不会走路。他是个残疾。      这美中不足的结果使姑父和小姑不得不接受下来。小姑的病由于年龄或者其他的原因也在加重,小姑父一人顶起了一个家的生活重担,日子倒也过得去。随着小国的长大,给这个家带来了一丝活力,他能吃苦不怕累,为别人家打工从来也没偷过奸耍过懒。让人痛心的是,零二年小国在一次车床操作过程中,他因机床电路漏电被击倒。那年我表弟才刚刚一十八岁。得知表弟早殇的消息让我痛心疾首,心疼得三天没吃饭,家人对他的重托一下化为乌有,大家内心的悲痛无法挽回一个年轻脆弱的生命。这个打击任何人都没有告诉小姑,直到零七年失踪时她都不知道自己心爱的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      零七年的一天,在北京打工的小表妹告诉我,说小姨失踪了。我赶忙给家人打电话,娘说:家里已经派人找了几天,一点音也没有。连续几天,我不断地往家打电话,我给娘说我想回去。娘说:枣园人也找,咱家人也找不少你一个,大老远的怎么回来!说实话,我虽然没有亲自去找小姑但心里却怎么也放不下。弟弟们找遍了附近的几个县,两个月后姑父和父亲以及大伯和叔叔都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小姑的失踪至今是个迷,我闲暇时也思考过小姑的命运,莫非是上帝看着她命运的多舛把她领走了?如此这般也不能算一件坏事。翻过来又一想,若真有什么上帝,那何不让她过上一段好日子呢?那怕一天也好。在小姑生命的五十年中,她没有向任何人家的水缸里放过一把土,更没有跟任何人吵过一次架,命运为什么对她如此不公呢?命运之神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这篇文章我写了两气。上午我写到一半时突然有急事要办,放车跑了一天。下午回来的路上,我细心地用眼睛的余光寻找着路边那棵纤细的牵牛花。看见了——!我把车停在路边,慢慢地向那棵已经被干旱折磨的不成样子的,但还顽强地开着粉红色的牵牛花走去——!
喜欢秋天                                 喜欢秋天                                                                                                                                                                今天是立秋。洗落稠粘的汗水,一袭清凉的秋风荡去了恼人的燥热还给人一个舒适的世界。我不知道自己从哪个时候开始喜欢上了秋天。细细想想——哦,有可能是十几年前从东北转到西北的那一刻开始的。到西北来的时候我的年龄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三十一年的生活跟本是不知秋风之意的,小时候的最大心愿就是能经常吃顿肉,难管那轻柔的,美而又妙的秋天的美丽。等大点后,有时坐在麦秸垛前畅想绚丽多彩的未来,有时躺在柳树荫下遐思过去。即使秋雨打在脸上也不觉得有什么新奇。初中毕业后,又像一头上了套的毛驴儿拉起了那两扇沉重的磨盘,在那小小的空间里绕起圈来。          我总认为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很难,若想改变也需要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不是自己创造的,是时代的大背景赋予的。那年我去了东北,在严峻的生存压力下苟活了六年,这六年是耗尽了我这条生命中最青春、最精华部分的六年,也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六年。这六年让我一下成熟起来。那年向西转移的时候是个景色宜人的秋天,我坐在火车上,完达山不知被谁涂抹成了一张壮美而色彩斑斓的图画。红的、黄的、绿的、焦茶色的……在配上蔚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突然感觉世界怎么会那么美?怎么以前就没有发现这么美的秋天?         从那时起,我发现了人生不是仅仅经常能吃顿肉那样简单,他还需要一个美丽的精神世界。         小时候的梦想已经达到了,经常吃顿肉已经不是什么奢求;少年时代放飞的梦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我也自认为自己成熟了许多,送走了青春时代的激情,迎来了秋天的清净与沉稳,把事情看得不再复杂。名利对我已经不具有任何吸引力。钱多多花,钱少少花,没钱不花;未到而远离功名的揉搓是人生大幸,还自己一个清净无为的生活方式,为得就是多吸几口秋天的空气。
透析“评判小沈阳”背后的玄机                 透析“评判小沈阳”背后的玄机                                                           文/一老河兵      最近网络上又一次老话新提,“小沈阳低不低俗”又一次在网络上成为焦点。奇怪的是:这种评判只局限于港外媒体和网络上,国内媒体并没有推波助澜。其下之意定有玄机。      究竟有什么玄机呢?我们不妨尝试透析一下探探其中的奥妙。      一般舆论出现“内冷外热现象”,主要是想借助外媒和网络的自由度来传达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在国内或许不被主流所接受而采取的策略性步骤,以我看“评判小沈阳”也是这一步骤中的一个环节。有如此大的连续动作,其背后绝对不是一个个人行为,肯定是一个群体在行动。我们在这里不能不问一句——小沈阳动了谁的奶酪?      小沈阳究竟动了谁的奶酪,还需要从现行的国家文化管理体制说起。现行的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是一个“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也就是说,分布在全国的几万家文艺团体都是躺在国家财政上吃皇粮国税的。它们俨然演变成了国家一个文化衙门。艺术家们都是凭职称的高低来拿数目不等的国饷的。这种体制严重地背离了“观众才是演员的衣食父母”这句铁律。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跟着发饷的走,吃饭的家伙就丢不了!这样以来,观众就失去了文艺本应该服务的主体地位了。结果又造成,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作品的质量提高了,但观众所要求的文化的数量化和欣赏艺术的多样化却一概被丢到了脑后。脱离观众读者的文艺注定会走向没落。到了今天,“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发展到了不得不推动的地步。      我们不能否定这种体制在历史当中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应该算是进步的,那时观众手里的钞票很少,“以票养艺”不可能实现,也只能用国家包养的管理体制才能让文艺有进一步的发展。但社会经济走到了今天,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与时代严重脱节。      我们再看看以赵本山小沈阳为代表的“二人转”文化表演团体,这个团体没有花国家一分钱,纯粹是“以票养艺”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之所以“二人转”的异军突起,就在于它迎合了普罗大众普遍的欣赏心理,同时也可以说“二人转”把国办文艺团体扔到脑后的“观众是服务主体”的地位又捡了回来,使得“二人转”这种发源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得到了飞速发展。这对国办文艺团体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他们拿出雅俗的评判来批小沈阳就有了解释的前提。      在国家大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肯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被剥夺。当属于自己的奶酪被剥夺时,他们也肯定有所行动。这时候演一出“评判小沈阳”的闹剧就不难理解了。      单批“小沈阳的低俗”是避开赵本山和“二人转”这两个已经在观众心中定格的形象。用的是“欲取其上,必先断其肱股”策略。批倒小沈阳就是批倒赵本山的“二人转”,同时也是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车轮下垫上几个砖头。我认为在时代的大车轮下,那几块砖头必然被碾得粉碎。
我们都是一家人 临西吧是吧友们的另一个家园, 这里有很多的兄弟姐妹, 他们每天关注着发生在家庭里的家长里短。 他们为每一个兄弟姐妹的忧愁而忧愁; 为每一个兄弟姐妹的欢笑而欢笑。 临西吧是临西在外游子们的心灵驿站, 这里有来自家乡的信息, 能让他们酣睡在温情的乡恋之中。 让他们体味着家乡的丝丝变化 为家乡的好而鼓掌,为家乡的忧而忧愤。 临西吧是一所学校, 我从这里了解社会的复杂,它让我走向成熟, 我从这里了解到吧友们不同的声音,让我更理性。 我知道,大家都是我的老师和学友, 我们互敬互爱完成学业步入人生的美好殿堂。 临西吧是座舞台, 它能让你放声高歌,去放飞才华, 它能让你诗词书画,去展示笔墨。 吧友们为才子们鼓掌,为才子们道贺, 为他们美好的前途祝福。 临西吧是一个出气桶, 在社会转型期里的痛苦要均加到每一个人身上, 这里有疼痛,有挫折,有愤懑,有咆哮。 在这个无处不在的四周墙壁里, 唯有匿名的临西吧是你的出气筒,是你发出愤怒的地方。 临西吧是公民试验场, 他能让吧友知道法律所赋予自己的每项权利, 也能知道承担社会责任。 知道出气的时候不能用他人的真名, 那样是对他人权利的侵害,是对他人权利的剥夺。 吧主就是服务员, 吧主就是临西吧的服务员, 他的责任就是为临西吧打扫卫生。 他们默默的奉献,应该值得吧友们承认, 他们的责任比吧友要重。 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们都是临西乡亲父老们的子弟, 我们有爱护父母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有针砭时弊的权利 和谐家乡才是我们的向往和希望!是我们亲生父母的希望!!!
1 下一页